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幾千年的戰火爲啥燒不毀洛陽的王氣 ?

2024111619:37

何尊中 “宅茲中國” 的銘文孔子像隋運河分布圖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一千年前,司馬光恐怕想不到,他的這兩句詩成了洛陽最貼切的寫真。這座千年帝都,恐怕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寶貴的城市。只可惜她經曆過無數次戰爭,多少繁華付之一炬。但,她所擁有的曆史文化,是任何一本書、一個人都難寫清楚的。



01/‍‍‍  幾千年的戰火始終燒不毀洛陽的王氣,爲啥?

敵人主力從洛陽不要命的往東突圍,……戰鬥之激烈空前緊張。

戰鬥至十二時許告一段落,洛陽突圍之敵機幾乎全部被殲……

《本色——秦基偉戰爭日記》1948年4月5日

這應該是洛陽最後的戰鬥。

在此之前,古都洛陽曾經曆了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李自成的攻陷,金兵鐵騎的殘踏,安祿山、史思明的洗劫。

                           

日軍轟炸洛陽飛機場

再往前數,匈奴人的劉姓軍隊,攻取城池,俘虜了晉朝的皇帝,史稱永嘉之亂。那一次戰火中,大批的中原人不得已遠走他鄉,開啓了中國漫長的南北朝。

流散江淮閩粵的北方人,早已回不去了,永遠“客家”在了南國,只有“洛陽橋”的名字還銘刻著他們曾經的鄉愁。



洛陽橋

還有最前邊的一次,董卓,這個勇悍粗魯的將領,完全沒有羅馬皇帝尼祿那般百無聊賴的心思,急迫的戰局令他心生膽怯,于是裹挾著漢朝的皇帝遁走西北。

臨走前的一把火,洛陽周圍二百裏盡成焦土,這是洛陽自成周建城以後第一次被焚毀。

洛陽,一次次遭遇兵燹戰火,宮阙、城垣、市井盡皆毀去。

幾千年來,多少鮮血灑在這塊土地上,多少國仇家怨、恩義情仇在這裏上演,多少合歡離恨、懷古幽思伴隨著黃河、洛水東逝而去。

然而,洛陽卻一次次浴火重生。她,始終在那裏。

雖然在空間上“跳躍”在不同的城池,然而在時間的維度,她早已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成爲永恒的中國的“坐標”、文明的中心,成爲曆史的化身。

02/‍‍‍  洛陽,就是最早的中國

這一切,應該說,是從一個叫“旦”的人開始。他姓姬。他就是周公。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的哥哥周武王,伐纣滅商,定鼎天下。經過多年殚精竭慮的憂思和最後的血戰,他的健康已經每況愈下。

武王心裏知道,那些追隨帝辛的商臣和部族,還沒有完全平定,隨時准備反攻。

長子尚幼,諸弟都還年輕,只有周公能夠接手自己未竟的事業。

武王心裏知道,周人的故土太偏西了,若要控制東方,必須建立“前哨”堡壘,讓自家兄弟控制這天下的樞紐。

于是他爲周公選好了新都城的基址,位居天下之中的平原之上,這裏小山環抱,三水彙流,形成一塊盆地,是天賜的建都之所。

這決定,武王與弟弟周公一定有過細密的商談,當然詳情已無從查考,只留下“九鼎遷洛”的曆史故事。

武王去世,繼位的是少年成王,周公以叔父的身份輔政,開始營建洛邑。洛邑也叫成周。

同時將朝歌城中所有的居民,從貴族到工匠、平民全部遷徙到這座幼苗般稚嫩的城市。

東方的叛亂真的很快發生。令周公心寒的是,自己的兄弟管、蔡、霍三人竟然和商人聯手。

軍隊從洛陽迅速出動,向東方開拔。叛亂平定了,東方再次安甯。洛陽第一次顯現她天下之中的地利之便。

洛陽開始的地方,大約也是中國開始的地方。“中國”,真的太久遠了,周人之前,洛陽周邊及東、北等方向上,尚有夏商、唐堯、虞舜、五帝三皇的“中國”。

那些華夏民族血脈源頭處的氏族酋邦,實在悠遠飄渺。河圖洛書,更是曆史深處的微光。

但在青銅器何尊之上,清清楚楚銘鑄著——“宅茲中國”。國就是城,中國,意思是中央之國,就是洛陽所在的城,周公之城。



洛陽,就是最早的中國。

周公在洛陽制禮作樂,規劃各種制度。殺人祭祀的商人舊習被嚴令禁止。

他希望人們能夠克制欲望,親人之間應該長幼有序、和睦相處。周公的道德理想,以各種禮節的形式頒布天下,行于貴族之間。

他又將周人的“子弟兵”和同盟軍分封到東部各地要沖,建立新的封國,修建道路,溝通東西。

還讓這些諸侯貴族之間互相通婚,互爲姻親,這樣天下才能親如一家。

“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這個周,是周公締造的周。

周公,這個幾百年後,萬聖先師孔子久已“不複夢見”而不禁爲之哀歎的人,締造了天下即後世中國最早的理想樣貌,也奠定了洛陽百代千年的帝王基業。

周公之後五百年有孔子。

孔子,這個被曆史上無數的道德控和野心家打扮起來的聖人,也曾千裏迢迢從魯國來到洛陽,只爲了見老子。

                          

他向老子請教了很多事情,不僅是無爲若虛之哲理,甚至禮樂文教,老子也同樣爛熟于心,幾句漫不經心的點撥,同樣能受益良多。



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

洛陽,從西周到東周,從“陪都”到“首都”,她是周王朝典章版籍之所在,是青銅器鑄造的中心,禮樂制度的中心。

老子的地位某種程度上正來自他所處的核心地位,這是孔子無法企及的,也許這正是炮制曆史故事的人並未明言的道理。

真實的曆史中,在孔子奔波勞碌的年月,禮崩樂壞,晉楚爭霸,諸侯紛亂。洛陽似乎第一次顯現疲態。

但這裏,作爲周王室所在之城,仍然是商賈雲集,貿易繁忙的商貿城市。

鄭國的弦高,那個趕著牛“將市于周”卻陰差陽錯救了國家的人,本來卻是要來洛陽大幹一票的。現在的考古工作者已經證明,從東周制造的平肩弧足空首布,遠在安陽、舞陽都有出土。



弦高像

洛陽,作爲商業城市的輻射力,涵蓋了中原衆多國家。東周,能夠在洛陽延綿幾百年,一直到秦嬴“四海一統”才算壽終正寢,這天下之中的優勢自然不容忽視。

03/‍‍‍  被大運河串聯起來的洛陽---解決了長安人的吃飯問題

秦皇一統,漢承秦制。秦漢,長安在西,洛陽在東,兩座偉大的城市交相輝映,仿佛華夏星空中的巨型雙子星。

兩顆恒星的連線,也就是華夏文明的“文明軸線”。一系列重要的城市就沿著這條線及南北擴散分布。這條線,從周到漢,越來越清晰可見。

長安與洛陽之爭也幾乎貫穿了唐以前所有的朝代,以洛陽否定長安,成爲常見的政治手腕。

從西漢末期開始,洛陽被明顯地賦予了儒家神聖性,定都長安好像只是出于維護統治安全的權宜之計。

歲月流轉,朝代更叠。由于西漢末期戰爭對長安的破壞,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建都于洛陽。

東漢的洛陽度過了一段漫長而惬意的時光,這裏不僅是全國政治和經濟的中心,也是太學——這所中國和世界上較爲古老的、規模最大的一所大學的所在地。

東漢末年,這些意氣風發的太學生爲了掃除宦官勢力,義無反顧地卷入到“黨锢之禍”的政治漩渦之中。

正是洛陽,這天下的中心、經學的中心長期的滋養,孕育了學子們心中的風暴。

魏晉南北朝,洛陽已經很古了,即使屢遭戰亂蹂躏,卻仍然保持天下之中的優越地位。

不僅如此,她已經開始羽化升華,顯現其抽象的“理想型”。

曹操晚年,定要回歸洛陽,這裏有他的青春歲月,更有天下之中的天道正統。北魏孝文帝執意遷都洛陽時,即便經過永嘉之亂,她已相當破敗。然而在孝文帝心裏,洛陽是天下之中,是“土中”,是王者理所當然的居止。



三國時期的洛陽故城

到了唐代,貶抑長安,擡高洛陽,成爲武則天的重要國策,這其中也蘊含洛陽爲天下之中的傳統觀念。

一直到宋代,李格非《洛陽名園記》中仍感喟,“洛陽,帝王東西宅,爲天下之中。土圭日影,得陰陽之和;嵩少瀍澗,鍾山水之秀。”



洛陽名園記

“洛州無影”,這裏是天下的中心,是圭表側影、呼應上天的佳所。在洛陽立表測影,似乎也成爲南北朝直到隋唐時代政權的通行做法。

這種觀念甚至遠渡東洋,在日本戰國時代,各地大名理想的人生巅峰就是帶領兵馬攻入京都,這就是“上洛”。洛就是洛陽,“上洛”就是“問鼎”。

洛陽早已不只是物理的城市,而成爲無上權力的象征,正如西方的凱撒也早已不只是那羅馬共和國的終結者,而成爲所有“皇帝”的名字。

所以,洛陽,在唐代,終于成爲神都,好像普通的都城已經配不上她的神聖。

此時的洛陽,仍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處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通濟渠、永濟渠交彙于此,江南河、邗溝是通濟渠的延伸。

大運河呈“人”字形將江淮、中原和河北地區連成一體,形成了一個以洛陽爲中心,西通關中,北抵河北,南達江浙的龐大運河體系。大運河使漕運得到極大發展,成本大大降低。



然而,各地物資運抵洛陽一帶之後,西去關中的運輸困難重重,因爲黃河運道中有號稱“天險”的三門砥柱,加上渭河迂曲多沙,水量時感不足。

唐代中期的理財專家劉晏,疏浚汴水,建立十個船廠制造糧船,又訓練兵士任船工,並用分段轉運之法,歲運江淮糧食數十萬石,暫時緩解了關中食糧問題,爲大唐續命良久。



劉晏

但是這些問題早在西漢武帝時就已存在,始終無法徹底解決,關中地理位置決定了其不可逆轉的命運。這些因素,也是洛陽從陪都升格爲國都和神都的重要原因。

唐代,運河使洛陽成爲天下糧倉,真可謂“石崇之鄉”。晚唐的皇帝和皇親貴胄、文武大臣吃不上飯,不得不跑到洛陽來就食。

其實從隋炀帝到武則天,他們老早就把家搬到洛陽,也就隱藏了這一份狼狽。

由于隋唐以後,特別是“安史之亂”之後,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從長安到洛陽的“文明軸線”逐漸瓦解,中國立國的姿態已經開始從東西方向呈現爲南北方向。

04/‍‍‍  靖康之變後,洛陽真的一蹶不振了嗎?

宋元開始,北京和南京(附近區域)的連線將逐漸成爲新的南北向“文明軸線”。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陽,曾經的天下之中,從唐代之後,仿佛日薄西山、美人遲暮,任人憑吊。

雖然宋元時期,還有程家兄弟講學的盛況,還有儒釋道文化的彙聚,明清以後,還有山陝商人雲集于此。

但,洛陽真的再也沒有成爲統一中國的首都。

近代以來,歐風美雨之下,中原大地更顯封閉。洛陽,長久地靜默于豫西,王氣黯然。軍閥、日寇、“蔣軍”匆匆駐留匆匆別去。

這個《三都賦》一出,爲之紙貴的洛陽,這個激發了《洛神賦》靈感的溫柔鄉,這個《洛陽伽藍記》中被追憶、被怅惘留戀之繁華都會,蟄伏了。

但,我知道,你從未離去。要不了多久,對于你悠遠的曆史來說,不過是一瞬。

你將迎來紅色的建設大軍。你這個命名了盜墓賊和考古隊都不可或缺的“洛陽鏟”的城市,在層層累累的古老遺迹上將要翻開嶄新的現代工業和現代城市的新篇章。

(圖片來源于網絡)---[來源 :  豫記/劉京廣  : 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