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對你意味著什麽?
*退休,對你意味著什麽?*
在美國,每天都有超過1萬人邁過65歲門檻——曾有幾十年,這是標准退休年齡。一般認爲,從50歲開始,最晚不超過70歲,人們就該結束職場生涯,開始享受生活了。
但近20年來,這一規則發生了重大變化。
根據人口學家吉姆·奧本(Jim Oeppen)和詹姆斯·沃佩爾(James Vaupel)的研究,現在60歲的人中有一半將活到至少90歲。(參見琳達·格拉頓(Lynda Gratton)和安德魯·斯科特(Andrew Scott)合著的《百年人生》(The 100-Year Life)一書。)而同時,企業和政府承諾養老送終的時代已經結束。
由于這一變化,以及其他原因,管理者開始重新思考“退休”的含義。
研究者投入大量時間分析組織如何應對這一新趨勢並從中獲益。
老齡化問題專家肯·迪赫瓦爾德(Ken Dychtwald)在2004年《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中主張,企業應打破傳統退休觀念,在企業文化中強調經驗的價值,並制定靈活的工作安排和離職方案,以保證高齡員工的投入度。
在與管理者合作的過程中,我們開始對當下人們的退休方式感興趣。
爲了解各類人的不同選擇,我們與約克大學的耶萊娜·基奇克(Jelena Zikic)合作,對100名新近退休或積極計劃退休的企業管理者(包括高管)進行深入訪談。
爲更全面了解當下職場人士的退休狀況,我們還采訪了相關行業(包括金融服務、資源和高科技制造)24家企業的人力資源專家。我們選擇研究管理者,是因爲他們的離開會給組織帶來重要影響,還因爲他們經濟狀況相對較好,能更自由地選擇退休的時間和方式。
與傳統理論和成見不同,我們發現個人對于退休的觀點和做法非常多元。
我們將在下文中介紹這些發現,以及從中總結出的4項指導原則,希望幫助各年齡段人士規劃好職業生涯“下半場”。
這4項原則是:順勢而爲;找到意義;轉變角色和投身公益。
順勢而爲
我們從管理者的講述中發現,很少有人一到年齡或滿足退休條件,就徹底從全職工作轉變爲退休狀態。告別職業生涯的方式有很多,而且沒有固定時間表。
雖然有些管理者“遵從傳統程序”,但其他人退休的原因包括:發現“合適的時間窗口”;由于健康等原因“頓悟”,將生活重心從工作上轉移開;“兌現”,拿錢走人;由于組織的變化感到“幻滅”;受到“排擠”,被迫離開所在職位或公司。
總之,很多因素影響受訪者的退休方式。
路易斯(56歲)是一家跨國電信企業主要事業部的總經理,在公司工作了32年。由于不認同公司新任命的CEO,他決定提前退休。雖然爲一項改組工作多留了兩年,但他一找到機會就馬上離開了。
阿蘭(49歲)是一家制造企業的區域銷售經理,業績卓著,評價很高,他的經曆有些類似。經過資産重組,公司大股東變更,他有3個選擇:平級調動到另一個工作地點;降職;提前退休,領取補償。雖然一開始覺得退休還太早,阿蘭最終認爲提前退休最符合自己利益。
這裏得出的經驗是,很少有人能完全掌控自己職業生涯結束的時間和方式,所以我們必須准備順勢而爲。
公司的並購重組、高層人事變動、戰略方向變化,甚至生活中的意外事件,都可能讓你決定退休,或至少開始爲此做准備。無論退休計劃多麽周全,事情的進程很可能和你預期的不同。
找到意義
管理者談論退休時使用的詞彙很多元:退休可能是對工作壓力的“治療”,告別日常重負的“解放”,或遠離高強度工作的“減速”。這些比喻都適用于吉姆。父親40多歲去世,吉姆不想步其後塵。由于擔心健康問題,他剛過50歲就從一家跨國公司CEO的職位上退休。
也有人從退休中看到“重生”或“變革”的機會。瑪格麗特曾在一家消費品公司負責營銷和戰略規劃,工作壓力很大。她選擇離職,到一家著名商學院擔任駐校導師。
還有人將退休視爲職業生涯的“裏程碑”,擔心職業身份的“喪失”,希望“堅守”,繼續發揮專長。比爾屬于最後一種,他是地質學家,從工作25年的石油公司退休時還相當年輕,之後決定和同事一起創辦一家采油公司。
但實際退休後,人們的想法通常會變化。
有人一開始將退休視爲解放,隨心所欲地玩高爾夫、橋牌或遊艇,但之後可能向“堅守”、“變革”或“新生”方向發展。
繼續看吉姆的故事。退休的頭幾年,他只求清靜,想從工作壓力中恢複過來,但也開始懷念之前榮光職業的某些方面。他先將精力轉向家庭,但最後重回職場,開始爲年輕管理者提供指導。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對退休采取靈活態度、在不同“意義”間切換的人,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退休方式。
所以,即將面臨這一人生重大轉變的人,尤其應該思考一下“退休”對自己的意義:你腦海中出現哪些情景?上述這些比喻是否符合你的夢想和願望,或者你另有想法?
重點在于,你必須更好地了解自己、你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你未來想成爲的人,以及所有新機會和可能性。
同時要記住,你在退休後可以有多重身份。這種多元性對未來世代更加重要。
據格拉頓和斯科特預測,現在20歲的人有50%可能活到100歲,40歲的人活到95歲的概率同樣有50%。即便75歲退休,你也可以嘗試不止一種退休生活。
轉變角色
很多職場人士不選擇徹底退休,而是留在原公司承擔新角色,工作時間安排和職責都有較大變化。
丹尼爾是一家金融機構的高管,和公司商定改爲兼職工作。現在,他半個月在海邊小屋釣魚打獵,半個月在公司總部擔任“思想領導者”,輔導新晉管理人才。
我們采訪的另一位資深管理者則提議與另外兩位同事分擔一份工作:他自己想退後一步,同時保持工作狀態;另兩位同事孩子還小,希望在工作之余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他們所在的高科技公司同意了這個方案。
很多高管采取逐步退休的方法,逐漸減少工作時間,同時將他們的知識和責任傳遞給後來者。馬克是一家林業公司的高管,已經到退休年齡,公司同意他將工作時間減至原來的60%,讓他可以處理自己的健康問題,同時繼續幫助公司,特別是指導兩組管理者,以及參與制定繼任計劃。
還有一個選擇,就是與原雇主按合同制繼續合作,這會使雙方受益:員工能得到報酬和繼續工作的機會,公司則留住了專業技能。彼得是銀行高管,50多歲退休,而半年後公司又給了他一份短期合同,請他做擅長的小企業貸款業務。
亞當則走了另一條路:50歲出頭時申請離開兩年去做市議員,之後回公司工作一段時間,56歲正式退休,然後開始領導一個大型社區組織。
我們認爲,任何考慮退休的人都應探索繼續工作或離職的可能方式。
仔細審視一下你的工作內容,你的獨特經驗、技能和知識,以及雇主對你的看法。
回顧你承擔過的不同角色,完成過的項目,以及你貢獻最大、自我感覺最好的工作領域。
不是所有組織都能提供新穎、定制化的工作安排,但靈活處理的空間還是比想象的大。
一旦你想清楚願意做的工作以及期望的時間安排,就可以先和上司或人力部門非正式地溝通。
如果他們不願做靈活安排(無論是繼續工作還是逐步退出),或無法提供你希望的條件,你可以考慮接觸願意提供這種靈活性的組織。
投身公益
安德魯·卡內基曾說,人生前三分之一應該學習,中間三分之一賺錢,最後三分之一用于給予。
或許因此,退休一直被看作投身公益的起點。不過我們發現,現在退休者對社會的貢獻遠不止捐錢。
來看幾個例子:哈利從事造紙行業,從工程師做到工廠管理者,60歲出頭時意外被解雇後,開始幫助高中辍學者學習一技之長;琳達是管理培訓專家,在一家銀行工作了28年,50歲退休後回到大學學習國際發展,准備爲非洲艾滋孤兒建立孤兒院;西爾維娅是成功的投資銀行家,因爲厭倦了工作早早退休,義務擔任一家大型文化機構的財務總監;加裏是電信企業高管,離開公司後創辦了一家幫助社會創業項目籌資的機構。
如果壽命大大延長,精神和身體狀況俱佳,將專業技能束之高閣、選擇退休就不一定是好選擇。
現在到退休年齡的人,已經開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服務社區以至整個世界,這個趨勢將在未來世代身上體現得更明顯,尤其是在社交方面非常活躍的千禧一代。
即便你厭倦了一直從事的工作本身,你的領導力、團隊合作和項目管理能力也可能大有用武之地。退休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你現在有機會去嘗試和探索,追求你真正看重的事業,甚至留下一份全新的遺産。
希瑟·沃夫、克裏斯汀·巴塔耶、萊莎·薩金特、瑪麗·李 : 文---希瑟·沃夫是辛辛那提大學Lindner商學院助理教授。
克里斯汀·巴塔耶是伊薩卡商學院助理教授。萊莎·薩金特是新南威爾士大學商學院教授。瑪麗·李是麥吉爾大學Desautels 管理學院榮休教授。---[王晨 : 譯* 廖琦菁 : 校* 時青靖 : 編輯*管理聖經/來源 : 哈佛商業評論]
*2019 年之前的就業環境到底有多好?*
最近有很多人都在聊 2019 年之前的就業環境到底有多好,這個我覺得我非常有發言權。因爲我是 2017 年畢業的。2019 年的時候,我經曆了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一次變動。
2016 年,我大四要找實習,很多人都建議我一定要去北京闖蕩一下。但我當時非常猶豫,因爲我覺得我的院校背景非常普通,肯定競爭不過北京的那些本地院校。但是我後來咨詢了一位學長,學長告訴我,以他在北京的工作經歷來看,只要你不是一個傻子,一定能找到工作的。然後我當時就嘗試著找了一下,結果一天之後就直接找到了實習單位,然後我就去了北京。
後來在北京的實習經歷也非常順利,而且我在實習的半年裏直接換了三家公司,想跳槽就跳槽,想裸辭就裸辭,到處遍地都是機會。
然後到了 2017 年,我順利畢業之後,在家裏在網上搗鼓了一下簡歷,投了意向的公司。基本上三天之內就一定會有回覆,然後就會邀請你去面試。
後來我去了一家很心儀的公司,前前後後不到一周就直接入職了。當時的底薪是 5000 塊錢,然後再加上項目的提成什麽的,上班的時間也非常自由,反正那一年過得還是蠻開心的。
在這家公司工作了一年之後,我就辭職了,然後在北京家裏休息了一到兩個月,又順利入職了下一家公司,底薪翻到了 7000。但在第二家公司待了沒多久就來到了 2019 年 2 月份。那一年突然間因爲某個非常知名的人物的稅務問題,我們那個行業全部垮掉,所以我的第二段工作經歷直接就“game over”。
在 2019 年我失去那份工作之後,一整年在北京沒有找到任何一份工作,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流傳“2019 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是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這種說法了。
然後在 2019 年 10 月份的時候,因爲健康和精神上的壓力太大了,我就打道回府,回了成都,然後開始了我的第三段工作經歷。結果剛過年,2020 年 1 月還是 2 月的時候,疫情就來了。然後 2 月底的時候,因爲我們公司的資金鏈斷裂,發不出工資,我們整個部門直接被裁掉。
2020 年的就業情況都還算比較好,我在 6 月份就已經入職了第 4 家公司,然後在這家公司待了兩年。這兩年雖然是我事業的巅峰期,但是整個行業是處在大衰退的階段。
就是從 2020 年到今年這四年期間,我雖然見證了影視行業衰退的大浪潮,也可以說是管中窺豹。因爲我當時剛進入這家公司的時候,整個影視行業給人的感覺是欣欣向榮的狀態,然後各種各樣的項目層出不窮。
因爲我們影視行業有一個審查制度,就是你每個月需要送一批影視大綱到廣電總局去審核,然後它會給你批號。以前我剛進這家公司的時候,每個月出的號大概是 400 個。
也就是說有 400 個影視項目可以立項。到今年爲止,這個出號的數量已經銳減到 40 個。從 400 到 40,可見整個影視行業蕭條到什麽地步,我可以說它已經整個死掉了。
我覺得從影視行業可以窺見其他行業有多麽的蕭條,因爲影視行業也是上下遊特別多的一個産業,涉及到非常非常多人的飯碗。
我想說的是,某招聘軟件上給我發消息的一些 HR 和工資表,我記得我 2021 年或者是 2022 年的時候收到的一些面試邀請,薪資起碼是 8 到 10K。今年就已經有 3 到 4K 的在找我了。再往招聘頁面一翻,8 到 10K 薪資的工作比以前少了好多,全是 5、6K,3、4K 的那種薪資。
我有一個在大廠工作的朋友跟我講,以前他們那個崗位招聘的時候,投的簡歷大多數都是 985、211 的,如果是清北的已經是很頂尖的簡歷了。今年那個很普通的崗位有很多常春藤的院校都在投,可見內卷真嚴重。
所以,如果你的學歷背景是雙非的本科,或者說是甚至大專,你根本沒有辦法找到一個相對體面的工作。所以回想起我 2017 年剛畢業那會兒,在北京遍地都是機會,傻子都能找到工作的時候,我真的會很唏噓,覺得時代真的變了。
我現在周圍的朋友裏面,待業的人群大概在 60%到 70%左右,同時我也會覺得自己非常倒霉,或者說我們這一代人,當年我剛工作的時候,覺得自己正在經歷一個黃金時代。但是沒有想到那時金色的光,其實是夕陽的余晖。---來源: 可愛小米米-
*明年起台灣最低月工資漲到6353元人民幣,年輕人仍喊“存不到錢”*
台當局勞動主管部門于5日提報“最低工資審議委員會”針對明年最低工資審查結論,台行政機構發言人李慧芝13日稱,行政機構負責人卓榮泰已核定每月最低工資爲28590元(新台幣,下同,約爲6353元人民幣),每小時最低工資爲190元,將自明年1月1日實施。
李慧芝表示,此次最低工資的調整,系首次依據甫施行之“最低工資法”程序,由“最低工資審議委員會”按照規定參采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擬訂調整幅度等標准,就最低工資調整金額進行審議並提出調整建議,本次會議審查結論即由現行每月基本工資27470元,調整爲28590元,現行每小時基本工資183元,調整爲190元,行政機構已依此調整建議核定,並自明年1月1日實施。
李慧芝補充說,明年度調升最低工資,有關每月最低工資部分,預計約有189.5萬名勞工(本勞152.7萬人,外勞36.8萬人)受惠;每小時最低工資部分,預估約有67.68萬名勞工受惠。
從蔡英文2016年上台以來,台灣最低工資幾乎雖然年年調漲,但民間仍有很多不滿聲音。島內絕大多數本勞的薪水原本就高于最低工資,每次調整對自己關系不大,外勞則是受益頗多;此外,隨著最低工資的調漲,廠商的用人成本勢必增長,刺激物價進一步上漲。有島內網友比較目前薪水的購買力,甚至不如二三十年前。
有島內年輕人感歎,即便工資漲到3萬,扣除基本生活花銷,根本存不到錢。---[海峽導報駐台記者 : 林靜娴/來源 : 海峽導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