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30歲之後,上岸心理學

2024071614:26



核心提示: 30歲之後,不少人將心理學作為人生的新方向。面對高昂的培訓費用和漫長的經驗積累過程,他們能否順利轉型?對於新手來說,心理咨詢行業是一條自我救贖之路,還是另一場艱難的挑戰?

在大廠的光環下工作三年後,洛羅毅然揮別了那份年薪50萬的崗位,投身到心理咨詢行業。這一行不僅難賺錢,更需要巨大的開銷。僅入行的頭七個月,洛羅就已投入6萬元,只為參與一系列心理培訓,磨礪專業技能。

在一家醫院工作了9年的糖唐,與洛羅有著類似的經歷。2023年起,糖唐利用業余時間,先後考取了兩個心理咨詢相關的證書。去年,她在松果咨詢這一平臺上開啟了自己的兼職生涯。今年三月,她卻停掉了平臺的兼職工作,繼續備考心理咨詢的其他證書。

打開社交軟件,將心理學作為職業新方向的人不在少數。在小紅書等平臺這類博主的評論區下,既有人尋求大齡心理搭子,也有人分享自己如何通過心理學實現自我療癒。為了系統地紮根心理學領域,收費高昂的非全日制心理學碩士也成為熱門,其中北師大、北大、清華等兩到三年制學費將近20萬元。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統計,2023年我國心理咨詢行業市場規模達到了95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將突破25%。同時,中國心理咨詢師尚有約47.6萬的缺口。

面對需求不斷擴大的心理咨詢市場,一群處於人生轉折點的三十歲以上人士,仿佛在困惑與探索中找到了新方向。對他們來說,心理學既用於自我救贖,也用於助人為樂。

「上岸」心理學,能成為他們自救與利他的途徑嗎?

1、「上岸」心理學

今年31歲的洛羅,三年前如願收到了一家互聯網大廠的offer。盡管與同事相處融洽,他卻在日復一日的高效協作中,漸漸發現自己不過是龐大機器中一顆微不足道的齒輪。

工作兩年後,洛羅有了離開的想法,他告訴《豹變》,讓他產生懷疑的並不是加班至深夜的常態,而是源自內心深處湧動的「虛無感」,一種對工作價值的質疑。

洛羅也曾猶豫過,2023年初,洛羅跳槽到另一家頭部互聯網公司。然而,一場耗時五個月、歷經無數次方案叠代後重回起點的跨部門項目,堅定了他「逃離」大廠的決心。這一次,他果斷離開了大廠,也意味著告別了高薪。

失業的現實緊迫,讓洛羅不得不重新規劃職業生涯。憑借心理學碩士的背景,他將目光投向了心理咨詢行業。與行業前輩的交流進一步堅定了他的信念,他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個越老越吃香的職業,經驗的積累與個人的成長相輔相成。

於是,洛羅義無反顧地投入了這份「站著虧錢」的事業,成為一名月收入僅3000元的心理咨詢師。

他告訴《豹變》,心理咨詢行業的特性在於前期的高投入與低回報,入行前七個月,洛羅花了6萬元用於各種培訓。今年1月,當他開始接手個案,親眼看到了來訪者的變化,久違的成就感與自我療癒的喜悅,讓他確信自己沒有選錯。

相比之下,張文的故事則顯得更為漫長而堅定。這位在武漢某高校任教的資深心理咨詢師,學習心理學已經超過十年。她最初接觸心理學,始於一次學校組織的心理咨詢培訓,正值產後恢復期的她,發現了心理學的魅力,它能讓人勇敢面對內心的困惑。

2010年之前,張文已經拿到了人社部頒發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這也是國內含金量最高的心理咨詢師證書,持證者可以直接應聘相關崗位。此後,她也在斷斷續續進行心理學的相關培訓,並在2016年主動要求調到學校的心理健康部門。

然而,張文向《豹變》透露,「可惜學校對心理咨詢不是很重視」,這讓她感到遺憾。2020年9月,她開始在心理咨詢平臺兼職,這段經歷讓她有了開設個人工作室、全職從事心理咨詢的想法。

十多年來,張文在心理咨詢上的投入超過了10萬元。2023年,經過一番審慎挑選,她在一家總部位於深圳的線上機構學習心理課程,她表示:「這家機構算是比較便宜的,一年學費不到2萬元,還承諾課程結束後為學員提供10個個案。」

如今課程已經上完了幾個月,張文還沒有等到承諾好的個案:「可能是排隊的人太多了,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快分配到。」

2、不賺錢,先花錢

心理咨詢行業,雖然外表光鮮,但前期投入的時間和金錢,卻足以讓不少懷揣熱情的人望而卻步。

以「簡單心理」為例,新手咨詢師想要入駐該平臺,必須累積至少400小時的個案咨詢經驗、接受不少於60小時的專業督導,以及擁有20至50小時的個人咨詢體驗。上述要求不僅考驗咨詢師的專業技能,更是對經濟實力的一大挑戰。

《豹變》從幾位心理咨詢師那裏了解到,個案咨詢指的是新手咨詢師積累的個案時長;個別督導的意思是說,咨詢師尋找督導師,在對方的幫助下指正咨詢過程中的問題和盲點;個別體驗是讓咨詢師重新回到被咨詢者的角度,親身體驗心理咨詢的全過程。

張文告訴《豹變》,上述三個方面的實踐,是每一位咨詢師成長道路上的必修課,也是各大平臺評估其專業資質的關鍵指標。平均下來,一次督導費用通常介於500至600元,而個人體驗的收費標準則不低於400元,甚至更高。

尋找合適的個人體驗師,對於新手咨詢師來說,無異於大海撈針,需要反復嘗試與調整,直至建立穩固的信任紐帶。張文的經歷便是一例,經過多次嘗試,她終於找到了一位與自己契合度比較高的個人體驗師,每周進行兩次會面,每次費用為350元,使得每月個人體驗的總支出高達2800元。

再回看「簡單心理」對新手咨詢師的要求,60小時的個人督導成本大概在3萬元左右,而20至50小時的個人體驗,最低成本也要7000元起步。

一位ID名為「心理師惠子」的咨詢師在小紅書算過一筆賬。她在心理平臺上每小時收費400元,扣除50%的平臺分成後,月收入為5000元。然而,除去每月個人體驗和督導的固定開支4800元,所剩無幾,凈收入僅200元。

顯而易見,高昂的實踐成本是絕大多數新手咨詢師入行的必經之路。

如果新手咨詢師未能滿足平臺設定的時長要求,另一條出路便是參加平臺提供的培訓課程,但這同樣意味著不菲的學費。以壹心理平臺為例,他們為咨詢師設置不同階段的培訓計劃,分為初階、中階、高階,其中為期兩年的高階培訓,收費在3萬以上。另據張文了解,簡單心理的高階課程收費在8萬元以上。

面對市場上眾多的心理培訓機構,缺乏辨別力的新手咨詢師極易「踩坑」。盡管如此,大多數心理咨詢從業者為了拓寬客源,往往很難繞開這些平臺。

因此,轉行的新手們面臨的不僅是專業成長的階梯,更有沈重的經濟負擔,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雙重障礙:既要借助平臺積累經驗和吸引客戶,又不得不應對高額的初期投資壓力。

3、新手如何避「雷」?

在2017年以前,我國心理咨詢領域的權威執業憑證是人社部頒發的國家心理咨詢師證書,無論是醫療機構、私人診所還是線上心理咨詢平臺,均視此證為從業者的必備敲門磚。

然而,由於報考門檻相對較低,缺乏標準化的專業培訓體系,導致持證咨詢師的技術水準良莠不齊,甚至有造成來訪者二次心理創傷的風險。因此,人社部於2017年取消了該證書的考核。

自此,國內心理咨詢界一度陷入權威證書的真空期。目前,知名度較高的中科院心理咨詢師合格證書,雖在業界占據一席之地,但這僅是對相關技能的培訓認證,而非從業證書。

不過,由於個人無法直接報考,只能通過機構代報,不少機構趁機擡高收費,甚至進行誤導性宣傳,聲稱該證書為上崗通行證,「持證即可開業」。

心理咨詢師對此證書的評價褒貶不一。洛羅直言不諱,表示「這個證書有些水分」。正處於「刷證」階段的糖唐,去年用一個月的時間備考,通過了中科院的考試,在她看來,「考試很容易過,花一千多考下來是值得的」。

張文則認為,現今業內公認含金量較高的證書有兩個,分別是由教育局授予的心理健康教師證與衛健委頒發的心理治療師證。

即使跨越了資質考核的重重關卡,新手咨詢師的初期收益並未如外人所想那般豐厚。糖唐在入駐平臺之後,一周內就接到了自己的第一單,但在後續備考期間,卻意外流失了原本就有限的客戶資源。洛羅2月份的心理咨詢收入定格在3000元,然而,其實際成本遠超收入。

據中研普華研究報告,抑郁症、拖延癥症、焦慮症、強迫症、社交恐懼症等新型心理問題逐漸成為流行的「時代病」。

此外,據《2022-2027年中國心理咨詢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統計,心理咨詢師培訓市場從2003年起每年增長50%,迄今已有大約200萬人參加咨詢師考試,約90萬人獲得了心理咨詢師資格。即便如此,中國心理咨詢師尚有約47.6萬的缺口。

機遇面前,國內心理咨詢行業正處十字路口。洛羅向《豹變》透露,目前國內的心理咨詢費用未納入社保體系,高昂的咨詢費讓眾多潛在來訪者望而卻步。同時,咨詢師群體因前期投入成本較高,能堅持下來、真正具有專業精神的優秀咨詢師並不多。

長遠來看,心理咨詢行業前景廣闊。然而,對於渴望踏入這一領域的新人而言,仍有諸多隱秘的「雷區」亟待辨識與規避。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作者: 高宇哲*編輯: 劉楊/來源: 豹變]



*自學心理學,是藥還是毒?*

網友留言:自己和伴侶在一起總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吵,脾氣一上來就忍不住說狠話,搞到兩個人關系緊張,甚至大吵、冷戰,使得問題升級,為了改善家庭關系,她開始接觸心理學,了解了情緒化溝通的危害,也學習了共情溝通的技巧,可問題並沒有改善,一生氣還是控製不住自己,最後這個網友問:「我都知道了要怎麽改,可為什麽就是做不到呢?」

大多數心理學愛好者都會如此,抱著改變自己,改善關系,才學習心理學的,可最後能真正改變的卻少之又少,就像電影《後會無期》中的經典臺詞:「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知乎上也有個熱門話題:「閱讀心理學書籍對普通人有意義嗎,對個人成長和生活究竟有哪些幫助呢?」

一個高贊回答引來了大量評論:

今年上半年來,我深陷在與前任藕斷絲連、反彈式關系中無法自拔,後面自己看了許多關於親密關系、內在自我的書籍。發現自己其實是討好型人格及焦慮依戀型人格。

怎麽說呢,雖然沒一下子就改掉自己舊有的思維模式、行為習慣,但是「覺察」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能力!

你會在每當你又開始「作」的時候、當你又開始「喪」的時候,覺察到這一切,你會懂得這些行為背後的原理,從而讓自己能更快地恢復成「理智腦」。

所以,我覺得,有機會多學學心理學,多認識內在的自己,就會發現自己的潛能很大很大。



自學心理學能代替心理治療嗎?

一、自學心理學的「助己」部分

首先學習本身是有意義的,在眾多心理學的愛好者中,有超過半數的人剛開始是希望借助心理學來:「助己」「助家人」,了解自己和家人,獲得人生啟發,幫助自己和家人看到自身的認知、行為模式,理解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背後的原因,甚至想學一些減壓,疏解情緒的方法,從而提升自我接納的程度以達到治癒的效果。

例如有的人,開始通過閱讀,或者網絡學習心理學知識,發現自己是「討好型人格」並學習完成了「討好型人格的自救」;

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於是開始放棄自己是弱勢的地位,體會自己的真實想法,勇於表達自我。

不懂得拒絕——了解了自己對拒絕的恐懼,開始嘗試拒絕他人,不再委屈自己,不再有求必應。

對他人的情緒過分敏感——在關系中不再迎合他人,關注了自我的情緒,自我的聲音,了解了自己的需求。

通過學習,自我觀察,也通過身邊人對自己的反饋,經過對自己的分析、診斷,潛意識的了解之後,以及對自己的領悟,開始發現自己變得不太一樣了,而這個改變正是朝著自己想成為的自己更近了一步,這個學習就是能夠「助己」。

二、自學心理學也會「誤入歧途」

我們學習心理學的知識,聽心理學的課也可能會起到一些副作用,或者說是誤入歧途。

比如說我們可能會對號入座,根據書上學到的知識我們給自己貼上一些不恰當的標簽,反而會讓自己陷入更進一步的焦慮當中。比如:我又是抑郁症,又是焦慮症,我還有人格障礙,這就會產生一些不良的暗示,會讓自己更加混亂。

再比如:回到家,看到丈夫聽取他母親的意見,「你就是沒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你是媽寶男」,偶爾聽到孩子說一些消極的話,就會緊張孩子「抑郁了」。「孩子的問題都是因為你這個爸爸太自以為是」「我的問題都是因為我的原生家庭,我的父母造成的」等等。

另外,心理學讀物和心理學的講座是普世的知識的傳播,書中的知識和我們自己的內心問題不見得有對應關系。

我們的思維是有一個自動化的過程,在接收信息的時候,會傾向於去吸收已經相信的東西,所以最怕的是,你在不同的書上收集了不系統的,或者零零碎碎的診斷、理論和金句,然後就在自己身上或身邊的人去對號入座,去驗證你看到的東西,甚至會因為自己做不到就苛責自己,進行過度的反思,或者身邊的人做不到就苛責對方,責備對方跟不上自己的進步,這樣的話就起了反作用,背離了我們看心理自助類書籍的初衷,

所以如果是一般性問題,心理自助書,的確可以提供新的視角和新的方法,幫助你來做一些積極的調整和改變,但這是有一個度的,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問題已經給你造成了長時間的痛苦,嚴重的影響了你的人際關系,看了書也沒辦法改善,甚至更糟糕了,就需要去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的幫助,或者醫生或者咨詢師。

而有時候讀書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你也舒服,人際關系也舒服,當然要讀書,而且要多讀多學習,讓學到的知識幫助你去理解自己和周圍的人,從而讓我們更能適應現實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是用它去指責父母和伴侶,或者更多的自責。



三、心理咨詢和自學的區別

這就好比,我們自己知道自己身體的一些小毛病,平時也會自我保健,運動、按摩、食療,但是這些自我保健並不能取代專業的醫學檢查、康復或者做手術。

閱讀心理書籍就像是平時的自我保健,做心理咨詢就像是專業的醫學檢查、康復。

四、心理咨詢的專業性不可替代

1.心理咨詢所交流的內容都是針對我們自己所關心的問題展開的。

咨詢師會和來訪者確定具體的咨詢目標,並沿著這一目標不斷深入。咨詢會涉及到這個人的過去(是如何走到現在的),會聚焦於Ta的現在(當下的主要問題),也會關註到Ta的未來(接下來怎麽辦)。

2.自學心理學對心理疾病、身心障礙、精神疾病等,精神痛苦持續一年以上,自助讀書學習是做不到療癒作用的。更應該盡早尋求醫生和咨詢師的幫助,進行系統化的治療。

3.心理咨詢對心理問題的有效干預,往往是基於結構化的干預,而不是「聊聊天,疏導疏導」「或者是醍醐灌頂,或者像點穴、一點就什麽都通了。點到就好了。」心理學真的沒有這麽神奇,也不是點穴式就能起效的。

心理問題的解決需要專業的環境(心理咨詢的設置),專業的人員(咨詢師),並且需要時間(心理咨詢的過程),有時還需要考慮咨訪關系的匹配度。

4.心理咨詢中的改變因素

心理治療就是在治療師和來訪者之間共同創造了一個安全、接納、尊重、平等對話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來訪者的情緒和思想與治療師的情緒和思想在不斷地進行對話,互相影響和改變。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關系的深度連接,有利於改善來訪者的情緒調節能力,增強來訪者人際交往中的靈活性,幫助來訪者深度重塑自己的人格。
---[上海市健康科普專項計劃*項目編號:JKKPZX-2023-B21*作者:林苗、董玲萍*編輯:謝智君]
---[來源:區精衛中心/來源: 上海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