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理念的新疆實踐|360萬公頃山水的綠色蝶變
(原標題:「兩山」理念的新疆實踐|360萬公頃山水的綠色蝶變)
■ 2021年列入「十四五」期間全國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之一的阿克蘇河流域山水工程,是柯柯牙綠化工程等四個百萬畝荒漠綠化工程的升級版
■治理內容由原來單一的植樹造林防風固沙,轉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治理組織實施由原來的「九龍治水」、多部門「獨奏」,轉向「十指彈琴」、多部門「協奏」
■阿克蘇地區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拓展生態修復區域,努力打通「以林養林」「生態+旅遊」等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初步構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綠色發展模式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張治立]
日前,阿克蘇地區退休的老林業人臺來提·臺外庫力發現,沿著阿克蘇河行走,原本雜亂的溝渠暢通了、河水變清了、岸坡變美了、廢坑變平了、荒坡變綠了。他掏出手機拍攝,處處皆風景。
年輕時致力於荒漠造林的臺來提,認為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是參與過的柯柯牙綠化工程。該工程於1996年被聯合國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列為「全球500佳境」之一。他沒想到,眼前的新疆塔裏木河重要源流區(阿克蘇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以下簡稱「阿克蘇河流域山水工程」),與國內其他省份山水工程並稱的「中國山水工程」,2022年底入選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
今年5月底,子項目基本實施完畢。計劃9月底,子項目驗收數量達100%;年內整體項目完成驗收。在「十四五」時期全國第一批、新疆第一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阿克蘇河流域山水工程竣工驗收倒計時之際,記者走訪了多個參與實施的部門和施工單位,看到山水工程這張「世界級名片」背後的綠色蝶變。
以水為脈,淺綠變深綠
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中國最長內陸河、世界第五大內陸河塔裏木河向東奔流,滋潤著廣袤綠洲。
塔裏木河由多條河流匯合而成,其中,發源於天山南脈、長200余公裏的阿克蘇河,是塔裏木河上遊最重要的一條源流河,補給量占塔裏木河上遊三源流補給量的70%以上。
「阿克蘇河對塔裏木河幹流流域供水安全、生態安全、生態環境演變和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重要支撐作用,阿克蘇河流域也是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和修復兩大重點工程(塔裏木河流域生態修復工程、天山和阿爾泰山森林草原保護工程)均涉及的區域,整個流域開展整體性、系統性生態保護與修復,對提升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彈性、保障塔裏木河上遊生態基流無疑起到巨大促進作用。」5月14日,阿克蘇地區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楊勇說。
在亙古的荒漠戈壁,有水就有綠洲。而要實現由片綠走向全綠、淺綠走向深綠,需要規劃引領、項目支撐、試點帶動、精神傳承。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風沙肆虐、自然災害頻發的阿克蘇河流域,阿克蘇地區發動全社會力量,針對風沙策源地的柯柯牙開展大規模荒漠治理,通過修渠引水、修建路網、種植防護林與經濟林,使得沙地變綠洲、荒原變林海,並凝結成「自力更生、團結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柯柯牙精神。
在楊勇看來,2021年列入「十四五」期間全國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之一的阿克蘇河流域山水工程,是柯柯牙綠化工程等四個百萬畝荒漠綠化工程的升級版。它同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陜西黃土高原、長江上遊生態屏障(重慶段)等區域的山水工程還有較大差異,阿克蘇河流域的生態本底十分脆弱,生態系統質量較低、服務功能不強,通過實施山水工程因地製宜選擇保護保育、自然恢復、輔助再生、生態重建等技術模式,全方位保護恢復了多種類型的生態系統。
「在山水工程的眾多子項目的實施中,我們以水為脈、適地適樹、城鄉共建、點線面片整體推進,同時將柯柯牙模式進一步擴大和推廣,確保項目生態成效。」在阿克蘇地區水利局工作多年、現為阿克蘇河流域山水工程專班高級工程師的艾斯卡爾·努爾說。這幾天,他去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溫宿縣環城坎坡生態修復工程等子項目施工現場監督指導工作,看到一派草木蔥郁、鳥鳴啾啾的景象。
十指彈琴,願景變美景
「自從2022年開始治理這條泄洪通道,我每次路過都要停下來看幾眼,看到一條臟亂的洪溝變成了漂亮的河道。」5月16日,看到家門口不遠的卡爾斯亞溝,阿克蘇市依幹其鎮喀拉木克其村村民依麥爾·拜克力說。
阿克蘇河支流柯柯牙河下遊的卡爾斯亞溝生態治理項目,是阿克蘇河流域山水工程其中一個子項目。以前,這條洪溝在不斷的淤積下導致河道堵塞,汛期行洪壓力較大,直接威脅阿克蘇市城市居民安全,加之沿岸居民擠占河道,隨意堆放垃圾,加劇了生態環境的破壞。
阿克蘇市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科科長田翺齊介紹,卡爾斯亞溝生態治理項目啟動後,通過洪溝治理、疏浚工程、堤防護砌工程、生態修復工程綜合實施,項目區自然資源得到切實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與永續利用,區域範圍內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自我凈化、自我調控和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大幅度提升,整個流域的美感、協調性和整體性都進一步提高。
溫宿縣環城坎坡生態修復工程施工現場,被加固和修復後的環城坎坡如同一條綠色飄帶,纏繞在溫宿縣城和柯柯牙百萬畝綠化帶之間。溫宿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任新華告訴記者,這道50公裏長的環城坎坡,以前是橫亙在溫宿縣城外緣的風沙策源地,且有較大安全隱患。修復過程中,通過削方降坡、掛網噴漿、嵌補空洞、加固坡腳等措施,消除坎坡沿線的地質災害隱患;通過增加土壤養分供給能力、增加植被覆蓋度和景觀多樣性等措施,將環城坎坡改造成了綠色屏障。
治理內容由原來單一的植樹造林防風固沙,轉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治理組織實施由原來的「九龍治水」、多部門「獨奏」,轉向「十指彈琴」、多部門「協奏」。這便是阿克蘇河流域山水工程與之前生態治理項目的不同之處。
阿克蘇地區自然資源局自然資源生態修復科科長王海東表示,阿克蘇河流域山水工程實施區域涉及阿克蘇市、溫宿縣、阿瓦提縣、烏什縣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總面積達360.23萬公頃。共部署防風固沙能力提升、綠洲生態安全保障、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林草生態涵養功能提升、生命共同體治理能力提升五大類工程35個子項目。整體項目自2021年啟動以來,僅用了3年便基本完工並進入驗收階段,這充分證明「系統性」謀劃、「一體化」推進、「全要素、全流域、全方位、全過程」生態保護修復模式「十指彈琴」的高效。
標本兼治,青山變金山
阿克蘇河流域山水工程35個子項目中,烏什縣只有3個,但均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談到縣域內的阿格托山山體修復項目、烏什縣歷史遺留廢棄工礦地生態修復項目、新疆烏什托什幹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管護能力提升工程項目,烏什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馬健感慨道,山水工程做到了各生態單元同治、源頭防治、標本兼治,烏什的綠水青山很快轉化為金山銀山。
現在,縣城兩端的山體采取垃圾清運、危巖清理、邊坡防護等措施之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吸引了居民和遊客前往;廢棄礦坑被填平播綠之後,環境明顯改善,得到了周邊企業職工的好評;托什幹河濕地自然保護區設置了氣象、水文、地下水位等監測系統後,生態監測更「智慧」。
兩年多來,阿克蘇河流域山水工程各子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由荒到綠、由綠到美、由美到富,讓項目區域涉及的11個街道、51個鄉鎮和1個團場的各族群眾,看到了黨的這項好政策落地後,迅速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生態紅利。
「今年春季,我們在艾西曼區域又種了2000畝楊樹。2021年以來,我們已經在這裏的荒漠戈壁植樹造林1.5萬余畝,使用再生水種植梭梭4萬余畝。」5月16日,阿克蘇河流域山水工程子項目之一的艾西曼區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施工現場,參與該項目建設的阿克蘇姑墨城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激說。
艾西曼區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是塔裏木河幹流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的「棋眼」,也是阿克蘇河流域綠洲內部僅存的一片荒漠區。阿克蘇地區把阿克蘇市、溫宿縣的城市生活汙水再生水資源引到荒漠深處,為植樹造林提供了水源保障。
夏日的艾西曼區域氣溫較高,但參與該項目的一支支施工隊伍幹起活來依然熱情高漲。李激告訴記者,隨著綠色在艾西曼區域的合圍,區域內水域面積增多、野生動物增多,這裏將成為頗具特色的生態旅遊勝地。
楊勇介紹,在堅持標本兼治、「點鏈面」一體綜合發力中,阿克蘇地區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拓展生態修復區域,努力打通「以林養林」「生態+旅遊」等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初步構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綠色發展模式。在加強項目後期管護中,參與實施的各部門和各縣市將積極探索建立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運營管護機製,確保阿克蘇河流域山水工程發揮長期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文源:天山網-新疆日報/責任編輯:張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