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五……
8月2日,星期五,亞洲股市跌慘了!
領跌的是日本股市,日經指數一度狂跌了超過5%;緊跟其後的是韓國股市,以及中國臺灣、香港股市,A股則仍然保持了「別人漲,我跌;別人跌,我也跌」的習慣:
日經指數的走勢是這樣的,基本上股災了:
但如果看日經指數的月線圖,也就是疫情以來整體走勢,還是漲了不少,算是比較牛的股市。
到底發生了什麽,讓日本股市最近出現了狂跌?
主要是日本加息、日元匯率反彈,以及股市資金的獲利了結。
7月31日,日本央行宣布今年第二次加息,將政策利率從0%至0.1%提高至0.25%左右。此外,還開始縮表:將央行的國債購買額從目前的每月約6萬億日元逐步縮減,到2026年1月至3月減至每月3萬億日元左右。
今年3月,日本17年來首次加息,政策利率從-0.1%提高到0至0.1%範圍內。
日本之所以連續兩次加息,是在經過多年努力之後,終於實現了通脹目標——2%。
縮表,意味著日本的基礎貨幣將減少,廣義貨幣M2也將減少。這種緊縮政策,刺激日元匯率反彈,股市則受壓。
下圖是近期美元對日元匯率的走勢圖,日元從161元兌換1美元,快速升值到了149.6日元兌換1美元。
如果從疫情爆發算起,日元對美元仍然是大幅貶值的。
日元加息幅度非常有限,未來繼續加息的空間也不會太多,但匯率和股市為何反應如此激烈?
匯率反應激烈的原因,大概有特朗普因素。特朗普認為中國、德國、日本、墨西哥這幾個主要貿易夥伴都占了美國的便宜,方式是匯率低估,而瞌睡喬讓美元變得太強勢了。
特朗普揚言,他如果上臺要快速降息,讓美元變弱;同時,威逼主要貿易夥伴的貨幣升值,並對它們加征關稅。
日本是美國的小弟,善於看美國臉色。在大選關鍵時刻,加息讓日元升值一波,可以避免美國因為候選人的挑唆、導致美國民意的反彈。日元升值,看起來滿足了特朗普的要求,但在大選前升值,對特朗普是福是禍也很難說。
但日本擺出了姿態——服軟了,升值了,還不行嗎?
行文至此,我再次強調:貨幣升值未必是福。升值了,你的出口就下降了,飯碗就減少了。
相當長的時間裏,人民幣不斷升值,讓大家享受到了出國消費的快感,所以很多國人傻傻地認為:升值是好事,貶值是壞事。我再強調一次,人民幣匯率升值,是富人的利好,他們潤的時候換匯比較劃算。人民幣升值,只能刺激更多的資金外流。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適度貶值意味著更多就業機會。
美國從來不會禁止一個國家貨幣升值,他們會像看傻子表演一樣看你升值;反之,當你貶值的時候,他們就不幹了,會把你定義為匯率操縱國,加征關稅什麽的。所謂廣場協議,就是逼著幾個西方國家貨幣升值的。
所以雖然人民幣匯率略有低估(從購買力角度看),但我一直主張適當貶值,適當貶值有利於經濟復蘇。但話說回來,人民幣目標太大,貶值多了歐美也會反彈。
日本加息了,日元升值了,股市最自然的反應當然是跌。更何況日本股市過去幾年大漲了一波,大量國際熱錢流入,賺得盆滿缽滿,他們在一些重要節點上獲利了結是很自然的。
這就是日本股市這一輪大跌的邏輯。目前,日本資金有從股市轉向債市的傾向。
美國股市也出現了明顯的頭部。美國不是要降息嗎?怎麽也跌了不少。
這裏面也有獲利了結的因素。過去幾年,美國股市一直很牛,頑強地跟高利率時代搏鬥。大家認為美國開啟了新一輪技術革命——人工智能,所以美股估值爆發是合理的 。
美國7大科技股——微軟、蘋果、英偉達、亞馬遜、谷歌、Meta(原Facebook)、特斯拉市值不斷創新高,積累了大量獲利盤。
可是特朗普來攪局了,他表示上臺後要加強對科技大廠的監管,並直接點名準備懲罰Meta。再加上人工智能從概念變成鈔票還需要時間,這些因素加起來,引發了7大科技股的調整。
此外,美國股市把降息越來越確定,看做是階段性利好出盡。反而認為,既然要降息,說明經濟不好了。
上述這些因素合起來,導致了美股的調整。但美股依然是充滿機會的市場。
中國臺灣股市過去幾年漲幅也非常大,也有調整的必要。
值得關註的是,在亞洲股市普遍調整的時候,印度股市卻繼續逆勢上揚,走勢強勁。
下圖是疫情以來,印度股市的表現,堪稱全球最好,甚至超過了美國股市和日本股市。
隨著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股市出現調整,遊蕩在亞洲的國際熱錢會去哪裏?
大概有以下幾個去處:
第一,是印度。
如今的印度和越南,都有點類似80年代的中國,大量外資湧入,城市日新月異,人口紅利還在。印度的潛力比越南大很多,因為人口更多、市場更大,印度人普遍會講英語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是越南。
越南過去幾年一直都是歐美日韓的寵兒,股市樓市一度大漲。但官方主動刺破了房地產泡沫,修正了越南經濟增長的「仰角」,未來的增長依然可期。
第三,是A股和港股。
A股和港股已經調整了很長時間,估值相對合理。經過製度重構和國家隊入場托市,基本上處於底部。隨著美聯儲開啟降息,中國獲得了宏觀政策「轟油門」的新空間,官方也表態將「轟油門」。所以,A股和港股未來存在一定結構性機會,也會有外部增量資金流入。---(原創: 劉曉博/來源: 博聞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