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隕落教訓
有一首歌,叫做《這麼近,那麼遠》,如果用來形容地球另一端的巴西,非常恰當。
巴西國土面積占據南美大陸的大半,人口超過2億,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完全符合人們對「大國」的定義。
事實也是如此,巴西是「金磚之國」之一,上世紀初,巴西就擁有13萬家工業企業,鐵路運營總里程達到2.7萬公里,是全球少有的工業強國。
因為沒有遭受戰火的荼毒,巴西經濟始終保持着旺盛的發展態勢。從1948年到1979年,巴西GDP平均年增長率高達7.2%;其中1968~1973年這5年時間內,更是取得了10%以上的經濟增長量,被世人稱之為「巴西奇蹟」。
到1978年,巴西人均GDP已經被列入中等收入行列,距離成為發達國家只是時間的問題。
可令人不解的是,在經濟經歷了強勁增長時期之後,巴西並沒如願進入現代發達國家,反而因貨幣貶值、惡性通脹,墜入「中等收入陷阱」里一蹶不振。
更令人費解的是,巴西是世界糧食生產大國,可至今有超過3000萬人吃不飽飯。甚至從2018年至2022年,其飢餓人口比例從5.8%上升至22.5%。
這個曾經擁有強勁實力的「金磚國家」,究竟為何淪落到今天這般田地呢?巴西經濟發展的「反面案例」又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警示?
回答這些問題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下這個國家的歷史背景。
*巴西歷史
2022年9月7日,是巴西獨立200周年。
200年前的那一天,巴西正式脫離葡萄牙殖民統治宣布獨立。
在此之前,葡萄牙人在巴西這塊土地上統治了兩百多年。
從歷史上說,巴西真正的原住民是南美印第安人。只是他們並沒有國家或城市意識,一直是以部落形式聚居,從未建立過像樣的歷史朝代。
現在略顯低調的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可是有名的「殖民地狂」,自15世紀通過航海探險,不斷開拓海外殖民地。
葡萄牙探險家也舉世聞名,首個打通歐洲通往印度航線的航海家迪亞士是葡萄牙人;發現非洲好望角的達·伽馬,以及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的斐迪南·麥哲倫均是葡萄牙人。
這些探險家不僅為人類開創了浩瀚的航海事業,也為葡萄牙拿下了一個又一個海外殖民地。
發現巴西這塊沃土的是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卻是個意外。
1500年,他從里斯本出發,繞過好望角打算去印度,卻稀里糊塗來到了巴西。
誤打誤撞的佩德羅很開心,這裡氣候適宜,地大物博,是理想的殖民地。
此後,葡萄牙殖民者接連來到巴西沿海。因為這裡盛產紅木,葡萄牙人便以葡語「Brasil」(紅木)將其命名為「巴西」。
公元1530年,葡萄牙阿維什王朝正式宣布巴西是其殖民地,對巴西進行殖民統治。但基本就是在沿海地區插幾面旗幟,帶點當地特產就回去了。
這期間,葡萄牙雖然沒有把巴西太當回事,可畢竟是自己的殖民地,因此與試圖染指的法國、荷蘭等國先後發生戰爭,最終獨占了巴西近兩百多年。
時間悄悄來到了1808年,法國波拿巴王朝拿破崙一世派兵入侵葡萄牙。
由於打不過大兵壓境的拿破崙,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一世索性帶領王室流亡到巴西,建立了一個橫跨大西洋的君主制國家。
整個殖民地在瑪麗亞一世和若昂六世母子帶領下,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後因流亡的葡萄牙王室發生內訌,王室成員選擇搬回歐洲,只留下王子佩德羅留在巴西當攝政王。
可佩德羅不甘心當名義上的統治者,便鼓動巴西當地人造反,最終於1822年宣布巴西獨立,自己成為首任巴西皇帝,定都巴西利亞(原里約熱內盧)。
巴西帝國的建立不但令葡萄牙非常震驚,還令當時整個歐洲都非常震驚:好傢夥,連葡萄牙最高元首也只稱國王,這個王室「逆子」居然直接自稱「皇帝」,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葡萄牙布拉干薩王朝國王若昂六世大怒,立刻派兵遠征巴西帝國。
有意思的是,而這個若昂六世正是佩德羅的老爹。
雖然,佩德羅被葡萄牙王室視為叛逆,可他卻在巴西深得民心,因此輕鬆擊潰了遠渡而來的「老爹軍」,巴西獨立成為既成事實。
佩德羅能獲得巴西人支持,其實也是吃了早期流亡巴西的王室帶來的紅利。
王室都來了,葡萄牙的商人、知識分子也紛至沓來,在巴西開礦建廠,給佩德羅的帝國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巴西人也不願再被葡萄牙統治。
巴西獨立後,佩德羅一世勵精圖治,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法律等多個方面都發展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先進的國家之一,與歐洲強國相差無幾。
日本移民對巴西經濟的促進
巴西的發展其實離不開多種族的融合,才使得如今的巴西國內既有歐洲白人,也有非洲黑人,還有不少亞洲人。
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建設初期,主要依靠當地的印第安人。
可印第安人很有骨氣,寧願自殺也不願當奴隸;即便當了奴隸,也經常搞破壞。
無奈的葡萄牙殖民者於是從非洲販賣黑人來幹活,結果發現性價比很高:黑人不僅身強體壯,而且任勞任怨。
於是,源源不斷的非洲黑人被販賣到巴西,除了挖礦,還負責種植和畜牧。
但最令葡萄牙殖民者滿意的,要數日本移民。
彼時,巴西8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上,人口還不到700萬,大量土地和耕種都需要人手。由於巴西獨立時正好趕上南美的廢奴運動,翻身後的黑人開始講「人權」,情願每天曬太陽也不願再做什麼苦力。
沒想到,巴西的勞動力不足狀態卻讓相隔甚遠的葡萄牙很憂慮。
巴西獨立後,葡萄牙選擇接受現實與巴西合作,大量從當地進口礦產資源和咖啡等經濟作物販賣到世界各地。
對葡萄牙來說,進口量急速增大的背景下,巴西卻沒有人開拓市場,這怎麼行。
操心的葡萄牙政府首先想到的是,通過人口眾多的中國來解決巴西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但被清政府婉拒。
就在葡萄牙政府急得團團轉時,日本政府悄悄找上門,表示「咱人有的是,要多少有多少」。
此時正值1904年日俄戰爭後,日本雖說打贏了戰爭,但因為戰爭消耗太大,國內經濟嚴重衰退,大量人口失業。
與此同時,日本因為富國強兵的目標,採取了一系列鼓勵生育政策,使得日本人口激增,總人口比之前翻了一番,但就業崗位卻沒有增加多少。
更大的問題是,日本由於經濟發展失衡導致大量通脹,整個日本農業遭受滅頂之災,無數農民淪為無地可種的佃農。
為此,日本政府於1896年出台了移民保護法,鼓勵各類移民活動。
日本政府為了解決人口包袱問題,先是將大量無地農民組成「開拓團」驅趕到中國東北,同時還主動將部分婦女推銷到東南亞等地做性工作者,為國掙外匯。
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碰到了急需勞動力的葡萄牙。
面對送上門的日本勞動力,葡萄牙和巴西政府欣然接受。
1908至1914年間,在日本政府的組織下,有15000人去了巴西;接着在1925至1935年間,又有14萬日本人離開家鄉來到巴西。
要知道,日本政府與葡萄牙以及巴西勾結輸出人口,是按人頭收費。換句話說,早期的日本移民等於是被政府賣了「豬仔」。
二戰期間,部分日籍巴西移民回國探親,吹噓自己可以天天吃「巴西烤肉」,讓貧苦的日本農民很羨慕。
於是,很多不想打仗的農民,便主動聯繫巴西親友辦理移民,大量日本人又來到了巴西。
也是由於這層複雜關係,二戰期間,日本占領香港後,沒有染指澳門,正因為這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其實,早期日本移民來到巴西並不適應,這裡氣候炎熱,叢林茂盛,隨時都有可能被野獸吃掉。
好在日本人有着隨遇而安的性格,他們頂着烈日,更冒着各種歧視和生死考驗,硬是在巴西這塊土地上紮下根。
日本移民來的巴西可不光只會種地,許多有技術的日本人還順便將本國鋼鐵和造船業帶到了巴西,這些後來都成為了當地的支柱經濟。
此外,我們今天熟悉的「巴西大豆」,最初也是由日本移民帶去,巴西卻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大豆出口國。
還有巴西本沒有菠蘿,是日本移民從新加坡將菠蘿引入到巴西後,才開始大面積種植;再比如巴西人不懂養雞,也是日本移民從法國引進著名的來亨雞,才使得「巴西烤肉」多了烤雞的項目。
除了技術,大量日本移民也融入到了巴西社會乃至整個南美諸國。
從歌手小野麗莎、到足球運動員星德科與內馬爾,他們其實都是日裔巴西人後代。
既然說到巴西足球,這就值得再細說一番。
*巴西「足球桑巴」為何那麼厲害
很多人會很好奇,為何這個南美國家的足球那麼厲害,能多次捧起「大力神」杯?他們的「桑巴」球技又究竟從何而來?
現代足球起源於19世紀的歐洲,當年在英國相當盛行。
1894年,足球這項運動隨着大量歐洲移民的到來,逐漸在巴西流行。
巴西出生的英格蘭裔球員查爾斯·米勒回到巴西後,在這裡設立俱樂部,開始大力推廣足球運動。
很長一段時間內,足球在巴西是精英階層才能參與的貴族運動。
20世紀初期,隨着巴西經濟的快速崛起,大量資本湧入,巴西政府開始了現代城市規劃,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興建了各類運動場。
足球這個昔日貴族運動,因此得以在社會普通階層流行,誰都可以在體育場或街頭踢上一場球。
20世紀20年代,巴西已經有了自己的俱樂部球隊,招收了不少黑人和貧困孩子,甚至還給他們支付薪水。
但受到當時種族主義的影響,白人球員犯規,裁判可以裝沒看見;黑人球員哪怕再小的犯規動作,都會面臨嚴厲的懲罰。
為了不誤撞白人運動員被罰,巴西黑人球員練球時學着融入當地「桑巴舞」的特點,訓練出靈活獨特的足球技巧。
這種看上去好似球場「桑巴」的足球踢法,隱含了集防禦和進攻為一體的腿法技巧,對球員的腿法要求非常高,實質就是黑人球員在學習如何「戴着鐐銬跳舞」。
很快,這種隨性又瀟灑的足球技巧傳到民間,大量模仿者將其發揚光大,成就了今日的「桑巴」足球。
二戰期間,巴西成為美國的盟友,為此得到了大量資金和技術,經濟又一次騰飛。
巴西城市開始新一輪基建,一大批現代體育場拔地而起,為足球運動的普及奠定了良好基礎。
1950年,巴西舉辦了二戰以後首屆世界盃,也是繼烏拉圭、意大利、法國之後,再度舉辦足球世界盃的國家。
可惜那屆世界盃是巴西球迷最大的傷痛,在最後決賽時,巴西還以先進一球領先,誰料竟然關鍵時刻卻被烏拉圭隊反超,痛失冠軍。
值得一提的是,巴西足壇非但沒有衰落,反而陸續湧現出如大名鼎鼎的球王貝利、加林查、迪迪、尼爾頓·桑托斯等著名球星,成為巴西隊的傳奇球星。
能讓巴西足球大放光彩,又能出現那麼多知名球星,最關鍵因素是巴西半個世紀的足球人才積累。
巴西人口大約有2億,可註冊俱樂部有三萬家,僅足球註冊運動員就有1000多萬人。
相比巴西,中國有14億人,可真正足球註冊運動員不到萬人;而日本和韓國,人口數量沒有我們多,但註冊球員數量分別是中國的100倍和35倍。
當然,巴西人踢球厲害,主要還是因為巴西社會嚴重貧富不均,窮人和富人猶如生活在兩個世界。
窮人的孩子如果上不了大學,又不甘心在街頭當混混,逆天改命的唯一機會就是去踢球。
只要踢球有成績,就有可能一夜成名,同時也讓整個家族從此改變命運。
說到底,眾多巴西球員選擇將足球作為事業不只是因為興趣,而是因為巴西的經濟實在起伏不定,窮人沒有更多的選擇。
*巴西的經濟猶如「過山車」
之前我們提到,巴西不僅自然資源豐富,而且還沒有遭受過一戰、二戰浩劫,始終是工業發展的樂土。
作為南美大國,巴西早在1880年代就開始了工業化進程,而且一直持續進步。
一戰時,巴西已是全球最早的工業強國,尤其在鐵路運營、輪船和機械製造領域,連歐洲很多國家都自愧不如。
當歐洲和亞洲正陷入二戰的漩渦時期,巴西在1930-1955年期間,工業年增長率近8%,工業產值占GDP已經接近1/4。
在船舶製造領域,巴西憑藉雄厚的工業基礎,幾次在海上與英法等海軍強國掰過手腕。
其中,巴西軍艦國產化比重相當之高,商用貨輪與民用小型客船訂單量也在戰後指數級攀升。
到上世紀70年代,巴西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擁有門類齊全的基礎工業部門,航空工業也一躍而起,成為新的經濟產業標籤。
1969年成立的巴西航空工業公司,成立沒多久就成了僅次于波音、空客的世界第三大飛機製造商。隨後,在1968-1973年的全球工業化浪潮中,巴西更是取得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長,被世人稱為「巴西奇蹟」。
1979年,巴西人均GDP已經高達1901美元;對比同一年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1773美元,巴西還略勝一籌。
也是因為經濟發達,從60年代開始,全球各大汽車品牌都來巴西建廠,巴西汽車年產量增速30%,累計賣出了近10億輛汽車,逐步掌握了造車技術。
巴西的自然資源更是得天獨厚,相繼成為全球第一蔗糖出口國、全球咖啡與大豆第二大出口國,全球第三大玉米出口國,農業實力無人能比。
當時的巴西聖保羅、里約熱內盧都是世界級的大都市,到處是摩天大樓,整棟都採用落地玻璃窗,陽光映射下熠熠生輝,氣派非凡。
巴西經濟能快速發展,除了沒有戰爭影響外,還在於政府強力干預,舉債發展,進口替代三個核心要素。
簡單來說,就是巴西通過關稅、配額等嚴格限制進口,發展工業滿足國內市場,代替進口商品,推動工業和經濟實力的增長。
巴西有了錢,便有些「嘚瑟」。
因為嫌舊首都里約熱內盧有些陳舊,不高興搞改造,直接在邊上的高原新修了一個首都巴西利亞;因為覺得亞馬遜雨林對經濟發展有些礙事,於是橫穿4000公里的雨林,砸巨資建了跨亞馬遜高速公路。
可這些項目的投資方並非只有巴西政府,真正的「幕後大佬」都是歐美財團,其中投資最多的荷蘭占比近20%,美國的投資占了16%。
生活安逸的巴西人也習慣了借錢,只要沒錢了,就向外國政府、財團以及國際機構借錢,導致巴西每年要從賺到的外匯中掏出一半來還債。
很顯然,這樣的經濟模式是典型的「寅吃卯糧」,遲早是要出大問題的。
能連續出此「昏招」,是由於巴西那段時間的經濟增長全是發生在巴西軍事獨裁時期。
上世紀60-70年代,南美各國幾乎都是軍政府獨裁國家,雖然經濟增長顯著,但增長的基礎並不紮實。
軍政府為了通過經濟發展保住政權,往往會實施大型基礎設施工程來刺激內需,可所需資金幾乎都來自外國貸款,巴西也不例外。
更要命的是,1964年,巴西軍政府為了更快解決資金問題,成立了中央銀行,毫無顧忌地大肆為各類項目放貸。
1966年,巴西因為通貨膨脹加上外債翻倍,全國GDP直線下滑10個百分點。
據統計,整個軍事獨裁時期,因為毫無目的地「任性投資」,巴西的外債翻了30倍。
1979年,國際石油危機爆發,巴西開始嘗到了苦頭。
由於原材料出口收入銳減,導致外債到期無法償還,只能以更高的利率繼續借貸,導致政府信用降低。
由於外國資本不再願意給失信的巴西政府貸款,巴西只能從自己央行尋求融資,偷偷「放水」,使得國內的通貨膨脹率很快就超過了100%。
在經濟壓力和國內反對浪潮的影響下,1985年,巴西軍政府最終垮台。
可隨後上台的巴西新政府,無論是誰都已回天無力。1987年,巴西政府就此「躺平」,宣布暫停償還貸款。
隨後數年間,巴西人們幾乎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由於通貨膨脹嚴重,超市價格每天提價數次。
1990年,巴西經濟出現負增長,失業率激增至7.5%,成為世界頭號失業大國。
如此糟糕的局面,巴西也沒有出台相應的補救措施,致使失業人口一夜之間陷入貧困,最後甚至徘徊在挨餓的邊緣。
為了挽救巴西經濟,1994年,巴西總統卡多佐啟動了雄心勃勃的「雷亞爾計劃」,目的是設法平衡政府賬戶,消除巴西通貨膨脹。
「雷亞爾計劃」名稱源自巴西政府為結束政府賬戶預算嚴重失衡,建立的新貨幣標準,即雷亞爾價值單位(其價值與美元掛鈎),由央行以克魯扎洛斯固定每日匯率。
隨後,雷亞爾價值單位成為了巴西的新貨幣,簡稱「雷亞爾」。
在「雷亞爾計劃」執行過程中,巴西政府試圖通過公共部門私有化、金融體制改革,從而吸引外國投資,逐步開放巴西市場。
雖然在開始階段,巴西有力地抑制住了通貨膨脹率,還想暫緩市場開發。但面對咄咄逼人的外國資本,巴西不得不迅速調整政策,打開了對外市場的大門。
市場放開後,孱弱的巴西企業早沒有了競爭力,只能將民族資產紛紛拋售。
尤為可惜的是巴西的航空業,由於經濟停滯,工業體系發展乏力,飛機質量再也趕不上不斷更新迭代的波音和空客,落後了世界同行一大截,再也沒有競爭的實力。
從根本上說,巴西經濟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了擴大服務業,主動放棄了工業。
再仔細點分析是:巴西尚未完全實現現代化,就開始「去工業化」。
巴西在擁有發達的工業優勢後,陶醉在發達國家的紙醉金迷中,也開始考慮往服務業領域轉型。
巴西的服務業也確實有自己的優勢,特別是在旅遊和金融領域。
首先看旅遊,巴西歷史不算悠久,可因為國土面積廣闊,擁有眾多拉美特有的自然風光。特別是里約熱內盧的基督雕像,是世界地標性建築,每年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絡繹不絕。
再看金融業,巴西作為南美大國,無論工業基礎還是市場都深深吸引着各路資本。尤其在巴西宣布市場對外開放後,大量資本財團紛至沓來,異常熱鬧。
2000年後,靠着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以及農業出口,巴西經濟再次迎來振興,收穫了「金磚國家」「新興經濟體」等稱號,國際地位也提升不少。
或許看見世界經濟中的服務型貿易來錢更快,巴西政府轉而將大量資金和政策紛紛轉入到金融、零售、房地產、大宗商品貿易等行業。
巴西也為此很得意,覺得可以通過擴大服務業,快速找到賺大錢的機會,再也不用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發展回報緩慢的實業了。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
巴西的轉型之路,不僅操之過急,還有些草率。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巴西
這個世界通過服務業轉型變富的國家不少,英國、瑞士、新加坡等國都是。
可這些國家要麼人口有限,要麼早已積累了豐富的服務業資源,轉型後的國民依然有活干,有錢賺。
可巴西不同,這個國家兩億人中,整體教育水平並不平衡,服務業並不能消化掉龐大的就業人口。
而且,服務業的錢是賺得快,可由於經濟對大宗商品出口越來越依賴,導致巴西的工業和製造業競爭力不足,投資和建設越發緩慢。
如此激進的產業轉型戰略猶如疾馳的快車,將那些毫無準備的「乘客」甩出車外。
2011年開始,受到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價格開始大幅下挫的影響,巴西的石油、鐵礦石、大豆等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幾乎是攔腰下跌一半,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遭受重創。
巴西GDP增長率從2011年的3.9%持續下滑,2015年和2016年分別跌至-3.8%和-3.6%。
在沒有工業充分吸收就業的情況下,巴西貧困人口高達5480萬,占全國總人數的26.5%,尤其是在經濟落後的東北部,有超過40%,乃至近一半的人處於貧困線以下。
過早「去工業化」的後果也直接顯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巴西造船業。
巴西在70年代曾是僅次於日本的世界第二大造船國,年造船產量達72.9萬噸,提供的直接就業崗位近4萬個,帶動10萬個間接就業崗位。
可2000年時,巴西的造船業從業人數不到1900人,萎縮到可以被忽視的地步。
就連巴西唯一一艘航母「聖保羅」號,也被迫提前退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本國造船和維修業衰落,實在保障不起了。
也因為「去工業化」,導致巴西工業仍然集中在資源密集型領域,出口初級產品和中低端製成品,大量進口高技術製成品。
整個環節中,巴西出了原料和人,可核心技術卻並沒學到。
而且,巴西過度依賴外國投資,沒有藉機完成自己國家的工業化,也使得巴西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難以自拔。
與此同時,巴西一邊出現了工業衰敗的沒落景象,另一邊卻是服務業比重快速飆升的熱鬧場景。
到2017年,巴西服務業在全國經濟占比已高達72.8%,而同一年,德國和日本的服務業比重也只有68%。
面對那麼多人失業,巴西政府應對措施並不是積極發展工業,而是繼續推行高福利政策,通過借債來保障社會福利,導致政府收支嚴重失衡。
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雖然暫時滿足了人們的部分需求,卻擠占了巴西諸多城市基建和投資的項目資金,嚴重製約了巴西更多發展機遇。
更離奇的是,巴西的大型企業並不熱衷投資,而是扎堆去購買政府債務。
1993年到2003年之間,巴西500家最大公司的回報率增長了80%,而他們的投資每年只增長3.8%。
這是因為巴西的政府債務在2000年時,增加了三倍,政府赤字占到固定GDP的7.4%。
高利率加上大量政府債務的發行,使得投資者無須冒險投資別的項目,只需購買政府債務就能輕鬆獲利。
同時,高利率政策也導致匯率攀升,巴西的經濟再度出現負值,外債又開始繼續增長,經濟就一次又一次陷入惡性循環……
如此奇葩的經濟現象,使得巴西的高通脹率居高不下,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
根據聯合國一份統計,巴西最富有的1%家庭擁有全國GDP的17%,有超過1/3的人口處於絕對貧困線之下。
巴西許多城市有着豪華如宮殿般的富人區,可一牆之隔就是大量缺電缺水,混亂骯髒的貧民窟。
貧困使得巴西的下層人民實在沒法活下去,只能抱團取暖聚集在各種貧民窟中,從而孕育了巴西特有的「黑幫文化」。
*巴西黑幫背後的「沃土」
巴西的貧困人口中,有3000萬住在貧民窟中,他們也是黑幫的天然「兵源」。
巴西貧民窟的孩子出生後,上帝會發給他們一份標準版的人生劇本:要麼加入幫派混口飯吃,要麼餓死或被黑幫一槍打死。
其實,早期的巴西黑幫源自反抗軍政府獨裁的準軍事組織,隨着時代變遷,他們也逐漸放棄了崇高的革命理想,淪為犯罪組織。
巴西大街小巷充斥着各類幫派,他們有着自己的規則,但也因爭搶地盤和毒品資源大開殺戒。
用巴西人的話來說,「巴西的白天屬於警方管理,夜裡就屬於黑幫的天下」。
巴西國內有兩大幫派,一個叫「第一首都司令部」,簡稱PCC,控制着監獄、毒品和X產業;一個叫「紅色司令部」,簡稱CV。
說起來,「紅色司令部」的歷史可謂「根正苗紅」。這是上世紀60年代,由關押在巴西軍政府監獄的政治犯聯合獄中的刑事犯秘密成立的組織。
剛開始,「紅色司令部」還真有紅色情懷,看左派書籍、嚴守紀律,有着自己的革命口號,一度非常有革命黨的風範。
隨着巴西政局逐漸穩定,「紅色司令部」漸漸有些迷失,最終淪為了城市黑幫,成為巴西最大的毒品販賣組織。
鼎盛時期的「紅色司令部」占據了九成以上的貧民窟,有錢又有槍的他們還不斷挑釁警察,成為巴西最危險的一個黑幫組織。
「首都司令部」成立要晚一些,也是在監獄成立的一個黑幫組織。
起因是1993年的一場監獄暴動後,一些被警方鎮壓的囚徒覺得孤立無援,就決定效仿「紅色司令部」在監獄裡有組織地對抗政府,從而成立了「首都司令部」組織。
這個黑幫組織很快從監獄蔓延到了社會,成為巴西另一個最危險的犯罪組織。
自古一山難容二虎,「紅色司令部」與「首都司令部」彼此為爭奪地盤,互相火拼多年,鬧得巴西到處烏煙瘴氣,令人整日提心弔膽。
雖然巴西政府多次重錘打擊這些黑幫,可由於他們早與貧民窟融為一體,巴西的經濟越糟糕,貧民窟就越大,黑幫也就越發強盛,而且生生不息。
巴西有全世界最美的沙灘,最狂野的混血美女,也有着全世界最龐大的貧民窟。
換句話說,無論巴西如何出重拳打擊黑幫,只要貧富差距問題不徹底解決,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黑幫就永遠剷除不乾淨。
對於眼下的巴西來說,什麼時候將核心技術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將工業體系從現在的徘徊狀態復甦到當年的盛況,才有可能真正解決經濟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
如果要追問巴西何時能走出經濟低迷狀態,或許就像里約熱內盧那座巨大的基督雕像無可奈何的表情:誰知道呢……---(文:礪石商業評論/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