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你的理解力在哪一層,生命的層次就在哪兒

2024020121:37


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心理學家歐榮曾提出過一個“理解力”的概念。

他指出,理解力是一個人的核心能力,它代表著你對事物認知、領悟的水平。

你對事物的認知層次越低,越是只能隨波逐流,在迷茫中活得疲憊又麻木。

很多人過得不好,常常陷入困頓之中,正是因爲理解力的欠缺。

正如作家朱子熹所說,理解力被喚醒的人,才能充分認識自己、掌控生活,進而選擇命運。

你的理解力處在什麽水平,你的生命也就處在什麽層次。



1.



哲學家愛爾維修說,人是環境的産物。

當生活遇到不順時,很多人往往就將問題歸咎于環境,習慣于從外部尋找原因。

理解力處于環境層的人,眼睛只盯著外界,永遠無法認識到問題的關鍵。

久而久之,只能將自己鎖死在眼前的困頓中。

劉潤老師曾講過兩家啤酒廠的故事。

第一家啤酒廠,因爲地理位置好,價格也便宜,生意非常紅火。

後來隨著網購以及物流的強勢發展,全國的啤酒都流入了當地。

這家啤酒廠的生意也受到影響,營業額一落千丈。

面對這一局面,酒廠老板只顧每天四處跟人埋怨,說環境太差,電商平台搶了他的生意。

沒出幾年,他的酒廠因爲效益太差,只能被迫關停。

而另一家啤酒廠,也面臨這一問題。

但這家酒廠的老板卻從不抱怨市場環境,而是認真思考自家産品定位,尋找不足之處。

經過一番調整,他決定在開發新産品的同時,主動借助互聯網營銷。

最終這家酒廠不僅重新站穩腳跟,銷售額更是翻了一番。

心理學家把人的價值觀分爲兩類:一類叫弱勢價值觀,一類是強勢價值觀。

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弱勢價值觀遇事問:憑什麽?喜歡從外部環境找原因。

而強勢價值觀卻習慣于問自己:爲什麽?善于向內求因。

將問題歸于外部,你只能在抱怨中消耗自己;能從自身找原因的人,才能不斷成長。

學會提升理解力,跳出環境的桎梏,站在更高維度看問題。

多從自身找原因,及時改進,你才能將所有的挫敗,都轉化成向上的階梯。

2.



作家王朔寫過一部小說,叫《我是你爸爸》。

小說中的爸爸,一直夢想著成爲作家。

每天晚上吃完飯,他就坐到書桌前,准備好草稿紙和筆,然後就陷入了沈思。

兒子感到奇怪,就問他:爲什麽你不動筆呢?

爸爸回答說:還沒醞釀好,我要構思一個完美的作品。

就這樣,他只空想而不落筆,結果一輩子過去了,他依舊毫無作爲。

美國第35任總統肯尼迪說,一個人最大的危險是無所行動。

再怎麽懂得找原因,有再精妙的想法,你若不付諸行動,終究還是無法改變現狀。

理解力處于第二層的人,除了能看到環境的制約,還能看到行爲的缺失。

只有知行合一,真正行動起來,你才能由平凡抵達卓越。

在世界花樣滑冰史上,美國名將斯科特是一個傳奇人物。

他曾在1981年到1984年之間,連續四次獲得世界冠軍。

而在談及自己的成就時,他說:我只是把握住了時間,一旦確立目標,我就會立即行動。

斯科特回憶說,在他年幼時,總看到母親非常刻苦地讀書。

當時母親是一名中學教師,卻一直想要去大學任教,爲此她一直在自學。

斯科特曾問母親,爲什麽那麽拼命地看書,明天看不行嗎?

母親卻說:上天給你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一旦准備行動,就必須利用每一分鍾。

聽了母親的話,斯科特受到很大的啓發。

長大後,他想成爲運動員,于是他爭分奪秒地練習技術,最終成爲世界冠軍。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行動解決一切,沒有行動,什麽都不會發生。”

理解力越低的人,做事總是瞻前顧後,擔心時機未到,害怕准備不夠……

結果浪費了時間,消耗了才華,還承受了猶豫和糾結的煎熬。

理解力高了,你才能意識到: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無論多麽艱巨的事,先做起來,大膽邁出第一步,是實現目標的唯一捷徑。

3.



金牌講師商野說,你的能力就是你的翅膀,決定了你究竟能夠飛多高、飛多遠。

理解力處于這一層次的人,能夠清晰認識到:

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爲,除了行爲上的實踐外,更離不開能力上的拓展。

始終在原地打轉的人,能力一固化,就必定被殘酷的現實淘汰。

願意拓寬自身能力的人,才能打破限制,在生活的浪濤中,不斷超越過去的自己。

商業導師苗維曾講過自己公司兩個員工的故事。

員工小張和小李都是從985名校畢業的,兩人同時進入公司。

公司待遇一向很好,平常工作量也比較少。

小張覺得,相對于自己的能力,目前工作太簡單了。

平時活一幹完他就在辦公室喝茶聊天,每天下班到點便走,過得輕松自在。

而小李卻不一樣。

雖然工作壓力不大,但他卻始終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平時只要有空,他就通過書本、網課繼續學習專業知識。

公司也組織過多次技能培訓班,他都一次不落地參加了。

幾年後,由于效益不好,公司對業務進行重組,合並了好幾個部門。

經過考核,小張因爲一直原地踏步,不能勝任當前崗位,被公司辭退。

而小李憑借出衆的綜合能力,被提拔爲新部門的經理。

董卿說,生命的意義在于開拓而不是固守,無論什麽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失去前行的勇氣。

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人,最終只能停止成長,陷入命運的死局。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保值的技藝,只有與時俱進的能力。

主動更新自己,你才能從容應對不斷變化的生活。

學會養成成長型思維,不斷打破能力邊界,才能爲自己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4.



戰國思想家韓非子有個“目不見睫”的說法。

說的是,人能看到百米以外的東西,卻看不見近在眼前的睫毛。

對一個人來說,環境、行爲與能力,全都有迹可循,真正難以認識的,卻是自身。

理解力的最高層次,就是對自我身份的認知。

唯有正確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斤兩,你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走好腳下的路。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從小就展現了出色的寫作才華。

可成年後,他卻始終認爲自己具備經商頭腦,一心想在商業界成就一番事業。

起初,他投資打字機項目,前後投了不少錢,結果全虧了。

接著他又想做出版商,但由于不懂財務也不懂管理,沒多久公司就宣告倒閉。

此後幾年間,他還嘗試了經營木材業與礦業,但都以失敗告終。

他自以爲文理兼得,生意也會順風順水。

沒想到經商致富不成,自己反倒欠了一屁股債。

商場的失敗,終于讓他徹底清醒,明白自己根本沒有經商的才能和眼光。

意識到這點後,他開始專注自己擅長的寫作領域,潛心創作,寫出了一系列暢銷的作品。

最終他不僅還清了債務,還成爲美國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

羅曼·羅蘭說,沒有人是完整的,所謂幸福,就是認清自己的限度並安分守己。

對自己缺乏足夠認知的人,最終難免會走上彎道或歧途。

一個人最大的醒悟,就是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所在。

當你能找對自身定位,才能認准方向,沿著正確的道路越走越遠。

教父裏說:在一秒鍾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所謂看清問題本質,就是你對事物的理解能力。

理解力越強,你就越能站上更高的認知維度,看透問題實質,做出最准確的判斷和選擇。

堅持下去,終有一天,你會跳出禁锢自己的圈子,看到更大的世界,成就更好的自己。---(作者:洞見yebo/來源: 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