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白重恩 :企業出海,不是要征服世界,而是要融入世界,服務世界

2024111613:25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 :地球、陽光

過去40多年,中國在多數年份裏實現GDP的高速增長,這主要歸功于堅定地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尤其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通過對經濟全球化全面和深入的參與,極大地提升了發展水平,也獲得了更大的市場空間。

1979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只有293.3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額只有16.59億美元,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微乎其微;

2023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5.94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爲1478.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633億美元。

可以說,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方之一,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擁抱者與參與者。

我本人也是全球化交流的受益者,屬于改革開放後“人才出海”的第一批。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先是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叠哥分校數學系獲得了數學博士學位,1993年又在哈佛大學經濟系獲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通過這些學習,我本人也走上了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教育道路。

在過去幾十年的多數時間裏,整個國際環境對中國非常有利。世界經濟從傳統的産業間貿易轉變爲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推動的産業內貿易,這爲中國提供了更多加入全球生産網絡的機會。

中國也成爲全球對外投資的領頭羊之一,其中發生了一系列中國企業到海外並購國外企業的案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參與其中,當然有整合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後,國際環境發生了不少變化。特別是過去的十年,這種變化發生的速度在加快。有人用“烏卡”(VUCA),即易變、不確定、複雜、模糊(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來描述這種環境的特征。這對在全球從事商業活動的企業來說無疑構成了更大的壓力與挑戰。

當下,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都正在經曆一場複雜的大轉型,多邊貿易體制遇到諸多困難和挑戰,貿易摩擦和關稅問題層出不窮。

保守主義回潮、逆全球化,尤其是地緣政治沖突、地緣政治考慮所帶來的逆全球化給全球經濟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企業做投資決策,確定性是特別重要的因素。諸多不確定性會對全球經濟産生負面影響,也會對中國宏觀經濟産生不利影響。

同時,我們也能看到,經濟全球化本身也正在經曆重大的結構性變革,全球供應鏈正在緩慢重構,不少經濟體對于供應鏈“在岸化、近岸化”的要求在提升。

此外,全球價值鏈的知識密集度也在增強,低技能勞動作爲生産要素的重要性在逐步降低。

中國依然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中國企業要出海,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依靠廉價勞動力和人口紅利競爭的時代已經或快要結束,未來必須靠産品質量、生産效率、創新設計和品牌才能贏得國際市場。

同時,我們的很多産業體量極大,這種産能走出去,對外部的沖擊也會很大。過去我們已經有這樣的情況,現在和未來仍然會有這樣的情況。比如近年來“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锂電池、光伏産品)出口增長很快,但已經引起出口目的地國家的反彈。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新問題,我們要未雨綢缪,爭取從“卷贏”走向實現共贏。

以上這些都是變化,當然,還有很多其他變化也在發生,比如外面很多國家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環境都在變化,在此無法全部列舉。

但是,我們也要堅信一些“不變”的東西。我認爲,最重要的也是最堅定的是要相信經濟全球化的長期趨勢不會變。因爲全球化符合經濟規律和生産力發展方向,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不可能再回到閉關自守的時代,逆全球化也沒有出路。

                 

在《出海》(注:《出海:聯想全球化20年實戰方法論》)這本書中,我也看到了全球化企業層面的一些不變。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聯想集團,這是一家從北京中關村走到全國,走到世界的企業,也是中國第一批出海企業之一。

2024年是聯想創立40周年,其前20年主要在中國市場發展,最近20年成爲一家全球化企業,聯想是植根于中國,但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國公司,或者說是之一。



中國企業出海,構建全球化企業的競爭力,不變的就是要有持續應對變化的能力。

不同的市場,變化千差萬別;不變的是要打造獲取、建立新能力的能力,這種新能力不是單方面的能力,不是說降低生産成本就夠了,而是要增強全面綜合的能力,比如,在公司治理、文化融合、合規、ESG 上都要補足短板;不變的是要融入全球價值鏈,在産業鏈上不僅要把中國的産能釋放出去,還要充分利用全球其他區域的産能,整合全球價值鏈。

各個行業和各家企業在出海、開展業務全球化運營的道路上,一定都會遇到自己的問題,有些是文化鴻溝,有些是公司治理,有些是合規,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找到恰當的、建設性的、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這本書通過十個章節,覆蓋了主要的問題模塊,通過全局性的方法、最佳實踐,用故事化的案例提供了借鑒。

從這本書中,我也看到了企業出海不是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相反,不論是戰略、文化,還是一些重大收購都經曆過迷失與彷徨、失敗與痛苦,企業在踩過很大的坑後才練就一些核心能力。

中國的成功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離開的是本土市場,是舒適區,到了國際市場,是要到陌生市場去搶份額,很多時候要貼身肉搏,再加上足夠的運氣和智慧才有機會取得成功。

中國的出海企業整體是一個貼上“中國”標簽的矩陣。他們踏出去的每一步,或深或淺或踉跄,對于整個中國企業群體都是有意義的;他們蹚出來的路,或起或伏,對于整個國家經濟都是有意義的。

成功者的路徑可供借鑒,跌倒者的教訓以供規避,而任何一家來自中國的企業獲得的成功,都是“中國”這個標簽的成功。

出海企業間的借鑒、彼此呼應和互相成就將慢慢産生溢價效應,會讓中國品牌成爲一個招牌,爭取讓這個招牌幫助後來者,成爲他們的加分項。如此往復,中國的企業才有可能在世界市場把路走得更寬,更順,才能讓中國經濟整體踏上一個更高的台階。

最後,我想要再表達一點,企業出海,不是要征服世界,而是要融入世界,服務世界,要有開放心態。過去我們談到中國企業出海時,習慣于以中國爲坐標。

然而,一家真正做到全球化運營的企業也必須建立全球觀,把企業放到全球化視野下去打量,並對所到國的利益相關者負責,做好企業公民。這樣才能在全球發展得更順利、更成功。

如果中國有更多這樣的全球化企業,對中國自身的助益以及中國在全球的軟實力的貢獻也會更大。

作者 :  白重恩-作者簡介: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本文是作者爲《出海》一書所做的序言,原標題爲《變與不變》。---(來源 :  秦朔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