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四年重回世界民航巔峰!國泰航空還能創造什麽奇跡?

2024081913:11



近期,國泰航空重新製定了自己的發展戰略,對一直高度國際化的國泰而言,背靠祖國四字讓人讀出了新意。

如果你不熟悉這家航司,你對它的印象也許依舊停留在去年,國泰空姐嘲笑內地乘客不會用英語要毛毯的那場風波裏。

然而讓人頗為意外的是,國泰不僅迅速走出了「毛毯風波」,還重回巔峰,先來看一組數據:

2023年,國泰航空實現98億港元凈利潤,徹底扭轉疫情三年虧損的同時,甚至創下2010年以來的最好業績表現;

作為對比,內地三大航司——國航、東航和南航,盡管業績大幅減虧,但仍未實現盈利。

在Skytrax的「最佳機上娛樂系統」排名上,國泰航空獨步全球,是唯一上榜的基地位於中國的航司;

2023年,國泰在Skytrax上的綜合排名重返前十,2024年還上升至第五,領先所有中國航司。

這種逆轉並非曇花一現,2024年上半年,國泰航空實現凈利潤36.13億港元。

從2020年陷入低谷,到重回巔峰,只用了短短四年。這絕對算得上企業經營的奇跡,能完成類似壯舉的,全球範圍內估計最多兩只手就能數得過來。



更何況民航業本就資產偏重,經營慣性巨大,要扭轉並不容易。

國泰航空,究竟憑什麽?

背靠祖國戰略背後,又有何深意?

01, 「積極求進,直至我們成為全球第一」

國泰航空,不算那種重量級選手。

它只有230架飛機。「三大航」中機組數量最少的中國國航也有527架,是國泰航空的兩倍多。

但就是這樣一家「袖珍」航司,在過去近80年裏,四次拿下了被稱為「航空界奧斯卡」的Skytrax全球最佳航司獎,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頂級航司。

這得益於科學的內部經營。

過去五年裏,國泰的資產負債率常年維持在70%及以下,在一個重資產行業裏低得驚人;



2023年,它的經營性凈現金流為264億港元,非常充裕。過去五年裏,只有2020年呈現凈流出;



即便從資本回報的角度來看,2023年高達17.38%的凈資產收益率,也足以說明國泰的賺錢能力。

再加上它以執飛國際航線為主,這意味著優秀的盈利能力。畢竟民航大多數時候國際航線的毛利率都要顯著高於國內航線。

承襲自太古集團的正宗職業經理人製度,也能讓它在組織架構上永葆競爭力。

而全球布局,更能讓它在面臨停飛的極端情況時,駛離潮濕的香港,將飛機停泊在澳大利亞深處的幹燥沙漠,便於保養。



圖源:Cathay Pacific Australia

看到了嗎?無論是財務管理,還是內部治理,亦或是抗風險能力,全部拉滿。你可以說它做到了企業經管的極致。

這也是為什麽,國泰近80年的歷史裏,僅有的三次虧損時刻,幾乎沒有一次是因為自身經營或決策上的失誤:要麽是因為兩次金融危機,要麽是新冠疫情和政治事件。

重回巔峰,離不開政府的支持。

往回看兩三年,國泰面臨的處境之復雜,是空前的。

2020年的疫情沖擊,使得客運收益僅為疫情前的2%至3%,要知道,客運常年占據國泰營收的六成,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每月虧損25到30億港幣。即便最終港府下場,也冒著巨大壓力。

2023年5月的「毛毯事件」,特首李家超甚至直言「感到痛憤」。



新冠疫情之後的旅遊旺季,國泰航空遭遇「機師荒」,不得不大規模取消數百架次航班,高度依賴國泰出行的香港市民倍感錯愕,特區政府也發出質詢。

這甚至侵蝕到了國泰航空引以為傲的國際影響力。彼時的一份民間報告顯示,不少人對國泰感到「陌生」。

在多事之秋,國泰航空也完成了「換帥」。2023年1月,林紹波走馬上任,這位新任總裁起初並未給市場太多驚喜。戴著黑框眼鏡,行動利索,保養得宜,禮貌內斂的形象,在中環,相似的一抓一大把。

但他其實是個「老國泰」了。在他供職的30年裏,他親眼見證了國泰的數次輝煌起落。所以,也許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國泰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麽。

在施展拳腳之前,他必須先穩定局面。

比如穩定人員配置。年初至今,國泰為所有員工加薪了3.8%,優化了飛行員的薪酬方案,還提高了飛行員的子女教育津貼。

這一切,是在經濟復蘇前景低迷,市場消費信心不足,企業剛剛走出虧損的大環境下完成的。這樣的做法,很見格局。

再比如將「毛毯門」定位為文化差異之後,國泰開始大量增加內地空乘的比重。今年1月,首批超一百名內地空乘上崗,到明年將增加至近兩千人。現有的七千名空乘中,已經有三千人能用普通話廣播。

穩定人心,打開內地市場,同時減少未來發生類似風險的概率。這是林紹波的管理藝術。

今年7月8日,他在接受《財富》雜誌采訪時,將上任後的一系列舉措,稱之為「重建」。

直至國泰排名重返全球第五,局勢穩定之際,人們才終於有機會回顧他的那些舉措,讀出他的野心:

「積極求進,直至我們成為全球第一。」

背靠祖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進了國泰的戰略裏。

02, 「重要到不能倒」

其實,波動是民航業的常態。

2020年6月,香港特區政府宣布將親自為國泰註資,資金規模甚至遠超國泰航空的市值。

在此之前,港府從未親自下場,將納稅人的錢註入一家瀕危企業。

消息一出,市場嘩然。在業績復蘇存在明顯不確定性之際,有投資人甚至指責港府此舉無異於「扔錢入海」。

問題是,它為何值得港府破例?

因為金融是香港的命脈,而航空又是金融的命脈。

只看數據,你是無法完整看出國泰對香港的作用的。

它的總市值只有515.05億,是友邦保險的近十二分之一,港股同等規模的資產數不勝數。

對經濟的直接貢獻就更低了。2022年航空運輸占香港地區生產總值的1.7%,疫情前會高一些,也只有5%。

但如果你關註香港的流行藝術作品,你會發現不管是TVB大火的《沖上雲霄》,還是在電影中隨處可見的飛機特寫,抑或是在流行音樂圈,你都能看到眾多以「空港」命名的專輯或單曲。



航空滲透進香港的血肉,伴隨著一代代香港人長大,時至今日,這種關聯非但沒有稀釋,反而愈發緊密。

翻開香港特區《基本法》,第128條是這麽寫的: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應提供條件和採取措施,以保持香港的國際和區域航空中心的地位。」

立法保障香港航空中心的地位,只因對一個幾乎沒縱深,產業體系極度單一的地區經濟體而言,高效便捷的國際空運,就是資金和生產力流動的生命線。

它能帶動經濟發展及商貿旅客往來,促進旅遊、酒店等相關行業發展,支撐進出口貿易、物流運輸等行業。

總之,航空中心與世界金融中心互為依托,相輔相成。而國泰航空,就是航空中心的支撐。具體來看:

國泰航空過去平均承擔了香港國際機場60%的客運量和40%的貨運量;

在香港國際機場聯通的170多個國際站點裏,49個客運站和14個貨運站只能由國泰航空提供服務,占比近4成;

國泰還持有龐大的航空網絡及航權等資產。航權這東西往往需要經過艱苦卓絕的商業鬥爭才可獲得,部分高利潤、高客量航權還具備排他性,因而極其稀缺。

因而與其他香港本地航司相比,國泰的地位無可替代。

更何況,它還靠長期安全的飛行記錄和高質量的機上服務,在世界範圍內擁有相當正面的影響力。

所以,盡管國泰的規模並不算大,但對香港而言卻有著「重要到不能倒」的地位。這意味著大多數時候,特區政府都願意使出渾身解數,保證國泰航空的正常運轉。

但2022年,港府財政陷入虧損,2023年,港府財政赤字為1718.95億港元。



所以,如果類似疫情的沖擊再度上演 :港府還會出手嗎?

主觀上願意,能力上呢?

如果不依靠港府,國泰自己能挺過去嗎?

不確定性的烏雲再度籠罩在世界航空中心上空,但就像此前數次那樣,香港並不孤單。

03, 反脆弱的最後一塊拼圖

對香港而言,祖國是永遠的後盾。

對國泰而言更是如此,這不僅僅是危機時刻的「救命稻草」,還是邁向更廣闊的戰略縱深,為自己創造真正穩定持久的發展環境的靠山和依托。

這種縱深包括方方面面,除了財政支撐,還有人才儲備、市場廣度等。

先說人才儲備。截至2023年末,國泰航空機師總數仍比2019年時少40%。有港媒報道稱,回到疫情前水平至少需要三年。

表面上看,疫情期間的裁員、福利縮減是罪魁禍首。

長久以來,國泰的機師團隊都以外籍機師為主。疫情前,香港四家航司共有5250名機師,但其中只有約1000人是本地人,占整體機師人數僅為兩成。

外籍機師當然有其優勢——他們大多曾在軍隊服役,專業、勇敢且冷靜,這是長期安全飛行記錄的基石。

他們是國泰最優質的資產,因而也具備一切優質資產的通病 :貴。

有香港媒體曝出,每月六萬元的底薪,每年126天帶薪病假,伴侶和子女的無上限全球醫療保險,這只是一個副機長的待遇。在此之上還有一級副機師長、一級機師長和機師長三個職稱。

如此豐厚的待遇在疫情期間顯然難以為繼。

那多招點本地機師行不行?效仿新加坡,本土機師數量高達八成,本地聘請員工比例更是高達85%。

不是沒試過,其實國泰航空早就與香港各大高校合作培訓機師了,但本地機師一直是少數派。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香港絕大多數的年輕人早已失去了選擇的權力。

在香港作家呂大樂所著《四代香港人》中,他將1976至1990年出生的香港人歸為第四代,他們在子女身上強調競爭,令其缺乏個性。這在後續出生的新世代中,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去開飛機並不是一個足夠動人的故事,因為大多數人不具備試錯的機會,而大環境甚至更不允許想象力的存在。

因而背靠祖國就成了解決之法。在機師層面,這已經初見成效。

2023年,國泰首次在內地招聘見習飛行員,已有近50名內地生加入見習飛行員計劃。在經過國泰系統的培訓後,他們不但完全可以勝任機師的職務,還具備相當的性價比優勢。

而在另一方面,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擁有8600萬常住人口,人口基數是香港的10倍有余,能夠成為國泰航空的潛在客源。

04, 尾聲 : 主動融入大灣區,對國泰來說其實充滿挑戰。

因為這不可避免地會稀釋自身的稀缺性。

要知道,國內並不缺少立法規定的「區域和國際航空中心」,北上廣深都是這麽定位的。

尤其是大灣區,作為全球最復雜的空域之一,每分鐘都有兩架飛機飛過頭頂。

在這裏,最不缺的就是機場。香港赤鱲角與最近的深圳寶安相距不過80公裏,還有廣州、深圳、珠海、澳門等主要機場。它們都能作為國際航線的中轉站,也都有應對繁忙空況的調度能力。

更別說南航、深航等國內民航巨頭的基地也在大灣區內,前者900多架的機組數量,體量也非國泰可比。

盡管目前國泰在航線和服務質量上有優勢,數年之後呢?

要知道,它只是對中國香港而言「重要到不能倒」,對中國內地,也許並非如此。

這塊反脆弱的拼圖,真能如它所願嗎?

你可能會說,盡管稀釋了稀缺性,但國泰也獲得了廣闊的市場,並不虧。

但這也存在不確定性。

1946年,一架滿載著物資的DC-3飛機飛越喜馬拉雅東線「駝峰」後,降落在了戰後百廢待興的上海。



飛行員們很快找到了發展壯大的機遇。他們成立了一家航空公司,名為Cathay Pacific,Cathay直譯為契丹,是歐洲貴族們對古中國的雅稱,Pacific則寄托了他們穿越太平洋的雄心壯誌。

這是國泰航空與內地首次產生關聯,但在這之後,它與內地的聯系並不深。它的第一大股東是太古集團,中國國航雖然是它的第二大股東,但你在中國內地大多數機場,都很難見到深綠色尾翼的logo。

具備更加國際化的視野和與歐美航司一脈相承的優質機上服務,是國泰的優勢。

但這也增加了它處境的復雜性。類似「毛毯門」的事件若再度發生,處理不當則容易被渲染上民族情緒。由此衍生的更終極的問題是,這樣一家航司,控製權到底應該掌握在誰的手中。

這意味著國泰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耐心和資源,重建並加固自己的品牌聲譽。

難題其實並未減少。所幸漫長的停飛期已經過去,航道重新打開,國泰航空需要做的就是握緊操縱桿,穿風而行。

本文中所有涉及上市公司的內容,系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及監管要求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官方網站、官方社媒、定期或臨時披露的官方公告等)做出的分析與判斷,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其他商業建議。

本文中所有涉及商業人物的內容,系依據合法渠道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媒體采訪、人物傳記等)做出的分析與判斷,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其他建議。

因采納本文,或受本文影響而采取的行為及其導致的相應後果,圍觀商業不承擔任何責任。---來源: 智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