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甲小姐對話李開復:科幻想要什麼,AI該要什麼-(1)

2022052720:00



「Digital Divide(數字鴻溝)的確是一個已經存在的現象。技術在本質上是中立的,關鍵在於人類用技術為善還是作惡。其中一個問題是收入的再分配將如何進行?解決這個問題,某種程度一定需要政府的介入。」

不少科幻作品中,關於人機共存的未來有着相似的預測:機器終將擁有自主意識。而AI,從字面意義理解,正是機器的「智慧之本」。

1956年8月,美國漢諾斯小鎮的達特茅斯學院,約翰·麥卡錫、馬文·閔斯基、克勞德·香農等學者聚在一起,共同討論着機器模擬智能的問題,他們始終沒有達成共識,卻頭腦風暴出一個名字: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一年,也被認為是人工智能元年。

如今,「千里眼」「順風耳」等古老科幻概念已照進現實,人們對於AI也出現了多種態度:樂觀者認為,AI發展將給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人類終將走向由科技搭建的理想國;悲觀者認為,人將成為被技術反向馴化的傀儡,當AI超越人類智能擁有自主意識,人類甚至會走向覆滅;在樂觀與悲觀之間,還有一類中立者,他們認為技術本質是中立的,而善惡來自人的意念——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便是其中一員。

在近40年的AI研究中,李開復曾見證了AI發展的兩大關鍵技術節點:

2015年,以CNN為核心的計算機視覺技術拉開AI感知智能時代的序幕,機器開始在某些能力項超越人類,人臉識別、智能質檢、無人零售等商機浮現;

2019年,以大模型為代表的自然語言方向讓AI跨入認知智能主導的時代,NLP將使數據、信息走向知識和洞見,AI與人類智能的距離再次被拉近。

如今,IoT、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使AI逐漸成為一項基礎設施,嵌入人類社會各個角落。那麼,未來二十年的AI世界將會是怎樣一番模樣?

今年,李開復將他對AI未來二十年內的預判落筆成句,與科幻作家陳楸帆共同創作《AI未來進行式》一書。書中,他用科幻的形式呈現出十幅未來技術藍圖,並給出了自己心中AI發展的終極形態:在AI與自動化技術加持下,能源、材料與生產力變得唾手可得,人類將進入真正意義上的「豐饒時代」。

但在通往豐饒時代之路上,個人、企業、國家乃至全人類將經歷怎樣一番自我拉扯與上下求索?今天對話李開復,談談他眼中的AI未來,與可能面對的困難。
1.談新書:「我深深相信並崇尚科技向善」

甲小姐:以「AI」為關鍵詞的書已經多如牛毛,比如京東上已經有超過6000本。是什麼驅動你寫《AI未來進行式》,這本書有何不同?

李開復:AI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個技術,但很無奈,很多人都認為它好神奇,太複雜,一大堆數學,看不懂的算法,所以就放棄了。甚至在許多娛樂、科幻、媒體內容的渲染下,AI被誤解為會終結人類。

我覺得不了解或誤解AI,會讓一個人對未來的構想和發展面臨很大瓶頸。我希望無論理科生還是文科生,年輕人還是年長者,每個人都能真正搞懂AI對人類的價值和意義。

而要讓每個人都讀懂AI,就一定要寫得特別容易懂。所以需要找一位真正的小說家,把AI技術寫成故事,讀完這些故事,你就懂了。這就是這本書的初衷。

甲小姐:本書採取了「科幻小說+科技評論」的形式。如果不聊科幻,無法表達你對AI的預判嗎?

李開復:我已經預判AI很多年,不少預測近年已被證實,加上科幻,是為了降低廣大讀者對AI的理解門檻。

我做技術多年,科幻一直是我巨大的靈感源泉,比如Isaac Asimov寫的《I, Robot》。Isaac Asimov是我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嘉賓,他的書非常精彩,也給我很多靈感。這次和陳楸帆合作,一是把難的技術給所有人講懂;二是希望給那些技術很強,但場景想象力沒那麼強的理工人一些關於未來願景和場景的靈感和建議。

甲小姐:「科技」和「科幻」結合的過程困難嗎?

李開復:開始時比較忐忑的是,小說家是充滿創意的,但寫這本書需要限制他的創意。我不想把不可行的技術寫進書里,我希望每個技術都有科學根據,或者能夠按照趨勢推算出這個技術在20年後是可行的。所以寫這本書時,我先做了一個未來二十年的科技藍圖,楸帆按照這個藍圖發揮他的想象力。很幸運的是他答應了。

我是理工科思維,希望把前因後果、技術怎麼嵌入先想清楚再開始寫,於是我拿出做博士論文的方法,提綱挈領,一章章列出論點,某些我不那麼熟悉的新領域需要擴增調研、諮詢特定專家。寫第一篇的時候,我建議楸帆:我們一起來做一個outline,明確這故事主人公是誰?他發生了什麼事?用到了什麼技術,又怎麼樣了?最後技術碰到了問題怎麼解決?但這個故事不是很成功。

楸帆是詩人般時快時慢的產量,他更喜歡行雲流水的寫作感受,他也坦率跟我說,他的創意被牽製得蠻痛苦。楸帆說:「開復,寫科技是你的專長,寫故事是我的專長,你把科技藍圖寫得更清楚一點發給我,然後你就不要管了,我把故事寫出來,寫的過程中有問題我來問你,寫完以後你當然可以過一遍,有什麼問題我們到時候再改。」最後兩個月他索性去了一個偏遠的地方閉關。不過我們達成共識後,就越寫越順,速度越來越快。

甲小姐:科幻作者往往活在100年後,科技工作者活在今天,而未來要一個齒輪一個齒輪才能實現,不是一個筋斗雲就能取經的。這個時間差,你怎麼看?

李開復:我認為這本書是個比較好的結合,能幫科技工作者想象未來場景。

我作為一個理工科技術人多年,在本科、博士的時候就研究機器學習,我感同身受的是,做技術的人是欠缺場景想象力的。當年我讀書的時候,大家就在看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計算機視覺等問題,40年過去了,大家還在看類似的問題,但很多新的落地場景需要更多想象力。

未來這個技術會在什麼樣的場景使用?它帶來的可能不只是技術挑戰,而是環境的、社會的接受度挑戰,這些挑戰又要怎麼化解?我覺得科幻作家不但能把這些故事講得很清楚,也可以讓做技術的人看清楚。

甲小姐:假設本書不是你寫的,一句話給此書做「推薦語」,你會說什麼?

李開復:AI專家與科幻才子最有底氣的跨界合作,「科技+科幻」買一送一。

甲小姐:你想向讀者傳遞的是科幻、技術,還是價值觀?

李開復:相比大多科幻小說的「暗黑」,這本書更加樂觀,因為所有故事都有科學依據,是我們能從當下技術進展中推演出來的。書里既有科幻、又有科技,每個人口味不同,只要是對未來心懷好奇的讀者,總能嘗到調動胃口的一道菜。

我的科技解讀部分不僅包括技術本身,也包括價值觀,比如技術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挑戰與煩惱,我們又該如何化解?未來社會將因為AI和其他高科技的發展,發生什麼樣的改變?我們該如何應對?書中提出很多疑問,也揉合了陳楸帆和我的價值觀,明眼人應該讀得出來,我深深相信並崇尚「tech for good」——科技向善。



2.談預判:「孕育『隱形冠軍』是一條非常有價值的科技發展路線」

甲小姐:書中十個故事分別發生在印度孟買、西非尼日利亞、韓國、新加坡、日本東京、斯里蘭卡、歐洲、美國舊金山、中東、澳大利亞,每個故事場景的設定、融入的技術與不同地區的選擇之間有哪些聯繫?

李開復:為方便讀者理解,我們要由淺入深地排列不同技術。比如讀者只有先了解深度學習,才能了解計算機視覺,進而才能理解自動駕駛。此外,20年後AI一定已經改變全球,全世界的人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全球各地。

每個故事地點的選擇,絕大部分由楸帆按照故事原創構思主導,我們會考量技術實現的難易程度,如果一個技術10年後就有可能成熟,我們會將故事設定在技術較為欠發達的地區;而如果一個技術離現在還比較遙遠,可能真的需要20年才能成熟,我們更偏向將故事安排在一些AI強國。

甲小姐:你在《神聖車手》這則故事中提到,加速L5級自動駕駛的實現,更有效的辦法是大膽改造現有城市道路及相關基礎設施。「城市道路及相關基礎設施」不是僅靠商業能夠解決的。在不同體制下,你認為各國實現L5的路徑有哪些不同?

李開復:未來交通肯定需要產業、政府、生態一起推動。但當前,歐美和中國擁抱自動駕駛的態度大相徑庭。

歐美是在「路不變、城市不變」的前提下,思考自動駕駛怎麼上路。美國可能會因為工會等方面原因,做一些對推動技術不利的事情,比如因為保護貨車司機的工作,不允許貨車在高速公路上做無人駕駛測試。

中國是非常願意擁抱新技術革命且有強大執行力的國家,會探討能否讓高速公路跟車「講話」?能否在某一個新建城市中心,把車行道和人行道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層,讓車不會撞到人,可以更大程度加速落地L5級別自動駕駛。在中國浙江、江蘇等地,已經有智能公路在運行,通過傳感器可以幫助貨車開得更安全。

從政策角度看,中國更有機會,因為中國更有魄力來做基礎設施的顛覆性改變。在新冠疫情催化下,自動駕駛中國的高速、港口、機場、工業園區、物流基地、城市裡都開始運行起來。

甲小姐:《職業救星》這則故事中,針對AI造成的失業潮,出現了一類專門負責重新分配工作的職業再造公司,為失業群體提供就業諮詢及培訓。從現實角度看,這類企業能出現並切實運轉的前提是什麼?

李開復:AI造成的社會問題,一定是在AI普及度非常高的情況下才更有可能發生,也更有可能解決問題,這需要產業和國家的集體智慧共同面對。

轉職的需求一直存在,不是AI時代的獨特產物。不管是追求薪酬、社會地位還是自我價值的提升,我們的社會一直都有不同路徑幫助勤奮工作者轉職,只不過有的通暢些,有的困難些。

然而在AI時代,我們預測的這類職業再造公司的專家們要特別理解AI、自動化技術,特別理解AI需要哪些人類技能來輔助和補充,所以前提必須要有足夠的技術知識,也要有充分的人類洞察。

此外,職業再造本質是針對AI時代職場供給和需求的鏈接和媒合,其實不用20年,這部分的職業升級需求已經開始發生了。

甲小姐:不同於一些人對「奇點時代」的樂觀預測,書中《豐饒之夢》這則故事的解讀部分,你提到在AI僅有的65年歷史中,僅深度學習一項重大技術突破,而奇點時代的到來則需要十幾種同等量級的技術突破作為前提,這是短期內無法滿足的。你認為與「深度學習」同等量級的技術有哪些?

李開復:合成生物學、可再生能源。

甲小姐:這些技術對未來產業生態會有哪些影響?

李開復:隨着合成生物學的發展,新材料技術的突破將會進一步推進能源變革,讓「材料革命」成為可能。農業將從耕種收成產能主導,搖身一變轉化為供應製造產能主導。製造能力強的國家,將領跑農業。

合成生物技術將徹底顛覆食品工業的發展模式,例如我們可以在實驗室里利用動物幹細胞合成「人造肉」。目前,AI+合成生物領域已經開始有初期具體成果,技術上開始得到不同程度的驗證。可以預見,未來生產一個新物品所需的材料和能源將越來越便宜、綠色。

「能源革命」 明確可期。目前,太陽能和陸上風能是最便宜的能源。此外,未來隨着電動汽車的大規模量產,鋰電池行業將迎來快速擴張,其成本將繼續降低。鋰電池儲能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讓人們有機會把晴天的太陽能和大風天的風能儲存起來,最終取代傳統的電網系統。

接着,搭配智能調度和優化,不但可以進一步降低能源的價格,而且可以為一些曾因成本高昂而無法推進的落地應用和創造發明提供動力。所有消耗基礎能源的產業,例如材料、製造、計算、物流等方面的相關成本都將隨之下降。

我們在探討各種技術的未來預測時,同時考慮隨之而來支撐技術飛躍的計算需求、能源需求。可持續的能源解決方案必須提前到位,技術實踐才成為可能。

甲小姐:根據書中的內容,AI的故事走向完美終局前提條件——我們需要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需要相關部門足夠及時地建立行業或法律,需要迭代出能夠與科技發展相匹配的社會制度或文明,需要民眾有足夠的自覺意識,去擁抱AI帶來的各種變化。但現實中,不同國家地區的情況各有不同。以中美為例,目前在這四個前提中,中國的機會在哪裡?

李開復:首先,中國有特別突出的人才優勢,大批年輕應屆畢業生都渴望進入人工智能領域。中國近年來在AI領域的論文數量、引用數據,都呈現彎道超車的態勢。

其次,中國有巨大市場帶來的商業模式和數據優勢;

第三,政府務實有力的政策正在支持AI產業,科學家創業浪潮、專精特新企業不斷湧現,很大程度都得益於政策激勵;

第四,中國競爭的創業生態下催生出強大的本土創新型企業,它們嶄新的、甚至全球首創的業務模式飛速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數據、AI及其他技術的突飛猛進。

甲小姐:科技路線,中美路徑之外,你還看重哪條路?

李開復:「隱形冠軍」這一概念由德國經濟學家Hermann Simon(赫爾曼·西蒙)提出,事實上,德國也擁有全球最多的「隱形冠軍」企業。中國近年也開始鼓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夯實技術,成為自己所處賽道的「隱形冠軍」。我認為這是一條非常有價值的科技發展路線。

甲小姐:你認為未來二十年,書中列出的AI技術中,最具商業前景的五項技術是什麼?

李開復:我認為是AI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及自動化、自動駕駛、AR/VR/MR、AI+醫療。作為一名投資人,我的預測邏輯結合了技術和商業路徑的兩路判斷。以上五項技術,彼此之間有很大關聯。

首先,AI自然語言處理的可期突破,是讓AI從感知智能躍遷到認知智能,能力將遠超現今的AI聊天機器人對話、AI輔助翻譯或輔助寫作。下一代AI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理解為未來的「AI大腦」,包含完整的分析、理解、詮釋、決策、反饋能力,也更接近人腦。

接着,機器人及自動化可被理解為 「AI手腳」,從重複性的手腳工作,到更複雜、精細甚或具有不可預測性的手腳工作,機器人技術會越來越成熟。其中,自動駕駛會成為結合AI大腦、AI視覺及AI自動化的全套實踐場景,未來交通會是一個巨大的生態鏈。

AR/VR/MR可把上述的綜合能力呈現在虛擬現實中。大家對元宇宙的理解大多從娛樂遊戲入手,但這部分虛擬技術的突破,適用於非常寬廣的商業和工業領域,極具商業潛力。

AI+醫療也是我個人格外熱衷、有着長期信念的契機。

最近我開始談AI+Science(AI+科學交叉)的潛力。比如我們可以用AI幫助科學家研發新藥或生物化學和其他相關的科技領域的一些新理論,這些理論可以用AI來提議並驗證它。

目前,要研發一種有效的藥物或疫苗,需要投入10-20億美元的資金和數年研發時間。AI將大幅提升藥物的研發速度,降低研發成本,為患者提供更多價格在可承受範圍內的特效藥。同時,科學家生產力提高,能夠以比現在快3-4倍的速度發現藥物,而且可能便宜10倍。

我預測,5-10年內是「AI+醫療」的關鍵突破口,將在各種醫療細分領域實現落地。比如有臨床和商業場景的特定醫療影像、輔助藥物研發、多組學與精準診斷、個體化治療、手術機器人以及其他存在領域。

甲小姐:你期望中自己的2042會是什麼樣子?

李開復:四十年前讀博士時,我隱約有個模糊的方向,如今我更明確了我的追求。我期望,AI可以幫助我們擁有舒適的生活,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實現自我,甚至可以幫助我們擺脫恐懼、虛榮和貪婪,勇敢地追求愛與夢想。

我們要相信,人類絕對有能力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探索全新的世界,思考人何以為人,以及人生的意義。這可以說是我期望自己2042年的生活狀態,也是為什麼我持續投入寫作、藉此把理念傳達給更多人的起心動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