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資本追捧的「合成生物」,新風口還是新陷阱?-(1)

2022101115:00

過去投消費、互聯網、醫療的基金,都在這個新賽道里抱團取暖



「合成生物」(Synthetic Biology),一個大多數人沒聽過、不知道什麼意思的詞,卻在過去兩年成為投資圈裡最時髦的概念之一。

在募資不順、投資放緩的一級市場,「合成生物」四個字似乎成了資本造血的良藥。還在消化此前消費、TMT、醫療高估值泡沫的投資人,終有一天在這個新的風口中相會。紅杉、高瓴、經緯、 峰瑞、美團等明星機構紛紛布局,出現多筆超億元規模的融資,資本「搶項目」的場景不時上演。小機構搶不上最火的項目,就投一個類似的,絕不甘心在這個賽道上缺席。

「熱錢」湧入的同時,這個領域內也出現了大量的新玩家。根據企查查向《財經十一人》提供的數據,合成生物相關企業的新增註冊量在2017年至2019年的變化不大,保持在每年6000家以下,2020年之後卻突然發生飛躍式增長,當年大幅增加355%至2.8萬家,2021年更是達到5.8萬家,2022年前七個月也已達到3.8萬家。


數據來源:企查查。製圖:熊彥莎

被譽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的合成生物,是一種底層技術,可以應用在醫療醫藥、農業食品、環保、能源和新材料等多個領域。麥肯錫預計全球經濟活動中60%的物質產品可由生物技術進行生產,在2030年至2040年期間,合成生物學技術每年將為全球帶來2萬億至4萬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效益。

近幾年,隨着基因編輯和基因檢測等底層技術的發展、成本的降低以及效率的提升,合成生物學的科研成果逐漸向產業界轉化。再加上國家政策的扶持和成功商業案例的刺激,這一領域受到投資者的高度關注。

目前,比較成熟的合成生物應用包括L-丙氨酸等化工產品、人造肉、護膚品原料角鯊烷,以及部分藥物中間體等。理論上,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許多產品都有望以「生物基」取代「石油基」,「人造蛋白」等食品原料的製造方式也能減輕養殖帶來的環境壓力。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這正好迎合了市場需求。

不過,當資本瘋狂加注、創業者們勢在必得之時,中美的二級市場對一級市場潑了一盆冷水。2021年下半年起,美國的頭部合成生物學企業Zymergen、Ginkgo及Amyris等股價均進入「跌跌不休」的狀態。國內的兩家代表性企業也表現不佳:凱賽生物在2022年至今股價跌去50%,華恒生物股價僅微漲不到10%。

合成生物看似是「上帝之手」,一切皆可合成,但是在商業化的路上,選品、規模化生產、成本控制是普遍問題;而且它不易「催熟」。恩和生物的聯合創始人崔好對《財經十一人》表示:「我們很難快速擴張,在這個領域,從研發到產業化的周期一般是三年。這樣才有可能實現突破。」

在這個「錢不經花」的賽道,創投雙方都能堅持「做時間的朋友」嗎?

1.合成生物到底有多火?

峰瑞資本合伙人馬睿在該機構主要負責合成生物項目的投資。他觀察到,現在市場上的合成生物項目和兩年前比,增加了至少10倍。

回顧近五年來合成生物賽道的投資熱度變化,馬睿對《財經十一人》表示,2017年至2019年需要找標的,2020年需要搶標的。自從2021年美國合成生物學獨角獸Zymergen上市,以及凱賽生物和華恒生物的股價一路走高,標的就多得看不過來了。「以前可能看一個是一個,現在是十里挑一。」

投融資方面,2017年至今,中國合成生物相關投融資事件累計發生79起,披露融資金額超過70億元。


數據來源:企查查。製圖:熊彥莎

合成生物的故事要從青蒿素說起。很多人第一次聽說「青蒿素」是因為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不過大多數人並不知道,無論是通過大量種植黃花蒿來提取,還是通過化學方法來合成青蒿素,都受各種限制,且成本較高。2005年,美國一家名為Amyris的公司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得到青蒿酸,再用化學合成方式得到青蒿素,其後與醫藥巨頭賽諾菲合作,實現大規模量產。根據興業證券的數據,青蒿素價格從2005年的接近1200美元/千克,在兩年內迅速降至200美元/千克以下。

Amyris由此一舉成名,2010年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合成生物學領域最早的上市公司。

技術進步是合成生物學產業化發展的先決條件。論文數量可以體現基礎研究的大爆發。中信建投的報告指出,從全球主要國家的論文發表數量來看,1999年至2018年的20年間,合成生物學領域發表論文近40萬篇,其中40%以上的論文發表於2014年至2018年這5年。中國、印度和韓國等亞洲國家發文量快速增加,其中,中國在上述5年內發表論文數量占過去20年發文量的62%。

此外,合成生物學產品研發大量運用了基因編輯、基因檢測所採用的「設計-構建-檢測-學習」的底層技術。近年來,基因編輯、基因檢測的技術發展和成本降低,大幅促進了合成生物學產業化的發展。

技術突飛猛進,加上成功的商業化案例,使得合成生物學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關注和資本的追捧。根據Synbiobeta數據,2021年全球合成生物學領域獲得融資總額約180億美元,相當於過去12年的總和。

藍晶微生物的聯合創始人張浩千,2016年創業時很難找到錢。「當時投資人都在看TMT行業,大家看不懂合成生物,認為是一個難以被定義的東西。我們慘得不行。」

合成生物賽道熱起來後,藍晶不僅不再缺錢,還要「篩選」錢了。「2020年底開始資本市場熱了起來,每輪融資期間,我一天能見八批不同的人。」張浩千告訴《財經十一人》。創業至今,他至少見過200家投資機構。截至2022年1月,這家公司的融資總額超過15億元;目標是2025年左右上市。

藍晶微生物從事分子和材料創新,主要產品是生物可降解材料PHA(聚羥基脂肪酸酯,塑料的材料)、再生醫學材料等等。在美妝和醫美領域,其部分產品已經「悄悄」進入市場。

峰瑞資本是藍晶的天使投資人之一。當初讓馬睿對這個領域下定決心的是藍晶團隊展示的一張「地鐵圖」——每一個站點就是一個物質,連通站點的線路是酶,而地鐵換乘站的特殊物質叫做「平台分子」,有無數條線路在這裡交匯,再去合成無數的物質。「理論上可以按照工程化的設計,想合成什麼就合成什麼。這種分子調控的底層性和工程化是最打動我的地方。」

合成生物學對不同行業的預計影響時間。圖片來源:上海市生物工程學會

峰瑞投資了藍晶之後,對合成生物學做了系統性的研究。馬睿和峰瑞資本創始人李豐前往美國考察,發現「這個行業非常厲害」——美國東西岸已經有很多合成生物公司了,一年大概有10億美元投進這個賽道,硅谷的投資人都在投,標的既有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企業,也有平台型企業,發展日新月異。

而下游品牌方的感知也大致相同。法國美妝巨頭歐萊雅從2020年開始發起「BIG BANG美妝科技創造營」創新挑戰賽,面向中國大陸以及港澳台地區,招募本土的初創企業。創新賽可以說是歐萊雅挑選合作夥伴和投資標的的一種方式。

歐萊雅(中國)研發和創新中心高級經理徐金洮接受《財經十一人》採訪時表示,「 2020年BIG BANG排名前十的公司只有一家來自合成生物學領域,到了2021年,前十名中就有五家了。」

合成生物大火,也改變了生物、化學、新材料專業的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就業前景。上海市生物醫藥投融資發展基金聯盟的投資顧問方昕對《財經十一人》說:「風投在搶這些學生。我的父親是合成生物學的專家,連帶着我也常常被投資人問:『你爸有沒有學生可以用?』找我要人的,比找項目的還多。」

2.資本來找「合成生物」造血

不過,也有不少投資人淡定地表示,合成生物存在已久,只是近期成為一個被熱炒的概念。

道夫子食品國際公司聯合創始人張濤接受《財經十一人》採訪時表示,許多新蛋白領域的企業多少會用到合成生物技術,這個概念在食品領域不是一個新詞。「合成生物在國內一下子變得很熱,我們覺得有點奇怪。」

道夫子是一家關注於植物基和清潔肉類產品的創業企業,並且對外投資了一系列新蛋白相關的公司。該公司在中國投資了16家企業,其中有6家與合成生物相關。張濤稱,這些投資布局都發生在合成生物成為投資風口之前。

在一家國資背景基金任職的投資經理王永(化名)2022年上半年投了一家大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這家企業主營業務之一就是生物材料,即利用菌種、發酵等技術生產乳酸和聚乳酸等產品。「資本拿合成生物炒概念,恨不得像是創造了一個新學科似的。」

站在2021年的二級市場,可以理解一級市場的行為邏輯。

從美股到A股,合成生物在2021年幾乎經歷了一整年的狂歡。最早的合成生物學上市公司、美國巨頭Amyris在2021年前四個月持續暴漲;2021年4月底,隨着中國的華恒生物登陸A股,兩家下游的應用型公司——華恒生物和此前已上市的凱賽生物持續大漲到2021年底。這一年,凱賽生物股價翻了一倍,華恒生物的股價更是達到了上市時的三倍多。

方昕認為,這讓一級市場的風投機構看到了合成生物學IPO退出的路徑和估值倍數增長的希望。


中國合成生物學上市和擬上市企業,市值截至9月28日;製圖:楊立贇

處於寒冬之中的風投,正需要一個火熱的賽道幫助造血。

2022年,全球地緣政治變化、美聯儲加息、新冠疫情反覆等種種因素疊加下,前一年還比較活躍的中國PE和VC(私募股權投資和風險投資)開始大幅度剎車。

創投節奏停滯表現在投融資兩端——募資不順、投資放緩。募資方面,根據Preqin數據,2022年上半年,投資中國的PE和VC僅籌集了43億美元的美元計價基金,還不及去年同期260億美元的一個零頭。投資方面,畢馬威中國的相關報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PE和VC市場總投資數量為3610筆,同比下降21%;市場總投資規模為64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6%。

水木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唐勁草此前接受《財經十一人》採訪時表示:「目前除了高科技類、雙碳類的項目,其他項目大家都非常謹慎,像教育、消費、文化這些,基本上都不太投了。」

易凱資本創始人兼CEO王冉在社交平台發布消息稱,「保持基本正常的投資機構占比20%-30%,步伐明顯放緩的投資機構占比50%-60%,剩下10%-20%徹底躺平。」

在這樣的環境下,合成生物是資本寒冬中難得的一個積極發展的賽道。「它是個筐,可以往裡放的東西很多,醫療基金能投,TMT和消費賽道的基金也能投,大家各有各的訴求。」馬睿說。另一方面,生物經濟是國家鼓勵的方向,在中國享有政策紅利,風投在國內有退出路徑。



深創投創新投資研究院研究員林瑋對《財經十一人》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合成生物有「硬科技」屬性,理論上又能夠應用在食品、醫美、化妝品等幾個大市場,多項因素結合在一起,資本和FA一起做局,「很香」。「以前投消費、醫療、互聯網的美元基金下注了挺多,但是人民幣基金不太敢這麼玩。」

「那麼多機構追着合成生物,大機構想的是必須在這個賽道上插個旗,而小機構可能是被LP催着投。能不能投出一個明星項目,大家都是在拆盲盒。」方昕說。「對於一些頭部機構而言,投十個項目,只要有一個成了,就能獲得可能上百倍的回報,覆蓋其他九個失敗。」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引導也提高了合成生物的熱度。2022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四次提到合成生物學。2022年6月,深圳市政府發布了「20+8」政策,計劃打造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8個未來產業的產業集群,而合成生物就是8個未來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