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智慧*成長」的相關文章
我們堅定地認爲,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備最基本的二元屬性。何爲二元屬性?其一是對立屬性,也就是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屬性;其二爲層次屬性,即萬事萬物的本質與形式屬性。對立屬性自古就有,比較好理解,本質與形式的說法似乎也是早就存在,不過,先前從未將它單獨列出,並和對立屬性形成並行的二大概念,在以往的運用中,通常是將它歸並至對立屬性中,解讀爲是一種對立關系。 最近,我們在分析宗教的各種圖符意義時,發現基督教的十字符表達的就是二元基本屬性。過去通常認爲十字符是佛教萬字符的簡化,我們把萬字符看作表達的是輪迴,簡化的十字符怎麽看也不像,況且基督教對輪迴的說法是一直存在疑義的。十字符是如何體現二元屬性的,豎指層次屬性;橫指對立屬性。前者因果後者陰陽,盡管在基督教教義中...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對宇宙性質的關注上來。前面已表達過我們視宇宙爲生命體的觀點。基督教的上帝論是表達宇宙生命論最典型的解答,佛教把佛作爲宇宙高層次的生命,在佛之上化現一切的意識或其它類似叫法的心識、法性、靈、真如等等,其實本質都爲生命。對宇宙生命論提出不同看法的主要是近代科學唯物論,認爲無法證明有上帝的存在。 唯物論包括所謂的無神論,最大的問題是認定宇宙是物質的,所以總是用物質的眼光來看待上帝,認爲無法證明就表示不存在。 即使量子科學已經證明靈魂的存在,公認宇宙中占有95%的暗物質、暗能量世界的存在,仍然無法撼動唯物論者、無神論者頑固的腦袋。 事實上宇宙是多元層次的,物質世界僅僅只是宇宙中的一角,見圖2的中間即是物質世界,在它的上下兩邊高層次...
有人請教一位師父:什麽是苦?什麽是樂? 師父答:內心起伏就是苦,內心甯靜就是樂。 余秋雨說:爲了躲避苦,人們不得不競爭、奮鬥、掙札、夢想、恐懼,結果總是苦上加苦。 世事無常,人生來是苦,也無法躲避。這個人生就像在演電視劇一樣,各人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劇情發展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看戲的人也隨著劇情忽喜忽樂、忽憂忽悲,我們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樣,順境、逆境、善的、惡的,心境隨之起伏。 人生實苦,就不要過于追求享樂,經曆你該經曆的苦,人生沒有多余的每一步,哪怕是痛苦。 這些苦,要麽帶來成長,要麽帶來覺悟…… 苦盡才能甘來。身 經 苦,人生才有貴,心 曆 苦,人生才有慧。 1、身不苦,則福祿不厚 菜根譚中說:&l...
半個多世紀前,在研究了人類思想史上四個無法繞開的名字之後,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寫下了這段話:“人類的精神基礎同時或獨立地在中國、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臘開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類仍然附著在這種基礎之上。” 在大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蘇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四位思想典範的創造者,在世界上交疊出現。 人類精神文明的疆域,因而取得了爆發式地突破,成爲後代一再回顧的重要資源。 蘇格拉底-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如果說哲學是關于人生的幸福、智慧和價值的思考的話,那麽蘇格拉底就是西方哲學史上三位一體的巨人。 正如德國哲學史學家策力爾所說:“蘇格拉底給了哲學以有力的推動,以至于直到整個古代世界的終結,哲學都沒有...
導讀:在人生短短的幾十年裏,有幸聽聞真理,真是福報很大,而如果不能抓住這樣的機會好好修行,那麽頂多是積攢微薄的福到下一世去繼續享福,以後再想修行,聽聞正法也不容易了。 一、人生的含義(人來到這世上的一輩子爲了什麽?) 我們人活在世上到底是爲了什麽?恐怕很多人一輩子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也有很多人想過的,但找不到答案,于是還是和大家一樣那麽活下去了。也有很多人去尋找答案,于是有很多獻身于各自信仰的出家僧人或者牧師、修女等等。 人來到世上是爲了什麽?從小孩子被父母關愛,長大之後上學,上了大學畢業之後工作,找個愛人結婚,然後再生小孩子,就和自己父母一樣。這就是一輩子的路嗎?這樣的一輩子有意義嗎?和動物又有什麽不一樣? 表面看起來動物是比人要低的,城市中、農村裏的動...
“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經覺察到,我從早年以來,曾經把大量錯誤的意見當成真的加以接受。從那時起,我就已經斷定,要想在科學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東西作爲我的信念,我就必須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嚴肅地把我從前接受到心中的所有意見一齊去掉,重新開始從根本做起。 ——勒內·笛卡兒,《第一哲學沈思集》 哲學發端于令人困惑的個人問題。在許多情況下,我們的哲學意識可能源自失望或悲慘事件,比如當我們第一次想弄清楚生活是否是公平的時候,或者對那種到頭來一切都會變好的幼稚信念感到疑惑的時候。 有時哲學也起始于這樣一種情況,即我們不得不做出某種決定,這種決定將會影響我們和他人以後的生活,比如要不要上大學、做生意或參軍,要不要結婚,要不要孩子等。 ...
*撥雲見日:在迷茫困惑中找尋人生方向的智慧* 人生如一場漫長的旅程,充滿了未知與變數。在這旅途中,每個人都會遭遇迷茫和困惑,彷彿被濃霧籠罩,不知前方的路在何方。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我們需要撥雲見日的智慧,去探尋內心深處的聲音,去尋找屬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迷茫之中,我們首先要學會的是面對自己。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迷茫,是因爲我們逃避了內心的真實感受。我們害怕面對自己的不足,害怕承認自己的錯誤,更害怕追求真正的夢想。因此,撥雲見日的第一步,就是勇敢地面對自己,正視自己的欲望和恐懼,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願意爲之改變。 接著,我們需要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的聲音。在喧囂的世界中,我們往往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忽略了內心的呼喚。然而,只有當我們靜下心來,才能聽到那來自...
在大部分人的宇宙觀中,恐怕都會將宇宙看作是一個終極的物體或叫容器,是生命以及萬物容身的場所。當然,大家又十分清楚,這樣的宇宙觀主要還是來自于人們的猜想或推理,較勁地想弄清宇宙究竟是來自哪裏是一件無法辦到的事情。因爲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或生命能告訴我們釋放宇宙的絕對本源究竟是什麽。 絕對本源的定義就是恒定不變,它又像是一根無頭無尾的直線。根據科學家的觀點,在宇宙之中畫一根直線,無論怎麽努力,盡一切可能畫的筆直筆直,延伸的終點必然會發生頭尾銜接,這就是我們宇宙輪迴理論的由來,也是把宇宙視爲是一個圓的理由。 盡管已有科學家依據宇宙的動力原則,甚至像諾貝爾獎得主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爵士和亞美尼亞埃裏溫物理研究院的瓦赫·古薩德揚...
對于一個即相信宗教又崇尚科學的人來說,看多了歷史以來宗教與科學在各個領域的爭執,不過,總體說來,宗教的表現相對寬容及具有同情性,而代表科學方的態度比較嚴厲甚至毫不留情。通俗地認爲,宗教代表的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而科學往往被認爲是一種現代文明。 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篇短文,它是這樣說的:聽一位曾去過朝鮮和韓國的先生說:在韓國提起朝鮮,聽到的普遍是同情與惋惜。在朝鮮提起韓國,你聽到的都是一片憎恨的罵聲……結論:文明同情野蠻,野蠻憎恨文明。 通過上述二者的對比,你們能認爲科學真的代表文明嗎?它爲什麽要用憎恨的態度來對待宗教呢?我們來說說與衆不同的觀點。至今爲止的人類科學,基本上是沒有宇宙觀的,因爲科學的主體觀...
遺傳生命學認爲,生命的本質是遺傳,生命的遺傳物質是基因,基因是記憶的載體即記載生命活動的軌迹雖可複制但不可複活。這裏已經顯示出把基因作爲生命的本質味道。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在書中指出“生命是自然選擇塑造的信息,基因是生命的本質,而每個生物個體只是承載基因的載體”。 科學家把人體基因看作是解開人生的密碼。通過科學實驗已經表明,一個人出生前還尚在母體內的時候,胎兒的基因就已經決定好了他一生的曲折曆程,生長的模樣;智能的程度;能活多久;何時會生病等等,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話題,基因決定我們的命運! 即便如此,我們今天仍然還是有很多話要說,雖然基因決定了我們的命運,可是,又是誰來決定基因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