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投資陳宏:並購像開飛機,要掌控局面
「我們要像飛行員那樣掌控局面,還要像心理醫生一樣,花時間與創始人溝通,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放下負擔。」陳宏說。
許多創業者把上市當做夢想。不過近兩年來,一級市場投資變少,進入二級市場的通道收窄,LP的壓力和更為復雜的市場變化,讓一些投資人和創業者開始對IPO祛魅,尋找更多元的退出方式。
當下退出最好的通道,可能是並購。「過去兩年,因希望上市,缺乏並購氛圍等原因,中國的並購市場熱情不高漲。但最近中國的並購市場開始活躍起來了。」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兼CEO陳宏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原因是多方面的:IPO市場不活躍;大量PE、VC基金臨近到期,急需轉讓部分初創項目股份;中國第一代企業家到了退休年齡,但面臨接班問題等等。在陳宏看來,這種現象在近年來逐漸增多,也為並購市場帶來新機遇。
不過,陳宏也多次提到,並購市場目前尚處於初級階段。「在中國,每年大約有1萬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投入一級市場,其中70%到80%是成長型投資。而在成熟市場,成長型投資只占15%~20%,剩下70%是並購。」但在陳宏看來,這是機會,「樂觀的人看到的是基數低,所以未來一片光明」。
漢能投資曾操盤數個互聯網領域大的並購案例:58趕集合並、攜程收購去哪兒、騰訊收購盛大文學、阿裏收購餓了麽、字節跳動收購百科名醫等等。
在陳宏看來,並購像開飛機。「我們要像飛行員那樣掌控局面,還要像心理醫生一樣,花時間與創始人溝通,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放下負擔。」
陳宏也鼓勵當下的創業者,如果有夢想,不必過於擔心當前的經濟形勢,要抓住機會。在他看來,創業者是永遠存在的,而真正優秀的創業者往往在經濟環境最糟糕的時候開始創業。但他也建議,一旦決定創業就不要抱有幻想,要珍惜融資,細水長流,保證自己永遠留在牌桌上。
以下為《中國企業家》與陳宏的對話內容,有刪減:
並購市場尚處在初級階段
《中國企業家》:從去年開始,企業並購成為業界的熱門話題。在您看來,這兩年並購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來源:視覺中國
陳宏:全球每年並購交易規模約3.5萬億美元,美國每年大約有1.5萬億美元。中國的並購交易規模較小,1萬多億元人民幣。聚焦到科技領域,全球每年並購交易規模大約在1.5萬億美元。中國在整個科技並購市場的占比約10%~20%,相對較小。所以這兩年一直有種「狼來了」的感覺。
過去兩年,因希望上市,缺乏並購氛圍等原因,中國的並購市場熱情並不高漲。
但從今年開始,市場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IPO市場不太活躍,導致企業尋求其他退出方式。其次,大量PE、VC基金臨近到期,急需轉讓投資的部分初創項目股份。第三,中國第一代企業家到了退休年齡,但二代不願意接班,因此他們可能選擇將企業出售,換取現金進行財富管理。第四,一些企業變得更加專註,要麽在自己的核心領域進行並購,要麽開始出售非核心業務等。
最近國家也開始鼓勵和支持並購,推動分散的小企業通過並購變得更強大。因此,最近中國的並購市場也開始活躍起來了。
我一直認為中國的並購市場尚處在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可能比較悲觀,認為市場太小,但樂觀的人看到的是基數低,所以未來一片光明。
《中國企業家》:有投資人曾提出「一級市場基本上不存在了」的觀點,您對此怎麽看?對企業會有什麽影響?
陳宏:半瓶水,你看是半瓶滿,還是半瓶空?從市場化基金的角度看,他們確實面臨著較大壓力。以美元基金為例,外資LP對中國的投資急劇減少,GP在中國也非常不活躍,他們目前主要處於防守狀態,專註於維護自己投資的企業。最近的經濟發展情況,也導致一些民營企業家不再以LP的方式進行投資。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政府基金出於戰略需求仍在進行投資。因此,在一級市場上仍有交易發生,但與過去相比,確實投資變少了,這是事實。
這對我們的影響其實挺大的。VC(風險投資)和PE(私募股權)行業對整個經濟的推動作用很大,這些機構在一級市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幫助創業者實現夢想,讓企業發展壯大,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也促進了GDP的增長。如果VC和PE行業不再活躍,整個創業環境會受到負面影響。特別是新質生產力的企業,在成長初期尤其需要資本的幫助。
《中國企業家》:漢能如何去應對這種挑戰?
陳宏:過去兩三年,我們關註非常多的成長型機會,投資了一些非常優秀的企業,幫助它們成長,也從中獲得了收益。
但是隨著成長型投資、風險投資的步伐放緩,我們發現投行領域,並購變得尤為重要。我們的PE團隊也開始關註並購。我們也在垂直行業進行了相關的並購,通過資本的力量幫助企業變得更強大。
在中國,每年大約有1萬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投入一級市場,其中70%~80%是成長型投資。而在成熟市場,成長型投資只占15%~20%,剩下的70%是並購。因此,中國的並購基金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
《中國企業家》:考慮到一級市場的復雜局面,漢能如何幫助客戶調整投融資策略,以適應當前的資本市場環境?
陳宏:國內有些企業在垂直行業裏已經做得相當不錯,營業規模大約在3億到4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大約5000萬元,但可能上市過不了關。於是我們考慮,是否可以通過資本介入,購買那些希望退出的股東的股份,將願意留下的股東和幾個同類的企業合並起來,形成一個1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公司,凈利潤實現兩個億。我們發現這種方式其實是可行的。
比如我們之前整合的框架傳媒,整合以後賣給了分眾傳媒。分眾就是一個通過並購實現千億市值公司的典型案例。我們在3年之內做到了13億營收的規模,實現了7個億的凈利潤,這是上百倍的回報。
所以我認為現在基金可以做兩件事:一是要讓投資人獲得回報,同時幫助這些小型公司整合資源,避免過度競爭導致最後大家都不賺錢。其次,我們也在關註一些公司,比如很多老股東希望退出,這家公司可能也已經上市了,但是公司的交易量不大。那我們是否可以購買更多的股份,進入董事會,利用我們對行業的了解來賦能這些公司?我相信這些上市公司未來會有比較好的流動性。長期來看,我也相信香港市場會好轉。
還有一種方式是配資。比如有很多頭部的上市公司想做並購,但是有很多限製,資金也不夠,那漢能就可以幫助它們進行配資。等到它們以後有了融資,再通過發放新股的方式,或者直接把我們的股份買走。
我經常強調,發現估值窪地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獲得回報。但同時,我們也不應被短期的流動性問題嚇倒。
並購像開飛機
《中國企業家》:漢能今年以來開始轉型專註於並購業務,能否分享一下背後的戰略思考?你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麽?
來源:中企圖庫
陳宏:我並不認為我們是在轉型,只是在過去兩三年裏,由於一級市場大環境,我們需要做一些私募融資。現在我們是更聚焦了,主要關註數字經濟和醫療健康領域,專註於做並購和大型的復雜交易。
這對我們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戰。並購需要深厚的專業知識和情商,就像飛行員一樣需要長期的訓練和實戰經驗。相比之下,私募股權融資可能更像是開車,相對容易一些。
因此我認為如果想要做好並購,首先是要找到合適的人才。我們現在仍在持續招聘。
其次,我們需要增加與大型買家決策者的接觸。不同於融資,並購需要從高層推動。我們的優勢在於,過去我們與中國所有主要的科技公司管理者都有過接觸。
第三,對並購專業知識的掌握。我們需要對員工進行培訓,以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
我相信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並購像開飛機,我們要像飛行員一樣掌控局面,還要像心理醫生一樣,花時間與創始人溝通,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放下負擔。
為什麽我們現在一直堅持做這件事情?我認為中國的並購市場是一級市場退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每年新上市的公司僅有幾百家,而通過並購退出的企業可能有幾千甚至上萬家。
《中國企業家》:漢能對於並購人才的篩選標準是什麽?
陳宏:首先,這個人必須具備強大的財務知識和模型構建能力。我們處理的交易規模通常非常龐大,哪怕是微小的失誤,都可能導致數千萬的損失。
其次,要有很強的溝通能力和說服能力。在並購過程中,尤其是兩個規模相近的公司合並時,問題很復雜。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誰來擔任董事長、CEO,面臨這種復雜情況,你不會溝通協調肯定不行。然後是估值,這些企業往往都認為自己比對方厲害,對公司的估值要求就會很高,處理起來也很復雜。
但只有這些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並購才能夠順利進行,否則前面的工作都是徒勞。我們的目標也是要找到能夠幫助解決這些問題的人才,以促進並購交易的成功。
《中國企業家》:對於企業和機構而言,在IPO退出通道受限的情況下,近幾年尋求並購作為退出策略的趨勢明顯嗎?
陳宏:從一級市場來看,許多投資機構都在尋求退出機會。這主要是因為IPO市場近年來不太活躍。一級市場基金的期限,美元基金可能會長一些,人民幣基金通常是「3+2」「4+2」或「5+2」,最長也才7年。因此,人民幣基金到期以後,LP會施加壓力,要求盡快回籠資金,這就形成了「壓力鏈」。
LP因資金需求,要求基金盡快返還投資,基金再向被投資企業施壓,要求回購股份。最後壓力直接轉嫁給了企業。如果企業資金充裕,還可以應對,如果資金緊張,問題就變得復雜。
這種情況下,並購就是其中的一種解決方式。如果企業被戰略投資者收購,所得資金可以用來分配給各方,從而解決退出問題。但對創業者或CEO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將變成另一個機構的一部分,這種情況也確實非常多。
另外,國家鼓勵國有企業做強做大,民營企業也想做強做大,這導致它們會主動收購一些公司。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我覺得交易量有一些增加,但由於市值在下降,導致交易額有一些下降。
並購只是開始,最難的挑戰在於整合
《中國企業家》:有人曾提到「股東缺位」是並購機會的核心。您如何理解這一觀點?
陳宏:任何一個企業,都要有一個當家作主的人。股權的多少並不是最關鍵的,重要的是有沒有這個人。
因為如果沒有明確的管理者,企業可能會變得無為。這時,並購基金就有機會進入,成為企業的新主人,負責帶領企業發展。當然也可以選擇引入職業經理人。
但是在中國,職業經理人的體系還不夠成熟。所以我們也是更傾向於與有夢想的創業者合作,通過管理層收購(MBO)或其他方式,共同將企業做強做大。
《中國企業家》:漢能在實際操作中是如何識別和利用這種機會的?有哪些經驗和教訓可以分享?
陳宏:我們確實參與了許多並購案例,尤其在投行領域,我們涉足了中國新經濟中的許多大型交易。比如框架傳媒,我們就是最大的股東。
除了控股,我們也參股了一些公司,比如和睦家醫療的私有化,以及百世物流的私有化。在這些案例中,我們不僅僅是投資者,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隊,形成自己的戰略。但是這些主人沒有缺位的公司,對我們的要求也會更高。我們也更傾向於與那些有主人的公司合作,因為我們能夠提供戰略、資源和資金支持。
首先,在並購行業裏,如果兩個企業要合並,無論是基金購買企業還是兩個競爭對手合並,不可能兩個人共同做老大,這種情況不現實,一定要放棄這樣的幻想。
第二,在整合過程中必須下功夫。並購只是開始,最難的挑戰在於整合。所以從整合的那一刻起,領導者必須強化統一的企業文化,確保所有人都明白現在是一個團隊,一個品牌。我覺得這個理念一定要傳達清楚。
第三,兩家公司最好不要離得太遠。因為溝通的成本很高,文化可能也不太一樣,這種就很難整合在一起。
為什麽框架傳媒的並購那麽成功?一是我買到的是資產,你人走了,我這個東西還在,二是我買到的是一個規模效應,規模大了以後容易賣廣告。所以我認為做並購之前,一定要想清楚,為什麽要進行這次並購,是為了獲得市場,還是為了獲取產品。第二,適不適合。第三,到底能不能整合起來。在這些問題沒有想清楚之前,即使價格便宜,也不要輕易進行並購。
《中國企業家》:在並購市場中,漢能更傾向於哪種類型的並購機會?是更看重行業整合,還是尋求跨行業並購的協同效應?
陳宏:我不喜歡跨行業並購。在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如果企業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好,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為什麽要花時間去做一些沒有把握的事情呢?
我倒是建議,如果企業有足夠的資金和資源,應該專註於打造自己的生態系統或垂直產業鏈。十幾年前,一些上市公司因為遊戲市場的熱度而紛紛收購遊戲公司,但很多並購最後都失敗了,因為它們沒有能力管理好這些跨領域的企業。
《中國企業家》:面對當前的資本市場形勢,您對希望進入一級市場的年輕人或初創企業有哪些建議?
陳宏:當前的投資環境確實不是很好,這是事實。我們也希望市場快點回來,能夠為投資和基金退出提供暢通無阻的渠道。
創業者是永遠存在的。真正優秀的創業者往往在經濟環境最糟糕的時候開始創業。
所以我的第一個建議是,如果你有夢想,不必過於擔心當前的經濟形勢,要抓住機會。現在創業有幾個優勢:更容易地招到優秀人才;成本相對較低,無論是人力成本還是租金成本;競爭者可能不多。只要有堅定的信念,能夠判斷出未來,就有機會成功。
第二個建議是,一旦決定創業,就不能抱有幻想。不要認為做好事情,錢就會到賬,這是不可能的。這種情況下,就要珍惜你的融資,細水長流,保證自己永遠留在牌桌上。當市場回暖、投資環境變好時,你可能就會成為第一個獲利者。
---[采訪: 中國企業家記者: 任婭斐 孔月昕*文: 中國企業家記者: 任婭斐*編輯: 馬吉英/來源: 中國企業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