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幸不幸福,看孩子的外表就知道,八九不離十
一個家庭幸不幸福,很多時候,通過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就能看出來。
父母幸不幸福,不需要言說,看孩子的外表就知道。
那孩子的哪些表現,可以看出父母的關系如何呢?
1. 孩子的情緒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父母的臉,是孩子的第一面“鏡子”。
從父母的臉上,我們能夠“看到”孩子的情緒狀態。
一位寶媽說,她的女兒非常膽小,只要看到別人爭吵,就會捂住耳朵尖叫。
有一次,當寶媽與人發生爭執時,女兒哭著拉她走。
爲什麽女兒會如此害怕爭吵?
我問她,平時是不是經常和老公吵架,並且在女兒面前吵得厲害。
因爲父母在孩子面前爭吵,會給孩子帶來情感創傷,使他們感到恐懼和不安。
寶媽不好意思地點點頭:“我和孩子爸爸是經常吵,每次吵架時,女兒就特別害怕,會一直哭。”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投射性認同”。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情緒時,在自己內心也會感受到。
當父母關系緊張,經常因爲一些小事發生爭吵時,孩子會從父母身上觀察到憤怒、壓抑、恐懼等情緒。
然而,孩子卻將這些情緒深藏在心底,不敢表達出來。
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就通過他人的行爲來喚起我們自己的感知。
即使孩子壓抑了緊張、憤怒、恐懼等情緒,當他看到別人爭吵時,會喚起自己經曆父母爭吵的記憶。
因此,即使看到路人爭吵,孩子也可能産生壓抑情緒,選擇逃離。
當父母關系緊張,情緒不穩定時,孩子也在感受這些情緒,也會不安、焦慮。
相反,如果一個家庭和睦,每天臉上洋溢著笑容,與孩子相處輕松自在,那麽孩子也會表現出樂觀積極的心態。
由此可見,父母不僅扮演著孩子的“鏡子”,孩子也是父母的“鏡子”,相互之間相互映射。
2. 孩子的社交
孩子的社交狀況,一定程度反應父母的關系狀態。
這是因爲,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就是他與世界的關系。
由于父母情緒穩定,孩子在人際關系中能夠體驗到善意、輕松和自在。
這種積極體驗感,會增強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們更自信的社交。
當孩子看到小夥伴時,更容易融入其中,發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能夠在社交中感受到愉悅,從而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而如果一位媽媽,不僅要帶娃、做家務,還要處理婆媳矛盾等。
那她的情緒,一般都會比較暴躁、容易發脾氣。
而寶媽又與孩子相處比較多,她的煩躁和怒氣,就會默默的轉移到孩子身上。
每個父母都深有體會吧,每當特別累時,就會情緒壓抑,內心有一股莫名的怒火。
這時候,就會對孩子失去耐心,甚至不耐煩。
而長期處在壓抑、緊張氛圍中的孩子,他變得小心翼翼,也容易情緒失控。
孩子會覺得,與人相處是不安全的,是可能會受傷的。
他會害怕社交,不敢加入孩子們的遊戲;不懂得如何與夥伴友好相處,動不動就發脾氣,甚至還可能動手吵架。
3. 孩子的行爲
在公園看到一位女孩,她像個小跟班一樣跟在另一個大女孩身後。並且,不管大女孩做什麽,小女孩都會跟著照做。
大女孩看到一條狗,嫌棄地說:“走開,臭狗。”
小女孩看到這種情況,用手捂著鼻子說:“快走開,你這只臭狗。”
然後,她轉頭向大女孩確認:“這只狗又髒又臭,是一只臭狗,對吧?”
當大女孩表示認同時,小女孩明顯感到輕松了許多,並跟著一起大笑。
我好奇地問小女孩的媽媽,家裏是否有某位成員比較有權威?
媽媽說,小女孩的爸爸比較強勢,因爲他是經濟支柱,所以家裏的事務一般都是他說了算。
孩子最初的學習方式,就是模仿。
他不僅會模仿我們的表情、模仿我們的動作,還會模仿我們的行爲方式。
當一個家庭裏,夫妻關系類似“上下級”,某一個人有絕對的權威時,那媽媽在養育孩子時,就會有很多束縛,並且給予孩子很多禁令。
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便也慢慢成了“上下級”中的“下級”。
他下意識找個強勢的人“領導”他,也不自覺在“被領導”中尋求認可。
但如果父母的關系是相互尊重、友好的,那孩子也會學會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他會表現得更自信,因爲他不需要服從命令。
會更有勇氣嘗試新事物,集中精力發展自己,而不在意別人的眼光。
所以說,孩子的行爲方式,能看出背後父母的關系狀態。---來源: 唐山英孚青少兒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