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贏到最後的,往往不是"聰明人"

2022102613:25



內容來源:由編者整理匯總自網絡公開資料。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職場上,對於「選擇」「天賦」「努力」這幾個詞語的討論,總是比較熱門。

有的人認為,選擇比努力重要;有的人認為,努力比天賦重要;有的人認為,應該按照自己的天賦去做選擇……

其實,每一種看法都可以找到符合的案例。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成長環境、個人能力中,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成功定律」,我們都需要立足自身的實際情況去找到「贏的方法」。

因此,關鍵的問題在於——我們該如何做好選擇?如何找到自身的天賦?如何正確地努力?

一、贏到最後的,往往不是「聰明人」

前段時間,張麗俊在和馮唐對話的時候,談到了關於「天賦」的話題。

馮唐說,要忘掉天賦這回事,從最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事修煉起,凡事做到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就能比99%的人更能成事了。

張麗俊很贊同這個觀點。

她認為,靠小聰明,是走不長遠的,而那些看着「不聰明」的人,似乎選擇了一條難走的路,愚直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傻傻地堅持着,最終卻取得了成功。

為什麼能贏到最後的,往往是那些「不聰明」的人?

有一個蘇格拉底和弟子們的故事。

蘇格拉底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那時正是麥子成熟的季節,地里全是沉甸甸的麥穗。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株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終點等你們。」

弟子們走進了麥地,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株才是最大的呢?

他們埋頭向前走,摘了麥穗後,看到還有更大的,於是就毫不猶豫地把手裡的麥穗扔掉了。就這樣,他們低着頭專心致志尋找,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突然,他們聽到蘇格拉底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應該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很多聰明人腦子靈光,總是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的選擇,想要在麥田裡找到最大的那一株麥穗。

殊不知,有時候選擇越多,誘惑越多,往往難以專注,最後只會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兩手空空一無所得。

工作中,更是如此,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想要找到最大的那一株麥穗」的所謂的「聰明人」。

比如,有些人在做一件事情時,短期之內看不見效果,或者收益不大,就心猿意馬,選擇了放棄,去做別的他認為更有收益的事情。

事實上,他可能只要再堅持一下,就成功了。

很多時候,你覺得成功的人比較少,其實不是,而是放棄的人比較多。

自以為聰明,不能長久地沉浸到一個事業當中,一碰到障礙和挫折,就去尋找適當的藉口,停止努力,這又如何能取得成功呢?

又如,有些人總是站在這山望着那山高,他們發現有朋友、有同學比自己職位高、薪水高,於是只要有好一點的機會便想跳槽。

但事實上,想要有一個好的職場生涯,急功近利肯定是不行的,沒有規劃、與目標關聯度不高的跳槽和轉行一點價值都沒有。

再如,有些人覺得自己很聰明,懷才不遇,就想走捷徑,抄近道。他們在職場上竭力鑽營,投機取巧,不干實事,卻總在領導面前刷存在感,有功自己包攬,有過他人承擔,一門心思往上爬。

但,這樣的小聰明,就像吹起來的牛皮,針一戳就破了。

從起點到終點,兩點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世界上最好的捷徑,就是不走捷徑。有時候你想抄近路,反而會繞了遠路。

二、能贏到最後的人,都比較「傻」

在職場上,能贏到最後的人,往往是那些又傻又天真的人。因為他們更專注,更有韌性,更能夠長久堅持。

所謂的「又傻又天真」,不是說真傻真天真,而是能夠心無旁騖地,專注地去做一件事情,並且把這件事情做好。

這類人看似「不聰明」,卻往往能夠成事。他們的身上一般有四個特質。

第一個,純粹。

人生是一場長跑。不管你起步多快,多聰明都沒有用,在這一場長跑中,考驗的都是心性的穩定性。

如果你是一個腦子很複雜的人,是無法聚焦地把一件事做成的。

你想得很多,做的卻很少,面對着失敗、挫折,或者短時間內看不到成效,就情緒化,認為努力沒用,就不願意努力了。

慢慢懈怠,然後逐漸放棄,最終一事無成。

而一個能大成的人,思想都很純粹。他一旦認定一個目標,就會排除掉內心的干擾,胸懷純粹而強烈的信念,不懈地為之努力。

所以,一定要成為一個純粹的人,不要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當你的心能夠靜下來,從複雜變得簡單,你會發現你看到的東西會很不一樣。

第二個,利他。

亞當·斯密說,人都有利益最大化的傾向。人性是幽微的,每個人都會追求自己的利益,這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你永遠只考慮自己,耍小聰明,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那你是永遠走不遠的。

「利他」才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做事情先考慮別人,這不是傻,這其實是最聰明的自我投資。

利他,是最高明的利己。有着利他之心的人,內心有大愛,有原則有底線,這樣的人最後一定會有所作為。

第三個,精進。

心理學家格拉德威爾曾提出一個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大意是說,一個人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要付出10000小時的努力。

那些有點小聰明的人,讓他們如此長時間地去做一件枯燥的工作,他們往往堅持不了。

而真正能大成的人,看似都是比較「傻」的人,願意默默耕耘,以超乎尋常的堅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精進。

每天進步一點點,今天勝過昨天,明天勝過今天,哪怕只是如螻蟻般微小的一步,只要是向前,便是前進。

如此日積月累,日益精進,最後在時間的複利下,成長獨當一面的優秀人才。

第四個,修行。

稻盛和夫說:工作場所就是修煉心性的最佳場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很多聰明人在職場上總是在算計利益,過於看重個人損失和收益,而那些看似「愚拙」的人都在埋頭苦幹,把工作當成修行。

熱愛自己的工作,享受修行的樂趣,終有一天,你會成就你自己。

三、如何在工作中修行自己?

在工作中,大家都挺怕一類人——玻璃心。

玻璃心的人,心態很差,你說不得,罵不得。有時候,他工作出了失誤,你批評了兩句,他的心態就崩了,覺得受了天大的委屈,要麼患得患失,要麼鬧情緒,賭氣辭職。

他們也經受不住壓力,做事情時遇到些許的挫折,就怨天尤人,悲觀消極,一味地想着逃避,不敢積極應對。

張麗俊認為,在工作中,一個人的心態,往往決定了他的狀態。

如果心態很差,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讓你陷入到情緒的內耗中不可自拔,那你工作的狀態怎麼會好呢?

而那些心態好的人,不會縈懷於一時的得失,他們會把工作當成人生的修行,會把困難和挫折,當成是成長的機會。

日本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大學畢業後,曾經在一家名為松風工業的公司工作。

這家公司效益很差,瀕臨着倒閉的邊緣,員工工資的來源是銀行借款,而且遲發薪水更是家常便飯。

因為這個緣故,員工工作積極性很低,到處瀰漫着消極怠工的情緒。稻盛和夫也受到了這種情緒的影響,經常和同事一起吐槽公司,甚至一度有了辭職的想法。

但是,因為家人的強烈反對,稻盛和夫別無選擇,只能留下來工作。

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稻盛和夫逐漸領悟到,茫然度日只會讓人消沉墮落。如果不摒棄怨天尤人的態度,人生就不會出現轉機。

於是,他全身心地投入研發中,以此來忘卻現實的苦惱。

隨着研究的深入,他漸漸感受到了工作的樂趣,晝夜不分地投入研究工作,甚至把「家」搬到了實驗室。

在這樣的過程中,他的心態越來越好,研究成果開始不斷顯現,工作變得越來越順利,從而也為他之後創立京瓷奠定了基礎。

稻盛和夫說:「成功不要有無謂的情緒。即使你抱怨再多,受到的委屈再多,當下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先把工作做好,把工作做好之後你再去發泄情緒、調整心情,這才是一個成熟人該有的心態。」

所謂「借假修真,借事修人」,你遇到的挫折、困難總會被克服,都是假的,真的是你從困難中收穫了什麼,成長了什麼。你也要知道,所有你現在經歷的事情,都是為了修煉你自己。

當你心態對了,工作就順了。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就是在工作中遇事修性、遇人修心。

1.修煉情緒,舍內耗

網上看過一個感觸頗深的段子:「職場上,你會溝通,加10分;會合作,加20分;會開拓資源,加50分;但如果你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好意思,扣100分。」

工作中,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被領導批評了幾句,一整天都憋屈得不行,無心工作;

接到了棘手的項目,焦慮得好幾天都寢食難安,效率大打折扣;

碰到了愛甩鍋的同事,立刻開始厭惡工作,甚至思考離職……

奈飛公司有一條非常知名的文化準則:我們只招成年人。所謂「成年人」,不止是年齡上,更是情緒上的成熟——

不會在受到委屈的時候,橫衝直撞,意氣用事;

不會在手忙腳亂時,對身邊的人發脾氣,擺臉色;

不會把個人的情緒帶到工作中,影響進度,傳染他人。

《干法》一書中也如是說:「成功不要有無謂的情緒。即使你抱怨再多,委屈再多。當下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先把工作做好,這才是一個成熟人該有的心態。」

情緒是emotion,行動是motion。

你每多一分鐘沉浸在自我內耗里,就少一分鐘來解決實際問題。

你每多一份精力拉扯在爛人破事上,就少一份精力去提升自己。

任何時候,修煉好情緒,才能駕馭好工作。

2.修煉心態,能自燃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群工人正在鐵路上勞作,一輛火車緩緩停在軌道旁。隊長傑克被鐵路公司董事長邁克邀請上去,暢聊了一個多小時。原來,20年前他們曾同時加入鐵路公司。

有工友半開玩笑地問傑克:「那為何他成了CEO,你卻還要跟我們一起頂着大太陽干力氣活?」

他垂下頭:「20年前我只為每小時2美元的工資工作,而邁克卻為他心中的鐵路事業而工作。」

身邊有多少人,剛出社會時,都是胸懷大志、滿腔熱忱的邁克。

最後卻在歲月的汩汩溫水裡,活成了得過且過混日子的傑克。

這幾年,互聯網行業里有個很火的詞:老闆思維。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當你用老闆的心 態做事,就能收穫管理級別的成長;

而當你用打工者的心態做事,給多少錢干多少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偷懶則偷懶,那永遠只能停留在基層。

一個人對工作抱着什麼樣的心態,影響着他的眼界,也決定了他的未來。

劉墉在書里講過一個故事。

有朋友跟他抱怨說老闆太摳門,自己每天辛苦上班,工資卻少得可憐。

劉墉聽了,故意跟他說:「這麼壞的老闆,辭了也罷。但你豈能白幹了這麼久,總要多學一點,再跳槽。」

朋友覺得有道理,於是開始每天加班加點,學英語、學技術、學管理。他想着,反正以後不管跳槽還是創業,這些東西對自己都有用,多學一點是一點。

6個月以後,這位朋友不僅加了薪,還升了職。至於當初跳槽的想法呢,早就被他拋到了腦後。

你看,這其實就是從打工者心態到老闆心態的轉變。

當他不再把自己放在老闆和公司的對立面,而是把聚焦在自身的成長上,一切都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

這個時代,人工智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活成了人工智能。一個人在敷衍工作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心裡淘汰了自己、宣告了放棄。

而當你開始為自己打工,你會發現即使環境依然沒有改變。

但你卻在一路遇山開路、逢水架橋中,變成了更好的自己。

3.修煉能力,常增值

有次,一位年輕記者去採訪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兩人談得非常投機。

採訪結束後,松下問他:「你現在每個月多少薪水?」

「一個月才一萬日元。」

「其實你的薪水遠遠不止這麼多。」

看年輕人一臉疑惑,松下接着說:「你今天能爭取到採訪我的機會,證明你在採訪上有一定潛力。 如果你能多多積累這方面的才能與經驗,這就像你在銀行存錢一樣。錢存進了銀行會生利息,你的才能也會在社會銀行里生利息,將來能連本帶利地還給你。」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剛步入一個行業時,往往會感覺異常忙碌和無所適從。3-6個月後,逐步掌握節奏,1-2年後,開始駕輕就熟。

此時,是選擇止步於舒適區,還是持續深耕自己、不斷拓寬能力和薪酬的邊界?

這背後,往往考驗的是一個人的自我增值能力。

吉姆·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中,提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飛輪效應」:

一開始推動飛輪的時候,你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

但慢慢地,你每次推動它所花的力氣,都會轉化為飛輪的能量,讓它一次比一次快。

直到最後它會自己轉起來,越轉越快。

在這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唯有不斷自燃、持續進化,才能厚積薄發。

當你自身實力足夠強大,不管走到哪裡,都能持續發力。無論你現在處於什麼行業、什麼階段,成長的空間都永無止境。

① 更新思維,提升自我進化力

聽過這樣一條知識折舊定律:「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全部知識就會折舊80%。你今天不懂的東西,到明早就過時了。現在有關這個世界的絕大多數觀念,也許不到兩年就將成為過去。」

把自己當成一個空杯,閱讀、求教、學習、反思。讓你的思維匹配得上這個時代,才能永遠擁有立足之地。

② 單點極致,打造不可替代性

你知道嗎? 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每天進步1%,一年之後他的能力會提升38倍。

這個時代,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高精專」的專家學者。但平凡如一個海底撈小哥,也能把自己的專業技能打磨到極致。

世界日新月異,你的一技之長,是你永遠的護城河。日拱一卒,今天比明天多進步一點點,明天比今天多精通一點。

努力把自己做成行業中的20%,才是普通人最大的生存真理。

參考資料:

1.《贏到最後的,往往都不是「聰明人」》,張麗俊;

2.《當你想通了,工作就順了》,張麗俊;

3.《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把工作當修行》,正和島;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輪值主編:智勇*責編&值班編輯:少將/筆記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