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會不會停滯?
[經濟觀察報記者:杜濤]--- 「經濟全球化會不會停滯?」
這是商務部原部長陳德銘在8月16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的第三屆「智薈中歐·北京論壇」中拋出的問題。
他在現場也給出了答案。陳德銘說,經濟全球化不會停止,但具體內容與鏈接將會變化,更多趨向於短鏈化和多鏈化。
當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汪泓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經濟全球化是促進全球價值鏈發展的巨大動能,一個國家開放的制度紅利不僅能夠持續吸引外資進入,藉助全球科技創新成果補足國內產業鏈短板、帶動新興產業發展,也有利於本國企業謀求出海機遇。」
汪泓認為,隨着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國際環保標準不斷提高,疊加國際貿易衝突、疫情等因素,出現了低端產業向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外遷,而中高端節點向歐美回流的趨勢。當國際價值鏈部分受到衝擊,更需要中國暢通國內大循環,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加速要素自由流動,發揮好國內市場巨大的規模優勢。
跨國投資的價值
未來的全球貿易體制應該如何?陳德銘認為,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全球經濟有一個開放、包容、公平、安全的多邊規則,以實現貿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多邊貿易規則的制定,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本質上是順應了資本擴張的需求,由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所推動。
現有的多邊貿易體制是二戰以後形成的,從布雷頓森林會議到1995年成立世界貿易組織,走過了整整半個世紀的磨合,其間經過多次補充調整,逐漸完善。世界貿易組織的誕生以及其所規範的多邊貿易制度和建立的上訴機構,對於推進經濟全球化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跨國投資是維繫經濟全球化的保障。由於實體投資難以輕易撤銷,可使全球的供應鏈相對穩定。」陳德銘稱,由此可計算各經濟體在中間品為主的國際貿易中,淨出口或淨進口的價值量,即通常所說的全球價值鏈(GVC)的計算。當然,供應鏈、價值鏈的穩定是相對的,人類的消費結構和與之匹配的生產結構的變化是絕對的。因此,跨境跨國投資是不會停止的。
在陳德銘看來,投資是一個讓資本增值產生收益的經濟過程。實體資本的投資需要與土地、勞動力相結合,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充滿着風險。因此,資本對土地和勞動力的選擇十分謹慎。事實上,土地是國家主權的象徵,勞動力政策也是各國的國策,資本對土地和勞動力的選擇,實質上是對國別政策的選擇,更是對國家制度開放穩定的考量。
2023年7月6日,世貿組織大使級會議宣布,中國牽頭並推動的《投資便利化協定》文本談判成功結束。這是全球首個多邊投資協定,主要規則包括提升投資政策透明度,簡化行政審批程序,促進跨境投資便利化合作與推動可持續發展等。
該協定談判參加方涵蓋歐盟、日本、韓國、加拿大、巴西、印度尼西亞和尼日利亞等110多個成員,發展中成員貢獻了超過70%的案文提案。
陳德銘認為,《投資便利化協定》有助於提升全球投資監管政策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提振全球投資者信心,也將對我國企業的境外投資產生影響。
全球化價值鏈演化
經濟全球化下的供應鏈、價值鏈正在發生動態調整。
「中國應該繼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藉助共建『一帶一路』、落實RCEP等,加強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的合作發展,帶動區域價值鏈地位的提升。」汪泓告訴記者,全球價值鏈呈現區域化特徵,中國和「一帶一路」區域、RCEP成員國的經濟合作有着廣闊前景。隨着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生效,成員經濟體之間的關稅等貿易成本顯著降低,技術性貿易壁壘有效化解,更有望推動服務貿易自由化。
陳德銘分析,有幾種力量顯著地影響着供應鏈、價值鏈的變化趨勢,分別是生產要素的成本增長,資本、勞動力價格的上揚,土地治理費用的增加,都將造成投資的轉移和價值鏈的重組;消費結構、產業結構的變化,新技術、新產品的問世將重塑投資布局;經貿規則的調整與變化,例如農產品補貼、特殊和差別待遇以及碳邊境關稅;地緣政治鬥爭的影響,例如當前的俄烏戰爭及西方的制裁。此外,一些突如其來的災害干擾,如疫情、地震等,也將影響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重構。
而大國之間的博弈嚴重干擾價值鏈的穩定生態。陳德銘說,美國自2017年把中國作為主要競爭對手,在美墨加協議(USMCA)中增加了毒丸條款,頻繁以安全名義制裁中國企業,使中美高度互補的貿易出現局部的脫鈎斷鏈。
與此同時,氣候變化也是人類需要共同應對的課題。陳德銘認為,「氣候變化已經嚴重影響人類生存,落實碳和甲烷減排任務應該高於經貿治理的既有規則,同時謹防過度保護的貿易設障。
今年4月,歐洲議會通過了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CBAM不僅僅是通常理解的碳邊境稅法案,而是對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及氫等生產過程中的碳直接排放,以及使用外購電力、蒸汽、熱力及冷力產生的間接排放課以進口或出口碳關稅。
陳德銘認為,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法案的實施將對全球價值鏈重構有深遠影響。
按照CBAM要求,2025年底前每個對歐出口企業須將3年碳排放水平及措施報歐盟專設機構,企業排放量高於歐盟同類產品排放標準的部分,作為課稅依據,2026年起正式開徵碳關稅。目前,美國、日本並未對CBAM提出異議,不少發展中國家深感壓力。
陳德銘指出,由於CBAM站在減碳的道德高地,有區別地對個案企業徵稅,因此較難引用世貿規則對其挑戰。一旦實施CBAM,其他發達國家很可能如法炮製,將碳關稅擴展到更多進出口商品領域。我們目前少有對碳達峰、碳中和與貿易價值鏈關係的研究,而這恐怕是若干年內全球經貿不可迴避的難題。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特聘教授、WTO前總幹事帕斯卡爾·拉米看法與陳德銘趨同,他認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兩個重大轉變,即氣候變化和數字化。因此,與氣候相關的貿易措施越來越多,其目的包括減少進口產品的碳足跡或激勵價值鏈,更好地應對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經濟觀察報-
*高溫、暴雨等極端天氣肆虐,為什麼商業氣象還在坐冷板凳?*
如果多年後問一個人對於2023年的印象,多數人也許會說:天氣不好。在北京,6月底連續40度的高溫天氣,讓一些老北京也開始懵圈了,這還是我從小長大的那個北京嗎?而最近連續的天降暴雨,讓很多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多年以前的7.21大雨。雖然很多人已經不能準確記起「7.21大雨」是哪一年的事情了,但是或許他們可以回憶起那時候的自己,正在做什麼。
高溫、暴雨可以用另一個詞彙來概括:極端天氣。極端天氣不僅影響到普通人的生活,也影響到了商業企業的經營活動。一般來說,高溫天氣對於企業的經營活動是雙刃劍。比如常識就可以告訴我們,高溫天氣會帶來大到空調、小到防曬服、甚至冰激凌的熱銷。在銀泰百貨合肥高新店,部分品牌防曬服飾銷售同比增長60%左右,多家品牌第一批到店貨品已經售罄。年輕人對防曬服等追求功能也追求顏值,今年的設計也都比較符合他們的審美,輕薄透氣款賣得比較好。
由於酷暑難耐,很多人特別是老人會來到百貨商場避暑,百貨商場因此會收穫一波意外的流量。由於受到天氣影響,很多人會延後晚餐時間,於是夜宵夜市火爆,等等。「美國有個著名的啤酒指數,證明天氣溫度和啤酒的銷售有很強關聯性。」商業氣象服務公司華風愛科CEO馮雪對鈦媒體APP說。
但是從長期和經濟全局來看,極端天氣對於經濟商業活動的影響更多應着眼於風險的規避。但是前一段時間鈦媒體APP曾經廣泛詢問消費品、零售連鎖、餐飲連鎖、物流企業、互聯網平台對於極端天氣的應對方法,多數企業表示沒有特別應對甚至從來沒有關注和思考過這類問題,或者只是把高溫天氣作為一種促銷的理由。而最近河北涿州圖書倉庫大面積被淹,商家十幾年心血毀於一旦的事件,理應讓人們對這一問題進行重新審視了。
極端天氣:多數人沒有準備
北京的餓了麼外賣員李師傅在小關街道惠新西街一帶送貨,這裡兼有學校和商圈,商家類型豐富,他們站點的合作商家有100多個。7月初的一天,他在站點開會的時候知道,昨天的「榜一大哥」送了100多單,這讓他吃了一驚。一般來說一天能接個60-70單就屬於正常水平。
那時北京正是連續高溫的時候,外賣員每天出勤一般不少於8小時,但是可以靈活分配,很多外賣員採用下午在房間睡覺,早晚消費高峰出來接單的方式來規避高溫。由於高溫,冷飲冰品的訂單數量確實大大增加。據餓了麼數據顯示,端午前的一周,平台上酒水、超市訂單環比上月增長顯著。尤其在寧夏、貴州、甘肅、河南、安徽等省份,水飲、冰淇淋等超市外賣量環比增長均在40%以上。其中,銀川、遵義等北方城市的水飲訂單量環比增長均在2倍上下。
李師傅沒有完全「錯峰出工」,為了儘可能降低高溫的影響,他穿上了餓了麼發放的防曬服、冰袖等清涼物資,帶了防溫貼、藿香正氣水等防暑降溫的藥品,還準備了一大一小兩個餐箱。前面腳踏板的餐箱放冰品,後面大的放常溫或者熱餐。憑着經驗,他初步做到了冷熱分開。
儘管如此,他還是很吃驚有人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氣溫下,一天能跑100多單,身體吃得消嗎?據站長說,那個「榜一大哥」唯一的秘訣是,一天喝了7瓶水。
李師傅來自河南省,作為一個普通的打工者,他無法去仔細探究天氣為什麼異常,只是他聽老家的人說,同一時間段內河南的很多城市也出現了高溫天氣,老家的人於是自嘲「我們都是紅孩兒」。
此次高溫的異常之處在於北方似乎熱過了南方,而一些傳統的著名「火爐」卻意外的涼爽起來。比如重慶,著名的四大火爐之一,在這個夏天卻在半開玩笑的調侃北京人「可以來重慶避暑」。高溫總是帶來幾家歡樂幾家愁。一位中部地區頭部便利店品牌的老闆有個自己觀察出的理論:溫度每升高一度,門店的(平均)日商可以提高80-100元。
但是一位食品企業的老總卻發了愁,他對鈦媒體APP表示:以往這個時候,運輸食品的方式主要是火車,因為貨量大,而火車運輸的成本價格比較合理。但是今年就麻煩了,他們不得不想法去多找一些冷鏈車運輸。這位老總也表示,目前還沒有想過因此而調整整個供應鏈的布局,因為並不知道這次的高溫天氣是不是「偶然」的。
對於大企業而言,冷鏈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京東方面表示,夏季冰品是冷鏈行業的主要賽道,入夏以來,冰品銷量增長大約4倍。基於多年大促、銷量高峰期的經驗沉澱,今年京東冷鏈也提前為冰品做好充足準備,包裝方面,根據禮盒大小、發貨地的氣溫,輸出不同時效的包裝方案,並依託智能算法,提示庫房及時進行投冰作業,保障溫控。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冷鏈物流行業會因此受益。事實上中國的冷鏈物流到目前為止,還是處於「人人知道它重要,行業內卻沒有人實現整體盈利」的狀況。在不久前的運聯舉辦的物流企業家峰會上,一位做冷鏈的老闆自嘲說,自己的對手並不是另一家冷鏈公司,而是「棉被+冰鎮袋」。
說到底,對於氣候的反常和變化,人們很多時候默認只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氣候變化造成的違約、甚至商業損失,在法律上也屬於不可抗力。很多人認為,老天爺要下雨,我能怎麼辦?
事實上,從國際經驗來看,對於很多跨國公司而言,通過氣象來輔助商業決策,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對他們來說,氣象信息,是重要的商業情報內容之一。在零售業,便利店行業的巨頭7-ELEVEn的選址、運營決策中,都要參考本地的氣象信息。在物流行業,許多國際物流巨頭,都是商業氣象服務的長期採購者。
在中國,據粗略統計,能夠提供商業氣象服務的公司大約有上百家。但是,大多數公司都是「低調潛行」,不為外界所知。大家也習慣了這種氛圍,鮮有拋頭露面者。
被忽視的商業氣象行業
「幾年前,我們曾經出來發聲過,後來發現也改變不了什麼,不如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華風愛看科CEO馮雪對鈦媒體APP說。
我坐在華風愛科北京的辦公室里時,北京剛剛在高溫天氣的間隙奉獻了一場雷震雨。那時候,距離洪水來到涿州還有半個月的時間。馮雪指着窗外告訴我,他們的能力可以準確的告知這場雨每一分鐘的水量,但是,誰會需要?
對於普通人來講,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已經養成,但是多數普通人所需要的信息也很有限。需求上可能會有一些南北的細節差異,比如南方城市的天氣預報還會預報氣壓變化,而北方城市幾乎沒有這個需求。此外,容易讓很多人產生誤解的是,空氣污染其實不屬於天氣預報的範疇,雖然,現在都會伴隨着天氣預報一起公布空氣污染指數。
從公司背景來看,華風愛科的「出廠配置」不可謂不豪華。根據官方介紹,華風愛科是由中國氣象信息媒體服務公司「華風氣象傳媒有限公司」與全球商業氣象服務公司「Accuweather international LLC.」於2015年在北京共同成立,可以為TMT、 IoT、AI等領域提供專業、精準的氣象服務。簡言之,華風愛科其實同時具備「國家隊背景」和外資合作夥伴的助力。
雖然在簡介中,華風愛科提到,他們為「90%以上的安卓手機用戶提供天氣信息」。但是從國際經驗來看,真正需要深度商業氣象服務的往往是一些行業大公司。從消費領域的情況看,零售連鎖行業和物流行業都是商業氣象服務的重頭戲之一。至於個人看的天氣預報,實在有點「殺雞用牛刀」。
一個被經常提到的例子是:在美國,由於龍捲風肆虐的次數較多,經常會影響貨運鐵路的運輸。從氣象部門的預報出發,一個地區出現龍捲風時,最好兩個小時之內,所有地面活動暫停。但是精準的氣象服務可以告知鐵路公司,某某條線路,只需要停運40分鐘即可,不必耽擱兩個小時。
在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那裡,商業氣象情報更是獲得了空前的重視。根據馮雪的介紹,美國沃爾瑪在商業選址的決策中,商業氣象服務公司可以根據氣象信息給出相應的決策建議。也就是說,沃爾瑪允許商業氣象公司參與到自己的選址決策中來。
但是為什麼在中國商業氣象情報沒有獲得更多的關注。馮雪認為,這首先是商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帶來的對商業效率追求的不同。
比如,為什麼7-ELEVEn會重視商業氣象服務。首先是便利店在日本市場已經密度足夠大,屬於商業基礎設施般的存在。而且日本的便利店市場品牌高度集中,就幾大巨頭來瓜分市場。這種在街頭巷尾天天與對手短兵相接的感覺,讓巨頭們不得不提高競爭的維度。因此,商業氣象情報也是屬於拔高競爭維度的層面。
另一方面,比如在物流行業。馮雪會把行業客戶的需求程度分為強需求和弱需求。物流行業理應屬於強需求行業。不過,如果前述龍捲風的例子搬到中國來,有的本土客戶會說,沒關係,我們沒那麼爭分奪秒,我們可以停運三小時,還是安全第一。
因此,在中國市場,許多客戶的需求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事實上,很多互聯網平台、物流快遞公司也是華風愛科的用戶。但是緣由各有不同。一家公司如果有比較多的航空貨運機隊、或者有大型無人機項目,那麼他們對於商業氣象服務的需求會更加迫切。相對而言,提供空中運輸的公司會比陸路運輸的從業者對於商業氣象服務更有興趣。
「我們如果按照物流的環節來分,那麼倉儲端對於商業氣象服務有需求嗎?」
「目前很少很少。」馮雪說。
在零售行業,很多大公司都會用商業氣象信息來輔助自己進行商業決策。但是這裡面有涉及到另一個問題是,很多公司只採購數據,而並不會像沃爾瑪那樣讓商業氣象公司給出參考意見,典型做法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咖啡連鎖公司。「他們認為,自己的選址模型是公司的核心機密。」馮雪說。
不過,這種服務對象對於商業氣象服務公司的「疏離感」,也讓很多商業氣象公司在生存法則上面臨兩個路徑的選擇:在公司的定位上,究竟是賣數據還是賣服務。
從業多年的馮雪堅持認為,商業氣象服務公司應該是「賣服務」,單純的賣數據就只會讓行業陷入不良競爭中。不過提供服務並讓客戶接受的前提是,社會能夠真正意識到商業氣象服務的價值與難度。馮雪承認,這需要一個相當長的市場教育過程。
在2023年,商業氣象服務的價值不言而喻。比如,一家國內知名的羽絨服巨頭是華風愛科的客戶。他們需要華風愛科提供參考意見,來判斷今年冬天是不是暖冬,從而有針對性的備貨。對於羽絨服這種供應鏈長周期的商品,氣象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決策依據。
事實上,今年以來,隨着極端天氣越來越多,公司接收到的諮詢和服務意向越來越多。但是馮雪特別要求公司員工,誰也不許在朋友圈「嘚瑟」。兩個考慮,第一是避免讓人誤解。第二則是,他深知天氣預報氣象服務這件事本身就是「如履薄冰」,因為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科學的進步還是顯得緩慢。
比如今年先是高溫、然後是暴雨,這似乎是孤立的氣象現象。但是在學術界,今年第二季度氣象界終於達成一個共識:今年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所謂厄爾尼諾,根據通常的解釋,「厄爾尼諾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但這個狀態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認定是真正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馮雪坦陳,直到今天,人類對於厄爾尼諾的認知仍舊非常有限,這就是自然科學的局限。
因此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在諮詢中,也有客戶經常問,你們的準確率能做到多少?事實上,根據全局的預測水準來看,天氣預報最準確的仍舊是國家氣象局,但是也不可能100%準確。而商業氣象公司提供的服務,可以做到預測的顆粒度更加精細,但是仍舊不可能100%準確。
另一個問題是,當商業氣象服務公司做出不利於商業活動的氣象預測時,接收信息的公司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對策和措施?如果一旦決策失誤,誰來承擔這個責任?從功能來說,商業氣象服務和很多商業諮詢很類似,但是不同的是,很多時候商業氣象服務公司給出的信息或者建議,需要接收者迅速做出決策和反饋。而且這種決策帶來的收益或是損失,立竿見影。
正因此,馮雪指出,接受或者採購商業氣象信息服務,一般來說需要一個比較長的合作周期,才能體現出商業氣象服務的價值。除此之外,還需要接受服務的公司從上到下的配合。
一個讓人惋惜的例子是,某國內知名企業的供應鏈部門老大,親自與華風愛科談攏了合作。當時華風愛科也備受鼓舞,配備了精兵強將投入到該公司的項目合作中。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在執行中碰到了基層員工比較大的牴觸,最終合作終止。
儘管如此,這家知名企業的合作意向還是給了華風愛科一些啟發。因為這家知名企業非常熱衷於數字化的投入,馮雪也發現,越是熱衷數字化投入的企業,對於管理和運營的精細化程度要求越高,因此越有可能重視商業氣象服務。
總體而言,作為一個氣象服務行業的老兵,馮雪始終堅持商業氣象服務是一個具有長期價值的行業。隨着商業的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以及科技的進步,最終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像沃爾瑪、7-ELEVEn一樣,成為商業氣象服務行業的常客。-(鈦媒體/作者:房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