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當全球化模範生德國開始去全球化

2024040412:15


曾經的全球化模範生

有趣的是,德國制造(Made in Germany)這個在當今世界赫赫有名的質量標簽,一百多年前卻意味著低質産品,它甚至不是德國人自己想出來,而是英國人“發明”出來羞辱德國人的。

19世紀上半葉,許多德國企業家到英國進行所謂的“學習旅行”,實際上則是想方設法近距離地窺探英國各類領先的技術、工藝與産品,隨後便回到德國複制並以低價再返銷英國和全球。

比如大名鼎鼎的蒂森克虜伯公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克虜伯就曾化名史洛普先生(Schroop),去英國竊取商業機密,還將其美其名曰爲“商務考察”。

1887年,被惹惱的英國通過《商品商標法》強制在從德國進口的産品上標注“德國制造”,其目的是保護英國的優質産品免受主要來自德國的廉價進口産品的競爭,並在英國人中間營造購買本國産品的愛國情懷。

|阿爾弗雷德·克虜伯既是赫赫有名的世界五百強創始人,也因身爲國際商業機密竊取者被載入史冊。

不料,德國人痛定思痛,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令人咂舌的速度提高了自身産品質量。應該說,轉變來得正是時候。這一時期恰逢全球化大幕開啓的時代,國際交通方式、國際通訊手段的改進都孕育了全新的全球貿易與全球市場,而且恰逢此時德國教育和科研也在快速崛起,有力地支撐了德國制造登上全球制造與貿易之巅。

短短十余年間,德國産品不僅大量滲透到英國國內市場,還開始在越來越多海外市場開疆擴土。從1883年到1893年,自德國出口到英國的商品總價值增長了30%,許多德國公司在倫敦開設了分支機構。從那個時候開始,德國制造逐漸擺脫了自身抄襲者與低質品的形象,開始了其征服全球的曆程。

進入20世紀以來,德國制造長期以其品質、堅固、耐用、可靠享譽全球。二戰後初期伴隨著德國經濟奇迹,德國制造代表著質量和創新的觀念日益根深蒂固。

德國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額從1948年的1.4%(0.02億美元)飙升至2015年的8.3%(13290億美元)。1986~1990年以及2003~2008年,德國曾兩度(共十余年)排名全球貿易國家榜首,力壓超級大國美國。

雖然自2009年以來,中國成爲全球出口冠軍,而美國、德國則分居第二、三位,但是德國人仍頗有值得自豪的地方,畢竟,美國人口是德國的四倍,中國人口是德國的大約17倍。

|德國制造的全球化助推了其全球強勢地位。

工匠精神、創新研發、職業教育、工業標准……這些我們今天已經耳熟能詳的元素共同構成了德國制造的核心優勢。

在此基礎之上,德國著名學者兼管理學大師西蒙教授進一步提出“隱形冠軍”這一概念,並認爲隱形冠軍企業的發展壯大對于德國制造的全球競爭力及全球化成功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例如,自90年代以來德國的世界五百強數量常年都與法國不相上下,一些年份甚至還略處下風,但是其經濟體量卻長期比法國更大,雙方差距總體還略有拉大趨勢。

可見,德國經濟的強大與其中小企業中達到全球頂級玩家水准的隱形冠軍息息相關。這類企業一般都異常專注于細分市場或所謂的利基市場,並因爲專注和專業而成爲世界市場的領導者。

但是,過于專注又會造成市場過分狹隘,爲了擴大市場,他們都在不遺余力地支持全球化,從而創造了既專精一隅又輻射全球的奇景。

打造一個頂級的全球隱形冠軍,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以專業圈子外少有人聞的德國隱形冠軍凱馳公司爲例,它是全球高壓清潔市場領先者。在1935~2015年間,其全球分公司幾乎呈現直線增長,由個位數飙升至107家。

即便如此,凱馳依然認爲其全球化進程沒有結束,因爲全球共有200多個國家。該公司負責人表示,“我們的目標一如既往地是讓我們最終出現在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

要取得跨越全球多個市場的商業成功,需要超乎尋常的努力與耐力。即便是長年位居全球五百強榜首的沃爾瑪公司,也曾在德國和韓國市場铩羽而歸。研究表明,德國隱形冠軍平均擁有30家海外子公司,像凱馳這樣擁有超過100家的也不稀奇。



|凱馳公司全球化進程。來源:《隱形冠軍》

隱形冠軍在轟轟烈烈的全球化進程中,將獲得更爲廣闊的市場。據測算平均來說,從德國擴展到歐洲,市場規模增加了近4倍,擴展至全球則將帶來高達11倍的市場潛力。

此外,隨著新興國家經濟實力持續高速增長,全球市場的潛力和空間還會不斷增加。全球化成功還能給企業帶來強大的行業影響力與軟實力,如凱馳公司的企業名稱已通過法蘭西學院的嚴苛審核,作爲動詞“karcher”正式法語化;另一家隱形冠軍德國浩亭公司是工業連接器領域的世界領導者,據說當顧客在定義産品要求時,時常指定就要“浩亭或同類接口”。

顯然,全球化的成功支撐了德國制造的神話與德國經濟的強勢。然而,最近幾年德國政府一些政客卻一再鼓噪要遏制中國崛起,去年7月份通過的首份中國戰略宣揚德國與中國存在所謂“系統性競爭”和減少對華經濟依賴的必要性;近期德國經濟強州巴伐利亞州州長索德爾訪華,一些政客陰陽怪氣地指責他對華采取了“錯誤的策略”,要求他更多地對華進行批評。

實踐中,德國也在逐步收緊籬笆,對于中國赴德投資、德企來華投資乃至中德雙邊各類經貿合作設置了越來越多的障礙。難道德國這個全球化的模範生,要開始鼓動去全球化了嗎?



去全球化等于自斷手腳

2023年,意大利前總理、歐央行前行長德拉吉就歐洲經濟競爭力爲歐盟委員會做了份專業報告。

報告指出,“歐洲二戰之後賴以生存的基本地緣政治與經濟發展模式都已經不存在了。”換言之,歐洲發展的三大支柱,即安全防務靠美國,國際貿易靠中國,廉價能源靠俄羅斯這三樣曾對歐洲非常有利的外部環境均已不複存在或搖搖欲墜,再加上長期被诟病的歐盟一體化程度與決策能力效率等問題,所以當歐盟面對當前不少重大挑戰時經常感到力不從心,比如能源轉型、科技競爭、地緣政治安全等等。

對于德國更是如此。德國是過去幾十年全球化的主要贏家之一,僅德國經濟就占歐盟GDP約四分之一。不過,其高度貿易導向型的工業生産與社會經濟模式,既是其在全球化高歌猛進時期的顯著優勢,也在當前去全球化、區域化的曆史倒流中暴露出脆弱之處。

畢竟在複雜的價值鏈中,任何同時擁有多個供應商和客戶的國家或企業顯然將更容易受到國內外沖擊的影響。平均而言,德國國內生産總值的約30%直接或間接地依賴于國外需求;從就業來看,在德國大約28%的工作崗位依賴于出口;從制造業來看,其出口比例常年保持在50%左右,顯著高于中美等其他大型經濟體。

德國伊福經濟研究所一項研究估計,將生産全面轉移到德國將導致其國內生産總值長期下降約10%。這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且不論這樣做是否真能完全消除對海外供應鏈的所謂依賴和風險,僅僅是相應而來的政治壓力以及民衆抗議都很可能令其寸步難行。

盡管過往數年來面臨著衆多“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的沖擊,但數據顯示當前去全球化並未成爲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跨國企業經營與全球供應鏈展現出了較高的靈活性與韌勁。德國更是從全球化中享受到了巨大的時代紅利,其經濟也因此高度以出口爲導向,尤其原材料、初級産品與中間産品的進口對德國制造的競爭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近幾十年來,隨著國際價值創造相互依存關系的出現,一個複雜産品的生産往往有多個來自不同國家的企業參與。以2019年爲例,德國企業進口了價值6060億歐元的中間産品,占德國貨物進口總額的55%。

如此一來,德國國內政界部分人士鼓噪“脫鈎”“去風險”,並對德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包括對華合作形成巨大負面影響,就顯得讓人困惑了,這豈不是自斷手腳自廢武功嗎?

新冠暴發前的2019年,德國制造業約占總增加值的21%,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則爲14%。同時,其對外貿易比率基本在70%高位上下。可見,德國經濟高度依賴制造業與對外貿易,或者也可以說,高度依賴制造業的對外貿易。

作爲歐洲貨物供應與需求的中心,德國近年來增長乏力還顯著拖累了歐盟乃至歐洲經濟發展。2022年,德國是歐盟16個成員國最大商品出口貿易夥伴,其五分之三進口商品來源于歐盟內部。有歐洲研究機構測算,德國對于商品進口的需求拉動了歐盟內其他國家約2.6%的總增加值與高達500萬就業人數。


|德國十分之三中小企業依賴于國外的中間産品。來源:德國複興信貸銀行

德國國內也不乏理智的聲音。德央行此前一項調查明確指出,德國近半數制造業企業直接或間接從中國獲取關鍵中間産品,“如果這些産品供應中斷,德國可能遭受嚴重的生産損失。”

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弗萊徹更是憂心忡忡地指出,“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裏,主權只能意味著共同主權……德國是全球分工的最大贏家之一。在個別情況下,本土化可能是合理的,但大規模的本土化將是有害的。如今企業的生産能力已經不足,重新定位將大大降低而不是提高德國的生産力,其結果將是企業利潤下降,競爭力降低與工資減少,這種保護主義將是德國經濟模式的終結。”

如何從去全球化走向再全球化

當前德國經濟可謂內憂外患,困難重重。2023年,德國經濟已經出現衰退現象,其外貿情況則還要更糟。由于全球需求疲軟,德國當年出口額下降1.4%,進口額驟降9.7%。

德國工商總會(DIHK)外貿專家赫爾韋格表示,“2023年對德國出口業來說是艱難的一年。繼2009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的疫情之後,這是三十年來最疲軟的一次。”


|德國過去五年來的外貿情況,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

再來看前述歐洲發展的三大支柱——

廉價能源靠俄羅斯,這一點在俄烏沖突之後已經基本沒戲了;

安全防務靠美國,最近特朗普公開“鼓勵”俄羅斯攻擊任何未履行其財政義務的北約成員國,在歐洲掀起軒然大波,也引起一些歐洲人進一步反思;

國際貿易靠中國這一條本來最爲靠譜務實,但是歐洲人卻選擇了主動推動斷鏈脫鈎,顯然將給自身和世界經濟發展都帶來更大的挑戰。

近年來,確實有大量研究與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在快速崛起,也給德國乃至歐洲企業帶來了不小競爭壓力。如德國經濟研究所(IW)一項研究顯示,越來越多的産品從中國進口到歐盟,尤其在德國特別擅長的複雜工業産品領域,僅2020年至2022年中國産品在歐盟許多進口産品中所占份額的增長幅度就幾乎與2010年至2020年整個十年相當。

然而,全球化能夠使資本、人才、技術與産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了更加有效的配置,不但提高了生産流通各環節的效率與參與企業的勞動生産率,還顯著降低了時間成本與金錢成本,從而給衆多參與全球化的國家與民衆帶來福祉,德國乃至歐洲自身也是這一進程的利益獲得者。

如果貿然關閉全球化的按鈕,甚至故意針對性地根據中國等競爭對手祭出各類貿易投資壁壘,不但可能帶來連鎖反應,降低德國企業自身市場空間,而且可能對已經出現的去全球化勢頭推波助瀾,從而進一步壓縮導致其強大的德國制造及隱形冠軍們的生存土壤。

這也是爲何去年歐盟擬發動對華電動汽車雙反調查之後,德國車企負責人們紛紛表態反對、大衆集團力推與地平線公司入股並合資事宜的核心原因。

面對電動化智能化大潮,德國汽車界不擅長互聯網思維、不精通軟件算法的短板暴露無遺。脫離了中國電動車這個大市場與競合場所,德國人只怕會被時代的車輪抛得更遠。

當然,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在出海過程中也要學會敬畏尊重,履行社會責任,並逐步推進在歐洲乃至全球其他國家的內生式發展。

換言之,一味靠“卷”恐怕難以形成可靠的全球商業網絡,尤其是在制造業領域,我們還應花大力氣打造更加穩固的當地生態圈,建立更加龐大的利益共同體。

僅以中德合作爲例,中國人在衆多面向未來的産業與技術逐步擁有自身獨特優勢,人工智能、電動車、自動駕駛、光伏産業、6G技術、關鍵原材料……一步步發展起來了的中國人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如何創建一種包容共享、合作共贏的中式企業文化,從而吸引駐在國更多資源力量的支持與助力,從而更加平穩地度過當前波濤洶湧的國際政治考驗階段。



|2024年1月份,比亞迪一艘搭載了數千輛電動車的遠洋船首航歐洲,轟動一時。

當德國與歐洲相對實力下降之際,保護主義擡頭似乎也可理解。不過,對于德國人而言,不該忘了全球化是自己上百年的立身之本,在歐洲應該起到中流砥柱作用而不是人雲亦雲落井下石。

全球産業與技術的變革猶如滔滔江水,難以倒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國人帶來的競爭壓力誠然存在,但單純依靠“小院高牆”護不住滿園春色。一味依賴政策法規、貿易壁壘等守護起來的溫室裏的花朵是沒有全球競爭力的。

曾經最支持與推動全球化的德國人也出現了開倒車現象,著實讓人噓唏。

回望100多年前那場轟轟烈烈的歐陸商戰風雲,試圖給自己設置安全屏障的英國人曆盡百般努力,在步步緊逼的德國制造面前終究還是敗下陣來。歸根到底,這個世界是由順應潮流,質量過硬的産品說了算的。

這個月中旬,德國總理朔爾茨將來華二度國事訪問。對于德國與歐洲人而言,只有在努力中改進,在競爭中成長,才是真正出路。

指責別人顯然比改革自己更容易,問題是,這樣並不解決實質問題。

作者 中歐行者-北京帕特納斯管理咨詢公司創始人,兼任中國國際商會理事,英國OCO國際咨詢集團高級合夥人,意大利國家投資發展署駐華首席代表等職務。常年接受中歐主流媒體專訪或撰寫專欄,著有《企業價值提升》等專著,微信公衆號爲“中歐行者“。---來源: 秦朔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