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管理者,一定要有體系

2024091915:35

              

*管理者,一定要有體系*

一位讀者問我,好的管理者和普通管理者的差距是什麽?思考片刻,我說:就看是否有體系。

有體系的管理者,決策水平高、能夠帶領團隊一直穩定地拿到結果;沒有體系的管理者,表現時好時壞,完全取決于個人狀態,難當大任。

有體系的管理者,在職場晉升方面的機會當然比沒體系的管理者要高很多。在我看來,管理者至少要具備三大體系:思維體系、行動體系、學習體系,下面分別展開聊聊。



01,  思維體系:認知,決定起跑線

職位越高的管理者,越要求具備強大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好比是職場競技中的起跑線。強大的思維能力,能夠幫助你在競爭當中拔得頭籌、暫時領先。

1)系統思考

系統性思維,是通過將系統中各元素及其相互作用聯系起來,從而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問題,找到問題的本質原因,並針對性地采取解決措施的一種思維過程和模式。

在《古董局中局》當中,許願通過把周圍發生的事情、人物、時間,有機結合在一起,當作一個整體進行思考,終于抽絲剝繭破獲“佛頭案”,這就是系統思考的威力。對管理者來說,處理複雜問題、管理複雜項目、帶領大型團隊,都要用系統思考的方法進行整體考慮,才能把握大局,更好地破局。

2)深度思考

稻盛和夫說過,比勤奮更能拉開人生差距的是深度思考。理查德·保羅在《思辨與立場》一書中也曾表示,低質量的思考會導致低質量的生活。那麽,什麽才是深度、高質量的思考呢?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思考》一書中,下了這樣一個定義:無幹擾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對某一事物)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制。也許這種說法有點抽象,我們可以借用“冰山模型”,對深度思考做一個更形象的理解。懂得深度思考的人,看到冰山下面的世界,而不懂得深度思考的人,只看到冰山一角。

3)模型思維

模型思維是人類認知複雜世界的一種快捷方式。我們從經驗中總結規律,再把規律抽象出來,變成可以清晰表述的諺語、公式、定律,這些濃縮之後的經驗,就是模型思維。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就是一種模型思維。

模型思維是有局限性的,容易“拿著錘子,找釘子”,所以我們要具備多元思維模型。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一書中提到過,要掌握各學科最經典的100種模型思維,才能夠對複雜問題有深刻的洞察。

關于管理者思維能力的提升,我在《卓越領導力修煉》專欄裏講過,這裏就不展開了,接下來聊聊行動體系。

02,  行動體系:行動,決定天花板

1)雙目標清單

巴菲特的私人飛行員邁克·弗林特,曾向巴菲特請教如何制定職業目標。巴菲特讓他寫下職業生涯最重要的25個目標。弗林特照做。然後,巴菲特又讓他圈出最重要的5個。于是現在有了兩個清單:一個是最重要的5個目標,另一個是另外20個。

巴菲特問弗林特:你現在知道該怎麽做了麽?弗林特回答:知道了,我會馬上開始著手實現這5個目標。至于另外20個,有空的時候再做。

巴菲特聽完後搖頭說道:不,弗林特,你搞錯了。那20個目標,你應該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它們,不去花任何的時間和注意力在它們上面。

這就是巴菲特在使用的:雙目標清單系統(Two-List System),即在一段時間內,完成一些對自己最爲重要的事情,對其他次要的工作則可以置之不理。

希望各位管理者,學會“雙目標清單系統”,極致地專注你最重要的工作。

2)PDCA戴明環

PDCA戴明環,是非常實用的落地方法論。所謂戴明環,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PDCA 循環。它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首先提出的,由戴明大力推廣普及,故因此得名。

PDCA 分爲4部分,即Plan(計劃), Do(執行),Check ( 檢查) 和Act( 處理)。關于PDCA戴明環我在《卓越領導力修煉》有個章節講過,這裏點到爲止。

3)福格行爲模型

福格行爲模型認爲,一個人要做一件事,需要足夠的動機,可以勝任的能力和有效的提示線索。只有當三者同時滿足時,行爲才會發生。

用公式表達爲:

B=MAP,其中B(Behavior)是行爲,M(Motivation)是動機,A(Ability)是能力,P(Prompt)是提示線索。



行爲的産生可以簡單理解爲:想做,能做和記得做。比如:我知道跑步對身體有益,這是想做,在我小區裏有跑步專用的跑道,下樓就可以跑,這是能做。但如果我不記得,沒有提示線索,就還是不會去跑步。

基于這個模型,你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觸發開關:鬧鈴,提示你每天早上6點起來跑步。

了解了福格行爲模型,可以幫助你設計一些規則讓團隊和自己養成好的習慣,比如每天的站會、組織學習和分享、定期複盤等等。

講完行爲體系,下面我們聊聊學習體系。

03,  學習體系:快速學習,

是VUCA時代下的重要技能

K哥最近在讀《納瓦爾寶典》,裏面有一句話印象深刻:“在當今時代,你要在9個月內掌握一門新專業,而這門專業在4年後過時,但是你在專業存在的3年內,可以變得非常富有。” 比如過去的電商供應鏈知識,讓很多人暴富;再如現在的直播帶貨知識,也讓不少人致富。

1)從讀經典開始

坦白說,大部分的書是不值得讀的,至少不值得一字一句仔細地讀,但是有一類被時間證明過的書籍卻非常值得讀。比如那些各學科的開山之作,舉例來說:經濟學的《國富論》、管理學的《科學管理原理》。

而且經典書籍,會奠定你的基礎認知,爲你在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地基。所以讀書要從經典讀起,盡量不要讀暢銷書。

2)費曼提問法

大家常說的“費曼學習法”,實際上並不是費曼提出來的,在百度百科裏講過,這一方法的靈感來源于費曼。

但是,費曼曾經提出過,如何提升思考力,更好地深入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可以把它定義爲“費曼提問法”,就是你必須有一打“你喜歡問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斷閃現在你的腦海,幫助你從不同層面去思考知識的關聯信息。

以下是我常常用來思考的問題,分享給你:

1、目標是什麽?

2、前提條件是什麽?

3、如何更有效率的達成目標?

4、如果無法達成目標,最佳策略是什麽?

5、事情的核心是什麽?

6、事情的本質是什麽?

7、如果存在信息差,對結果有什麽不同?

8、如何驗證這件事的完成情況?

9、通常做這件事,會犯哪些錯?

10、通過這件事,我能獲得哪些成長?

11、這件事值得長期投入嗎?

12、這件事投入的資源和結果匹配嗎?

3)提高知識吸收率

很多人熱衷于統計,一年讀了多少本書、寫了多少字,以彰顯自己學習方面的成就,其實閱讀量只是手段,不是目的。K哥自己也經曆過這個階段,喜歡炫耀自己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

學習的關鍵是提升知識吸收率,其中最有效的舉措就是,大量輸出。

輸出的方法很多,講給別人聽、寫讀書筆記、寫公衆號、錄視頻等等,挑一個你喜歡的方式即可,關鍵是要堅持大量輸出。

讀了一本書、聽了一堂課,然後寫幾百字的人,跟那些不寫的人相比,知識吸收率差了一個量級。久而久之,就拉開了人與人的認知差。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作爲管理者一定要有體系,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思考和積累,形成自己的方法論,才能不斷突破瓶頸,走上職業巅峰。---[作者 :Mr.K*來源 :技術領導力/來源 :  互聯網思維]



*這個故事,揭秘了管理費用的浪費*

管理費用,是爲了企業管理體系運轉而“公攤”的支出,如職能部門人員的薪酬、業務招待費、差旅費。之所以稱其爲“公攤”,是因爲這部分支出不計入産品或服務,卻不知不覺就發生了。

管理費用在企業的總支出裏並不占少數,這裏有一個衡量的指標——管理費用率,即管理費用和主營業務收入之比。管理費用率過高的企業,具體表現林林總總,但本質都是其設置的中後台職能部門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進入了“空轉”狀態,中後台職能部門人效也必然奇低。

我們用一個客戶企業的例子就可以搞明白這種浪費是怎麽産生的。

經濟進入寒冬期,各企業都開始降本增效,少部分先知先覺的企業開始狠抓企業效率的核心——人效。這家案例企業也有經營壓力,老板在多次感受到市場的寒氣後,大手一揮,要求人力資源部門迅速實施人效管理。

HRD一聽犯了難,這是不是要搞“精簡組織→壓縮編制→裁員→降薪”四部曲嗎?這得罪人的事情誰願意做?興許老板就是隨口一說呢,先別急,拖著。老板的確貴人事忙,天天忙著指揮業務,無暇督辦此事。實在想起了問問,HRD就推說“正在研究方案”“還有其他重要事項要先解決”。于是,HRD這一拖,就把人效管理拖了小半年時間。

有位魯姓哲人說過,“人效不管不抓,企業多半要塌”。顯然,在經濟寒冬裏更是如此。老板發現在激烈的市場內卷中,自己企業的産品居然沒有成本優勢時,只能倒過來再提降本增效,自然,人效管理再次被提上日程。

眼見老板這次是在動真格,HRD倍感壓力,硬著頭皮提方案。

但問題是,老板的要求太天馬行空,有的根本無法落實。比如要求每個業務單元人效至少提升20%,且要求業務單元負責人簽署軍令狀,將人效提升結果與自己的獎金和任免強聯動。他們能把人效提升20%?能做早做了,他們沒這個能力呀。

面對HRD提出質疑,老板大手一揮:“提不了業績,就自己減人,自己處理。

HRD依然有疑問:“這樣減人,勞動補償金可巨高呀。”

老板認爲這是“細節”,扔回來一句:“你自己處理,不要把什麽問題都抛給我。另外,如果不能減人,你也應該給出其他人效提升的方案。”

HRD哪有方案?只能“無中生有”地尋找方案,再一步步地與老板做無效溝通。爲什麽說是無效溝通呢?因爲這個方案本身就是強壓人效指標,把壓力轉嫁給業務部門,根本沒有人效提升的思路。HRD以前提出質疑時就沒有解決的疑惑,現在等于是不解決就直接往下扔。

幾次溝通後,老板就厭倦了,要求HRD盡快實施。反正這題無解,他自己也沒有思路,先做起來再說,摸著石頭過河嘛。

但很多時候,摸著石頭過河並不是最理智的選擇,反而會面臨太多的風險。人效標准一刀切的結果就是,業務部門強烈抱怨,還列出了人效標准不合理的諸多證據。

于是,人力資源部陷入了與業務部門的拉扯,分管副總多次協調無果,最後只能由老板親自定奪。老板面對的一邊是業務的“急需”,一邊是人效的“剛需”,只能選擇做個平衡。

“人效提升20%的目標”自然是沒有達成,業務推進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倒不是說業務部門真的就缺人,真沒有辦法通過優化配置來實現人效提升,而是人力資源部門的方案裏根本就沒有思考到這個層面,人家業務部門自然可以借題發揮“拖著不改”,原來該做的一些事情甚至也不做了。

不僅如此,人力資源部還爲這個事情“空轉”了半年,老板和管理層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投入這個“運動”。



唯一可能的效果,就是擠出了一點水分,但相對于這個過程中企業的各種浪費,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不妨來算個經濟賬,這個案例中産生了多少主要的浪費:

1、半年可能壓縮的人力資源支出水分——這是HRD拖著半年時間不做人效管理帶來的結果。真在提前研究人效管理嗎?不會的。暑假作業或寒假作業,都是最後一個星期來趕。

2、方案制定階段的溝通成本——由于HRD沒有提前思考人效管理,老板也欠缺這個領域的專業認知,兩者相當于一起“邊學邊做”。

兩人視角不同,底層邏輯不同,還缺乏共同的方法論體系作爲溝通頻道。如此一來,只能是亂談,一個人提天馬星空的要求,一個人給隔靴搔癢的方案。磨到最後之所以感覺方案被“磨出來了”,其實不是方案有多好,而是兩人“都累了,先這樣吧”。

3、方案實施階段的溝通成本——方案不靠譜,實施下去之後,自然會受到強烈的反對。于是,業務部門一次次與人力資源部溝通,一次次與分管領導溝通,一次次與老板溝通。

每次溝通後,人力資源部都不可能置身事外,需要一次次地進行解釋,很多時候,還會觸發三方溝通。這種溝通其實並不能産生什麽價值,溝通的過程就是菜市場模式,溝通的結果無非就是取個平衡點,你多點,我少點,僅此而已。

4、職能部門權威受損的成本——職能部門的權威是有經濟意義的。如果一個職能部門理解業務一線,精准制定政策,是能夠得到業務部門認可的,政策的下發就會很順利。反之,如果一個職能部門遠離業務一線,圖省事下發“一刀切”政策,只會讓業務部門做方案,那政策的下發就不會很順利。

說白了,人家拖著你不執行政策,讓你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監管成本,如一次次下文件,一次次做宣貫,一次次做督導等。其實,職能部門權威的背後,也是老板的權威。有的企業,老板無數次唱高調要做改革,最後一次次無疾而終,導致群衆表面順從,私下不動,暗地裏吃瓜看笑話。

5、業務部門借題發揮、拖慢業務的浪費——人力資源部無法給出精准的人效提升方案,一刀切人效標准帶來巨大反噬,業務部門主動放棄很多難啃的骨頭,推說不做是因爲“人力配置不足”。這就好比劫匪搶劫了銀行,本來丟了5000萬,貪汙的行長宣稱是丟了一個億,把自己貪汙的5000萬放進去了。

上述浪費中,前四個都是管理費用的浪費。我想,這個故事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大多企業職能體系浪費的邏輯。

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不少企業管理費用率奇高,甚至達到同行2倍以上。但人家的職能部門還辯稱自己“事情太多做不完,非常辛苦”。仔細想想,這些事真的産生了價值嗎?還是開車時沒有挂前進檔,踩下油門後,發動機僅僅是在“空轉”?

這發動機“空轉”的聲音,究竟是“轉給”誰聽的?您還別說,怎麽看,怎麽都像是鬼火少年炸街的模式。他們自己知道沒啥速度,但就要聽個聲響,有多少老板是用這聲響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拖著中後台職能部門這種“空轉”産生的沈重包袱,企業真的有信心穿越經濟寒冬嗎?

要讓職能部門真正發揮作用,先抓中後台人效。要抓中後台人效,就別再摸著石頭過河了,這樣只會帶來“空轉”的浪費。--- [文 :  穆勝/來源 :  钛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