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做到了這3點
有個媽媽提問,
孩子馬上就要進入三年級了,現在暑假作業還需要催,雖然不至於多頭痛,但還是缺乏主動性。都說三年級是個分水嶺,很擔心孩子掉隊。怎樣讓孩子從「讓我學」,過渡到「我要學」的狀態呢?
一到假期,孩子學習不主動的問題尤為突顯。我身邊也有幾個家長都反映孩子暑假玩手機、看電視太多,學習散漫。
讓孩子學習變得自覺、自律,是需要我們長期努力的事,來看看具體怎麼做。
從長期來看,培養孩子學習的主動性,首先自然是我們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榜樣。比如孩子面前玩手機、看電視要克制,如果家裡的環境是散漫的,孩子也很難自覺起來。
除此之外,還有三件事要幫助孩子:
第一件事就是「培養自我」。
所有的自覺都是建立在「自我」基礎上的,沒有「自」,哪裡來「覺」?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我,父母要逐漸減少對孩子各方面的干預,增強孩子的自我意識,為孩子提供獨立思考、行動的機會。
這點其實不容易做到,因為從孩子出生時起,我們就照顧孩子慣了,隨着孩子漸漸長大,我們也經常想不起來要放手,總是不自覺地過多干預孩子。
昨天帶女兒去同學家參加生日聚會就遇到這樣的事。當時來了很多同學,大家玩得熱鬧,小壽星突發奇想,拿出紙筆說要把同學們畫下來。
我們幾個大人都覺得他的主意非常好,就看着他畫。他很快就把每個小朋友都畫出來了,拿給媽媽看。媽媽先笑嘻嘻地看了一陣,然後指出男孩畫得太潦草,有幾個地方畫得不好,要求他重畫。
小壽星不高興了,氣嘟嘟地重新畫了一次,不過還是按自己想法畫的,只是認真了點。最後他媽媽勉強認可了。
畫畫是孩子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如果有表達得不對,或者不符合孩子最初的想法,平時可以多引導,多啟發,讓孩子清楚地意識到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增強自我掌控感。
孩子的自我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如果我們平時不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就不能要求孩子突然能自覺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第二件事,讓孩子找到學習與自己的關係。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把未來的設想和現在的學習聯繫起來,比如,我女兒說長大想當飛行員,我就告訴她要學好數學,因為數學不好飛機上那些坐標、數據就看不懂。
鄰居家女孩正在學英語,有一次她說想遇到外國小朋友,這樣就可以一起聊天。她媽媽就鼓勵她多學點,這樣見到外國人才聊得起來。
小孩都會有很多夢想、願望,我們可以從這個點出發,鼓勵孩子好好學習,而不是總灌輸「學習就是為了考個好大學,將來有個好工作」這種觀念。
只有當學習是和自己關係緊密的一件事,孩子才會上心,才覺得是在做自己的事。否則總被大人逼着,他認為是在為大人學習。
第三件事,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能力,培養學習自信。
這就是個技術活了,學習講究方法,不是每個家長都懂學習之道。不過小學低年級的任務我們還是能夠勝任的。在這幾年教會孩子一些通用的方法是很不錯的。
比如,目標拆解法,教會孩子把看起來困難的學習任務,分解成一個個更容易達到的小目標,進而攻克難關。這個方法不管放哪都通用,將來工作也要用。學會這點也不怕什麼困難了。
還可以找到孩子的優勢,用優勢帶動劣勢,而不是先補齊劣勢。
斯坦福教育學博士媽媽陳美齡就說過,不要擔心孩子偏科。她的大兒子特別喜歡數學,她請來家庭教師幫他盡情地鑽研數學。數學特別好,大兒子非常自信,在語文這種不擅長的科目上也漸漸自信起來,成績也慢慢趕上來了。
二兒子喜歡英語,小兒子閱讀厲害,她都投其所好,讓他們發揮所長。有了自信後,在其他方面也不怯場,不擅長的領域也會主動學起來。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偏科,不要總說「你xx很好,就是……」這種話,而是要鼓勵他把擅長的學得更好,讓他找到成就感,再拓展到其他科目。
長期做好以上三件事,孩子的學習自覺性一定會慢慢被培養出來。
當然過程不會一帆風順,遇到問題或瓶頸,允許孩子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要着急誘導他們喜歡上我們安排的事情。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他可能會反覆試錯,反覆權衡,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些過程都要允許,因為這種成長可能比學到哪些知識更重要。-來源:親子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