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最難熬的時候快過去了,7月馬上到了,希望一切都好起來

2024061813:13



知道很一般,真的公布,還是讓心很痛。



(圖源:pixabay)

6月14日,A股收盤之後,央行終於公布了5月金融數據。以往13號之前公布,5月份的「推送」時間較晚。通常,數據好,對外公布的時間很可能早一點,越往後可能越不好看。

5月份數據給市場淋了一場透透的大雨,主要金融數據如下:

新增人民幣貸款9500億元,社會融資規模20692億元,M2同比7.0%,M1同比-4.2%。上述幾個數據,沒有一個符合預期,個別數據甚至很不如預期。

6月13日,也就是央行發數據之前一天,路透中國曾向20家機構發調查問卷。結果是,構預計中國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為12550億元,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為22000億元。

財新也在兩天前對15家機構進行過調查,調查顯示:

經濟學家對2024年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的預測均值為1.37萬億元;對新增社會融資規模預測均值為2.1萬億元;M2同比增速的預測均值和中位數均為7.4%;M1同比增速料為-1%;

從人民幣貸款到社會融資,從M2到M1,都與機構預期有區別。其中,新增人民幣貸款,M1差距有點大。

01, M1不忍直視的原因,居民調整心態,不吃大肉

新增貸款9500億元,比最差的預測都低了3000億,原因何在?

首先是住戶部門沒太多貸款欲望,活著不錯,不吃大肉。

5月份住戶部門新增貸款僅757億元,和去年比少了2915億。在這757億裏,短期貸款有243億元、和2023年比少增1745億元;中長期貸款514億元,同比少增1170億元。



2024年5月份,也就是517新政落地的這一個月,和買房關系最緊密的中長期貸款,是最近幾年來最低的,能感受到樓市愁雲未散。



(圖源:pixabay)

M1的情況更嚴峻。據央行數據,2024年5月,M1是-4.2%,這是有史以來最弱。下面這張圖顯示,從1999年至今M1為負的情況,除了現在,只有2022年1月份疫情特殊情況下出現過。



按照貨幣的流動性,央行把「錢」分為幾個層次,M0、M1、M2(還有M3)等等,M0是流通中的現金,M1則是M0+活性最強的貨幣形式,比如企業活期存款。

2023年11月,國信證券王劍撰文指出,消失的M1不是空轉,是不轉。

王劍分析當時的形勢,這些錢註入實體,最終總在存在某人的存款賬戶、投資賬戶或手持現金中的,不能憑空消失。最後這些的存放位置,主要是個人存款。1-4月註入實體的14萬億元資金,其中8.7萬億是形成個人存款的。其中,9.9萬億元還是定期存款,說明活期存款是下降的。

這事就意味深長了。通常,個人通過消費、投資的形式,存款又會轉移給企業,存款回流企業,但現在不回流,M1和M2保比例不合理。

2023年M2與M1的偏差,主因不是「空轉」(空轉當然肯定存在),而是「不轉」:個人拿到錢,不再消費投資。2024年還有手工補息等原因。

金融數據公布當天,為了安撫市場情緒,上證報采訪專業人士,對M1增速做出解釋。



在這篇報導中,專家解釋認為M1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統計口徑問題。隨著金融深化推進和支付便利性提高,很多應該納入M1的口徑沒有被納入,導致M1偏低,比如現金管理類產品、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居民活期存款等三類。

如果這三類被納入M1,5月M1增速預計至少可拉高2個百分點左右。

近期幾乎所有主流分析機構都有專文,探討全球M1口徑差異,大多認為,中國是目前少有的,在M1裏沒有納入個人活期存款的國家,如果個人活期存款納入,M1走勢會好一些。



即便把個人活期等納入進來,也就提高兩個百分點,還是負2%,仍然歷史最低。

中國金融體系數字化改革和支付上的便利化程度不是一兩天了,如果預期未來會影響到M1等統計口徑,可能兩年前就應該調整。

在一個尷尬的時間點修改統計口徑,本身就尷尬,反而會喪失數據的嚴肅性。現在的辦法是刺激消費,呵護企業, 鼓勵生產。

02, M1和樓市股市相關

從歷史走勢看,M1和樓市股市關系密切,往往M1或者M1-M2增速走強,樓市和股市表現就好。

下面這張圖是平安證券總結的M1增速和樓市銷售之間的關系,兩者之間的走勢變化相對一致。



邏輯上說,居民買房就要動用到自己手裏的儲蓄存款,把存款交給開發商,意味著錢變成了企業的活期存款,M1就會增長。M1增速可以說對應著樓市增速。

股市和M1的關系也很密切,不過要結合M2。



在股市裏,M1-M2增速差,往往和股市走勢有強對應關系。

邏輯很容易懂,市場行情好,人們把存款從定期變為活期,時刻準備交易,人們更願意投資、消費,而不是儲備過冬。



(圖源:pixabay)

幸福的家庭是類似的,好消息不需要理由,只有數據不好才要找原因。

03, 為什麽提前還貸,存入銀行拿如此低的利息?

樓市年初提前還貸潮過去沒多久,又開始了。

據財聯社6月14日報道,伴隨樓市新政在各地落地,居民提前還貸行為也持續引發討論。此前有數據統計顯示,提前還貸潮自2024年2月以來持續發酵,4月達到歷史高位。

財聯社所說的統計數據,源於國泰君安6月6日的報告。

根據國泰君安研報,自2024年2月以來,居民早償率(指貸款人在規定的借款期限內提前還款的比率)加速上行,4月達到37%的歷史高位,反映居民提前還貸行為明顯增多。



上面這張圖中,早償率是淺藍色的線,越往下早償率越高,對應人們提前還款的意願越強烈。

歷史上,超過25%的,一共有三次,一次是2009年,一次是疫情,還有一次就是現在。4月37%的早償率,是歷史性高位。

原因是利率不斷走低,高收益產品越來越少,相比之下,手裏的房貸越來越不劃算。不想再負債,不想再狼狽,只想圖個安穩,保個平安。

另一面是,住戶存款越來越多,類存款資產越來越火。我們寫過很多次,國債被瘋搶,大額存檔被秒光,存貸款的變化,反映了每個升鬥小民的心態變化匯聚成十幾億人的樣子。



6月1日,《財新周刊》有篇文章說,曾經日本股市長期疲軟,即便存款利率為0,人們還是寧願把錢放在銀行裏。

據日本總務省的調查顯示,2022年日本家庭的平均金融資產為1900萬日元(約合95萬元人民幣),其中只有15.5%為股票,54%是放在銀行沒有利息的存款。

如果股市樓市沒起色,我們存款日本化不是不可能。

近期,不少人呼籲央行大幅降息或降準。且不說能不能刺激起來,能不能降本身都是問題。

6月14日,在上證報請專家解釋M1為何負的同一篇文章裏,還提到降息,專家說:

進一步降息面臨內外部「雙重約束」。內部方面,銀行凈息差繼續收窄。外部方面,中美利差持續倒掛,人民幣匯率面臨貶值壓力。

中美利差倒掛許久,匯率貶值壓力一直很大,美聯儲遲遲不降息,讓人民幣降息如鯁在喉。



(圖源:pixabay)

銀行也叫苦了,這個最具風險抵禦能力的群體,日子不好過。據《21世紀經濟報道》,2023 年末商業銀行凈息差已降至 1.69%,環比下降4BP,歷史上首次跌破1.7%。凈息差同比下降22BP,創行業息差降幅四年之最。

歷史記錄是用來打破的,2024年一季度,銀行凈息差繼續走低。

5月31日,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已降至1.54%。

原以為,銀行凈息差歷史新低,會產生超出想象的結果。可看了銀行的相關利潤表現,這樣的擔憂純屬多余。

6月13日,在畢馬威中國發布的《2024年中國銀行業調查報告》裏,統計了2018年到2023年上市銀行利息凈收入的變化。

結果是,58家上市銀行利息凈收入同比下降3.0%,銀行利息凈收入仍然保持在歷史高位。和2021年樓市巔峰期,差不了多少。



2024年一季度,據新浪財經統計,42家A股上市銀行合計營收、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73%、-0.61%。微微微下降,比絕大多數行業穩定太多了。

如果銀行都叫苦,誰能不苦呢?

04, 茅臺、牛羊肉,這是消費端最後的倔強---怎麽刺激消費?

拼多多崛起,是消費序列不斷下調的結果,放眼望去,整個消費一點一點的「下落」,從最空心的到最堅實的,越是堅挺的消費,越晚受到影響。



(圖源:pixabay)

最近,關於消費,有兩件事情不斷發酵。一是牛羊肉價格大幅下滑,二是茅臺價格不再堅挺。

仔細想想,茅臺和牛羊肉也許是一體的,他們是中國消費傳導的最後環節,是中國消費最後的倔強。

茅臺過去消費需求旺盛,旺盛到產生了金融屬性。金融屬性,某種意義上是消費需求過於旺盛的一種超額補償。

6月14日最新的市場數據顯示,散裝53度飛天茅臺的批發價格已跌至2230元/瓶。據《經濟觀察報》6月16日報道,在北京部分典當行,飛天茅臺典當金額已經觸及1499元/瓶,且需要支付利息。

茅臺的金融水分正在快速蒸發,迅速回歸消費品本質。

渠道商、黃牛、投資者、收藏者,財富蒸發。根據天風證券此前分析,近幾年茅臺酒投資囤貨成本在2300元-2400元/瓶,只要批價不低於上述囤貨成本,就不會有額外的風險。

雪球用戶楓葉資本這兩天分享了一個報告,測算茅臺價格下跌對渠道的潛在損失。結果如下:



這兩天,有關茅臺的消息仍然非常多,希望不是真的。

牛羊肉大幅下跌的消息為什麽和茅臺幾乎同一時間出現?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中高端消費群體進一步節衣縮食,控制消費。

這可能並非巧合。在汽車領域,BBA、林肯、沃爾沃等豪華品牌價格幾乎在同一時間跳水,除了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競爭以外,難道不是需求結構的一種映射嗎?

在如今的環境下,降價未必能有效刺激需求,但價格不降,需求將義無反顧地消失。

或許,如今的價格,不關乎價值,它變成一種信號,一種情緒,一種內在的真實。

7月快到了,希望一切可以好起來。



(圖源:pixabay)

(免責聲明:本文為葉檀財經據公開資料做出的客觀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請勿以此作為投資依據。)---[作者:青城楨楠*編輯:旦旦/來源: 葉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