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青少年抑郁的6大真相:沒有一個孩子,是突然抑郁的!

2024071614:50

之前,這樣一則新聞引發了網友的熱議,也給無數父母敲響了警鐘。

43歲的吳月琴用8萬字記錄下了16歲女兒患上抑郁癥後的生活日常。



來源:極晝工作室《生二胎後,16歲的女兒確診抑郁症》

「大女兒會用酒精去噴妹妹」

「每次把妹妹搞哭,她都會哈哈大笑」

「從易怒、割腕,到自殺...如果當初不要小的,也許大的就不會生病了。」

這是一位43歲的二胎寶媽,在自己日記裏寫下的文字。字字泣血,滿是悔恨。心理問題頻出,現在的孩子怎麽了?

在「首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上,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陳默老師說,這一代孩子的特質、心理需求早已大有不同,可我們的教育方式卻並未改變。

教育與孩子之間有著嚴重的矛盾與沖突,而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沖突」,正是孩子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以下內容整理自陳默老師的演講。

01, 「工具化的培養——自我意識的覺醒」的沖衝突

我們今天來講講「衝突」:

我小時候是「大海裏的一滴水,是沙漠裏的一粒沙」,但我們當下的孩子不是。

他們認為,「我來過了,雁過留聲,你們怎麽可以不知道我來過?」我要秀給你們看。

他們覺得自己的個體是極其有價值的,是被父母歡迎來到這個世界的,所以他們的自我意識崛起得很早,人的目標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

而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所以,現在的孩子,很早就要去搞清楚自己是誰,將來能做成什麽。

但我們有衝突——我們需要他們是有用的。

我們需要工程師的時候,他們最好是工程師,需要他們是醫生的時候,最好是醫生。

我們沒有意識到衝突,才是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02, 「集體主義——個體化」的衝突

當下,一個孩子來到世上,兩歲就手捧iPad。跟iPad在一起,他一邊得以獨處,一邊又和iPad融為一體。

這樣的孩子,如果只有兩歲的話,他對真實的世界和虛擬的世界是彼此不分的。

他可以在真實世界裏,感知虛擬世界的感受;在虛擬世界裏,感知真實世界的探索。

這種生存環境,使得他個體化要求很高。

但我們的教育對學生的評價,依然是集體主義的評價。

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是以他在集體環境裏的表現,這個表現主要是對集體化的適應。

這就是衝突。

你讓一個極其需要獨處的人,在集體化的環境裏評價他這樣有問題,一些孩子就會感到,他不可能在集體化環境裏被評成優等,所以就躲回家去享受獨處。

如果我們要讓他適應集體化,可我們的教育提供給他集體化的活動了嗎?

我們連春遊、秋遊都想取消了。

一個初中生有沒有參加過集體舞蹈?很多都沒有。

但是我們卻對孩子們有這樣的評價。

這就是衝突。



03, 「平等人格——傳統秩序」的衝突

現在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是集兩代人的愛於一身的,他們的自尊感很高。

而且如果兩代人受教育是完備的,那第三代孩子的理性思維能力一定比較強,他們對人格平等要求很高。

你們家的孩子總跟你頂嘴,為啥?

因為他有想法呀。

這就是當下的孩子。

要想不跟他們起衝突,我們的教育就要成長,要了解「被教育者」是怎麽回事。

但我們需要成長的是哪一部分呢?我們卻沒有意識。

04, 「互愛需要——競爭環境」的衝突

現在的孩子個個都比較善良。他們愛同類,愛小動物。一個小動物去世,孩子就會嚎啕大哭。

但我們的教育環境,不是提供互愛的環境;我們的教育環境,是高競爭的環境。

有些學生不上學,他跟你說,我不是不要學習,是這個環境讓我太難受,你不要問我,我講不出來難受在哪裏。



05, 「意義尋求——資源搶奪」的衝突

現在的孩子,已經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生活需求,他們是高起點的。

這一代的需求和我們是不一樣的,他們追尋理解生命意義的解答,追尋一個宇宙觀的形成。

但我們的教育沒有變過,仍然在告訴孩子,在教育中我們要得什麽?得人上人嗎?得更多的資源嗎?

即便是過去傳統的科舉教育,也是要讓學生在求知中有樂趣。但現在讀書就變成了考試,變成了比賽,誰受得了天天去的地方是比賽場?

有人告訴我,應試教育不改,我們沒有辦法,大方向是這樣。

錯!我從來不這樣認為,不要往籮筐裏扔。有哪個地方不應試,哪個地方不選拔?

問題是在意識上面,請大家深入一點去想一想,我們自身沒有求知的欲望,我們不會喚發我們的孩子求知,所以,我們就搞比賽。

教育跟我們當下的孩子不匹配。

一個高中生跟我說,學校不是個解惑的地方,我的問題小學不能解,初中不能解,到了高中依然不能解……

這就是我們教育要思考的問題。

06, 「少子家庭——大班教室」的衝突

在當今社會,孩子們降生人間,若是出生於大城市中上等收入家庭,他們成長的空間大多局限於100平方米的住宅。

我曾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寶寶,其家庭用塑料泡沫圍護出一塊安全的活動區域,客廳則被各類玩具所充斥。

在這狹小的空間裏,嬰兒漸漸成長,享受著他們的幼年時光。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的教室卻數十年來一成不變,依然是一群學生擁擠在狹小的空間裏共同學習。

這些在100平方米住宅中長大的孩子,當他們步入這樣的教室,面對眾多同學和嘈雜的環境,有的孩子會感到極度的困擾,甚至想要逃離回家。

回顧我們自己的童年,那時可能是在僅十余平方米的空間中,與三代人一同生活。對於我們來說,教室的空間感受,與現在的孩子是截然不同的。

班級制度數十年來不曾改變,盡管新生人口逐漸減少,孩子們變得稀少,但班級人數的減少似乎並不可能。即使學校面臨關閉的風險,也不會考慮縮小班級規模。

在此,我想留下一個問題,「未來的孩子們,在教室裏站起來、走出去的需求可能會日益增加,這樣的現象將會越來越普遍。

心理問題也將隨著這種壓力而急劇上升。」我們是否準備好應對這一挑戰,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加適宜的學習環境呢?

07, 最後想跟爸媽們說的是:其實抑郁並不可怕。

就像人都會感冒發燒一樣,發熱是我們的身體在阻止病毒繁殖,而咳嗽同樣能夠清除感染異物。人的抑郁狀態也是如此。痛苦的情緒,是為了提醒我們,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不管是因為周遭的環境,還是某個事件,只要我們接收到了這一「信號」,就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去面對、去改變。



在那之後,一切都會好起來。畢竟,沒有一個孩子,會突然抑郁。---來源: 和人心理-

*幾乎所有的焦慮都源於這一個原因,絕不允許自己出半點差錯*

無數的來訪者會表明他很焦慮:焦慮得精心策劃了兩年的事業從沒有行動過絲毫

焦慮得直到淩晨三四點還在修改第二天需要使用的PPT

焦慮得花費了半年時間分析完所有品牌的所有價位的所有型號的手機然後滿懷忐忑地買了自以為性價比最高的那一部,接下來馬上後悔……

總結起來的話,幾乎所有焦慮都出自一個根源,那就是——絕不允許自己出半點差錯。



在那個寧死也要捍衛的完美形象背後,總是藏著一顆不堪一擊、驚魂不定的小小玻璃心。

因為你認為自己就是個完美的存在,然而戲劇性的卻是,如此地追求完美結果變成了一件那麽不完美的事。

01, 追求完美的人經常不幸福

社會心理學家Shalom H. Schwartz和同事在研究中發現兩種價值觀截然不同的人。

一種人更願意窮盡所有可能的選項,只為從中挑選出那個唯一的最棒的選擇,這類人被命名為「選擇最佳者」。另一種人只是找到差不多湊合好的那個選擇,就完成了,滿足了,他們叫做「知足者」。

選擇最佳者要花較長的時間進行選擇,而做出來的選擇看起來會比那些知足常樂者迅速做出的選擇要好很多。然而悲哀的是,他們仍然會對自己的選擇不甚滿意。

更悲哀的是,總體而言,與知足者相比,選擇最佳者過得相對更加不幸福,心態更悲觀、自卑,生活滿意度更低,並且更容易後悔、自責和抑郁。

大量心理學研究已證實,完美主義心態導致抑郁和焦慮,降低生活質量。

這種消極影響真的是非常嚴重,以至於完美主義已經被作為抑郁癥狀的一部分,並成為造成抑郁自殺事件的一個重要誘因。

所有這些發現無不正中完美主義者的痛點。他們急需改變的,是對出錯這件事的態度。

02, 出錯令人發揮出色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家Ellen Langer曾做了一項研究,探索對出錯的開放態度如何影響公眾演講焦慮,實驗將參與者隨機分成三組,讓他們進行演講:

    A組的參與者被告知「出錯是糟糕的」(完美主義);

    B組的參與者被告知「出錯是難免的」(自我原諒);

而C組的參與者被告知「演講需要出一個錯誤,而且還可以出更多意外錯誤」(好奇開放)。



結果,C組的參與者在演講中感到最舒服,最不焦慮,並且得到了觀眾們的一般最高評分。

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這組參與者已經把完美主義拋在了腦後,只是專註於他們的表達,這樣才能好奇地去探索其經歷本身。

這個實驗很好地說明了:

出錯並非是我們避之不及的醜事,一旦錯誤發生,我們也不應只以自我安慰來應對;出錯還可以是值得鼓勵和慶祝的,它甚至能讓人表現得更加出色。

03, 出錯讓人更有魅力

大概是去年前年開始,網上一檔以毒舌自嘲為特色的脫口秀節目漸漸熱門,這檔節目每期邀請一位閱歷豐富、三觀正確的知名人士作為「被吐槽」的主角,由這位名人再邀請一群自己的圈中好友一起輪番相互吐槽或自黑,並且還會爭出冠軍。

從曾在主持招聘節目時把選手罵到暈厥的馮紹剛,到代言了各種各樣「神奇」廣告的唐國強,從只有一部劇被觀眾所知的劇作家史航,到在真人秀裏製造了「放氣」事件的鄭凱,沒有一個不在自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可是所有人都很開心。無論是怎麽也不紅的,還是經歷過大起大落的,都通過這個節目又火了一把。

我希望所有完美主義者都能看一看這樣的節目,不僅僅因為它的幽默,還因為它對於完美主義癌晚期患者有著絕對的治愈效果。

它讓我們知道,出錯也很OK,出錯也很可愛。有趣的是,越是有影響力的人出錯越是有魅力。當他當眾揭自己的短時,你會戲劇性地被一種滿滿的「快感」所包裹。



04, 培養我們對錯誤的正確態度

當你還是牙牙學語的寶寶時,你是多麽肆無忌憚地出錯呀!你知道那時的說過多少語句不通的話,可是你焦慮了嗎?

並沒有。反而你開開心心地漸漸把什麽都學會了。

那麽你是什麽時候開始,對出錯感到如此厭惡甚至到一種超乎尋常的恐懼的地步?

故事大概得追溯到你的小學一年級。你拿著考了98分的試卷興沖沖地遞給媽媽,可媽媽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就問你,那兩分是怎麽丟的?

然後,噩夢就開始了。

而現在,是時候改變態度了。

05, 如何改變?

如果此刻的你正在焦頭爛額地準備一場你心目中的絕不能失敗的演講,或者在拖延實施一項已策劃了兩年的計劃,又或是還在糾結抓狂最合適的手機會不會是下一款……

我建議你先停下來, 然後去規定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出個錯吧!

最糟糕的情況,不是你出了錯,而是你居然沒有出錯的勇氣。



像是去完成一個隨心的任務一樣去完成這次出錯,同時帶著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去觀察後果。你怎麽知道不會有更有意義的事情出現?比如——你學到了什麽?

事實上,正如沒有人會在乎臺燈底座有多乾凈一樣,也不會有人真的記得你當時出錯的時候有多丟臉。---來源: 和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