目前分類:「玓觀曉緣心穎」的相關文章
你本來脾氣很好,也受人喜歡 可是不知道爲什麽,只要一聽到父母講話就會覺得莫名煩躁,甚至還有一種要離得遠遠的“眼不見爲淨”心理 不過,再等你冷靜下來,心情沒有那麽糟糕了,又會感到愧疚,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孝順、沒有耐心… 事實上,這就是童年時期受過心理創傷的一種應激反應 單位來了一個脾氣很好的姑娘,大家都叫她琳琳 印象中,這個女孩說話溫柔體貼,爲人處事方面也不錯,總是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換位思考 所以呢,大家都願意跟她親近、做朋友 可有一次,她到我家裏拿資料時,整個人顯得格外焦慮 看著那滿臉通紅,再加上一路小跑的氣喘籲籲模樣,我邀請她到屋裏休息會兒、並喝杯水解解渴 而琳琳那邊,才剛走進屋,兜裏的電話鈴聲就響...
清晨一早,把讀一年級的小女兒送到校門口,就碰到一個正在鬧情緒的小女孩 只見,小女孩開始是小聲地抽泣著,不願意挪動步子往校門口走去 媽媽見狀,直接問她“咋了,你想幹嘛,說話” 女孩小聲回答說“我頭暈” 媽媽說“頭暈啊,堅持一會就好了,你這麽大了還鬧情緒不去讀書,丟不丟人呀” 女孩沒聽,繼續抹眼淚,也倔強地不願意往校門口挪動 緊接著,媽媽一氣之下,拎著女孩就朝校門口走去 女孩也因此嚇得嚎啕大哭,聲音更是從之前的抽泣、變成了放開嗓子的哭聲震聾 也看得出,媽媽本想用強勢態度逼迫孩子就範,可結果反倒是激發了孩子骨子裏的反抗 就那樣,母女倆在校門口僵持了很久,最後還是打電話給...
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下面這些建議,請家長一定要耐心讀完。 什麽情況下,孩子會主動學習,熱愛學習? 我們先看下這組對比 : 一個愛學習、習慣于主動學習的孩子,在遇到難題時,大腦啓動的是應戰機制,他會想各種辦法去解決問題。 而學習上消極被動的孩子,他在遇到難題時,大腦首先啓動的是應付機制。要麽亂寫一通,要麽直接放棄,告訴你“我就是不行”“我做不到。” 要想轉變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從“逼著學”到“主動學”,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下面這些建議,請家長一定要耐心讀完。 01, 什麽是內在驅動力? 內在驅動力的定義 :在需要的基礎上...
*我們爲什麽缺少特立獨行的人生態度?* 01, 看了一集電視訪談節目《親情》,說的是一個湖南成績優良的高中生,性格內向,喜歡哲學而不願聽從家長的意旨去考大學建築系,他放棄了考到一半的高考。 回家後,家長、老師、同學,甚至心理醫生都說他有精神病,七年前離家出走,至今未歸。母親在電視上述說著自己對兒子的思念,希望這位失蹤的兒子能與她聯系,並保證再也不會幹預兒子以後的生活選擇。 這一事件確實發人深思,喜歡哲學而不願考大學,我不知道這件事如果發生在西方國家,會不會有人認爲這個孩子是精神不正常。 而在中國,文化價值是如此的一元化,凡是與這種占統治地位的人生價值態度不吻合的,人們就會把這種價值態度視爲異類。 人們無法理解:這個學生成績那麽好,放掉大學...
在兩千多年前,大一統模式剛剛出現,一個小流氓在風雲際會中突然成了皇帝。在他之前的統治者都是貴族出身,而他上台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 :如何讓人們相信他當上皇帝不僅不是靠欺騙,反而是天生注定的? 于是這個問題就成了中國大一統時期政治哲學的根本性問題。當西方世界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確定爲哲學的根本問題時,中國人卻始終在政治與人的框架中反覆震蕩。 在兩千多年前,爲了找到答案,西漢王朝耗費了幾代人的光景,才終于創造了“天選”的思想,將皇帝與天等同起來,利用教育的壟斷性,將這一套無法驗證的信仰灌輸給整個社會。 本書研究的,就是這場運動是如何發生,又是如何將中國哲學固定在一條無法回頭的軌道上的,以及人們是如何掙紮,又是如何回到習慣之中的。 *&nbs...
*北美印第安人,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是什麽樣的?* 【前言】: 在美國的歷史進程中,印第安人被強制遷移,土地被剝奪,文化也被剝奪,還長時間遭受種族歧視與壓迫。 可即便處于這樣的壓力下,印第安人創作出了自己的文學作品,來表達自身的痛苦、憤怒與希望。這篇文章要探討的就是,在部分文學作品以及現實生活裏,印第安人的形象是如何構建起來的。 【民族主義視野下《梅塔莫拉》中印第安人形象建構】 電影《梅塔莫拉》裏,印第安人的形象是個核心問題。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印第安家庭的故事,在殖民地時期,這個家庭被西班牙人壓迫、迫害,而電影把印第安人刻畫成勇敢、堅韌且不屈不撓的樣子。 電影裏的印第安人堅守著自己的文化傳統與價值觀,並且還展現出他們對自由、獨立的向往,這種形象...
*地理大發現與新航線的開辟* 地理大發現與新航路的開辟是兩個緊密相關但又有所區別的概念,它們共同構成了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航海史上的重要篇章。 【地理大發現】 是西方史學對這一時期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通稱。在這一時期,歐洲多國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對象。他們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爲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如馬德拉群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好望角、美洲大陸、澳洲大陸、太平洋諸島等,並實現了環球航行。這些發現極大地擴展了人類的地理認知,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新航路的開辟】 則是地理大發現過程中的一個核心環節。它指的是15世紀到17世紀期間,歐洲航海家爲了尋找通往亞洲的新航路,開辟了一系...
*泰勒斯:從水到哲學,用一杯水顛覆古希臘* 在公元前624年,古希臘的米利都城裏,一個名叫泰勒斯的家夥正在思考一個讓人抓狂的問題:“水,究竟是什麽?”沒錯,他就是那個把水當成宇宙起源的哲學家!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水哲學家”的傳奇故事,看看他是如何從水的波瀾中,掀起了整個哲學界的巨浪。 一、泰勒斯的“水哲學” 首先,泰勒斯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他的思維方式就像是一位宇宙探險家,勇敢地在未知的領域中開疆拓土。他提出“萬物皆由水而生”的觀點,這在當時可是個驚天動地的理論!想象一下,古希臘的街頭巷尾,大家都在爭論“水”到底是個什麽東西,泰勒斯卻堅定地說...
*不必羨慕別人的幸福* 在時光的長河中,我們常常追尋著幸福的模樣,卻在不經意間陷入羨慕與攀比的漩渦。然而,每個人的幸福都不一樣,猶如夜空中的繁星,各自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幸福,是遠離喧囂,歸隱田園,享受那份甯靜與自在。他不羨慕官場的榮華富貴,不攀比他人的功名利祿,只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裏,種菊南山下,把酒話桑麻。這種知足常樂的心境,讓他的生活充滿了詩意。 我們又何必去羨慕別人的幸福呢?或許他人擁有財富與地位,但我們也有屬于自己的小確幸。也許是清晨的一縷陽光,溫暖地灑在臉上;也許是傍晚的一抹晚霞,絢麗地映在天邊;也許是朋友的一個微笑,真誠地綻放在心間。這些看似平凡的瞬間,卻是我們生活中的珍寶。 &ld...
生活不易。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用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非凡的成就,向我們展示著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今天要聊的人叫吳晶,她3歲失明,被下7次病危通知書;勇奪14塊金牌,被包括哈佛、耶魯在內的6所美國名校爭搶。 她,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青年演講代表,是維也納大廳特邀長笛演奏家,也是暢銷書作家。 有人說,吳晶是中國版的“海倫·凱勒”,但她的人生,比海倫·凱勒更精彩。 她在黑暗中聽見了這世界的缤紛,活出了色彩絢爛的人生。 她說:“人生是一次經曆,我們可以順其自然,也可以創造奇迹。” 她並不認爲殘疾是缺憾,而是一種恩賜。 透過吳晶,我們看見了面對困境時,生命的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