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經濟學家預測2023:進步時代終結,韌性時代興起?

2022121822:46



經濟學家預測2023:進步時代終結,韌性時代興起?

未來是不確定的,要充分估計中國面臨的經濟風險與經濟困難。在宏觀政策刺激效應遞減的當下,中國更需要改革再出發,重振市場信心,增強經濟復甦動能

「未來不在過去的延長線上。」

在12月17日舉行的《財經》年會「2023:預測與戰略」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提醒道:未來是不確定的,要充分估計中國面臨的經濟風險與經濟困難。在宏觀政策刺激效應遞減的當下,中國更需要改革再出發,重振市場信心,增強經濟復甦動能。

所謂「改革再出發」,一是,將一些階段性、應急性的政策明確轉變為長期的制度,穩定社會預期;二是,真正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文件層面;三是,突破過去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形成的計劃社會結構,包括城鄉二元、釋放事業單位里大量知識密集型人才的積極性等,也涉及如何加速中國農民的市民化、如何破除三六九等身份等紛繁複雜的問題。再出發的改革,也關乎對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的重新審視。

就在16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正恰逢「新十條」落地第十天。「新十條」全稱《關於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對三年來中國的新冠疫情防控舉措作出重大調整。政策的調整,也意味着一個新的窗口期的到來。

在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中,許多表述都引起了關注:

會議指出,明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政策措辭表態尤為鮮明:「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會議公報內容還包括:「要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強全局觀,加強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着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

11月,中國工業、消費、出口等多項經濟指標繼續走弱。經濟學家們對2022年中國GDP增速的預測大多在3%左右。儘管GDP並不意味着一切,但明年的中國經濟會好起來嗎?

答案不僅源於國內政策調整,也與更為宏大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甚至全球氣候的變化緊密相連。在為期兩天的《財經》年會「2023:預測與戰略」上,數十位國內外重磅經濟學家就推進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2023年全球與中國經濟前景、明年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走向、平台經濟監管、全球氣候變化等重要議題發表了觀點。一套關乎所有人命運的經濟決策如何作出?

2023年的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

對於明年的中國經濟,當下,國外主流金融機構的判斷都較為樂觀。

美國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分析,由於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略遜於預期(基數低),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可以達到5.5%。這一數字還是在前段時間調低了0.5個百分點,原因是防疫政策調整,短期內會對中國經濟形成衝擊。而在此前,市場觀點大多猜測,中國會在2023年放開防疫政策,最早的觀點也認為得是在明年4月也即「兩會」過後。

喬虹表示,中國明年經濟增速會大幅反彈,主要問題是靠外需還是內需拉動增長。從GDP的預測分析來看,明年最大的變量主要出現在最終需求,消費會出現明顯的大幅反彈。其次,投資會有所進步,但進出口對GDP的貢獻從今年的0.9個百分點變成明年-0.6個百分點。整體來看,明年主要看內需,內需裡面主要看的是消費。整體來看,明年的中國經濟肯定是「西方不亮東方亮」。

談到經濟反彈的推動力時,喬虹強調,明年最主要經濟增速的動因來源不是政策出現特別超預期的變化,而是要看消費需求的反彈。消費需求的反彈主要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消費者信心的恢復。二是居民儲蓄支撐消費需求。喬虹坦言,在外需比較艱難的時刻,2023年疫情政策的放開,消費的反彈,中國經濟會整體回暖。

高盛的判斷也較為積極。高盛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Andrew Tilton (迪安竹)介紹,高盛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將顯著回升。近期,高盛將對中國經濟的預測調整為2022年增長2.6%,隨着中國經濟重新開放,預計2023年中國GDP增速將會翻一番。

迪安竹指出,第一,隨着管控限制取消,中國相關經濟活動將從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開始出現反彈;第二,房地產行業的低迷。高盛對中國城市住房需求人口的估計數值最高約為2000萬人,預計到2035年將下降一半左右。受益於為私人開發商提供更多流動性的最新政策以及取消相關限制舉措,房地產行業將在2023年趨於穩定並顯著減少對GDP的拖累,高盛預估2023年房地產行業將同比增長超過2個百分點;第三,2023年中國出口仍面臨挑戰。過去幾年,出口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但隨着全球經濟放緩並從商品需求轉向服務需求,中國的出口速度放緩,改善國內經濟顯得尤為重要。

外資機構認為,中國經濟復甦,也會助力亞洲、亞太區域的經濟增長。迪安竹預計,明年亞太地區有望實現4%的增長。中國香港、泰國和東南亞其他部分地區,旅遊業可能會受益於中國經濟恢復。美國銀行判斷,香港今年經濟增長-3.3%,明年和內地通關正常化後,應該也能恢復至3.1%。但這不能抵消歐美經濟下滑,對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

對於歐美是否真的會陷入衰退,判斷有所分化。美國銀行認為,2023年美國、歐元區、英國基本上「屬於在劫難逃」,會出現明顯的衰退。美國經濟增速可能從今年幾乎2%降到明年的0.3%,前三個季度全是負增長;歐洲經濟增速從今年3%降到明年0.9%。

高盛則預計,美國將避免衰退,2023年美國經濟增長仍會非常疲弱,增速約1%。商品部門通脹和供應鏈受阻對通脹的影響,預計在2023年初到達頂峰並開始下降;商品部門的通脹情況正在得到改善,但服務部門通脹、住房通脹、資金通脹將持續上升,並在2023年長期保持。預計美國整體的核心通脹2023年仍將高於美聯儲的目標,這種高通脹預期要求政策在2023年持續緊縮。由金融狀況趨緊對美國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預計在2023年消退,如果金融狀況沒有進一步加劇惡化或負面衝擊,經濟將會迎來復甦。

高盛指出,由於能源、通脹等問題,歐洲可能已經進入衰退,並將在2023年一季度持續衰退。儘管如此,歐洲中央銀行仍在進一步政策緊縮以控制通脹。

如何「高水平開放」?

12月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表示,2023年,預計全球至少三分之一的國家將陷入經濟衰退。亞太地區的情況相對較好,但確實也面臨諸多不利因素的挑戰。根據IMF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7%。11月,經合組織(OECD)最新一期《經濟展望報告》指出,2023全球經濟增速將放緩至2.2%,

全球經濟形勢不明朗,也給明年的中國外需帶來更多不確定性。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達了他的擔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脫鈎斷鏈的風險在上升。

張燕生認為,全球貿易投資減速,在2008年危機前全球貿易增長率是經濟增長率的1.5倍到2倍,危機後下降到0.5倍到1倍,全球化的黃金時代可能過去了。在中國,台商正在離開海峽兩岸。張燕生介紹,現在大致20%左右的台商已從大陸外遷,還有1/3左右正考慮外遷;大約13%的台商正在離開中國台灣地區,預計還有20%左右正在離開。「他們非常地擔心俄烏危機會不會發生在東亞?會不會發生在南海、台海這些地方?」

張燕生指出,在岸製造和離岸製造正在進行較量。離岸製造是全球化的產業格局,有岸製造是貿易政治化的格局。中國的未來究竟是何面貌:是成為普通的市場銷售地,而未來關鍵的技術、人才、零部件生產不得不離開?還是成為未來創新的新高地?「我在上海進博會的時候,很多跨國公司跟我講,比如高通就講,我的銷售60%在中國,我不願意離開中國,但是,畢竟我是企業,政府讓我走,我還是不得不走。另一方面,『小院高牆』下一步會不會是『大院高牆』?也就是(美國)技術對華的出口限制會越來越大。」

張燕生表示,現在非常擔心一些國家尋求用時間來瓦解中國供應鏈的根基,十年左右將全球供應鏈對華的依賴降低到40%以下,「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辦?怎麼能夠尋求科技、產業、金融掛鈎不脫鈎,合作不對抗,開放不封閉?

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彼時,習近平指出,中美雙方需要本着對歷史、對世界、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探討新時期兩國正確相處之道,找到兩國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造福兩國,惠及世界。這次,兩國元首同意,雙方外交團隊保持戰略溝通,開展經常性磋商。張燕生認為,這是一個好信息,也意味着中美兩個大國開始打開了對話協調的時間窗口。

202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總共提到7次「開放」。例如,「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江小涓認為,這次會議特別強調了高水平開放,強調了雙循環,強調了外貿,強調了利用外資。

江小涓指出,從過去三年的出口與GDP數據來看,無論是中國、美國、還是全球,國際貿易和投資仍然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非常重要的力量。「要看到一些卡頓,還要看到主流大流的繼續向前走,不能被『點』蒙蔽了我們對全球化帶來機遇的理解,如果你看不到,就可能自己停下腳步,有可能放棄努力,甚至有可能自己跳車,這個是沒有必要的。」

江小涓認為,數字技術是推動全球化的新力量。過去三年,數字跨國平台的利潤水平在高速增長。這些年,數字驅動的服務貿易,例如外包、軟件、生產者服務等也增長很快。疫情沖了了傳統的全球產業鏈,但數字技術下新的產業鏈會再組合起來,重構不可避免。

「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因素絕不是我們有動作的層面能夠撼動,它不是少數政治家、某些國家來推動,它的基本面的推動力量非常廣泛、非常普遍,也非常強勁。」江小涓指出,中國離不開國際市場。現在,中國的土地、淡水、天然氣、石油等資源難以支撐起中國的經濟總量,難以同「過1萬美元的老百姓對美好生活願望中,對能源的需求量相匹配」。

對於中央提及的「制度型開放」,江小涓解釋,過去,中國從特區、沿海地區、沿江地區開始,不斷根據國內區域發展與產業競爭力來調整開放政策,以此保護國內弱小產業。這是小步走、漸進式的開放,但缺點在於不斷在變,就會給國內外的投資者、經營者造成長期預期的不穩定。現在,中國經過四十年發展,有條件轉向一種制度性的開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的工具是相對穩定和定型的,最大的特點是具備一個穩定可預期的開放體制,對加強國內外市場主體在中國市場長期發展的信心是很重要的。

「我們國內有很多發展的有利條件,我們自己是使得上勁的,國際環境不必悲觀,我們全球化原先的推動力量依然存在,新的推動力量在加入。」江小涓說。

2023年中國宏觀政策如何施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說,現在政府表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長期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很深入,我們天天身在其中反而麻木了,感覺不到它。

隆國強認為,百年大變局下,第一,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迅猛推進,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第二,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特別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爭奪全球產業鏈控制權的競爭日益激烈。第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日益緊迫,綠色轉型加速推進。第四,經濟全球化進入了調整期,圍繞着國際經貿新規則的制定主導權競爭日益激烈。第五,中美的競合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大國的博弈日益激烈。

隆國強說,新技術革命,也會創造出新的經濟形態、新的規則。從更長歷史維度看,任何一個國家,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把握住了機遇,就可能脫穎而出,反過來,如果沒有把握住機遇,可能就會被時代所拋棄。「挑戰前所未有,應對好了,機遇也就前所未有。」

那麼,2023年,我們要建設一個怎樣的中國?我們的經濟政策要如何施力?

在外需縮減壓力的大背景下,擴大內需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一大重點。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指出,從今年8月開始,中國多項內需參數加速回落,預示着疫情所帶來的宏觀經濟收縮效應已經全面顯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相關部門已經高度重視。防疫政策放開後,3個月左右的疫情,必定帶來勞動力市場、生產體系、交換體系的一些問題,我們必須要適應,2023年所面臨的壓力也是超常的。因此,超常的擴張政策已成共識。

這些超常的擴張政策包括,發行特別國債、加上3%以上赤字率,支持財政政策加力增效。今年12月,財政部已經發行了7500億元特別國債,這雖然對經濟會起到重要的托舉作用,但是實際上,過去幾年的宏觀經濟以及政策的空間,也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因此,還需要採取結構性寬鬆和總量穩健的方式,支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2023年如果GDP增速目標設定在5.5%左右、通貨膨脹率在2%左右,名義GDP的增長速度達到7.5%,那明年可以預期的是,M2將會達到11.5%左右,對於支持流動性是比較充分的。

劉元春指出,我們現在有很多政策目標,比如加大重點產業建設和布局,加大對於科技的投入,尤其是研發投入強度保證聚焦自立自強,以築牢民生防線……但這也產生多目標與有限財力之間的衝突。「新十條」放開後,是不是疫情衝擊就消失了?從歐美和東亞的經驗看,疫情的衝擊依然存在。到冬天,由於擔憂對社會健康造成衝擊,美國也加強了新一輪防疫舉措。無法迴避的是,病毒與人類共存,給人類帶來很大的成本和負擔。

劉元春認為,目前全球經濟的低迷、中國所要面對的外生衝擊,不是以往常規性周期產生的,是趨勢性、周期性、結構性和各種外生力量疊加的產物。中國應對未來衝擊,必須保證可持續的財政力量和相應的政策空間。還有政府的債務風險問題,必須要思考。

劉元春指出,未來要擴內需、擴消費,這不是簡單地在下行周期時擴大(宏觀政策),在上行周期的時候縮小,相反這是跨越周期的。要將中國人消費占GDP的比重、內需占GDP的比重進行持續的提升,這個過程中財政政策也要有所準備、抉擇:

第一,是不是將所有的政策空間在今年用完?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不允許的。

第二,那麼從中期看,擴內需,財政政策到底是以擴投資為主,還是以擴消費為主?

現實的經濟世界中沒有那麼完美無缺的方案。劉元春介紹,中國既往模式是擴投資,但現在也有很多呼聲,認為要借鑑歐美刺激舉措,通過發錢、發消費券等方式,刺激老百姓消費。後者的短期效果可能很好,但從經濟學基本原理來講,消費刺激也容易引起消費替代和置換。無論是結構性還是總量性的消費刺激政策,都容易引發公平問題,比如設計每月向每個人發1000美元來刺激消費,會不會違背公平正義的原則?是不是更會妨礙效率與公平?在美國、歐洲,大量勞動力退出市場,不工作、就靠吃補貼,導致勞動參與率急劇下降,從而導致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通膨還高企。消費刺激必須建立在政策財務狀況良好的基礎上,不會因為刺激帶來巨大的債務或出現超級通貨膨脹的問題。

「消費刺激有一個前提條件——市場主體的穩定,不出現大規模的失業問題。普惠制的消費(刺激)往往可以加快提振信心,不會引起產能過剩等後遺症。」劉元春說。

擴投資也有弊端。劉元春介紹,投資刺激的拉動和乘數效應更強烈,投資政策需要在政治、政府、產業、市場主體之間形成一致行動。投資對於保市場主體往往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投資需要政府持續投入,很可能因為投資失敗產生爛尾效應,導致政府債務壓力加劇。更重要的是,投資當期是需求,但下一個投資時期就演化為供給,過度投資不僅為引發債務問題,還會引發供給過剩的問題,導致動態持續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因此,劉元春建議,在消費和投資兩端形成一個相契合的刺激政策。契合點在於,第一,保市場主體是一個穩消費和穩投資的核心前提,2023年對於中小企業的支持和補貼必須加大力度。第二,穩房地產是穩定消費和穩投資的一個核心抓手,我們大量的消費是圍繞着房地產的,比如裝修、家居、耐用品,11月,這些參數都出現了深度下滑,投資占整個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達到了20%多,在目前低迷的情況下,穩房地產是穩定消費和穩投資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要等房地產市場自我調整,那時中國經濟的狀況就可能很糟糕。因此,目前必須啟動政府端的(救市措施),尤其同時啟動與保障性住房投資相關聯的消費類刺激政策,對於12年一個周期的住房改造、裝修改造進行補貼。

第三,要針對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建立專項就業基金,投資一批專門的分類的以工代賑的項目,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如果大量的農民工和年輕人失業,不僅社會問題很嚴重,消費問題也很難啟動。如果建立以工代賑的項目,有利於勞動力市場的穩定,同時也能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相反,過度在一些產業項目上投資,可能會產生一些爛尾效應。第四,我們要尋找在人力資本投資和擴消費之間的相契合的方案,很重要的是加大對大學生貸款、加大對博士生的生活補貼。我們目前要真正加大高水平人才的培養,加大卡脖子問題解決的力度,不僅僅要在產業端發力,同時要在高端人才培養上發力。而高端人才培養的發力上,必須要使博士生有尊嚴的進行學習和研究,這值得深入研究。

「不是簡單就消費說消費,把消費和投資進行割裂的思考。我們要將有限的財力放在刀刃上,使未來的經濟持續復甦、高質量發展,走向一個正確的康莊大道。」劉元春說。-(財經記者:鄒碧穎*編輯:王延春/財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