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生成式AI大泡沫,或正在醞釀!

2024040413:11


導讀:一些人已經在擔憂生成式AI吹出來的泡泡會不會已經太大了,它是未來,但可能不是現在。

3月18日,英偉達GTC 2024(GPU技術大會)在美國加州聖何塞SAP中心開幕。今年的GTC彙集了全球AI圈最有頭有臉的公司和人物,Meta、Google DeepMind、Microsoft、OpenAI、Mistral等科技巨頭或知名獨角獸都派出了AI業務方面的核心高管參加,氣勢上絲毫不弱于號稱科技圈春晚的蘋果WWDC開發者大會。

這家公司不久前市值剛剛突破2萬億美元,成爲繼蘋果與微軟後,全球第3家達成這個曆史性目標的科技公司。而就在一年前,英偉達市值還不到1萬億美元,當時的GTC大會也遠遠沒有如今的熱度。造成這一翻天覆地變化的根本原因,自然就是生成式AI與大語言模型這一撥科技熱潮在去年席卷了全球科技圈。無論是科技巨頭還是新興獨角獸,都在爭先恐後研發規模更大、性能更強的模型,進而引發了圍繞AI芯片的軍備競賽,並最終讓身爲AI軍火商的英偉達比前一年多賺了340億美元。

“The Conference for the era of AI”(爲人工智能時代准備的盛會),會場門口挂著的標語如是寫到,似乎暗示著上一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已然翻篇。

不過與表面上的熱火朝天不同,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道稱,“包括微軟、亞馬遜和Google在內的雲廠商和其他銷售該技術(指生成式AI)的公司,正在降低自己的預期”。一些人已經在擔憂生成式AI吹出來的泡泡會不會已經太大了,它是未來,但可能不是現在,就像互聯網如今已經是一門萬億美元級別的生意,但並不妨礙千禧年時吹出的互聯網泡泡的爆炸結局。



各AI獨角獸估值與公司銷售額的比值

數據來源:The Information

目前來看,生成式AI有兩個主要變現方式,其一就是按月銷售AI會員服務,免費會員雖然也可以與聊天機器人對話,但只有付費用戶才能與性能最強大的機器人對話,這方面的代表就是ChatGPT的付費會員産品,用戶每月支付20美元才能夠使用最先進的GPT-4模型。其二就是以API(應用編程接口)的方式按需購買AI服務,還是以OpenAI的GPT模型舉例,用戶通過接口向GPT-4提問的價格是每75萬個單詞30美元,收到回答的價格是每75萬個單詞60美元。

那麽作爲站在生成式AI浪潮之巅的公司,OpenAI到底通過GPT模型賺了多少錢呢?

關于OpenAI公司的營收,目前有兩種說法,The Information稱其2023年最後一個月的年化收入是16億美元,而《金融時報》給出的數字是20億美元。OpenAI沒有公布來自付費會員與API收入的具體比例,但官方稱這個增長主要來自ChatGPT付費會員的增加。年化收入(annualized revenue)是一個過去很少被用在公司營收上的詞彙,所謂年化收入16億美元,其實就是指那個月收入約爲1.33億美元,再將其乘以12個月就得出年化收入。因爲創業公司收入增長比較快,所以引入了這個新方式來計算收入。

除此之外,OpenAI的合作夥伴微軟也正在通過其Azure雲平台銷售OpenAI的API。其首席財務官Amy Hood透露,最近3個季度微軟智能雲中分別有1%、3%、6%的營收來自于此,換算下來分別是2.4億、7.5億和15.5億美元。

綜合兩者來看,GPT模型在2023年大約創造了35億美元的收入,這是全球商業化做得最好的生成式AI在2023年的成績單。如果這筆錢全部用來買英偉達的芯片,大約可以買23萬塊A100,或者12萬塊H100,這也剛巧是參與生成式AI競爭的門檻。技術研究機構Omdia稱,微軟和Meta僅在2023年第三季度就分別購買了15萬塊H100芯片。而紮克伯克表示將繼續擴大基礎設施的投入,Meta預計在2024年年底擁有60萬塊H100的等效算力。

要知道絕大部分模型並沒有OpenAI GPT模型那樣的先發優勢和變現效率,作爲對比,Google Cloud 2024年北美地區AI服務的業績目標不過10億美元,這個收入增量甚至不足以覆蓋購買AI芯片的開支。

相比美國,中國生成式AI的變現效率只會更差。目前只有百度披露過生成式AI的相關收入,旗下文心一言作爲國內商業化上走得最遠的模型,在2023年最後一個季度爲百度雲業務帶來6.6億元的增量收入,而2024年百度也只給出了「數十億」的收入預期——注意,這個數字是雲業務的增量,而不是大模型本身的收入。這個數字只有OpenAI GPT模型的1/10不到。

一大批剛剛在2023年晉升爲獨角獸的美國生成式AI公司已落入理想難以兌現的窘境。

就在一周前,曾在AI獨角獸榜單中估值排名第3的初創公司Inflection的兩位聯合創始人——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和凱倫·西蒙尼揚(Karén Simonyan)——都已離開公司,加入微軟新成立的人工智能部門。跟他們一同加入微軟的還有Inflection的大部分員工。

因爲挖走了Inflection大部分員工,包括其創始人,微軟同意向Inflection支付約6.5億美元,以獲得其模型授權,並補償Inflection的投資人。此前,Inflection從包括風險投資公司Greylock、對沖基金Dragoneer Investment Group、微軟、英偉達、比爾·蓋茨等那裏獲得過15.25億美元融資,然而Inflection從未爲公司賺過錢,其主打情感聊天的機器人産品Pi是免費向用戶提供的。

微軟相當于僅以6.5億美元“雇傭式收購”了估值一度達到40億美元的AI獨角獸,還不知道這場交易會如何收場,包括會不會觸及美國的反壟斷條款,以及仍然留在Inflection的剩余員工要如何繼續把公司撐下去,不過其外部影響已經産生——抛下Inflection躲入微軟的蘇萊曼和西蒙尼揚在創業前都是老牌AI公司DeepMind的資深員工,連由他們創立的估值僅次于OpenAI和Anthropic的公司都難以繼續運轉下去,如果這不是泡沫那什麽是泡沫?

同樣在3月的最後一周,排名僅次于Inflection的另一家AI獨角獸Cohere也被傳出融資困境。這家公司自去年12月就開始尋求以60億美元估值融資5億美元,迄今沒有確定交易,而它上一輪融資還停留在去年6月。按照大模型的燒錢速度,這些無法自我造血的獨角獸原本每半年甚至每個季度都要有新的融資才能爲繼。

Inflection和Cohere的狀況還不是最糟糕的,Inflection的接盤者微軟起碼出了一筆錢,使得其早期投資者的本金獲得贖回,Cohere也還在掙紮著轉向大模型+搜索方向。不過,另一只出名更早的獨角獸Stability的命運就更令投資人難受了,開發出擴散模型Stable Diffusion的論文一作Robin Rombach,共同一作Andreas Blattmann以及另一位作者Dominik Lorenz本月離開了公司,3月22日,這家公司的CEO Emad Mostaque也宣布離職,他本人同時是該公司最大股東。在AI獨角獸排行榜上,Stability也一度位于估值排名前10位。

戳破這些獨角獸泡沫的力量部分來自于OpenAI。自去年3月15日至今,OpenAI發布GPT-4模型已經過去了一年多,這期間最強的對手Google推出了模型PaLM 2、Gemini 1.0和Gemini 1.5,Anthropic推出了模型Claude 3,但它們的能力都沒有明顯強于GPT-4,這就使得上述推論面臨嚴重的危機——如果生成式AI的能力沒有預想增強的那麽快怎麽辦?

最終能使生成式AI的泡沫不至于完全破滅的希望仍然需要寄于OpenAI。近期有媒體表示,OpenAI的GPT-5將于今年夏天推出,這可能會是生成式AI最後一次證明自己不是泡沫的機會。但反之,如果GPT-5的能力不及預期,可能整個生成式AI産業的未來估值將被重新計算。

---[微信編輯 :  Ziang/作者 : 第一財經YiMagazine 王傑夫/來源: 第一財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