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五種"經濟構造力",重塑全球經濟

2024081011:36



圖片說明: 斯蒂芬·波洛茲

在挑戰和機遇並存的今天,全球經濟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如何應對這些變化與不確定性,已成為各國政府、企業及個人的共同課題。

日前,《環球時報》記者就此話題專訪著名經濟學家、加拿大央行前行長斯蒂芬·波洛茲。在波洛茲看來,人口老齡化、債務累積、收入不平等、技術進步和氣候變化這五種「經濟構造力」,就像地質構造力一樣,不斷變動、積聚,正在對全球形成影響深遠的「經濟地震」。

「經濟構造力」

環球時報:您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新書《下一個不確定的時代》中提到,有五種「經濟構造力」——即人口老齡化、債務累積、收入不平等、技術進步和氣候變化——正在重塑全球經濟。能否向我們的讀者簡單介紹一下您的結論,這幾種力量將怎樣重塑我們的經濟?我們又該如何應對變化?

波洛茲:我在這本書中把上述幾種力量稱為「經濟構造力」,是因為它們總是在變化、運動,而且實際上我們是沒有辦法阻止它們的——這就像是地質構造力,當它們集聚並發生碰撞時,就會發生地震。事實上,在19世紀全球大蕭條、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和金融危機時,這些「經濟構造力」都曾扮演過重要角色。

今天,這五種「經濟構造力」都在增強:全球人口正在快速老齡化,第四次工業革命剛剛起步,收入不平等達到歷史高點並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債務不可持續,氣候變化的影響每天都在顯現。我認為,隨著這些力量相互碰撞,未來可能有更多「經濟和金融地震」。

因此,個體需要做更多準備,比如我們作為個人可以在財務上比以前更保守一些,並不斷學習新的職業技能以應對變化,我們需要對自己的靈活適應能力做更多「投資」。

環球時報:您在書中認為,技術進步可能帶來就業市場的不穩定,我們對這個問題尤其感興趣,您認為我們該如何應對新技術帶來的就業問題?

波洛茲:歷史上我們經歷過三次工業革命:蒸汽機、電力和計算機芯片。每一次新技術都會摧毀許多工作崗位,但同時它們創造出的崗位數量最終超過了消失的崗位數量。許多新出現的工作崗位是此前人們很難想象到的。問題在於,新崗位的誕生需要時間,可能是五年、十年甚至更長。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感到很大的壓力。

另外不要忘記,新技術會創造巨大的新財富,一些人失去工作的同時,另一些「大贏家」收獲巨大。這些「大贏家」可能是開發新技術的公司,它們創造和收獲的財富將在社會上被廣泛地消費,這意味著新的崗位不僅會出現在新技術領域,也會出現在建築、維護、服務業等其他領域。

今天,以數字化和人工智能(AI)應用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剛剛開始,這肯定會帶來一段很緊張的時期,可能會影響到全球超過20%的工人。這意味著社會需要有良好的「保護網」,以保護處在這個過渡期中的人們,並應當為個人提供跨行業的再培訓機會,以便讓這個過渡的過程不那麽痛苦,並更快地獲得技術進步的收益。盡管我們無法阻擋變化的發生,但我們可以讓這個過程更平滑順暢一些。

環球時報:有經濟學家和企業家認為,今天以AI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可能和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不同,它無法像蒸汽機和電力革命帶來社會化大生產那樣催生出更多崗位需求。您怎麽看這種觀點?

波洛茲:我不同意這種觀點。以AI汽車為例,如果所有貨運卡車都成為自動駕駛汽車,那麽我們將需要新的人力來維護這些復雜的車輛。

此外,我們還需要新的交通控製系統,類似於飛機的空中交通管製(這些都會產生新的崗位),這只是一些簡單的例子,實際上新的環境中一定會出現更多我們從未想過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當AI如預期的那樣投入到很多應用中,將創造大量的價值,這些價值流入經濟中,將推動各個領域的增長。我對此持樂觀的態度。

每次技術革命都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增長。然而,有些人可能會被拋在後面,這種落後可能是長期甚至是永久性的,這可能導致政治動蕩,以及民粹主義和政治極化。我們應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更加下力氣解決收入不平等的問題,防止社會進一步分裂。

「越是飛在前面的頭雁,遇到的風越大」

環球時報:我們也想同您聊聊中國的經濟情況。您如何評價當前中國經濟的表現?有聲音認為,「中國已經見頂了」,您怎麽看這種說法?

波洛茲:我不認為「中國已經見頂」,中國可以取得更大的發展。也許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不會像以前那麽快了,但我認為這是合乎情理的,因為任何經濟體隨著其成熟,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和規模的擴大,其增長率都會自然而然地放緩。而且就像成群而飛的大雁那樣,越是飛在前面的頭雁,遇到的風就越大,國家也是這樣,越是發達先進的國家,迎面而來遇到的挑戰也就越多。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就「見頂」了,它完全有可能達到新的高度。

當然,保持經濟發展的勢頭(對中國來說)仍是一項重要工作,不能對此掉以輕心。深度投資、發展教育、加強協作、跨學科研究與開發等,都是保持增長勢頭的重要努力方向,也是中國豐富的資源和手段。此外,政府還應破除可能阻礙增長和創新的障礙。只要沒有這些障礙,我相信,經濟發展一定會繼續。

環球時報:近年來,中國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並推動綠色轉型。您如何看待這一進程?它會取得成功嗎?外界對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有一些質疑和詬病,您怎麽看他們的說法?

波洛茲:我認為,新能源產業正是一個政府應該介入的領域。我們生活在一個碳排放過多的世界,在這方面,市場失靈了,市場沒有帶我們到達正確的地方。人們開車、購買直接或間接造成汙染的工業製成品,造成了空氣汙染,但沒有人為此買單,而每個人卻都在為汙染和氣候變化付出代價。

隨著人類的發展,世界需要越來越多的能源,能源安全對人類至關重要。而綠色產業的發展能夠為我們延長能源轉型的時間窗口,並在未來幾十年延緩氣候變化的發生。然而,市場自己沒有減少汙染或碳排放的動力,所以我們需要政府的介入,去糾正這種市場失靈,這是一個公共產品的問題。

當然,有許多方法可以糾正這種失靈,但我認為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以推動整個經濟體系進行調整,比如采取對碳排放定價等措施,或對碳排放設定規則,要求企業減少排放,以及推動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展。



全球化不是黑白分明的

環球時報:中美之間的經濟關系備受關註。您如何看待兩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角色?未來中美經濟合作和競爭的趨勢是什麽?這會為全球經濟帶來哪些影響?

波洛茲:我相信中美兩國和其他所有國家的未來都密切相關。就像剛才說過的大雁的比喻。很明顯,雁群是一起向前飛的,國家也一樣,這是全球經濟治理的最佳方式。我們有許多旨在推動國家間合作的論壇、組織或機製,它們曾在危機中發揮過良好的作用,但在很多其他時候,它們的效果並不那麽明顯。

中美之間的經貿關系,實際上並不是發生在兩個國家之間,它發生在中國商人和美國商人之間。我認為多年的生意往來讓這些人彼此了解,且彼此有好感,這種關系其實比政治關系要更強大。它們由共同利益驅動,而非政治原因。我希望這些聯系能繼續給我們帶來好處,克服一些政治化的幹預,成為未來成功的基礎。

我今天最擔心的其實是不確定性。正如我們在采訪開頭討論過的,這些不確定的經濟力量讓我們的未來更加不穩固。我認為今天的政治也面對更大的不確定性,它正在減緩商業投資,放緩了整個雁群的前行速度。這對我們個人也不是好事。我們應該致力於減少這種政治不確定性。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待全球化的前景?在新冠疫情後,「近岸外包」興起,比如許多企業把其供應鏈從中國和東南亞轉移到了墨西哥。您認為,全球化的時代是否正在終結,區域化的時代是否正在興起?

波洛茲:全球化永遠不會結束,它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趨勢。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很久以前就教導我們,將勞動分工成越來越小的部分,能提高生產專業化的程度,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人們的生活水平。

就像在當今的經濟生活中,我們不會再自己去洗衣服,不會再自己去親自種菜,我們會去幹洗店和雜貨店解決這些事,而有另外一些人專職從事這些事務。這也讓我們得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全球化是把類似這樣的小事擴展到了全球層面。兩百年前,要做到全球化是困難的,因為牲畜和船只的運輸能力達不到,但今天這些已不再成為問題,國際貿易也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

確實,新冠疫情期間,許多供應鏈被中斷,因為疫情讓我們看到,供應鏈太分散會存在風險,全球化並不是完美的。但是我們要看到,今天發生的供應鏈重組實際上更多是由「首席風險官」來推動的,而不是首席財務官,前者專註於風險管理和防範重大問題的出現,而不是減少成本和提高效率。

我認為這種關註焦點的轉移,其實是全球化的一次再平衡,新的平衡可能和以前略有不同,但全球化將繼續存在。全球化不是黑白分明的,它是不斷地再平衡。▲---[本報記者: 白雲怡 謝文婷/來源: 環球時報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