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這樣說話,是聰明的表現,父母可不要把孩子耽誤了!
從孩子叫第一聲“爸爸”“媽媽”開始,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被打開了,那個時候的父母特別喜歡孩子多說話。但是隨著孩子長大後話越來越多,父母就沒有了當初的驚喜了。
對于“話匣子”或愛問問題的孩子,父母甚至會表現出了厭煩。殊不知,孩子和家長說話,其實是想和父母交流,而愛說話的孩子也更聰明,特別是孩子經常像下面這樣說話,這時候父母可千萬不要把孩子耽誤了。
1、十萬個爲什麽
很多孩子特別喜歡問父母爲什麽,對什麽東西都喜歡刨根問底,甚至有時候還會把父母問的不知所措、問的懷疑人生。就像有一次貓爸女兒問我:爸爸你脖子上的疙瘩是什麽,我爲什麽沒有呢?
其實這類孩子都是善于思考,對事情比較有洞察力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所以父母這個時候一定不要扼殺孩子的天性,要正確引導,耐心解釋,千萬不要亂講或是說“等你大了就明白了”之類的話。
2、想象力豐富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靈感的源泉,是創造美好卓越人生的原動力。缺乏想象力,人的一生將被桎梏在現實與功利的狹小空間內。尤其是孩子,想象力更是豐富,比如看到一個很大的池塘,就會想象裏面是否有一個水怪,然後問你有沒有?
面對孩子這些離奇想法,有的父母會選擇不回答,或者糾正甚至喝止孩子的這樣的想法。事實上,如果孩子要求的每件事都被父母拒絕,久而久之,就會失去那些新奇的想法和對事物的好奇,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3、愛數數
有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愛數身邊的一切東西,比如吃東西的時候、爬樓梯時候,甚至還會對父母的電話號碼感興趣。而研究發現,對數字敏感的孩子,一般來說都是比較聰明的,父母可千萬不要覺得寶寶煩啊!
最後,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定要學會用平等的姿態和孩子交流,不要把“大人”和“孩子”刻意的分類。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學習大人的交流方式,而且還會讓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變得更加自信。
另外,父母一定不要打斷孩子說話,因爲這可能會嚇到孩子,給孩子在心靈上造成陰影。更嚴重的是,父母這樣做可能會導致孩子以後都不愛說話了,認爲大人不愛聽他說話,甚至不喜歡他,變得自卑!-來源: 奇案故事本 -
*孩子有這3種“壞習慣”,是智商高的表現,家長千萬別打壓*
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很多小時候活潑好動甚至調皮搗蛋的孩子,長大之後都能獲得一定的成功,但很多人又不知道這是爲什麽。其實在孩子小時候的一些表現可能暗示了孩子智商或者情商上的一些天賦,可是很多家長卻把這當做孩子的壞習慣進行打壓!但結果很多孩子,家長越是打壓他越是叛逆,最終只能激化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
其實如果家長們對這些“壞習慣”加以良性引導的話,那麽孩子將來前途是不可限量的。那麽下面貓爸就說說3個容易被父母當成孩子“壞習慣”的行爲:
1、話匣子
其實孩子們都是話匣子,一說起來就沒完沒了停不下來,這讓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很無奈。但家長們要知道,這樣的孩子往性格外向,長大後也非常容易成功,也更容易擁有自己的交際圈。可是很多家長在面對說個不停的孩子的時候,往往會讓孩子閉嘴或者完全不理會孩子,其實這樣做都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告訴孩子在哪些場合可以講話、跟不同的人怎麽講話、不要沒禮貌的打斷別人說話等。
2、愛跟父母爭辯的孩子
中國式的父母都喜歡“言聽計從”的孩子,但這樣的孩子長大會怎麽樣呢?大家可以看一下這些年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是否都屬于這樣的孩子。還有這樣的孩子如果長大後到社會上也“言聽計從”的話,他能有多大的成就。而心理學研究表明:從小愛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在長大後往往會比較自信、有創造力和合群。愛爭辯也意味著孩子更有主見、邏輯思維能力更強。
所以,父母不能把愛爭辯的孩子等同于頑皮的孩子而進行打壓。正確做法應該是,父母應站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孩子發言的權利,循循善誘,以理服人。
3、好動的孩子
貓爸的女兒從小就愛動,用她奶奶的話說就是一會兒都不閑著。這可害苦了看她的奶奶,而奶奶也一直覺得她有多動症,還讓我們帶她去醫院檢查一下。但事實上,孩子是不是多動症很好判斷,就是看她是否在她做喜歡做的事情時也愛動。
比如孩子在看他喜歡看的動畫片的時候是否也是跑東跑西的,如果不是,那孩子就不是多動症。事實上,愛動的孩子,往往思維更活躍,運動細胞更發達,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強,身體更好、也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而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是錯不了的。---來源: 小馬生活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