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隱身的互聯網大佬們,還在忙着做公益

2022112711:31



馬雲宣布退休3年多,黃錚卸任拼多多董事長1年9個月,張一鳴卸任字節跳動CEO 1年半,劉強東宣布卸任京東集團CEO過去了7個多月的時間。

曾經叱咤風雲的互聯網大佬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低調,我們好奇,這些退隱的大佬們真的完全退休了嗎?他們在忙些什麼?

11月中旬公布的《2022胡潤慈善榜》給出了部分答案,在這份榜單中,劉強東、王興、雷軍三位互聯網大佬排名前三。

劉強東首次排名榜首,成為繼馬雲、馬化騰、黃錚後中國互聯網行業出現的第四位「中國首善」;這也是該榜單發布以來首次出現互聯網行業大佬包攬前三的局面。

看得出來,公益還是大佬們熱心的事業。

01 公益事業,大佬們還在

互聯網大佬包攬慈善榜前三的主要原因都是股票捐贈。劉強東向第三方基金捐贈了6237.66萬股京東B類普通股,王興向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會捐贈了5731.9萬股美團股票,雷軍向小米基金會、雷軍基金會共捐贈6.16億股小米股票。

至此,根據胡潤研究院的統計,歷年捐贈額超過100億的企業家達到了12位,其中有7位來自互聯網行業。互聯網大佬們已經成為中國公益事業不可或缺的力量。

互聯網本身就是作為挑戰者的身份出現的,和老一輩企業家不同,近20年來走向前台的互聯網大佬們無一不是充滿個性。馬雲妙語連珠、口若懸河不用多說,馬化騰曾經當面懟過中國移動董事長,王興在團購大戰中公開展示公司銀行賬戶里的6000多萬美元存款……

做公益,同樣顯現出大佬們鮮明的個人特色。

一身江湖氣的是劉強東。劉強東出身宿遷農村,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講過自己懷揣「眾籌」來的500元和76個雞蛋到北京上大學的故事。劉強東把公司的快遞員稱為兄弟,堅持為全員交五險一金,網上還有一段劉強東和「兄弟們」一起喝酒的視頻流傳甚廣。

2016年,劉強東回老家過年,給全村650位老人發錢,一共發了650萬。2017年2月,劉強東向宿遷市捐贈超過1億元用於當地的教育、文化、養老及扶弱幫貧等公益事業;2018年,劉強東又到祖籍地湖南湘潭,向湘潭大學捐贈1000萬元,並在當地開展投資。

時間來到2022年,劉強東一次性將6000餘萬京東股票捐贈出去。

熱衷布道的是馬雲。做過英文老師的馬雲,對教育情有獨鍾。2015年,「馬雲鄉村教師計劃」啟動,每年為100名鄉村教師提供總金額為1000萬元的獎金資助和持續3年的專業發展支持。在新浪微博,馬雲的身份是「鄉村教師代言人」,儘管2019年就已經「退休」,但3年來每年的臘八節馬雲都會公開現身和鄉村教師交流,哪怕因為疫情原因無法到場也會視頻與現場對話。

低調務實的是馬化騰。即使在大佬們集體「隱身」之前,低調也一直是潮汕商人馬化騰身上的標籤。騰訊是最早籌辦公益基金的互聯網公司之一,早在2007年就註冊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原始基金2000萬,每年按照騰訊利潤的一定比例持續捐贈。2016年,馬化騰捐贈140億元成為中國「首善」。

馬化騰對科學發展事業情有獨鍾。2016-2017年,馬化騰捐贈了西湖大學和未來科學大獎。2018年11月,馬化騰和饒毅、楊振寧等科學家共同設立「科學探索獎」,騰訊基金會先期出資10億元,面向九大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截至目前,獎項已經資助了20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在5年內獲得300萬元獎金。

可見,無論在台前還是幕後,無論是否退隱,手握巨額財富的互聯網大佬們仍在公益事業上傾注心力。

02 公益姿勢各不同

除了個人風格迥異外,互聯網大佬們的公益事業更多的還是結合公司的業務開展。而由於每家公司業務存在差異,大佬們的公益活動也各有側重。

以物流和供應鏈見長的京東,在鄉村振興上下功夫。宿遷作為劉強東的故鄉,成為京東重點「經營」的地區。

宿遷是江蘇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地區,長期以來缺少產業基礎。但近年來在京東的持續投入下,搖身一變成為了國內重要的電商產業集聚地之一。

早在2009年,在劉強東的力主之下,京東投資200億元,將集約化客服中心落地宿遷。隨着京東業務的發展,客服中心的規模也不斷擴大。目前,京東客服中心在宿遷建成了22萬平方米的辦公大樓、近千套員工宿舍。2022年底,京東客服中心三期項目將正式投用,屆時將形成超過80萬平方米的產業園區。

京東的到來形成了示範效應,噹噹、小米、途牛等互聯網企業也將客服中心放在了宿遷,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京東在宿遷累計投資項目13個、投資額超200億元,包括京東物流平行總部、京東雲小鎮、京東雲華東數據中心、京東(宿遷)全國鄉村振興示範基地等26個重點合作項目。

擁有國民級支付平台的阿里,打造了最知名的公益項目——螞蟻森林。用戶公交出行、在線繳納水電煤費用、線下支付等低碳行為都可以獲得「綠色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申請種樹或認領保護區的保護權益。

數據顯示,螞蟻森林上線前5年,累計帶動超過6.13億人參與低碳生活,產生「綠色能量」2000多萬噸;累計種下3.26億棵樹,螞蟻森林還在全國10個省份設立了18個公益保護地,守護野生動植物1500多種。

深耕社交、文娛行業的騰訊,則發揮自身的用戶優勢,發動群眾,想方設法讓更多人參與到公益活動中來,匯聚更強的公益力量。

典型的案例有「一元購畫」活動和去年河南暴雨騰訊文檔的接力更新。前者是騰訊公益平台2017年推出公益活動,微信用戶可以以一元錢的價格購買患有自閉症、智力障礙、腦癱等病症特殊人群製作的畫作,並保存成壁紙使用;後者是去年河南發生暴雨災情後,網友們利用騰訊文檔的功能發布求救信息。根據騰訊文檔的統計,這份由大學生發起的在線文件,24小時內被250多萬人次訪問、30萬人次參與修改。

擁有資訊平台的字節,利用今日頭條的地理位置精準彈窗技術做尋人資訊的分發。截至今年7月,累計幫助超過19000個失散家庭團圓,最多一天助力59人回家。

互聯網的出現和介入,既提升了公益活動的參與度和能見度,也催生了很多新的公益形態。互聯網在公益事業中的權重越來越高。《中國公益慈善數字化發展研究報告》顯示,近三年來,我國每年有超過100億人次點擊、關注和參與互聯網慈善,2021年通過互聯網募集的善款接近100億元。

03 投身公益,他們圖什麼?

公益已經成了互聯網公司必不可少的「配置」,大佬們更是親身上陣,即便退休也不忘「捐捐捐」。

表面上看,公益是件費時費力又費錢的事情,但給互聯網公司乃至大佬本人帶來的收益卻是實實在在的。

首先,用戶是互聯網公司最寶貴的資產,也是業務發展的根本。開展公益活動展現出互聯網公司積極正面的形象,提升品牌價值和用戶認可度。

其次,互聯網公司很多公益項目本身就是以遊戲的方式展開,提升了產品的趣味性,增加和用戶的互動,從而提升用戶粘性,建立更深的護城河。

第三,互聯網公司在公益活動中發現新需求,服務於產品和業務的推廣。前面提到的河南暴雨期間騰訊文檔接力更新,騰訊第一時間上線「救援互助信息登記模板」,方便用戶參與編輯,隨後騰訊文檔的下載量快速攀升,迅速拉來一波新用戶。

對互聯網大佬們來說,有人是真退休、也有人只是從前台退到幕後。

退休以後做公益,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就像馬雲在他的告別演說中所說——「我自己覺得我還很年輕,我自己覺得我有很多地方我都想去玩玩,都想去折騰。」

退居幕後做公益,「退休」本就是權宜之計,在互聯網公司一度成為「壟斷」和「無序擴張」代名詞、經濟處於下行周期的時候大佬們堅持做公益,博個好名聲待到時機成熟捲土重來也未嘗不可。畢竟,馬雲58歲、劉強東48歲、黃錚42歲、宿華40歲、張一鳴39歲——這些「退休」的大佬們還很年輕。

04 珍惜互聯網帶來的情緒價值,珍惜退而不休的大佬

從來沒有哪個行業,像互聯網一樣被寄予改變世界的厚望;也從來沒有哪個企業家群體,像互聯網大佬這麼「性感」和鮮明。

互聯網公司到底給公益帶來了什麼?白馬商評認為主要體現在三點上:

第一,離用戶近是互聯網企業最大的優勢,互聯網企業對公益事業最大的貢獻是調動和組織起更多人參與進來,這是公益發展史上從來沒出現過的情況。

第二,調動用戶廣泛參與,需要的是情緒和共鳴,這恰恰是很多互聯網公司擅長的事情。最近幾年刷屏的網易「一塊屏」、新東方捐桌椅無不是帶着強烈情緒的公益事件;反過來,這些溫暖的公益事件也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為很多人貢獻了難得的情緒價值。

第三,互聯網讓公益活動更透明。無論是虛擬世界的能量匯聚成每一棵真實的樹木,還是騰訊公益股東大會讓每份微小的付出都有機會獲得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藉助互聯網在陽光下運行,公益項目的公信力更強、生命力也更強。

當然,互聯網公益也常常落入「作秀」的指責中。馬雲曾因「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的觀點遭到指責,水滴籌、輕鬆籌把扶危助困變成一門生意常常落入輿論漩渦。

顯然,公眾對互聯網公司的預期比起現實來還要更高一些。過去20年,互聯網行業從來不知低調為何物,現在是時候多做一點、少說一點了。

最後,不管怎樣,互聯網大佬們還在用自己的方式證明着自己,也證明着開放、平等、協作、快速、共享的互聯網價值。

如果有那麼一天,大佬們集體回歸,我們也不必驚訝,因為他們從來沒離開舞台。珍惜這些退而不休的大佬吧。-(文:白馬商評/來源: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