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從 “逼著學” 到 “主動學” :好的教育,是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2024093013:20



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下面這些建議,請家長一定要耐心讀完。

什麽情況下,孩子會主動學習,熱愛學習?

我們先看下這組對比 :

 一個愛學習、習慣于主動學習的孩子,在遇到難題時,大腦啓動的是應戰機制,他會想各種辦法去解決問題。

而學習上消極被動的孩子,他在遇到難題時,大腦首先啓動的是應付機制。要麽亂寫一通,要麽直接放棄,告訴你“我就是不行”“我做不到。”

要想轉變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從“逼著學”到“主動學”,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下面這些建議,請家長一定要耐心讀完。

01,  什麽是內在驅動力?

內在驅動力的定義 :在需要的基礎上産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爲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簡單來說就是我有什麽東西缺失了,沒有這個東西,我會很難受,這種缺失感會推動我做點事情。

比如,我現在很窮,我需要錢,爲了得到錢,就會有一種力量推動我去做事情,而這個力量,就是內在驅動力。

但學習屬于高級的需要,只有當底層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被滿足之後,學習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才會産生。

因此,喚醒學習內在驅動力的前提是:先滿足底層的需要。

對孩子而言,父母需要先保證他身心健康,有自信,有價值感,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那麽,在此基礎上,再來思索如何喚醒內在驅動力。

試想,身處以下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是否有學習的動力:

    夫妻整天吵架,家庭隨時面臨崩潰。 親子關系極差,孩子經常遭受批評,指責,甚至打罵。

所以,當問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時,先問以上兩個問題。

這是父母喚醒孩子內在驅動力的基礎和前提。



02,  內在驅動力有什麽好處?

有一句話叫“胡蘿蔔加大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聽話,那麽我就獎勵你,如果你不聽話,那麽我就懲罰你。

獎勵和懲罰也是一種驅動力,但它們屬于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

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無法實現責任的轉移

學習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孩子的責任。可是,獎勵和懲罰很容易把這種責任轉嫁到父母身上,孩子會覺得學習是爲了父母學,那麽他的投入度肯定不會高。

半衰期太短

如果父母把獎勵和懲罰當成籌碼,那麽這個籌碼很快就變無效了。你需要不斷加大籌碼,才能繼續推動孩子學習,那總有滿足不了孩子的時候,而到那時,又該怎麽辦。

相比較外部驅動力,內部驅動力的好處就顯而易見:

參與度更高

孩子會認爲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責任,因此,他會自覺自願地投入,他不在意任何的獎勵和懲罰。

行動更持久

由于孩子把學習當成滿足自身需要的事情,因此,他會持續不斷地行動,學習這件事的特點是越學越無知,越學越投入,孩子會不斷探索新知,不斷挑戰難點。

成就感更足

由于不需要獎勵和懲罰的籌碼,一旦孩子有所突破,他的內心感覺會非常棒,他會更享受這種成功的喜悅。

樊登的父親是大學的數學教授,他最喜歡幹的事就是做數學題。人們問他:“爲什麽你從來都不去放松?”他父親說:“做數學題就是放松啊。”

當一個人把學習當成放松的方式時,他根本不覺得學習很苦,他認爲學習就是放松,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樂趣,這就是典型的內部驅動。



03,  如何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用“限題計時”,提升孩子學習效率

在孩子遇到學習困難時,如果你只是在旁邊說“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意義不大,要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如,有的孩子剛進小學時,做數學口算題目比較困難,家長可以借鑒體育訓練中“分解動作”的做法,40道題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長可以把題目分成8組,每組5道題,做完一組再做一組。可以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對5道題,記下時間後進行比較,或者“限時計數”的辦法——給他10分鍾看他做對幾道題。這方法同樣適用于抄寫詞彙等作業。

這樣把一個比較困難的大任務分解成若幹個小任務,化難爲易,化繁爲簡,是家長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體驗成功、提升自信心和興趣的有效方法。

巧用“德西效應”,呵護孩子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德西做過一項實驗。

第一次,他讓所有參與實驗的學生都做一些有難度的智力題。孩子們的積極性,沒太大差異。

第二次,他把學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每完成一道題就能得到一美元報酬,另一組沒報酬。

德西吃驚地發現,得到獎勵的那組學生一開始很努力,但很快就沒有了興趣。而沒有得到獎勵的學生,反而一直興趣濃厚。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學習本身是會給孩子帶來成就感和興趣的,若我們再給孩子施加一層獎勵,只會適得其反。

不要輕易拿物質獎勵去哄著孩子學習,而是盡早找到孩子眼裏發光的東西。那個光才是孩子的興趣點,父母要做的就是去支持他。

多暗示學習的樂趣,少暗示學習的痛苦。尤其不要過早、過度強調“學海無涯苦作舟”,而要多陪帶孩子體驗學習的樂趣。



借鑒“陪讀法”,提升孩子專注力

教育家奈德在《自驅型成長》一書中,分享這麽一個小測試。

他第一次給學生們留了一些練習題,自己安靜地陪在學生們身邊。

第二次,再給同樣一批學生,留同樣的題,但營造了緊張而焦躁的氛圍。

實驗結果顯示,學生們第一次的整體考試成績是最高的。因爲他給到了孩子平和而有力量的感覺,學生們內心更安定,不會擔心隨時被批評,也就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考中。

而當周圍的環境是緊張的,那孩子就會有一部分精力用來擔心,他們精力就很難集中,狀態也會變消極。

盡量給孩子營造安全感,減少孩子的緊迫感。 如果家長坐在那裏,只會讓孩子更緊張,那麽還不如不陪。家長看著糟心,孩子學得揪心。

陪讀最忌諱的一點,就是一動不動地盯著孩子,孩子寫錯一點家長糾正一點。

當家長在頻繁糾正孩子時,實際上剝奪了他們自己發現問題、嘗試錯誤並從中學習的機會。這種做法不僅阻礙了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展,還可能導致孩子對失敗感到恐懼,從而影響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我們應該做的,是坐在孩子身邊看會兒書或者做自己的事情,孩子若有求助,再提供幫助。

適當給予孩子鼓勵,推薦的方法是:

    1、看到孩子的進步,並給予詳細具體的鼓勵。 2、當孩子態度積極、表現令人欣慰時,真誠地跟孩子說“謝謝”。 3、不把孩子跟他人作比,而是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對孩子的存在心懷喜悅與感激。

擺脫“習得性無助”,讓孩子學習更積極

我們的孩子是不是也經常會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 ? 很多孩子把寫作業當成痛苦,被迫忍受,等待著難受的處境過去。

要改變這樣的局面,父母必須幫孩子找到學習的掌控感、勝任感,孩子才不會把學習當痛苦。

建議如下:

1、多問孩子“你想要什麽”,少對孩子說“我認爲你應該這樣選/那樣做。”

2、少對孩子說“如果……我就……” 比如,“如果你好好寫作業,我就允許你看電視。”“如果你這次考好了,我們就去旅行。”“如果你不認真,我就生氣了。”都不建議說。

更能提高孩子掌控感和勝任感的表達是:“如果……你就……”比如,“如果你掌握了這個知識,下次你就能明白科技館裏那個轉盤的原理。”

3、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允許孩子作主。比如,今天穿什麽衣服,哪怕他的搭配並不協調;睡前讀哪本故事,哪怕你覺得沒什麽營養。

還可以邀請孩子制定出行計劃,允許孩子自己支配零花錢等。

不斷把“父母要我做”,轉化爲“孩子自己想要做”,孩子學習自然會更積極。

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更要關注孩子的生活

很多父母會跟孩子說:“你只要管讀書,其他都不用管。”殊不知,這不是爲孩子好,反而是在削弱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家長的大包大攬只能教會孩子:沒有爸媽無微不至的照顧,我是無法把書讀好的。 這不僅不利于孩子學習,還會貶損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

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置在合適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又要確保這個目標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還有 假如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平日聊天也只聊學習成績,那麽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有沒有好朋友,是否有喜歡的異性,孩子在身體發育上和性發育上是否遇到困惑,都會被刻意忽略掉了。這樣孩子會很難融入校園生活和集體學習生活。

爲了避免這個局面,好的辦法是父母要給孩子留白,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喜好,允許孩子發呆,偶爾貪玩……總之,允許孩子去成長爲一個更加完整的人。

愛生活的孩子,才能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愛上學習。

---[來源 :  米哈裏、凱叔講故事、中國教師報等*編輯 :  白衣/來源 :  中國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