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職場人不相信「一萬小時理論」

2024052519:49


「35歲是職場生涯的一道坎。」這個說法雖然近幾年才流行起來,卻不是一個新鮮概念。除了環境造成的影響之外,人上了年紀,本就會變得缺乏創新性,進入某種「職業下行通道」。這是許多人職場危機感的源頭。

作家阿瑟·C·布魯克斯在《中年覺醒》中寫道:幾乎所有從事高技能型職業的人,在30多歲到50多歲之間的某個時間點,都會開始步入職業下行通道。而職業巔峰期成就越高的人,下行期的表現往往就會越差。

看起來事情無法避免,那麽我們該為下行期的到來做些什麽準備呢?阿瑟·C·布魯克斯說,重要的是去找到和發揮一些「別的」能力,因為「隨著歲月的流逝,你失去了一種能力,卻擁有了另一種能力。」

職場中年危機,真的沒有破局之法嗎?下文或許可以給這個疑問,提供一點參考的方向。

下文摘選自《中年覺醒》,經出版社授權推送。小標題為編者所擬,篇幅所限內容有所刪減。

01, 職業下行期,比你想象中來得更快

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五位科學家是誰?宅在互聯網角落的書呆子們,總喜歡聚在一起討論這類問題。但是,不管你對科學了解多少,你的名單上一定會有查爾斯·達爾文。由於徹底、永久地改變了世人對生物學的理解,時至今日,達爾文仍然是科學界不朽的代表人物。達爾文的影響極為深遠,自1882年他去世以來,他的學術地位仍然無人撼動。

然而,如論及自己的事業,達爾文是死而有憾的。

電影《美麗心靈》

讓我們回顧達爾文這一生。達爾文的父母希望他成為一名牧師,對這一職業,他既無熱情,也無天賦。在這方面,他一直表現平平。他熱愛的是科學,科學讓他幸福、興奮。1831年,22歲的達爾文應邀參加「貝格爾號」環球航行,借此他進行了長達5年的科學考察,這是他一生中難得的機會,他曾說:「到目前為止,它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在長達5年的科學考察中,他收集了各種珍稀植物、動物標本,並將它們運回英國,這引起了科學家和普羅大眾的極大興趣。

由於這些了不起的成就,達爾文聲名鵲起。當27歲的達爾文回到家鄉時,他所提出的物競天擇理論點燃了知識界的星星之火。這一理論認為,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進化,物種會變化,並獲得適應性,幾億年後,地球上因此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

在此後的30年裏,達爾文發展自己的理論、出版著作、發表論文,聲譽與日俱增。1859年,達爾文50歲,他的代表作《物種起源》出版,這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這本暢銷書解釋了物種進化理論,令他聲名遠揚,並永遠改變了科學。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達爾文的創造性開始停滯不前。他的研究進入瓶頸期,不再有新的建樹。恰好也是在這個時候,一位名叫格雷戈爾·孟德爾的捷克修士發現了遺傳學理論,這是達爾文展開進一步研究所需的理論。

但不幸的是,孟德爾的研究發表在一份不知名的德國學術期刊上,達爾文從未讀到過它,而且如前所述,達爾文對課堂學習不怎麽上心,缺乏相關的數學或語言技能去理解該理論。此後,盡管達爾文寫了很多書,但這些作品卻鮮有創見。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裏,達爾文依舊聲譽卓著———事實上,去世後,作為英國的民族英雄,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但他對自己的生活越來越不滿意,他覺得自己的研究毫無建樹,既不能令自己滿意,也不能折服他人。「到了這把年紀,即使有意願,我也沒有勇氣和精力參與任何一項長期科學考察了。」他坦誠地跟一位朋友說道,「盡管已經擁有一切令我幸福與滿足的東西,但我厭倦了這種生活。」

以世俗的標準來衡量,達爾文是成功人士,但以他自己的標準來看,他是失敗者。他知道,按照世俗之見,他名利雙收,是人生贏家,擁有一切可以令自己「幸福與滿足」的東西;但達爾文也承認,對自己而言,聲望和財富在當時毫無意義,它們乏善可陳。只有取得往日一樣光輝熠熠的成功,他才能重新振作起來,但那時他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當步入事業下行期,他毫無幸福感可言。據說,直到73歲去世,達爾文一直郁郁寡歡。

有人說,早年得誌,晚年抑郁,並不是人生常態。對此,我想說,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達爾文步入職業下行期完全是正常現象,而且它來得很準時。如果你像達爾文一樣,一直在自己所在行業追求卓越,力爭上遊,你一定也會面臨相同的境遇——職業下行期,比你想象中來得更快。

02, 從事高技能型職業的人,都會在30-50歲間步入職業下行期

人們都知道,除非遵循詹姆斯·迪恩的人生模式——「生亦放縱,死亦匆匆,唯留青春遺容」,否則,人終會衰老、死亡,事業、身體和精神遲早會走下坡路。但很多人可能覺得,這事兒不會來得那麽早。人生步入下行通道及其對事業的影響,是遙遠的未來才會發生的事情,這是多數人的潛在信念,這種人生態度可以解釋各種有趣的調查結果。例如,2009年,當被問及多大年齡是「老人」時,多數美國人的回答是85歲。美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9歲,也就是說,他們可能根本活不到85歲。



電影《美麗心靈》

真相是,幾乎所有從事高技能型職業的人,在30多歲到50多歲之間的某個時間點,都會開始步入職業下行通道。抱歉,我知道這麽說很多人不愛聽。更糟糕的是,一個人在事業巔峰期所取得的成就越高,在下行期的表現往往越差。

顯然,你們一定不相信,所以,我們一起來看看證據。首先看看運動員,這是最明顯、最早步入下行通道的職業。20~27歲,從事爆發力運動、短跑運動的運動員達到巔峰狀態,相比之下,從事耐力運動的運動員其巔峰狀態會出現得晚一些,即便如此,他們到達巔峰狀態時仍然很年輕。這一點兒也不奇怪,別以為優秀運動員在60歲之前仍有競爭力,這是不可能的。

為了寫這本書,我采訪了很多運動員,詢問他們的運動能力何時開始下降——在此之前,調查者不會問這個問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認為是30歲,因此,他們得在30歲之前找一份新的工作。雖然不喜歡面對這一現實,但他們通常會接受。

至於腦力勞動者,情況就大為不同了——我猜大多數讀者都是腦力勞動者。對那些需要思考、運用智力而不需要運動技能、強大體能的從業者來說,他們很少承認,自己會在70歲之前步入職業下行通道,他們覺得還早著呢。與運動員不一樣,他們不願意接受現實。

再來看看科學家。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的本傑明·瓊斯教授投入數年時間,研究科學家們何時最有可能完成獲獎的科學發現和重要發明。考察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主要發明家和諾貝爾獎得主後,瓊斯發現,科學家常常在30多歲時做出偉大的發現。他指出,在20多歲至30多歲這個時間段,科學家做出重大發現的可能性穩步增長,而在40多歲、50多歲及60多歲這幾個時間段,可能性則急劇下降。

當然,偶有例外。但是,一個人在70歲時做出重大創新的概率和20歲時差不多——約為零。

毫無疑問,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保羅·狄拉克對此感觸頗深,就科學家所遭遇的年齡詛咒問題,他寫了一首令人心塞的小詩。這首詩的結尾如下:

年過三十,賴活不如好死。

31歲時,狄拉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得益於他20多歲那幾年所做的工作。30歲生日時,他已經發現量子場論,早在24歲時,他就在該領域取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28歲時,他出版《量子力學原理》,至今人們仍在使用這本教科書。30歲時,他成為劍橋大學的首席教授。此後呢?狄拉克依然是一位活躍的學者,並取得了一些突破。但這些突破和他早年的卓越成就相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於是,他寫了這首小詩。

當然,諾貝爾獎得主可能與普通科學家不同。瓊斯和另一位作家深入研究了物理學、化學和醫學領域的研究人員的數據,他們的研究成果被頻頻引用、申請專利,獲得各種獎項。瓊斯發現,與以往相比,這些研究人員產出最佳成果的時間推遲了,主要原因是在過去幾十年裏,從事尖端科研工作所需的前期知識積累大大增加。

然而,自1985年以來,物理學家的事業巔峰年齡並沒有推遲,依然是50歲;化學家的巔峰年齡是46歲;藥學家的巔峰年齡是45歲。過了顛峰年齡,研究人員的創新能力就會急劇下降。

其他知識領域也遵循同樣的基本模式。作家步入事業下行通道的時間是40~55歲。金融專業人士做出最好業績的時段是36~46歲。醫生往往在30多歲時達到職業巔峰,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能水平會下降。最近,加拿大的一項調查研究了該國10年來80%的患者對麻醉師的訴訟。研究結論是,在醫療事故中,65歲以上的醫生其過失率比51歲以下的年輕醫生高出了50%。

說到事業巔峰期,企業家是一個有趣的例子。科技公司創始人往往在20多歲就能獲得巨大的名氣和財富,從30歲開始,他們逐漸失去創造力。《哈佛商業評論》報道稱,獲得10億美元及以上風險投資的企業創始人的年齡,往往集中於20~34歲。他們發現,高於這個年齡段的創業者少之又少。也有學者不同意這一發現,他們聲稱,實際上增長最快的初創企業的創始人平均年齡是45歲。但他們的共識是:人到中年,創業能力會急劇下降。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也只有大約5%的創始人超過60歲。

電影《美麗心靈》

這種模式並不局限於腦力勞動者,警察、護士等職業的技能水平與從業者的年齡顯著相關,他們的職業下行期比想象中來得更早。對設備服務工程師和辦公室職員來說,35~44歲是他們的事業巔峰期;半熟練的裝配工人和郵件分揀工人的事業巔峰期則是45~54歲。空中交管員的職業能力與年齡關系極為密切,職業技能水平降低所引發錯誤的後果非常嚴重,因此,這一行業的強製退休年齡為56歲。

03, 到底是什麽導致我們步入職業下行通道?

何時步入職業下行期是可以預測的,一位學者建了一個非常精確的模型,來預測特定職業的下行時間。迪安·基思·西蒙頓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他研究了創造性職業的職業下行模式,並建模預測普通人職業技能的變化。他將數據擬合成如下圖所示的曲線。


一般來說,創造性職業的事業巔峰發生在從業20年左右,據此,人們通常在35~50歲步入職業下行期。20年是很多領域的平均值,然而,西蒙頓也發現了很多變量。例如,他發現,在很多行業中,從業者在職業生涯過半時進入事業巔峰期。

按平均值來說,它與圖1中的最高點多多少少存在著對應關系。一個研究小組密切跟蹤研究了一些職業生涯過半的小說家,當從業20.4年時,他們就幹完了職業生涯上半場的活兒,此後,他們將完成下半場的工作。情況類似的還有數學家,他們的職業生涯上半場時長為21.7年。稍早一點的是詩人,他們在從業15.4年時進入職業生涯下半場。地質學家則稍微晚一點,是28.9年。

讓我們想想這意味著什麽?假如你的工作是定量分析——你是一名數據分析師。如果你在22歲完成學業並開始職業生涯,平均而言,你將在44歲左右達到職業生涯的巔峰,隨後你的職業技能開始下降。假如你是一位剛出道的詩人,在25歲時獲得了藝術碩士學位,按照西蒙頓的數據,在40歲左右,你就完成了一半的寫作,此後的產量開始下降。如果你是地質學家,你將在54歲左右到達事業巔峰。

對大多數人來說,步入職業下行期不僅令他們驚愕、不快,也令他們極度困惑,為什麽會這樣?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實踐出真知,大量的研究也告訴我們,一萬小時的練習能讓人成為特定領域的專家。換句話說,熟能生巧,這是一條生活法則。

後來你發現不是這樣的。還記得上文提到的工作效率曲線嗎?職業發展並不是一條往上走的直線。那麽,到底是什麽導致我們會步入職業下行通道呢?

某一早期理論指出,人的智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比較了不同年齡段人的智商(IQ)後,研究人員發現,年輕人的智商比老人強。他們得出如下結論,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智力會下降,與之相應,人的能力也會下降。然而,該研究存在一個根本的缺陷:它將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他們通常較年輕)與那些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放在一起比較。研究人員逐漸發現,個體智力下降並不像早期研究所說的那麽明顯。

對此,一個更好的解釋是大腦結構發生了變化,具體來說,是大腦前額葉皮質(前額後面的大腦部分)的性能發生了變化。大腦前額葉皮質是童年時期大腦發育最晚的一部分,成年後它又是最先開始衰退的一部分。它主要負責工作記憶、執行功能和抑製,即屏蔽與手頭任務無關的信息,只有這樣,人們才能集中註意力提高核心技能。一個容量大、強健的前額葉皮質可以讓人在其專業領域遊刃有余,無論是處理法律案件、做手術還是開公交車。

人到中年,前額葉皮質的工作效率會降低。這意味著,首先,快速分析和創新創造能力會下降——正如我們在職業下行證據中所看到的那樣。其次,一些曾經很容易上手的特殊技能,比如多任務處理,也開始不再得心應手。也就是說,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分心。如果家裏有十幾歲的孩子,你可能會發現他們在學習時聽音樂或發短信並不影響學習效率,但其實你自己做不到那樣。你要提高工作學習效率,最好關掉電話和音樂,去一個安靜的地方思考與工作——事實上,只有成年人才需要采納這些建議。



電影《萬物理論》

另一項技能是記憶名字和事實的能力。當50歲時,你大腦裏的信息就像紐約公共圖書館一樣擁擠。與此同時,你的圖書管理員年事已高,行動緩慢,容易分心。

當你讓他去找一些你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某人的名字——他會花1分鐘站起身來,停下來喝口咖啡,和一位負責期刊管理的老朋友聊會兒天,然後就忘了自己要幹什麽。與此同時,你會因為記性不如從前而自責。最後,你的圖書管理員終於走過來了,他告訴你:「那家夥叫邁克。」這時候你早就把邁克忘了,你正在忙別的事。

04, 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生命有周期。人生由絢爛歸於平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步入職業下行期並不全是壞消息——我指的不是兒孫繞膝或者薩拉索塔的退休公寓,當然這些也很棒。實際上,在人生下半場,如果順勢而為,借助某些特別的方法,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變得更明智、更成熟。

隨著年齡的增長,提高的訣竅在於理解、發展並且利用這些新的優勢。20世紀60年代末,英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開始著手探尋個中原委。他找到了答案,這一答案可以打破奮發向上者的詛咒,改變他們的人生。

1971年,卡特爾出版了《能力:結構、成長和行動》一書。在書中,他假定人類擁有兩種類型的智力,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它們的表現各有不同。

第一種是流體智力,卡特爾將其定義為推理、靈活思考以及解決新問題的認知能力。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先天智力,研究人員發現閱讀能力、數學能力都與它有關。創新者通常擁有強大的流體智力。專事智力測試的卡特爾觀察到,在成年人早期階段,人的流體智力最強,到30多歲、40多歲時,就開始迅速衰退。

基於這一發現,卡特爾認為年輕人天生長於提出原創性的新理念。卡特爾於1998年去世,享年92歲,如果今天他還活著的話,他讀到這本書會立馬向我指出,你所說的職業下行,即那些很早就衰退的能力,就是我所說的流體智力,幾乎所有勤勉的成功人士在職業生涯早期取得的成功,都與這種類型的智力有關。

如果你所在的行業依賴於新知識,或者需要解決那些很難搞定的新問題,你在職業生涯早期所取得的成功,主要歸功於流體智力與勤奮,也許還有你的父母以及好運氣的加持。

幾乎所有現代行業的年輕精英都是憑流體智力脫穎而出的。他們學習效率高,能高度專註於重要的事情,並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幸的是,大量事實表明,隨著年歲增長,人的流體智力會逐漸衰退。

然而,故事並不會到此為止,卡特爾工作的重要意義就在這裏。除了流體智力,我們還擁有晶體智力。晶體智力,是指以習得的經驗為基礎的認知能力。

再想想前文的巨大圖書館比喻,但這一次,你不用再為慢吞吞的圖書管理員惋惜,你應該驚嘆於在海量的圖書中他知道去哪裏找一本書,即使他需要花一些時間。晶體智力依賴於日積月累的知識,從40歲到50歲再到60歲,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即使會衰退,也是到晚年才衰退。



電影《奧本海默》

卡特爾是這麽描述這兩種智力的:「流體智力,是指為解決抽象問題的去語境化能力;而晶體智力,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通過文化適應和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換句話說,年輕時,你擁有老天爺賞賜的智慧;年老時,你擁有後天習得的智慧。年輕時,你可以創造並生成許多事實;年老時,你能理解事實的意義並將其付諸實踐。

讓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卡特爾告訴我們,前文圖1所示的工作效率曲線,實際上就是流體智力曲線。總而言之,在35歲前,流體智力曲線會穩步上升,從40多歲或50多歲起,流體智力曲線開始下行。與此同時,在流體智力曲線背後,還隱藏著另一條曲線,即從成年中後期開始,不斷上升的晶體智力曲線(見下圖)。



對你我來說這可是個大發現,確實,這是個極大的發現。如上圖所示,如果你的職業完全依賴於流體智力,你確實很早就會達到職業巔峰,然後開始步入職業下行通道。但是,如果你的職業需要的是晶體智力,或者你成功實現了轉型,轉而從事需要晶體智力的職業,那麽,你的職業巔峰會來得晚一些,你的職業下行現象也會來得晚一些。如果你能從第一種智力轉至第二種智力,你就破解了代碼。

那麽前文所提到的職業生涯曲線又會如何呢?對一些人來說,比如科技企業家,其職業生涯曲線與其流體智力曲線的走向是一致的,這就是為什麽他們年紀輕輕時就步入了職業下行通道。

然而,在那些既需要流體智力又需要晶體智力的行業,從業者的職業巔峰期會來得稍晚一些。而在那些幾乎完全依賴大量知識儲備以及應用能力的行業中,從業者的職業巔峰往往出現在晚年。

毫無疑問的是,你一定會註意到流體智力的衰退。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人的天生優勢也不相同。隨著歲月的流逝,你失去了一種能力,卻擁有了另一種能力,後者可以幫助你重新規劃職業——從創新轉向指導。說到轉型,有些職業容易,有些職業較難。例如歷史研究就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以及綜合運用這些知識的智慧,這是一個幾乎只需要晶體智力的領域。

還有一些職業更多地依賴晶體智力。最突出的就是教師,他們需要語言技能以及解釋海量信息的天賦。因此,教師這職業年長者往往比年輕人更有優勢。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大學院系裏年長的教授,其教學評分往往是最高的。在人文學科中,這一現象尤其明顯。在職業生涯早期,人文學科的教授其教學評分最低,到六七十歲時,他們的教學評分開始不斷升高。

這種大器晚成可以部分解釋大學教授的職業壽命,四分之三的大學教授計劃在65歲後退休——美國教授的平均退休年齡是62歲。我還記得,當我從研究生院畢業後擔任助理教授的第一年,有一天,我和一位年近六旬的同事閑聊,我問他是否考慮過退休。他笑著告訴我,他更希望自己能橫著離開辦公室,而不是豎著離開。

聽到這句話,大學的院長們可能會哭笑不得,作為大學的管理者,他們經常抱怨,終身教授在職業生涯的最後幾十年裏其學術研究能力明顯降低——因為學術研究能力取決於流體智力,尤其是分析能力。年長的教授占據了教職崗位,本來這些崗位需要那些渴望在學術上出人頭地的年輕學者——他們擁有更多流體智力。

但對大學來說,這也不全是壞事。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在於如何激勵老教授去寫更復雜的學術文章,而在於在確保其專業水平不變的前提下,調整他們的工作崗位,讓他們轉向教學崗,承擔教學任務。

老來教書育人,我們在東西方的偉大智慧之書中都可以發現這個現象。在歐根·赫里格爾《學箭悟禪錄》一書中,一位年邁的射箭老師說:「就像燃燈者一樣,教師以心傳心,用正確的藝術精神照亮人心,指路明道。」

---本文節選自:中年覺醒*作者:阿瑟·C·布魯克斯*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譯者:劉誠(出版年:2024-5)

---[編輯:輕濁*主編:魏冰心*知識:思想*鳳凰讀書*文學:趣味/來源: 鳳凰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