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中國的人常想當然以爲那裏落後,可一去……"...
* "不去中國的人常想當然以爲那裏落後,可一去……" *
►[ 文 觀察者網 : 劉程輝]
“有一種危險在于,不去中國的人常想當然以爲中國是落後的。”當地時間11月12日,微軟總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在葡萄牙裏斯本舉行的網絡峰會(Web Summit)期間坦言,西方不應認爲中國在科技發展領域落後于美國和歐洲,事實上中國“在很多方面”已經接近或者說正迎頭趕上西方水平。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13日報道稱,微軟自1992年以來就在中國開展業務,還在中國擁有美國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過去幾年裏,中美緊張關系主要集中在技術主導地位的爭奪上,美方還在關鍵技術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出口管制措施,但美國制裁沒能遏制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這令市場感到驚訝。
出席網絡峰會的史密斯告訴CNBC,“在很多方面”,中國已經接近或者說正迎頭趕上西方的技術水平。
“坦率地講,我認爲有一種危險在于,不去中國的人常常想當然以爲中國是落後的。可以一旦你去到那裏,他們所做的一切會令你印象深刻。”
微軟總裁布拉德·史密斯在裏斯本接受CNBC采訪
史密斯認爲,未來中國和美國公司仍將在人工智能等技術上展開競爭。他敦促美國和歐洲公司合作,利用人工智能發展經濟,並把這種技術帶到世界其他地區。“我們應該加快步伐,這對美國有好處,對世界其他地方都有好處。”
當被問及美國新政府上台“是否會導致與中國的貿易和技術轉讓變得更具挑戰性”時,史密斯說,現在下結論還爲時過早。
“事實是,作爲一家美國科技公司,只有我們提供的服務是中方所希望的,並且美國政府允許我們把服務帶到那裏,我們才能在中國開展業務。”他說,有些技術會向中國轉移,有些不會,但這不是科技公司所能決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華盛頓智庫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今年9月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美國遏制中國人工智能進步的意圖“不太可能成功”。因爲當前中國正設法繞過華盛頓的出口限制,培育本土創新,迅速挑戰美國在該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
報告指出,中國現在進行的人工智能研究已經超過了美國,並且正在迅速縮小與美國科技巨頭大語言模型(LLMs)的性能差距,一些中國開源模型也擊敗了美國同款産品,中國在AI領域趕上美國“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美國能否在人工智能領域遏制中國,而是美國能否保持領先。”報告警告稱,比起將注意力放在實施過度出口限制遏華上,美國更需要集中精力,制定並資助一項全面的國家人工智能戰略,以提升自身競爭力。
ITIF的斯蒂芬·埃澤爾(Stephen Ezell)表示:“總體而言,我們發現,盡管中國的創新體系並不完美,但比此前人們所了解的要強大得多。”他認爲,迄今爲止的證據表明,中國尚未全面領先,“但在某些領域已經領先,在其他諸多領域,中國公司可能會在約10年內趕上或超過西方公司”。
此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曾嚴正指出,美方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泛安全化、工具化,不斷加碼對華的芯片出口管制,脅迫別國打壓中國半導體産業,嚴重破壞國際貿易規則,損害全球産供鏈穩定,不利于任何一方。中方對此一貫堅決反對,遏制打壓阻擋不了中國的發展,只會增強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和能力。
* 延伸閱讀 : * 特朗普勝選後 歐洲三大芯片商就對華芯片出口集體發聲 *
據路透社報導,當地時間周一(11日),特朗普在美國大選勝選後,歐洲三大計算機芯片制造商——德國英飛淩(Infineon)、意法半導體(ST)以及荷蘭恩智浦(NXP)的首席執行官們罕見集體發聲,表達了他們對于過去十年來行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以及民族主義政策趨勢給其業務帶來影響的擔憂。
當地時間6日淩晨,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佛羅裏達州棕榈灘會議中心發表講話,宣布在2024年總統選舉中獲勝(圖/外媒)
報導稱,這三家公司均爲汽車、電力控制和工業用芯片的主要供應商。在慕尼黑SEMICON Europa 2024的一場小組討論中,首席執行官們都表示,得益于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他們的公司目前在中國的業務開展得頗爲強勁。而除了用于人工智能的芯片外,全球其他芯片市場都很疲軟。
他們抱怨稱,美國、歐洲政府要求每個地區都擁有自己的半導體生産線,這種傾向于區域內自給自足的趨勢正在致使市場分裂,可能導致成本上升和關稅增加等問題。這對于企業而言,已然成爲一個日益嚴峻的發展障礙。
英飛淩的首席執行官哈內貝克(Jochen Hanebeck)警告說,危險的市場分裂正在不斷加速,尤其隨著潛在關稅政策的迫近,情況恐怕還會進一步惡化。他強調,這可能對供應鏈和整個半導體業務産生諸多負面影響。
恩智浦的首席執行官庫爾特·西弗斯(Kurt Sievers)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指出,沒有哪個國家能夠主宰芯片産業,同樣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脫離世界其他國家,獨立發展芯片産業。這種做法將帶來過高的成本,會導致沒有消費者能夠負擔得起任何使用芯片的設備。他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政府最終都會意識到這樣做法不切實際。
另據財經網站“英爲財情”(investing.com)報導,意法半導體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讓·馬克·奇瑞(Jean-Marc Chery)也認爲,重組供應鏈和生産鏈以適應“在中國爲中國生産,在西方爲西方生産”的方式,在材料和工程方面都耗費巨大。他還暗指最近的美國總統大選,間接評論了政治氣候對行業的影響。
意法半導體CEO奇瑞(左一)、英飛淩CEO哈內貝克(左二)、恩智浦CEO西弗斯(左三)在討論會上(圖/路透社)
美國政府的換屆對于很多與政府存在合作關系的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風險。作爲拜登政府推動的最重要計劃之一,《芯片法案》目前就處于不確定性之中。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曾抨擊該法案是一項“糟糕的計劃”,並大力吹捧其一貫主張的關稅政策,聲稱美國可以通過一系列關稅政策,促使半導體生産商前往美國建廠。美國衆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日前還暗示稱他們可能會廢除《芯片法案》。
綜合彭博社近日報導,其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由于擔心特朗普明年1月就任後終止發放《芯片法案》相關補貼,拜登政府正加快動作,希望能夠盡快將相關資金撥發給台積電、格芯等企業。
目前還不清楚何時會正式簽署協議並公布補助詳情,但預計金額大致與今年初協議所規定的內容相符。今年4月,台積電美國分公司和美國商務部達成協議,將從美國政府處獲得66億美元的補貼,用于亞利桑那州的半導體工廠建設。再早些時候,格芯通過談判獲得了15億美元的激勵,用于紐約州的新建半導體工廠和佛蒙特州的工廠擴建。
據報導,美國商務部最近已通知國會,將爲三家公司提供補貼。美商務部拒絕對此做出回應,但說明通知國會是芯片項目辦公室程序的例行部分,並不代表條款已經最終確定。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所建工廠(資料圖)
英國《金融時報》還提到,爲了向特朗普自證“好人”,台積電被曝將應美國要求,從11月11日起停止向中國大陸客戶供貨用于人工智能(AI)應用領域的先進芯片。報道指出,隨著特朗普贏得今年美國總統大選,並即將重返白宮,台積電尤其擔心會被視爲“不可靠或不合作對象”。
另據台媒“中央社”報導,在特朗普勝選後,台積電方面在11月7日晚間發出的一封電子郵件聲明中稱,其“在美國的投資計劃維持不變”,但未進一步說明情況。
我外交部發言人曾多次表態,美方以所謂“國家安全”爲由,不斷加碼對華芯片出口管制措施,無理打壓中國半導體企業,是地地道道的經濟霸淩行徑。
在人工智能領域,美方一邊表示希望同中方開展對話,一邊醞釀打壓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暴露出美方說一套做一套的虛僞嘴臉,美方的舉措阻止不了中國科技進步,只會激勵中國企業自立自強。---[文源 :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 : 李曦]
*人形機器人“進場打工”又添一例:Agility與舍弗勒深度綁定 將部署至全球工廠網絡*
[科創板日報11月14日訊*編輯 : 宋子喬] 人形機器人供應商Agility Robotics(簡稱Agility)日前在全球技術會議網絡峰會上宣布,舍弗勒已對該公司進行少數股權投資。除了投資外,雙方還簽署了一項協議,舍弗勒計劃從Agility購買大量人形機器人,用于整個舍弗勒全球工廠網絡。
舍弗勒股首席運營官安德烈亞斯•希克說,人形機器人融入到整個工廠,提升自動化運營,並到2030年,將在舍弗勒全球100家工廠組成的全球網絡中部署大量人形機器人。
舍弗勒成立于1946年,是德國老牌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主要提供高精度組件和系統,應用于汽車傳動系統、工業應用的滾動軸承和滑動軸承解決方案,其客戶包括比亞迪、奧迪、保時捷、大衆、福特、日産等。
不過,圍繞舍弗勒最近的新聞是裁員。11月5日,該集團宣布將在歐洲裁減約4700個工作崗位,其中約2800個位于德國。由于部分崗位轉移,淨裁減工作崗位數約3700個。集團管理層希望通過此舉,從2029年起每年節省約2.9億歐元。根據該集團官網信息,舍弗勒集團在55個國家的250多個基地共擁有約12萬名員工。
資料顯示,Agility建造了全球首家人形機器人自主生産工廠RoboFab,該工廠旨在擴大其人形物流倉儲機器人Digit的生産規模,已在2024年10月投産,目標年産一萬台。
Agility Robotics首席執行官達米恩•謝爾頓(Damion Shelton)此前表示,根據其價格和使用壽命,Digit目前的運營成本約爲每小時10至12美元,但預計隨著産量的增加,成本將降至每小時2至3美元(加上軟件管理費用),大大低于原來的人力成本。
Agility的訂單有望繼續增加。早在8月份,Agility從GXO完成10000個訂單履約,同時簽約了多年戰略合作。其客戶還包括亞馬遜、京東等。其中,亞馬遜也是Agility的投資方。
相比C端家庭場景,工廠流水線上的動作更加單一,所以在家政員和工廠工人之間,多家機器人公司選擇讓自家産品入廠進修,倉庫、工廠、建築工地是機器人目前的主要應用場景。
其中,制造汽車的工作非常適合機器人——汽車零件重、人員受傷的可能性高、精度和可靠性要求高。更進一步地,車的結構完全是按照人體的活動特點來設計的,普通機器人無法像人一樣自由彎腰、下蹲來執行一些裝配工作,相對而言人形機器人很適用于汽車制造。
據《科創板日報》不完全梳理——
Figure此前將旗下第一代人形機器人送進寶馬工廠,這些機器人最初的任務可能包括一些簡單的、重複性的工作,比如移動箱子、拾取和放置物品等,在接受了執行特定任務的培訓後,將在未來12至24個月內融入制造流程,包括車身車間、钣金和倉庫;
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已經展示過在汽車工廠搬運箱、移動金屬棒的視頻;
波士頓動力的人形機器人Atlas此前放出視頻:可抓起比自己手臂還粗的汽車支柱,搬運到目標位置;
小鵬人形機器人Iron已經在小鵬廣州工廠部分崗位上“工作”,即將發布的小鵬P7部分崗位已由機器人操作。之後會讓Iron進入工廠更多崗位試運行,打螺絲、巡邏等,未來Iron可能會進入門店,與車主交流互動……
中信證券最新研報表示,AI與電機等核心元器件技術的迅速突破爲新時代人形機器人行業高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帶頭引領下,2023年以來海內外人形機器人新品迎來“井噴”,各式産品和而不同。
預計工業制造將成爲人形機器人率先落地場景,商業服務領域次之,家庭消費端將于最後應用但潛力最大。
光大證券表示,目前仍將2025年定義爲人形機器人的能力成熟之年,即通過大規模的場景部署實現訓練素材的富集並進一步反饋至機器人能力端。
在此期間,密切關注規模化部署的完成、訓練方法的創新、節點性成果的取得,以及由此帶來的行業催化。
堅定看好人形機器人産業,立足硬件技術路線與各廠商進展,建議關注:1)高複雜度靈巧手的功能實現;2)絲杠量産與降本。---來源 : 財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