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官宣!大學倒閉潮,來了
本文來源:本文由軟科綜合整理。
大學倒閉潮正在全球蔓延……
日前,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ilwaukee,UWM)校長馬克·莫尼在致員工和學生的一封信中表示,該校將在2025年春季學期結束時正式關閉,現就讀于該校的學生可以繼續學習到2025年春季學期結束。
早在2023年10月,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系統(UW)就曾宣布關閉3個校區,“生存還是倒閉”,已經成爲不少國家或地區高校需直面的問題。
生源經費下的雙重危機
《華爾街日報》曾指出,與過去十年相比,美國大學的倒閉數量增加了將近兩倍,百年老校面臨著同樣的命運。181年曆史的愛荷華衛斯理大學、174年曆史的麥克默裏學院、1834年成立的綠山學院等學校都未能度過這場“倒閉潮”。
倒閉潮的背後,是高校捉襟見肘的經費和越來越少的生源。
曾誕生過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培養出全球首富馬斯克的加拿大女王大學正面臨著巨額財政赤字。女王大學的教務長馬修·埃文斯在采訪中表示,通貨膨脹、省府投入資金減少並強制凍結學費、以及國際學生人數下降是導致學校財政危機的主要原因。
去年,該校就暫停了對本科美術學位項目的招生;今年學院中少于十名學生的小規模本科班已經在計劃取消;其他系如古典學和考古學,則依靠醫學院、工程學院和商學院等經濟實力雄厚的學院來供養。盡管女王大學已經停止招聘教職員工,但預計今年6月赤字將達到4800萬加元,一旦資金耗盡,學校將面臨倒閉。
在受少子化浪潮沖擊的亞洲,招生困難已成爲日韓高校面臨的普遍問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據報道,2023年12月,日本的奈良佐保短期大學、修實短期大學、福岡女學院短期大學、武庫川女子大學短期大學部、美作大學短期大學部、鈴鹿大學短期大學相繼宣布停止招生。僅去年一年,日本至少有12所大學停招。
少子化狀況比日本更爲嚴重的韓國,“無生可招”已經從地方大學蔓延到首爾。近5年,韓國地方大學有二十多個專業已全部消失。據韓國《東亞日報》和鍾路學院今年1月發布,對韓國190所大學4889個專業的調查結果顯示,報名人數少于招生人數的未達標高校專業共有163個。報道還提到,爲扶持地方大學,韓國政府去年11月選定10所“全球化大學”,計劃5年內撥款1000億韓元,但10所大學中有5所大學的2024學年招生情況比2023學年更差了。
圖源:CCTV-4
在我國台灣,受少子化影響,私立學校“退場”危機繼續延燒。 台灣首府大學、中州科技大學已于2023年7月起停辦,明道大學、環球科技大學、大同技術學院、大漢技術學院以及東方設計大學也將于2024年停辦。而更嚴峻的是,從2025年起,台灣省高校一年級的新生人數將跌破20萬人,此後新生只會越來越少,私立大學招生將更加困難。依照目前狀況看,未來八年間台灣省將有超過6000名教師失業,約40所私立大專院校退場。
合並重組,高校自救
爲了應對倒閉危機,各高校積極采取“資産重組、高校合並”等相關的應對措施。
今年1月,烏克蘭教育部副部長米哈伊爾·文尼茨基表示,基于人口發展趨勢,烏克蘭需要削減大學數量。文尼茨基稱:“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無論如何,高等教育機構應該進行整合。”
據韓聯社報道,慶尚北道聞慶市正在加快建設崇實大學聞慶校區的步伐,將私立大學聞慶大學與本部位于首爾的崇實大學合並。此外,國立大學忠南大學計劃與同一地區的國立大學韓田大學合並。有韓國專家預測,今後走上合並和關閉道路的大學還會增加。
生源不足及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強烈沖擊,使我國台灣省的弱勢高校也面臨被合並的態勢。2023年,台灣科技大學與華夏科技大學公布合並計劃書,華夏科大預計在2026學年度停辦,在整並過渡期間,華夏科大中和校區會提供給台科大規劃使用,台科大成立“台灣科技大學華夏校區”。華夏科大方面曾表示,少子化的趨勢不可能逆轉,華夏屬于工科學校,招生情況只會越來越糟糕,因此該校大約從2021年開始集結共識,要引進外部資源,才會慢慢促成與台科大的合作。據悉,此次的兩校整並,也是台灣省第一起公私大學合並案例。
圖源:台灣科技大學官網
除了台科大和華夏科大外,籌備合並事宜多年的慈濟大學和慈濟科技大學,也已獲得相關主管部門同意,將于2024學年起將合並爲新的“慈濟大學”,未來新校會保留高教、技職學制,師資與課程共享,並增加跨領域及通識,發展爲完整的綜合型大學。
“建立對大學的淘汰機制”
高校發展必須始終同時代共脈搏。
出生人口的減少以及高等教育進入普及階段,這些大環境的轉變,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原有的學校和專業需要進行調整以適應社會發展,高校面臨著調整結構、控制規模和提高教育質量的迫切需求。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看來,高校未來的辦學思想,不應該在增加重複科目、專業、學院等擴招方向上下功夫,應當極力減少求大求全的專業設定,錨定一個或多個辦學特色項目,做好分層教育、特色教育,提供社會需求的運用型教育。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李志民則提出“建立對大學的淘汰機制”,他認爲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不僅要發展高層次大學和高水平學科,還要淘汰低層次不合格的大學。每個高校都應認真思考自己今後的定位,特別是對那些招生占比大、社會需求少,又不是學校優勢學科的專業,要考慮調減招生計劃。政府主管部門要制定相應規劃,有計劃地讓一些辦學水平差、招生困難的學校終止辦學。教育主管部門要未雨綢缪,積極適應信息社會教育形態的變化,制定相應的過渡政策。
同時李志民還認爲,高校也要參考企業實行“末位淘汰”、允許倒閉退出等機制以外,無限擴張的高校規模是急需被按住的另一端。如果再擴張規模不僅造成教育資源浪費、加劇國家和省市財政負擔、增加運營難度,更降低了高校之間的辨識度和競爭力。要從動辄追求綜合性大學,開設幾十個學院、數百個學科專業的巨無霸,變成更聚焦專業優勢的精品學府。
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懷進鵬也強調“要深刻認識人口和社會結構變化對教育布局結構和資源配置調整的緊迫要求。”當未來教育布局面臨新調整,高校的辦學生命力將與教育教學質量直接挂鈎,大學應思考,除了一紙證書外,高等教育帶給學生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提高質量、保持特色,或許才是高校在大浪淘沙下的一條出路。---[來源: 郎club/ 彙聚政商民智,解析財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