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AI,沒有下一波了?

2023081313:15

科技風暴又一次襲來。

這一次,依然是拜登,無休止地對咱們的科技產業進行各種限制,資金、技術、貿易,不一而足,搞的風聲鶴唳,因為相關領域都是最熱門也是最有前景的,一輪又一輪,一輪更勝一輪的限制,無疑令產業前景蒙上陰影。

雖說拜登幹這事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市場也已經有一定的預期,甚至消化了不少悲觀預期,但市場依然還是受到震動。

特別對於仍處於熱門關注度的AI板塊,可能會面臨更大的下行壓力。從各大科技公司的財報,就可以看出端倪。

尤其是現在的美股科技公司財報,因為涉及到的都是今年最強的概念板塊--人工智能。很多投資者都在等待大廠們會交出如何的成績。

幾大AI概念的大公司,基本都發布了今年上半年的財報,特斯拉、微軟、Google、Meta,數據是好壞參半。不過共同點都是,AI並沒有帶來太多的業績,說得再直白一點,AI雷聲震天響,可賺錢了嗎?

好像並沒有。

當然,那個最牛的AI概念公司,英偉達還沒有發財報,不過英偉達也不用估了,業績肯定炸裂,人家上上個月都拍胸口說了,完成高增長是小菜一碟。

所以,完全不用擔心英偉達,應該擔心的,反而是國內的AI概念股們。

01.一大變數:開源

最近,AI圈波瀾起伏。

Meta開源了一個大型語言模型Llama 2,可免費用於研究和商業用途,猶如一個深水炸彈,幾乎所有做AI的人都會問,既然有大公司開源了,那些火急火燎上馬的大模型公司,還有必要繼續做嗎?

而且,以大模型的訓練成本,沒有百億級別,估計也不可能幹得出什麼來,open AI已經燒掉和即將要燒掉的錢,不止百億美元,而真正能夠拿出這些錢的公司,十個手指都數完了。

這還真不是看不起國內的大模型公司,早幾個月一哄而上,說自己的大模型可以拳打openAI,腳踢Google的,到現在也沒幾個真的敢上擂台的,作為消費者,我是等到頭髮都快白了,也沒盼到能用的大模型。

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已經官宣不下於100個AI大模型,其中通用大模型就有26個,細分領域的大模型數量更多。但是,以這些科技公司的資本和研發實力,大概率就是賺了個嘴炮,真能做到,當然會是巨大的成功,但這樣的概率其實並不高。

而現在,大公司的開源大模型一旦成為主流,很快就會形成壟斷市場,其他公司就更沒有做下去的必要了。從PC、智能手機走過的路,很簡單地可以推斷出這個結論。

實際上,AI的一些發展邏輯,並沒有脫離PC、智能手機,比如通用的基礎操作系統,PC時代是windows,智能手機時代是IOS、安卓,AI時代也應該有一個通用的操作系統,業界之前就一直早討論AGI什麼時候出來,甚至Google流出的內部文件都說了,開源是終極武器。

眼下,其實就是一個競賽,誰能夠搶占通用操作系統這個領域,誰就能夠複製windows、IOS、安卓的奇蹟,而且只會比這些「前輩」更有錢途。

我一直都秉承一個觀點,這個世界絕不需要那麼多大模型,也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公司能夠做出真正的大模型,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耗時耗力耗錢的工程,而且這個領域最後一定是巨頭壟斷的狀態,除了資本、研發、人才等壁壘,還有將來生態系統的要求。

這裡邊的邏輯,就跟抖音推薦算法一樣,誰的生態系統大,籠絡的用戶、創作者多,誰的生態就更具吞噬能力,而沒有這種吞噬能力的生態,最後連渣都不會剩下。

現在,Meta已經搶先一步,後面open AI、Google,甚至馬斯克,會不會後來居上,還有待觀察,但至少可以認定,這是一個趨勢。反過來,一旦通用操作系統出來,那些手裡沒貨的號稱大模型公司,很快就會被證明虛得一批,這其實就是一層薄薄的窗戶紙,懂得都懂,只不過大家既然願意砸錢炒作,那就炒唄,過早地說出皇帝新裝,砸了派對,掃了大家興致,似乎也不好。

當然,很多大模型公司,到底有沒有做大模型,不得而知,我估計真正投錢進去的並不多,而且也未必有這麼大的研發實力,電腦操作系統、手機操作系統相對而言要簡單得多,都做不出來,何況難度更大的AI大模型,他們做的更多的可能是應用端,等到通用操作系統出來,就在上面做個APP。

所以,大模型做不做得出來,其實無所謂,股民願意相信,那是股民的事。

02.二大變數:業績

這一點值得重點提及。

現在的財報季,其實就是一個決定資本是否繼續炒作的關鍵節點。從資本的脾性出發,如果AI業績兌現比較多,那顯然給了資本繼續炒作的理由,但如果不是,那資本就不太可能繼續追高,尤其是已經漲了這麼多的情況下。

AI的龍頭股之一,微軟給出的答案令人失望。

23年第四財季營收、淨利潤雖然都超出了市場預期,營收取得562億美元,同比增長8%,高於市場預期的554.9億美元;淨利潤200.81億美元,比市場預期多了10億左右,但是,核心的Azure和其他雲服務增長由上季度的31%增長放緩至26%,每個用戶定價30美元的365 Copilot也尚未得到廣泛使用,企業端Office 365經排除匯率的影響後,實際增速卻依然放緩。

這些被吹上天的AI賦能的業務,實際上並沒有相應的業績兌現。相反,微軟的資本支出卻一直在增加,本季是107億美元,主要用於建設AI算力基礎,加上今年來Open AI 130億美元的大手筆投資,AI明顯成了「燒錢不討好」的業務。

業績出來之後,微軟股價跌了差不多4個點,證明此前市場對於AI業績預期太高。



而微軟的競爭對手Google的業績,卻非常值得玩味。

同樣是營收利潤指標超出市場預期,Google獲得了市場的認可,股價直接漲了差不多6個點,和微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原因何在?

實際上,Google的AI收入也沒多少,市場興奮的是,此前因為結合了AI的微軟必應被認為即將顛覆谷歌的搜索廣告,從而削弱公司的盈利能力,然而從財報得到的反饋看出,影響並不大。Google的整體廣告收入實現581.4億美元,同比增速轉正為3.3%。這裡面搜索廣告增速達到了4.4%,Youtobe廣告增速從上個季度的-2.6%回升至4.4%,是業務亮點。

市占率方面,Google搜索在全球依然超過90%,而bing依然擺脫不了個位數的命運。這才是關鍵中的關鍵,因為微軟的業務中,辦公軟件、雲計算已經是頭部位置,即使加了AI,也還是龍頭,但搜索就不一樣,如果能夠把Google幹掉,那就是一個新大陸,所帶來的業務增量非常可觀,說再造一個微軟都不為過。

可惜,到目前為止,微軟都無法撼動Google搜索的地位,當初的願景,更像是黃粱一夢。這也足以說明,目前的AI技術水平,距離真正的顛覆力量還有差距,至少商業價值方面沒有預期那麼強勁。

這對於炒作AI的資金來說非常不友好,本來估值就已經炒至高位,現在業績又沒有得到很好的兌現,資金自然就沒有追高的動力,反而趁依然有盈利,落袋為安。

03. AI熱潮真的要熄火了?

在前期的文章中,我們就提及過一個觀點,國內的AI炒作,其實非常跟隨美股,或者說是美國首先掀起這個浪潮,咱們再去跟進,如果美國人都不炒作了,國內的資本還會去炒嗎?

顯然沒多少人會。

這對於還寄希望於AI再來一波的投資者,是不好的消息。國內很多的炒作,都是直接受美股的影響,有的甚至直接是拜美國AI公司所賜,比如英偉達產業鏈、特斯拉自動駕駛產業鏈,還有對標微軟的辦公軟件,另外還有一些所謂的下游應用領域,炒作的所謂降本增效邏輯。

但故事總歸要有兌現的一天,財報就是最好的照妖鏡。

財報一出,有沒有AI收入,收入多少,能賺多少,都一目了然,還有那些下游應用領域,AI降了多少本,增了多少效,也是一目了然。

海水退去,誰的底褲還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別簡單地線性外推,也別聽信那些民間股神,忽悠你AI會再來一波。看業績說話,用數據證明,才是王道。至少現在看來,真的沒看到哪個所謂的AI概念股交出了令人興奮的業績。當然了,這裡邊得除去英偉達,因為這家公司真的交得出業績。

所幸,也不用過多證明,其實市場已經給出答案。看看A股,AI概念板塊已經有了明顯的回撤,AIGC概念板塊高位回撤超過20%,崑崙萬維這類概念股回撤幅度已經差不多腰斬。





資金不會騙人,市場也不會騙人。

機構、遊資、大戶都已經紛紛從AI板塊撤退。而隨着刺激經濟的政策措施陸續出台,經濟復甦概念、順周期板塊,在被壓制了這麼久之後,給了資金切換的理由。

拉長時間看,AI當然是一個能夠改變世界的產業,是新一代產業革命的重中之重,未來何等的星辰大海,完全不需要懷疑,但資本市場上的概念炒作,魚龍混雜,假冒偽類標的多如牛毛,也是事實。

如果手裡真的有些硬核的AI概念股,也倒無所謂,因為只要時間足夠長、技術有突破、商業化有進展、業績能兌現,股價是可以上漲的。

否則,該散,就散了吧。(全文完)-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