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兩千年往復的學術之殇

2024092822:20



在兩千多年前,大一統模式剛剛出現,一個小流氓在風雲際會中突然成了皇帝。在他之前的統治者都是貴族出身,而他上台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 :如何讓人們相信他當上皇帝不僅不是靠欺騙,反而是天生注定的?

于是這個問題就成了中國大一統時期政治哲學的根本性問題。當西方世界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確定爲哲學的根本問題時,中國人卻始終在政治與人的框架中反覆震蕩。

在兩千多年前,爲了找到答案,西漢王朝耗費了幾代人的光景,才終于創造了“天選”的思想,將皇帝與天等同起來,利用教育的壟斷性,將這一套無法驗證的信仰灌輸給整個社會。

本書研究的,就是這場運動是如何發生,又是如何將中國哲學固定在一條無法回頭的軌道上的,以及人們是如何掙紮,又是如何回到習慣之中的。

*  大一統哲學問題的産生

建立漢朝的漢高祖劉邦在上台前是個帶有流氓色彩的普通人,依靠暴力和運氣當上了皇帝。

許多熟人對他早年的底細知道得一清二楚,即便他已經當了皇帝,六國的許多臣民仍然忠于六國的貴族及其後裔,對平民出身的劉邦嗤之以鼻。

到底怎樣才能讓曾經是普通人的劉邦被接受爲皇帝呢?又怎樣才能讓人們對劉邦的後代忠貞不貳並長期服從于這個新興的政權呢?

劉邦需要的是一個永久性的理論,一勞永逸地證明自己是天生的皇帝,不容推翻,更不容反抗。哪怕所有人都反對這個政權,它也仍然是合法的。

這個理論,就是中國大一統社會的哲學基礎。

爲了尋找這個哲學基礎,漢代耗費了幾代人的光景。

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開國功臣的陸續死亡,一個沒有任何戰功的懵懂少年依靠血統當上了皇帝,政權的合法性問題變得更加突出。

但不要著急,中國的知識分子終于發現了自己的使命,創造性地完成了哲學基礎的構造。

這個哲學基礎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不是從邏輯上,而是從信仰上,將皇帝和宇宙真理聯系在一起。

漢朝統治者發現,要想讓人們服從,必須樹立一個所謂的宇宙真理。

在真理之下,人已經不是人,只是宇宙真理的一個零件而已。

人活著的目的也不是爲了生活本身,而是爲了宇宙真理而奮鬥,自覺服從于真理,任何想要對真理倒行逆施的人都不值得同情,必須予以打擊甚至消滅。

但在什麽是宇宙真理的問題上,不同政權卻有著不同的表述。

在漢朝,所謂的宇宙真理,就是一套“天人合一”的理論。這套理論認爲,在宇宙之中只有唯一的真理,這個真理不僅對自然界是成立的,對人類世界也是最高理論。

真理的源頭,來自一個叫作“天”的實體,是天的意志創造了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人類活著的目的,就是要服從于天的意志。

天的意志在人間的代表,就是皇帝。皇帝是天選的,決定劉氏當皇帝的不是人間的選擇,而是天的決定。這樣,小流氓就不再是小流氓,而是宇宙真理的一部分,人們不服從于這個政權,就視同自絕于宇宙。

第二,來自天的宇宙真理的具體內容是什麽呢?

爲了構造內容,就不得不用到新興的儒教。我們說儒教而不說儒家,是因爲漢朝建立的儒教已經脫離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是漢代學者的新創造。

漢代儒教借用了先秦儒家的禮法,采用了儒家的經典,又將陰陽家的宇宙和法家的權術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包容天地萬物的理論。

宇宙之所以産生,來自陰陽和五行的互動;人類社會的存在,也要服從于陰陽五行,由此産生了漢代的谶緯、祥瑞、災異等觀念。

這套無法驗證的學說經過政權的推廣,直到現在,仍然是許多人思維的基礎,在社會上有大量的擁趸。

第三,理論構造完畢,必須讓所有人都相信它。

漢代建立了完整的官方教育體系,並輔以一套行之有效的選官體制,要求只有學習這套儒教理論的人才能進入官僚系統。同時,儒教理論還進入司法體系,對民衆生活産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通過灌輸的方式,人們從生下來就浸潤在這套宇宙真理之中,只要經過兩三代人,人們的生活方式就被塑造成型了。

不管對王朝和皇帝是贊成還是反對,人們都只會用這套宇宙真理的語言去說話,這才是深入人類社會最深的真理印記。

“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不僅徹底解決了皇帝的合法性問題,還由于它是信仰而非思辨,對社會思想造成了牢固的束縛,讓很多人在兩千余年的時間內,喪失了利用邏輯去驗證事實的能力。從這個角度看,它的確是“太成功”了。

*  庸俗化、反叛和回歸

人們可以將西漢之後的中國哲學看作思想的格式化與反格式化的曆史,它分爲兩個大的周期:第一個周期從西漢開始,經過東漢、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唐才宣告結束;第二個周期從宋朝一直持續到清朝。

每一個周期又都可以分成幾個階段,分別是 :建立期、庸俗期、反抗期和變異期。

在第一個周期中,西漢前期是儒教哲學的建立期。

經過初期的探索,漢武帝建立了以“天人合一”爲特征的哲學體系,並通過教育系統和選拔系統將這套哲學強行灌輸給整個社會。

到了昭、宣時代,西漢的社會已經儒教化,人們不再用其他方式思考社會。

漢宣帝之後的西漢和東漢時期,屬于儒教哲學的庸俗期。

在這個階段,人們已經放棄了思考能力,依靠被灌輸的幾個觀念將整個自然界和社會的所有現象強行塞入儒教框架之中。這個階段還有兩大特征。第一是充斥著大量的學閥和門派偏見,人們不再以學問論短長,而是以關系和地位決勝負。

把持高位,産生足夠的徒子徒孫,成了每一個學者夢寐以求的目標,所謂學問,只是一塊遮羞布。

第二是對于谶緯、比附的濫用。

看到閃電之後,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是接下來要打雷,而是有人做錯了事,惹惱了老天爺;發現一只白色的野雞首先想到的是祥瑞。人們辯論時,總是想從僞造的古書中發現預言的蛛絲馬迹,以比附現實社會中發生的事件。

漢朝哲學是最缺乏思辨的哲學,也主要是由于人們更習慣使用比附而不是邏輯。

第二個階段末期,這樣的哲學不僅無法指導人們的生活,還成了整個社會的累贅。

于是,一群人開始掙紮著脫離儒教的控制,運用另一種工具——邏輯和思辨,來重新構造世界觀。

于是第一個周期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反抗期。

反抗期從魏晉時期開始,持續到南朝。這個時期發展出一種叫作玄學的哲學體系。玄學並沒有構造出統一的世界觀,而是提倡一種方法論,這種方法論的主要工具是懷疑和邏輯。

由于漢代儒教缺乏邏輯,只是通過思想控制讓人們去相信一些無法證實的“宇宙真理”,于是玄學就首先從懷疑這些真理入手,強調人們首先要將所有的成見清除出思想,再利用邏輯的力量重新構建可以相信的東西。

玄學的外在表現是對于道家 “無” “自然” 等觀念的推崇,反對執迷于功名利祿,斬斷對于官場的留戀。

玄學的懷疑精神發展到極致,導致人們可以推翻一種世界觀,卻無法建立另一種世界觀。

隨著政治對哲學的干預,玄學也開始庸俗化,有的人學著用邏輯的方式爲政權服務,另一些人則倒向享樂主義。

但幸運的是,玄學之後,從印度傳入的佛教逐漸接管了思辨一脈,這種更加強調邏輯和辯論的學問使得中國哲學繼續遠離腐臭的漢代儒教,于是中國哲學發展的第一個周期進入了最後階段:變異期。

在變異期內,中國哲學實現了三教並存、互相競爭的格局。

儒教雖然仍然居于政治的正統地位,但在社會思潮上是佛教占據優勢。

另外,唐朝興起的另一種思潮——實務精神,讓只注重灌輸的儒教顯得無法適應政權的需要。

唐朝的高官除了富有文采之外,也往往都是治國理政的好手,他們注重具體的政策治理,對于經濟的關注也讓他們無法在儒教經典中尋找到現成答案。

這個變異期,成了中國哲學最活躍,卻最不受研究者重視的時期。研究哲學的人都提倡一個統一的架構或者世界觀,但這個時期並不需要統一的架構,從而讓學者感到無所適從。

中國哲學發展的第二個周期從宋朝開始。唐朝缺乏統一的思想也造成了另一個弊端:中央王朝顯得過于松散。特別是在“安史之亂”後,以韓愈爲首的文人將社會的散架歸結爲思想的不統一。到了宋朝,文人們再次追求起統一的哲學體系。

北宋前期仍然繼承了唐朝的實務精神,但隨著王安石將實務精神引向計劃經濟,保守主義逐漸獲得了政治的同情,並在南宋成爲主流。

中國哲學發展第二個周期的建立期持續到南宋,形成了以朱熹爲首的道學體系。

道學與漢代儒教的區別在于,漢代儒教認爲所謂的宇宙真理是“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而宋代道學則將這個宇宙真理替換成了對“天道”的崇拜,這裏的“天道”已經不是漢代那樣的一個擁有意志的天,而是沒有意志的客觀真理。

雖然顯得更加“客觀”,但在道學家眼中,人同樣不是人,只是必須強行綁定在天道之上的一個微不足道的零件,即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欲”。

第二個周期的庸俗期從元朝持續到明朝前期,隨著科舉考試將朱熹的理論樹爲正統,道學開始影響人們的方方面面,社會再次失去了思考能力。

到了明朝,隨著心學的誕生,中國哲學再次進入反抗期。

人們提倡遵從內心,來反對那無所不在的天道。沒有外在的客觀真理,人只需服從內心,這個觀點成了反抗的依據。但將“客觀”的天道替換爲主觀的內心,同樣産生了庸俗化的問題,人們以順應內心爲借口墜入享樂主義和相對主義的窠臼。

到了清朝,中國哲學發展再次進入變異期。

這次變異期的特征,仍然是邏輯的力量。清朝實學的興起,讓很多人不再對那些大道理感興趣,而是只研究可以證僞、可以進行邏輯推理的事物。

一時間考據學派興起,這些人開始將所有可以觀察的東西,不管是一件文物還是一段曆史,都放在邏輯的放大鏡下一一考察,將那些無法證明的東西排除出去。

清朝的變異期又可以視爲對中國哲學體系的徹底反叛,學者的研究方法與西方的科學實證主義極其類似。

因此,可以說,雖然中國沒有産生自然科學,但社會科學到了清朝,已經有了強大的思考工具,並在逐漸改寫中國的曆史與學術。

本書敘述了中國哲學發展兩大周期之中政府的格式化、民間的抵抗,以及每一個在哲學史上留下姓名的學者的貢獻。

本書與傳統的中國哲學史有以下兩大區別。

第一,傳統哲學史大都以春秋戰國時代作爲主要敘述點,而本書則從西漢開始講起,只敘述大一統時代到來之後的思想流變。這樣做主要是爲了尋找中國哲學的現實意義,由于都處于大一統時代,西漢時期對現實的影響要比之前的更加顯而易見。

第二,很多傳統哲學史作品以羅列每一家的具體觀點爲主。

由于哲學家的許多觀點都是類似的,因此,大量的篇幅浪費在相同觀點的羅列上,讀者無法輕易從中找到思想演化的軌迹。

這樣的書大都只能當資料查閱,無法讓讀者獲得足夠的有效知識。本書則注重講解哲學發展的來龍去脈,讓讀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國哲學如何演化和爲何這麽演化,理解政治與哲學互動的奧秘。

與本系列的第一本書《財政密碼》一樣,本書雖然是在尋找古代哲學的發展線索,卻同樣是一本對現代社會充滿啓發的書。

閱讀完本書之後,讀者在思考問題時,會擁有更加廣闊的視角。---(來源 :  尚曦讀史 /郭建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