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時代淘汰手動擋,你就別跟着傻悲了

2022112715:56



熱刀切黃油般的絲滑快感,除了在熱刀切黃油時體驗,還能在什麼場景下復現?

答案是:開一台手動擋汽車時。

將完美適配手心弧度,又握感豐盈的擋杆頭輕輕一推,擋把在電光火石間被絲滑吸入。隨後,一股由複雜機械精密運轉後帶來的溫柔包裹感,通過指尖一路傳遞到心臟。清晰的擋位區隔,利落的換擋行程,行雲流水的擋位變換……既有頂級交響樂演奏時的和諧統一,也有突擊步槍點射時十足的節奏感,是真正意義上「開了就回不去」的駕駛體驗。

長期在上海駕駛德系手動擋鋼炮通勤的張強(化名)告訴筆者,他之所以迷戀手動擋,是因為可以在同一時間體會到三種感覺:君王感、代入感和交流感。

「君王感」指的是駕駛者可以徹底無視自動變速箱調整擋位時的「規定流程」,讓變速箱100%執行自我意志。就算你一直在車速每小時150公里時強行降2擋,它也不會跳出反對。只是這樣開過不了多久就得花錢開箱大修。不過這無可厚非,因為花大錢買小樂子是「昏君」體驗是沒跑了;

「代入感」指的是駕駛者在手動控制擋位的過程中,需要經常動腦思考:發動機多少轉升降擋?是一次升降到位,還是逐級升降?但凡對自身有要求的老司機,不能只會「2擋7000轉,干他!」思考多了,動作熟了,頭腦靈光了,肌肉記憶形成了,飯桌上的老司機也就誕生了。奧爾茲海默,都有救了。

「交流感」最好理解。換擋過程中,駕駛者直接接觸擋杆和離合器踏板,入擋是否順滑,行程是否合理,力度是否適中,離合器是否彈腳,軟硬是否恰當,結合點是否清晰……都能獲得即時反饋。這種不打折扣,真實且乾脆的「溝通感」是現代生活中極為罕見的,足以讓喜歡駕駛的人與車產生靈魂震顫、水乳交融之感。

「但一直開手動擋,我是不樂意的,所以又買了台純電車。」張強說,「不信,你上下班高峰去南北高架上開幾次手動擋就曉得了。要知道,精神SPA不能做太多,次數多了,容易禿嚕皮。」

因此,別看說得熱鬧,在中國4.61億汽車駕駛者中,像張強這樣的手動擋玩家屬於小眾里的小眾,一點也不典型。絕大多數人選擇手動擋的出發點,是成本:既包括買車時的一次性支出,也包括用車期間的持續性開銷,如油費和維修保養費。

玩家有錢有閒,好玩的手動擋優質車源會主動送上門,掏錢就完事了。現代汽車有幾個擋,還有沒有擋,都與他們無關。可對預算有限的購車者來說,手動擋車型停產似乎意味着錢包悲催命運的開始:再也買不到便宜、實惠、安全、省油、還能兼顧鍛煉思維,預防老年痴呆症的良心車型了。



猜猜這是哪台手動擋神車

所以,當可能是全世界造手動擋最嫻熟,水平也最高的德國大眾汽車宣布即將在2023年3月關停位於中國上海,主要生產MQ200手動變速箱的工廠時,許多人都在評論中發出哀嘆:我的青春沒了,我的錢也沒了。

你的青春和錢沒了,但工作還在。大眾上海變速箱工廠員工的青春和錢也沒了,還順帶工作也搭進去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停產手動變速箱,看起來是一件多方共輸,無人獲益的「錯誤決定」,為什麼大眾汽車會如此毅然決然地扣下扳機呢?

答案藏在《致大眾汽車變速器(上海)全體員工的一封信》裡,這家成立於2001年的中德合資工廠在給手動擋宣判死刑的理由中寫道:
    「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次顛覆性的轉型,汽車市場正在快速從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我們的唯一產品是手動變速箱,受市場需求不斷降低的影響,近年來我們產品線,生產規模和員工人數都在縮減。綜合考量下,公司年初決定停產手動變速器,明年3月底正式關閉工廠。」

字面意義是:中國人不買「德原眾」手動車了。潛台詞是:他們都改買中國自主品牌新能源了。

事實上,大眾上海變速箱工廠的關停既不突然,也不草率。

時間線上早有徵兆。2021年下半年,大眾汽車集團面向全球公布了「手動擋終結時間表」:預計在2023年停產所有大眾品牌手動擋車型,明年首次亮相的新一代途觀和帕薩特會是第一批不提供手動擋的大眾車型;同年,在歐洲、美國和中國銷售的所有大眾集團車型,都只配備自動變速箱。上海工廠不過是在合適的時間退了一個合適的場。

產品線上順理成章。大眾上海變速箱工廠雖然存活了21年,但這7660多天裡,上海工廠只生產一款為上汽大眾A級車(桑塔納、朗逸等)服務的MQ200五擋手動變速箱,再無第二個品類或第二款產品。如今,包括大眾在內的合資品牌A級車市場份額,已經被中國品牌混動車型蠶食殆盡,別說手動擋了,就算是自動擋合資A級車,不打個骨折價,也只能在露天停車場停着積灰。



以此為思考原點出發,你會發現大眾集團在中國停產五擋手動變速箱一點也不遺憾,反而是精明的識時務之舉。在大眾集團之前,奔馳於今年7月表示,將從2023年開始淘汰品牌旗下的所有手動擋車型。保時捷、法拉利、奧迪等高端品牌,也都先後和手動擋車型道了永別。

如今手動擋在全球的境遇,像極了美劇《黃石》第一季開頭,約翰·達頓(男主)一槍終結了生命的那匹馬:看起來一息尚存,實際上無力續命。



就這樣,手動擋成了智能電動汽車世代,第一個被無情拉下牌桌的棄兒。

不過,在131年前的法國,手動擋可是個稀罕物件。你有車不行,有錢不行,還得有個懂裝配,手藝好,體能棒,跑得快的貼身工程師,不然這車連50米都開不出去。

老古董也有春天

1891年,世界上最古老的汽車製造商之一、來自法國的Panhard公司在一台搭載着戴姆勒發動機的汽車上加裝了一套簡陋的齒輪鏈條傳動裝置和一個用來操作的離合器踏板,世界上第一個手動變速箱就這樣誕生了。

雖然它只有前進和倒退兩個擋位,但對當時的汽車工業來說是升維式發展,因為它實現了兩件事:第一,車速終於可以主動調節了;第二,車終於能自己倒着走,而不是靠人推了。



但駕駛者很快發現,這手動擋太難操縱了:首先,手腳協調性要強,能同時控制三個部件;其次,時間觀念要強,抓得准齒輪接合的時機;最後,體力要強,推動擋杆,踩動離合器,都需要一把力氣。

因為門檻不低,許多沒有經驗的駕駛員在手動換擋時,變速箱經常發出最令人不快嘎吱嘎吱聲,變速箱也由此得一江湖諢號:「碰撞盒」。就連手動變速箱的發明者Levassor也承認,「這很難聽,但它確實有效!」

彼時有錢人的炫富方式不是買一台汽車,而是買一台手動擋汽車。買台車只代表你有點小錢,但買台手動擋,意味着你購買了一張通往未來生活的入場券和一位跟着車跑撿零件的工程師,這不是小錢能搞定的。

1929年,凱迪拉克研發出帶同步器的手動變速箱,它能自動匹配輸入軸的速度與所選擋位的速度,允許駕駛者在換擋時無需將發動機轉速與傳動系統匹配。在自動變速箱問世之前,這種寬容度相對較高的換擋方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汽車的看法。要知道,人們心中開車最理想的狀態是:踩油門就走。



1952年,保時捷在356車型的所有手動變速箱的前進擋上都搭載了同步器,改變了換擋需要停車的尷尬局面。要知道,20世紀50年代初期,大多數汽車只有從三擋換到二擋的同步器。按照車輛駕駛手冊的建議,如果需要從二擋換到一擋,最好先把車完全停下來。

1980年開始,五擋手動變速箱變得普遍,同步器在開始在所有的前進擋上使用。隨着阿爾法·羅密歐在1967年推出了第一款六擋手動變速箱,宣告了高性能汽車需要六擋變速器時代的到來。1990年的寶馬850i和1992年的法拉利456都是6MT的忠實擁躉。2012年,保時捷在911車型 (991)上推出了世界首個7擋手動變速箱。

與其它汽車技術相比,手動變速箱的發展故事平淡而無聊。

唯一有點意思的波折是,在1960 年代的美國,自動變速箱已經非常普及,而手動變速箱只用在肌肉車、卡車和商用車上。因此,彼時許多人都為手動變速箱寫過訃告。但沒想到不久之後汽油價格飛漲,費油的自動變速箱被束之高閣,省油的手動變速箱煥發第二春。尤其是在低發動機功率的小型前驅車上,手動變速箱能提供遠比自動變速箱優異的性能表現,俘獲了不少想「花小錢,辦大事」消費者的心。

手動變速箱起源於法國汽車工業,但它的全球知名度是靠德國汽車工業打響的。再具體點,是靠大眾汽車一己之力打響的。

1960年至1983年間,用在大眾甲殼蟲上的113號四擋手動變速箱總計生產了1350萬台。代號MQ250(M代表手動,Q代表橫置,250代表最大扭矩承載值)的五擋手動變速箱總計生產了1400萬台。即將告別車圈的MQ200手動變速箱更誇張,全球範圍內已累計生產3200萬台,在賣向全球的大眾、西雅特、斯柯達和奧迪各個車型上廣泛搭載,是大眾汽車最成功的手動變速箱,沒有之一。



MQ200成功到什麼地步呢?

在中國,你可以沒買過任何一台大眾,但你大概率會因為抓不准老桑塔納的油離結合點,導致教練車起步熄火。那個發動機空轉的轟鳴聲,伴隨着駕校教練劈頭蓋臉痛罵的下午,是你夕陽里逝去的青春。

喪鐘真敲響了

和經常被敲響,但最終被證明大多是危言聳聽的「燃油車喪鐘」不同,手動擋消費熱度的消退是肉眼可見的。

從全球汽車市場來看,2013年,自動擋車型滲透率首次超過手動擋,此後占比逐年提升。從區域來看,自動擋在美日的普及程度已經很高,滲透率分別為94%和84%;除了仍對手動擋情有獨鐘的歐洲,這個產自上世紀的機械裝置正在全面撤退。

從中國市場來看,據乘聯會公布的產銷結果顯示,2021年中國手動擋汽車總銷量是120萬台,占整體汽車銷量的21%,同比和環比下降均接近10%。根據觀研天下的整理,早在2019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自動擋的銷量占比就已達到66%,當時預計2025年有望達到80到90%,接近美日等發達國家水平。



從2009年開始,中國消費者對手動擋的態度開始出現變化。到2017年時,隨着合資品牌自動擋車型長期滲入和購車觀念的劇變,手動擋市場份額第一次被自動擋反超。2020年,中國銷售新車中手動擋車型只占10.7%,2021年下滑至7.2%,今年的1至5月的占有率只有4.8%,比機構預估的2025年早了3年。

是什麼導致時代如此迫不及待地淘汰手動擋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消費者客觀需求變化;

以中國消費者為例。早期,中國人買車最看重的指標是省錢,甚至比關門聲響度優先級還要高。彼時的手動擋確實在油耗、維修、保養三個維度上,比自動擋省錢。但隨着變速箱技術的進步,CVT、6AT、7DCT、8AT、9AT甚至10AT變速箱,都做到了遠超手動變速箱的燃油經濟性,並且在擁堵路況下,提供了更省心的操作體驗。

想象一下,在兩公里有六個紅綠燈的城市早高峰道路上,你是願意過幾秒就踩下、放開離合器,不停地油離配合,來回撥動擋把,還是願意右腳簡單地在油門和剎車之間反覆橫跳。如果是擁堵上坡,挪幾米就停的場景,手動擋半坡起步足以讓人抓狂。

這時有人會說,只要能少花錢,我願意忍受手動擋的麻煩。

但其實這個麻煩早就不存在了。首先,自動變速箱在國產化不斷深入的今天,價格已經被打了下來,物美價廉的國產自動變速箱比比皆是;其次,主流乘用車中國品牌自動擋燃油車八萬搞定,純電動乘用車五萬不到拿下,手動擋失去了依靠廉價拼出來的生存空間。

越來越有錢的中國人,讓手動擋消亡。

第二,駕駛行為性質變化;

在汽車不夠普及的年代,日常駕駛被定義為「專業技能」,熟練操作複雜的手動擋曾經是開車專業性的表現。但隨着技術進步,日常駕駛「退化」成了「生活技能」,這就要求操作儘可能地簡單,步驟儘可能地精簡。用最少的動作最快地到達目的地,是如今駕駛的意義。



在智能駕駛輔助不斷向自動駕駛邁進的今天,手動擋無法與主流駕駛輔助功能實現高契合度匹配。舉個最基礎的L2級駕駛輔助ACC自適應巡航功能為例,相比手動變速箱尚能應付的定速巡航,ACC自適應續航需要加速和減速。這其中涉及到擋位的升降,只能由駕駛者踩下離合器,撥動擋杆進行換擋。如果需要駕駛者介入操作,「自適應」三個字就成了無稽之談。再說,人類駕駛員都快被淘汰了,更何況是需要麻煩人親自操作的手動擋。

越來越懶的地球人,讓手動擋消亡。

第三,用戶興趣焦點的變化;

智能電動車時代,占據輿論高地的關鍵詞是:電池、算力、芯片、激光雷達、自動駕駛等,用戶對汽車的興趣焦點正從「你如何控制車」轉移到「電腦如何控制車」。即便有小部分對性能感興趣的用戶,也更在意百公里加速時間這樣的客觀標準,而不是擋把吸入感這樣的主觀標準。在電動車時代成長起來的用戶,更傾向用「電子產品」的視角來評價一台車。這就像從小用蘋果手機長大的年輕一代,根本不在諾基亞E71的按鍵手感硬或軟。

越來越主觀的年輕人,讓手動擋消亡。

一些見證、參與過手動擋輝煌時代的人,總是喜歡把手動變速箱叫成「時代的眼淚」。其實,大多數人在手動擋這件事上的慘痛體驗,遠比為時代流的眼淚多。畢竟你開一次手動擋,就被駕校教練罵一次,換誰也頂不住。



這手動擋,你確定會開?

不過,總有人會因掌控機械產生快感。開手動擋是最典型,成本也最低的那個。但這些手動擋愛好者中,又有多少能熟練執行跟趾和彈射這兩個最基礎的手動擋操作呢?如果不能,在抒發自己的手動擋情懷時,會不會多多少少有些「無病呻吟」之感。

其實我們心裡都清楚,智能電動汽車時代,手動擋最完滿的終局不在鄉野村道,不在鬧市環路,也不在城際高速,而在博物館和私人車庫。

這也正是「情懷」二字的最佳歸宿。

評論做個小調查:如今,越來越多車企取消手動擋,大家覺得手動擋車型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出品:虎嗅汽車組*作者:李文博*編輯:周到*頭圖:Lenco/來源:虎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