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別為了完成任務,讓孩子困在形式主義的"假成長"裏

2024081817:39

看點 :  近來,鹹魚上牛奶盒的賣家多了起來。收集牛奶盒初衷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但這種形式主義卻在孩子的學習中愈演愈烈。那麽,為什麽形式主義會成為如今家長育兒的普遍問題?如何才能跳出形式主義「假成長」的育兒怪圈呢?

形式上的東西不代表無用,一些必要的形式是可以正向地驅動孩子,讓孩子愛上學習,自發進步的。

但是,形式一定需要用內在的東西來支撐——它一定得是有意義的,能帶來正向價值的形式,否則,就真應了那句古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小王子》中提到,大人熱愛數字,崇拜數字,只對數字感興趣。以上現象無疑提供了佐證。

因為量化,我們的科學得以發展;同樣是因為量化,我們受困於形式主義。

在量化之外,我們應該看到那些不能被量化的,也具有其價值。

這或許能為我們的育兒提供不同的思路,讓我們能在現實的壓力中獲得松綁。



1, 為形式正名---而不是形式主義

猶記在求學期間,不止是我,班中不少學生都會討論自己一周用了多少根筆芯,並且在談論背後,隱隱流露出些許欲蓋彌彰的優越感。仿佛在說:「你看我都用了這麽多根筆芯了,說明我比你努力,那麽成績一定比你高。」

沒曾想,到了而今,空筆芯通過「網購」這個新形式,又一次出現在了教室中。

然而,錯的是形式主義,而不是形式。

比如,每每看著那些自己用完的筆芯,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看著它們,我才後知後覺自己已經走了很遠的路。 按照現在的話來說,也就是生活需要點儀式感。

面對不太明了的未來,我們需要一些可以量化的數據,來確信我們走在正確的路上,並以此為自己加油鼓勁。

需要強調,我們正是看到了形式的作用,所以才過分推崇形式主義。 形式是果,而不是因。如果顛倒,形式主義結出的果子只會充滿苦澀。

我也理解,在那些被迫的形式主義中實際上充滿無奈。

因為我們想要完成評價,借助於數據是很方便的。 數據直接、好用,攜帶著不容人反駁的氣勢。越是難以量化的,我們越是迫切渴望用數據來衡量,以此來防止場面的失控。

是時候跳出惡性循環,讓自己透一口氣了。那該怎麽做呢?



2, 不願接受的形式主義---莫要讓孩子重蹈覆轍

在這個暑假,我見過不止一個家長想要用大量的資料來提升孩子的成績。

比如親戚家有個五年級的孩子數學不是很好,家長的想法是先買一些公式大全類的書讓孩子背一背,再多買一些試卷讓孩子寫一寫。相比較於輔導學習,買資料顯然省力很多。

孩子成績不好,家長會跟著焦慮,焦慮讓人不爽,想要從焦慮裏快速脫身,所謂病急亂投醫,於是就寄希望於大量的資料。

讓孩子刷題,只是短時間內痛快了起來。

如果陷入「機械性刷題」的習慣,那對孩子未來的工作、學習,都是有很大隱患的。

孩子缺少的不是好資料,而是對資料的使用。

家長和孩子也都應該明確,有了「興趣」才會願意學習,因為「喜歡」才會願意使用資料,或反復復習。

偏偏太多的資料,等同於沒有資料,因為多了也就不會珍惜,甚至厭惡,就更談不上消化和吸收了。

比起背誦公式大全,倒還不如讓孩子重返教材,看一看公式是怎樣推到出來的。

並且,不要只是死記硬背,而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嘗試用各種思路,來對學過的散落的知識,做一些整理,再拿出白紙復盤自己的學習效果。



實際上,在職場的家長本身就容易厭煩形式主義的東西,比如數不清的報表、PPT等。

我們總是想吐槽這樣的東西對於工作到底有多少作用,可是又只能為了形式疲於奔命。

當我們身份轉變,回到家中,我們反而要拿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施加在孩子身上,那麽結果可想而知。

問題出在哪裏?

職場裏,我們被形式主義所控制;育兒中,我們拿形式主義控制孩子。

由被控制者變為控制者,我們自然不會覺得這樣的方式有什麽問題。

一方面,我們沒有體會到孩子的需求,孩子會慢慢覺得自己只是在被逼迫。 這時候,如果再配上家長最愛說的「我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麽就是不明白」,那對親子關系,就是傷害的雙重疊加了;

另一方面,這種做法極其低效,甚至對孩子的學習根本無益。 試想一下,你的老板為了讓你加深印象,讓你每天多做10倍的報表,你會因此愛上做報表麽?甚至到後面,你是不是也已經不過腦子地機械性工作了。

3, 復盤教學過程---展現我與形式主義的糾葛

作為老師,我分外理解家長在育兒中買很多資料的心情。

明明知道依靠砸數量,不見得能帶來質的提升,卻還是屢屢出問題。 比如我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字詞,會讓學生多寫幾遍,作為輔助,提問默寫都是常有的事。

但是,我反復告誡自己,寫很多次不如好好寫一次,如果學生寫錯,那我需要帶孩子看到問題是出在哪裏。

自然,這樣的做法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可方法對了,就會見效。



為了使教學活動豐富一些,我采用了積分的形式,設立了加分扣分的項目。學生的積分達到了一定標準,就可以兌現獎品。

這種方法在學校裏並不少見,可在實踐中,我發現了弊端。

剛開始,學生們的興致很足,他們保證坐姿端正,並積極回答問題。沒幾天,學生漸漸為了積分「不擇手段」。還有一些因為扣分較多,不願意再玩下去。而這都不是我想看到的。

《左傳》有雲:「君以此興,必以此亡。」采用積分的形式也是如此,它可以讓我在短期內看起來有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時間拉長一些,就難以為繼了。

外在的形式歸根結底是要幫助孩子擁有內驅力,而不是一直讓孩子只受外在驅動。 那些孩子們在學習中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其效果是遠大於外在肯定的。

在作文教學上,我也一度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我總是想著寫作需要多寫才能有所提升。

於是讓學生平時多一些寫作,盡可能把寫作當成習慣。

可為了真正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在他們寫作後,我會及時進行批改,與他們交流,指明他們跟上一次相比的進步,以及不足。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但堅持看到每個學生的進步,引導他們自我成長,而不是為了完成寫作而寫作—— 這個過程很累,但能保證我跳出形式主義的怪圈,讓孩子盡量個性化地成長 。



我剛接手他們的時候,面對寫作他們經常無從下手。正是在一次次的寫作中,他們積累了勇氣。

而我所謂的「一次次寫作」,一定不是機械的、只有形式和只走數量的。

「寫作」只是他們漫長人生裏的一件小事,他們需要學會的是: 如何找到興趣-從興趣到熱愛-學會觀察-習慣思考並復盤-由接收信息/知識到學會輸出自己的觀點……

一年後,臨近畢業,我分發了學生之前寫完的作文本,並且告訴他們可以自己做一個對比,看一看自己的變化。自然,每個學生的收獲不同。但,相信他們都能看到積累的力量。

於我而言,我可以告訴他們,這些用心寫過的作文是他們之後的底氣。

於形式主義不同的地方在於,我願意花上半年一年等著他們的成長,起初他們寫不好,容易犯錯都是我可以接受的。揠苗助長要不得,施肥澆水才能保證幼苗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4, 最後 : 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較,這也就為形式主義留下了生存的土壤。

但是教育是需要靜下來用心做的,如果只是追求短時間內的熱熱鬧鬧,那麽之後又能留下些什麽呢?

坊間曾戲言:「差生文具多。」現在教學上的一些方式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人在焦慮緊急的時候往往會做出錯誤的選擇,比如丟失東西,越慌張尋找越找不到,只有先靜下來好好想一想,找到的可能才會變高。

所以重視孩子成績的你我,越是要在信息繁雜、資源爆炸的時代,越是要走上對抗人性本能的路——不去追求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而是去磨練真正的能力。

漂亮的東西人人都愛,這並沒有什麽。但是正如何夕在《傷心者》一文中寫道的那樣——

對於有些東西是不應該過多講求回報的,你不應該要求它們長出漂亮的葉子和花來,因為它們是根。

默默紮根,靜待花開。

圖源:Pexels、Pixabay*作者簡介:敗涯,普通科幻愛好者,常在折疊宇宙寫文;平凡教育實踐者,偶有奇思妙想在身。---[轉載自公眾號:童行書院*文: 敗涯*編: 袁梓曦/來源: 外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