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心裡不能只有錢,更要有人-(2)
三、要科學化管理,避免主觀好惡評價績效,避免一言堂、立山頭。
飛書是一款工具,但它背後的哲學是對人的理解,尤其是對年輕人的理解。
員工為什麼會離職?有一句話很著名,一是錢,沒給夠;二是心,受委屈了。總之一句話,幹得不爽!
實際上,對於95後和00後而言,第二種比第一種更難以接受。(很多00後不差錢,工作也不是為了錢。)
人受委屈,無非幾個原因:1. 自己的成績沒被看見;2. 很多事被冤枉了;3. 覺得績效不公平。這是任何一個公司都難以避免的。
金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很多公司缺乏科學管理,評價一個人主要看主管的好惡,於是大老闆一言堂,部門老闆山頭林立。
忠誠很重要,但一個公司僅有忠誠,或者「忠誠大於能力」的時候,這家公司一定長久不了。
華為就怕這種事情。所以它公司食堂里掛着一句標語「絕不讓雷鋒吃虧」。
績效一定要公平。如果僅靠管理者拍腦袋,或者員工的一面之詞,碰上那種特別會包裝自己的員工,老闆很容易被蒙蔽。
怎麼樣才能公平呢?
飛書 People里有個360環評。評績效的時候,讓員工邀請自己的上級、下屬,甚至是別的部門同事,總之是和他有密切協作的人。因為一個人的努力和成就,這些「身邊人」最清楚,讓他們來打分。
一般來說邀請會有10-20人,有時甚至會有40-50人。人數越多,越能從主觀接近客觀。而且這種邀請,上級還要確認。這是為了避免只邀請跟自己關係好的人,避免人數邀請得太少,或者漏掉關鍵協同的人。
所有360打分都是公開透明但又保密的,打分之後,員工自評,上級評估。
既然要求「全面」「客觀」,飛書有兩個事情簡直堪稱極致:
一是飛書認為績效要科學客觀。什麼意思呢?心理學中有一個「近因效應」,我們一般會對人或事的最後一次接觸,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很多員工在快要打績效的時間段,就會表現得格外努力,人們很可能就忽略他之前的表現。所以,打分之前,要有一個整體的績效回顧;
二是,飛書績效里還有個功能叫「手鬆手緊」。因為每個人的評分尺度不一樣,比如一個特別嚴格的人打出的A,跟一個比較寬鬆的人打出的A,含金量是不一樣的。
所以你看,管理是很科學的,可以通過「數字化」更精準。
在廣義的顆粒度上,我們觀察一個公司有兩個維度,一個是人情能力,一個是做事能力。
一個企業最好的情況是,員工情商高、做事能力強。但如果一個企業里,員工的人情能力>做事能力,就會顯得油膩。當然,如果做事能力很強、人情能力很低,也會有些剛硬。但總好過人浮於事。
00後渴望的是平等對話,上班跟老闆一起坐在辦公室,下班跟老闆一起開黑王者榮耀。
所以,要理解95後、00後,就要給他們科學的評價和空間,以免被「錯殺」。你反思一下:
1. 如果你是藝術、創意、廣告公司,你公司里有沒有扎小辮的男人。他們可能創意很強,又很有個性;
2. 如果你是科技公司,你公司里有沒有痴迷技術的「直男」,他們往往不善於交往;
3. 如果你是製造企業,你的產品經理是不是有開放心態、同理心,能夠洞察人性,有擔當,又有審美能力?
看一個人,需要的是「全景視角」。
越是優秀的人,越是自驅的。越是優秀的老闆,越不靠權威壓人,而是讓人心服口服。
四、公司的目標應該上下一致,目標對齊。
德魯克說,任何商業企業都必須建立起真正的團隊,並且把每個人的努力融合為一股共同的力量,充分發揮團隊精神。
任正非經常講,「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做企業跟打仗道理一樣,真正牛的老闆,都是站在更高維度通盤思考,向着一個目標前進。如果一盤散沙,企業自然潰不成軍。吳曉波在《大敗局》中講了很多企業,因為目標太分散,盲目搞多元化,最後把自己搞死了。
而真正要全公司做到「目標對齊」卻很難,因為:
1. 任何公司都是由小團體構成,大目標未必與小目標一致;
2. 目標的解釋成本很高,而不同層級的人,認知和視野不同。
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是索尼。
SONY在消費電子領域是神一般的存在,用現在的話說叫索尼yyds!
但是今非昔比,索尼從黎明到衰落。
舉個例子,索尼微單相機技術無敵,電視技術、音樂技術、遊戲技術,都是全世界最頂尖的,但它就是做不好手機。如今你在辦公室、在街頭,也很難見到有人用「索尼手機」。
索尼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公司目標無法對齊。相機部門不把最好的技術拿出來,電視部門也不把最核心的bravia電視顯示調教技術提供給手機部門,而Walkman部門,當然也不希望一個智能手機的音效,與三四千塊錢才能買到的Walkman是一樣的。
這是典型的大企業病。
另外,即使公司上下目標一致,也存在無法對齊的情況。舉個例子,一家冰箱公司的總目標是——轉型升級、淘汰低端產品,造出高品質、有設計感、潮流感的產品,提高品牌形象。
這是大目標。但是分解到研發部門、業務部門、銷售部門時候,就會有目標偏離。研發人員可能會想,市場上高端那麼多,自己公司沒有品牌優勢,研究了也賣不出去;業務部門可能覺得賣高端產品客戶不認,業績反倒不如之前;品牌部門可能想着藉機多申請點廣告投放費用。
另外,公司戰略目標的解釋成本很高,而不同層級的人,認知和視野不同。
董事長更看重公司長遠打算;高管可能更看重期權和部門業務的壯大;中層更看重自己的團隊規模、升職加薪等;基層員工可能就想多賺點錢。
當然,這並不能怨基層員工,任何人在沒有解決溫飽、住宿問題之前,都很難有遠大目標(少數天才除外)。
所以中國最優秀的公司,都是用高薪吸引最頂尖的人才。任正非在華為的股份不超過0.8%,但這一點,可以說95%的老闆做不到。
這就是「知」和「行」的差距。很多老闆「嘴上愛人才,本質愛金錢」,所以,沒有知行合一,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回到目標管理,怎麼才能目標對齊、上下一心呢?老闆又怎麼識別出哪些人真幹了事情,哪些人就會耍嘴皮子呢?
OKR是一個好用的系統。將複雜的問題,透明可視。
舉個例子,在飛書 People下面有個飛書OKR工具,在其中你可以看到戰略是如何層層落地的,最核心的目標由哪些員工來承接。
以前做流水賬匯報,很多人說了半天沒有一條是圍繞目標的。而在飛書文檔中可以插入OKR,員工可以在每個目標和關鍵結果下記錄當周進展,對着OKR匯報,聚焦討論業務目標。
比如三一重工,是中國唯一上榜世界500強的工程機械企業。2020年疫情,園區封閉,大量員工在線辦公,有的部門打電話、有的微信、還有各種視頻會議軟件,溝通變得很複雜。
當時三一的總裁唐修國,做了一個決定——「以飛書為平台,以OKR為主線,力貫三一辦公模式變革管理。」
痛下決心改革下,三一的每一個團隊都有自己的OKR教練,過去3年時間裡,三一重工打造了一支上下同欲、充滿激情的團隊。
比如地產界的扛把子,旭輝集團有2萬多人,這種大型公司最不好管理。儘管之前也寫周報,但每個人寫的都不一樣,嚴重失焦,沒效果還浪費時間,成了「內卷」的一部分。
有了飛書OKR之後,可以結合集團標準模板,OKR與任務對齊。一下子就做到了「力出一孔」。旭輝集團首席數字官徐斌說,現在企業業務的不確定性越高,業務創新程度越高、越適合用OKR。
企業做大、做強、向前走,其本質是一群人的心力心願。正如德魯克說,企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不同的貢獻,但是所有貢獻都必須是為了實現企業共同的目標。
謝欣說:「企業需要修煉內功,首先要實現組織數字化,而組織數字化的第一步,就是對最重要的『人』實現全周期的數字化管理。」
吉姆·柯林斯說,企業要找到自己的「飛輪效應」。在人才方面,底層邏輯也一樣。飛書 people把人才的價值最大化,把用人的難度最小化。
企業做大做強,最根本的是讓優秀的人才釋放出「知識要素」,讓優秀的人才形成「飛輪效應」。人才的飛輪,就是企業前進的巨輪。-(作者:悟00000能/來源:正和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