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團隊要招什麼樣的人?一致還是多樣?

2022121823:13



團隊要招什麼樣的人?一致還是多樣?

今天我們換個思維框架,用「方差」來理解這個問題。

1993年深圳大學的畢業生,平均工資是1億元。為什麼?

因為那一屆有馬化騰。

意味着那一屆的學生,他們工資收入的差異性有可能會很大。

經濟學家身高1米8,河水平均深度1米5,請問經濟學家能不能過河?

可能會淹死。

生活中有很多的數據,它們的差異有大有小,怎麼來衡量差異性?

用「方差」。

什麼是「方差」?

來看兩組數據:

X:50,100,100,60,50

Y:73,70,75,72,70

這兩組數據有什麼特徵?

平均數都是72。還有其他嗎?

雖然平均數一樣,但明顯看出,第一組數據更分散,第二組更集中。

也就是說,X波動大,更離散。

有多離散?

這就要計算方差了。方差是用來衡量離散度的參數。

計算方差第1步,把每一個數減去它們的平均數。



第2步,把所有的數取平方,然後相加。



第3步,除以個數,5個。

算出來,X是536,Y是3.6。所以X組數據比Y組方差更大。

越離散,它的方差就越大。越離散,也說明差異性越大。

所以說,方差是來衡量一件事情的差異性的。

請問,你是更喜歡X這組數據,還是Y?

這兩組數據,哪組更好呢?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X組數據更有價值,什麼情況下Y組數據更有價值?

看情況。

過河的時候,我們希望河的深度方差小。我們不想發生意外。

創業的時候,我們希望方差儘量大一點。想要有更大的機會。

在一個公司里,大多數情況下,創新者和創業者更加喜歡X,而管理者總體更加喜歡Y。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做管理者的人,這輩子都不能去創業,因為他不希望看到差異。他就希望每一個人都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他的可控性就大。

同理,很多創業者可能也做不了管理。他打下的江山,如果多折騰幾次,可能折騰沒了。因為他太喜歡差異性了。

也就是說,創新者總體是喜歡方差大,而管理者喜歡方差小。

因為,X離散,帶來意外。Y集中,帶來確定。

那,到底是方差大好,還是方差小好?

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案例一,畫一條衡量公司收入差異的線。

現在有兩家公司,一家叫X公司,第二家叫Y公司。各擁有5名員工。

我們還用X、Y兩組數據,對應每名員工的年薪。按從低到高,排好順序:

X公司:50,50,60,100,100

Y公司:70,70,72,73,75

怎麼畫呢?先來算數。

X公司,第1個人的工資占總數的13.89%;前2個人工資加起來是100,占總數27.78%;前3個人160,占44.44%;前4個人260,占72.22%;5個人加一起,占100%。



Y公司,一個人占19.44%,兩個人38.89%,三個人58.89%,四個人79.17%,五個人100%。

根據計算出來的5個點,畫線。縱軸是從0到100%。畫出來下面這張圖。



圖上,黃線是X公司,藍線是Y公司。還有一條白線是什麼?

白線是絕對平均線。如果每個人工資都是平均數72萬,那麼同樣的方法,算出來就是20%、40%、60%、80%、100%。按照這5個點畫線,就是絕對平均線。

如果是絕對分散情況,公司5個人,4個都不領薪水,第5個人拿360萬,這條線怎麼畫?

相當於把黃線拉到最底,最右下角,拉成一個直角。

這些線是什麼意思?

我們拿每個公司的線,去和白線比較。

一個公司內,員工工資的差異越大,這條線就越向下彎。差異越小,就越靠近白線。

你可以嘗試畫一下自己公司的線,或者想象一下。如果比黃線還要下彎,這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你們公司員工收入的差異性很大。

不管一家公司是什麼樣的收入結構,都可以用這張圖畫出來。一定在絕對平均和絕對分散,中間的一個位置。

這是衡量一個公司內部,員工收入差異的方法。

這個辦法,有一個經濟學專業名詞,叫「基尼係數」。

基尼係數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標。也可以在公司相對大規模的時候,去衡量公司差異化的一個係數。

基尼係數最大為1,最小為0。

怎麼算呢?我們看圖。



A是絕對平均線,B是某公司或者某國家的收入曲線。

拿A和B兩條線中間這個區域的面積,除以三角形的面積,就是基尼係數。

A和B線中間的區域越大,代表差異越大。

一個國家的基尼係數,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太大會帶來貧富差距的問題,太小則缺乏向上的動力。

那,一個公司、一個行業呢?

如果你是個優秀員工,對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你會加入哪家公司?

當然是X。

如果你想躺平,那加入Y公司。因為在那兒,能賺的和大家差不多。

但如果這樣,Y公司會出現問題。由於基尼係數非常低,會進入一個效應,叫死海效應。

能折騰的動物都走了,留下來的都是不能折騰的一群小白兔,不怎麼努力,也不幹活,公司一片死氣沉沉。

而且,在Y公司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弱者在占強者便宜。

而一個公司好的管理制度,是千萬不能讓弱者去占強者的便宜。

如果你想讓公司發展的好,就得讓一部分人掙的錢,遠遠多於另一部分人。必須要讓差異性儘量的大。

如果你是老闆,想吸引優秀人才加入,要讓你的基尼係數至少達到0.4左右的水平。

這樣才會能者多勞。公司才有創造力,戰鬥力。

反之,基尼係數(方差)太小的公司,員工沒有戰鬥力。

行業也是如此。

在一個行業里,你隨機找了一些公司來調查,調查他們的收入。公司一年營收多少。

如果收入像X分布,說明這個行業方差比較大。如果收入像Y,那說明方差較小。

基尼係數越大,說明這個行業越有機會讓贏家掙到超額利潤。

互聯網行業為什麼聚集了那麼多優秀人才?

因為它有網絡效應。贏家通吃。

因為收入分配差距大。

因為,方差大。

那是不是方差大就一定好?

當然不是。

我們來看另一個例子。

請問你平常是走路上班,還是坐公交車,還是地鐵,或者開車?

這四種方式,哪種交通工具的質量最高?

我換個問法,過去不管你怎麼上班,今天早上你一起床,發現要遲到了,你最有可能改乘什麼交通工具?

地鐵。這就說明這個交通工具質量最高。

為什麼?什麼叫「質量」?

假設你是一家製造業工廠,你想找一家代工廠,幫你在一個配件上開個孔。

X工廠打了5個孔,直徑分別是50、100、100、60、50mm。

Y工廠做出來是73,70,75,72,70mm。

你會選哪個代工廠?

當然是Y。

雖然平均值都是72,但Y的數字集中。越集中,它的質量就越高,因為它穩定。

穩定這件事情,就是在管理學上說的質量。

質量不是說這個零件有多好用,表面拋光有多好,手感有多好。不是磨砂好不好看,而是只要你決定用磨砂,那麼每一配件上就要做到同樣的磨砂。

這叫做質量。

在項目管理里,有一個分支,叫「質量管理」。本意就是管理產品的差異性,讓任何一批出廠的產品不要有差異。

同一批次里,差異性越小,質量就越高。

而這個質量,可以用「標準差」(sigma)來表示,符號是σ。

什麼叫sigma?

我們通常用「每百萬次採樣數的缺陷率」(DPMO)來衡量。比如:

1-sigma,就是每百萬件抽樣中,有69萬個不合格,相當於一本書每頁有170個錯別字。

3-sigma,就是每百萬件抽樣中,有6.7萬個不合格,相當於一本書每頁有1.5個錯字。

6-sigma,就是每百萬件抽樣中,有3.4個不合格,相當於整個小型圖書館的所有藏書中,只有1個錯別字。

做100萬次裡面不允許超過3.4次的錯誤,一整套大英百科全書,裡面的錯別字不能超過5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6sigma的精神」。

標準差(方差)越小,質量越穩定。越「靠譜」。



1個σ是68.27%,2個σ是95.45%,3個σ是99.73%,6個σ是99.9999998%。

從1σ到6σ,靠譜程度越來越高。

現在,我們用標準差,來比較一下地鐵和開車。

還是用X、Y兩組數字。

假設你坐地鐵上班,路上平均花的時間是73、70、75、72、70分鐘。方差是3.6。

開車上班,是50、100、100、60、50,方差是536。

把方差開平方,就是標準差。

開車,1個sigma是23分鐘。坐地鐵,1個sigma是1.89分鐘。

1個sigma,是68.27%。

意思是說,開車上班,有68%的可能性,你會在72分鐘上加減23分鐘到辦公室,比72少23,或者比72多23。而坐地鐵是有68%的可能性,比72少1.89分鐘,或者比72多1.89分鐘,到公司。

地鐵的確定性,要遠遠高於開車。

2個sigma,是95.45%。

同理,就是有95%的可能性,開車上班,會在72分鐘上加減46分鐘到辦公室。地鐵,在72上正負2個sigma,也就是加減3.78分鐘。

如果你約了人,早上9點辦公室見,你想要準時到,那麼選擇坐地鐵,提前75.78分鐘出門,你有95%的可能性準時到達。

如果能做到6sigma,可能性就更高了。

方差小的好處,就是合格率和標準化、一致性。方差越小,代表一件事情可靠性就越大。

所以,到底應該追求方差大,還是方差小呢?

如果你是創業者,你應該追求方差儘量的大。但如果你是製造業企業,你是一個工廠,你應該追求方差儘量的小。

千萬不要僅僅認為,方差要大。很多情況下,方差一定要小。

我們理解了差異、方差和標準差之後,回到開頭的問題。

團隊要招什麼樣的人?一致還是多樣?

一個企業的生命周期,包括創業期、成熟期和轉型期。

在公司的創業期,團隊應該追求多樣化。

各種各樣的人都招進來,讓方差大,帶來差異性。帶來了各種各樣意料不到的可能性。

創業期,追求意外,在意外里找機會。

在成熟期的員工,什麼更重要?

要追求確定。穩定更重要。

這時團隊更加需要方差小的,靠譜的員工。方差要儘量的小。

儘量招老實人,做同樣的事情,不覺得枯燥,一次一次的交付,每次都高標準。

因為到了成熟期,我們要追求確定,追求團隊一致性,把所有的意外砍掉。

團隊裡,那些總以為自己很聰明,但是總是在規則之外做事情的人,要從核心部門移出去,另立部門,讓擁有一致性的人來做穩定性的事情。

那麼轉型期呢?

轉型意味着老模式不行了。要找新模式。

團隊又要招天馬行空的員工,但是不能放在原來的部門裡,因為他們會和穩定性的員工打架。

成立一些孵化的部門,讓天馬行空的員工去做創新,去追求意外。

最後的話

今天我們講了方差、基尼係數、標準差這些數學問題。

記住,方差是用來衡量差異性的。

為什麼要學會衡量一件事情的差異性?

差異性對商業世界的意義是什麼?

這對衡量公司收入差異水平、行業差異、個人選擇、質量評估,都有用。

所以,到底是方差大好,還是方差小好?

你是喜歡確定,還是喜歡意外?

這是一個靈魂拷問,但它背後其實是數學問題。

這要,看時間、看情況。

有的時候,一家公司要追求差異性,有時,要追求穩定性。

創業時,團隊要找天馬行空的,多樣化的。成熟期,要招靠譜的,一致性的。轉型期,又要多樣化的。

我們才會活的更好,走向更輝煌。

祝福。---[觀點:劉潤*主筆:鍾卉*責編:李桑/劉潤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