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當癌症普遍化,我們能做點什麽?

2024062117:46

一、人生四大事

「從知道生老病死四個字開始,那就是中年人了。」

這是一句在網上流傳頗廣的話,簡單直白,但卻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和感慨。

事實上,當我們將自己從忙碌緊張的現實生活中短暫地抽離出來,去回望這一生,總結下來,其實人這一輩子也就那麽幾件事:孩子、父母、家庭和健康。

用四個字概括,就是生老病死。

並且,生,我們管不了,最後的死亡,我們也管不了,正如史鐵生所說:「死亡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是一件無論你怎麽耽擱都不會錯過的事。」

同樣的,隨時間衰老,我們所有人也逃不掉這個過程,我們似乎唯一能做點主的,就是病了。

但很現實的一點是,我們所謂能自主的大事,其實也在不斷失控。

在2020年,《臨床腫瘤學雜誌》的一篇論文以15-39歲年輕人為研究對象,得出的結論是2007-2016年十年時間裏,各年齡段的年輕人癌症發病率都在不斷上升。

而根據《2024年全國癌癥數據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癌癥病例1929萬例,其中中國新發癌症457萬人,占全球23.7%,由於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癌症新發人數遠超世界其他國家,且中國全癌種標化發病率平均每年增加1.4%。

上面兩組數據都在說明一個事實:癌癥,正在越來越年輕化或者說普遍化。

而這個事實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當癌症變得普遍化,我們能做點什麽?



二、當癌症普遍化,我們能做點什麽?

在回答上面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先建立一個共識——不要談癌色變。

根據世衛組織數據顯示,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在其一生中都會罹患癌症,這其中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預防,還有三分之一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以及剩下的三分之一可以運用醫療措施延長生命。

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癌風險增加,這是無法避免的,不過患癌普遍化這個問題卻需要引起我們註意。

大多數在中年或者更年輕階段患癌的人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生活作息不規律,透支自己的身體。

《滾蛋吧,腫瘤君》作者熊頓在確診癌症後就曾回憶:「病前的我一直是頭彪悍的女子,仗著自己壯漢型的體格晨昏顛倒,三餐不定……K歌必定刷夜,聚餐必喝大酒,刨去加班的苦逼時光,生活的確五光十色。」

同樣在12年前,37歲的資深媒體人師永剛確診腎上腺皮質癌,當時其孩子不到1歲,此後10余年時間,他與癌症不斷抗爭,最終獲得了新生,他將自己整個抗癌的經歷和感悟寫成了一本書《無國界病人》。

在書中,師永剛確診後就意識到,自己患病看似出乎意料,但其實又是意料之中。

在患癌前的10年,師永剛一年中熬夜加班的時間可能有半年,工作到淩晨1、2點成了習慣,有時甚至還會通宵到早上5點。



央視新聞此前就報導過:有數據顯示,成年人連續三個晚上不能保證7-8小時睡眠,免疫系統功能就可能降低一半,一天少睡3個小時就足以降低重要免疫細胞的功能。

當你感覺累的時候,可能就是身體在發出警告了。

還有研究顯示,從疲勞到癌症僅需4步:輕度疲勞——深度疲勞——重要臟器內部變異——誘發癌症。

可以說,在疾病面前,我們不能抱有任何僥幸心理。

那麽,面對癌症,我們又能做些什麽?

首先,是做好預防。

關於癌症的預防知識網絡上已經有很多知識普及了,我這裏就簡單分享給大家8點:

1. 控制體重;2. 限制飲酒;3. 多吃蔬菜和水果;4. 不吸煙,避免二手煙;

5. 限制鹽攝入;6. 限制紅肉攝入;7. 告別加工食品;8. 堅持體育鍛煉。

其次,強烈建議大家做好健康管理。

這種健康管理不僅在飲食方面,更在於其它方面,比如定期體檢,實現癌症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

再比如,在有余力的情況下,為自己和家庭成員構建起多層次的醫療保險體系——在繳納基本醫療保險的同時,針對性地購買一些商業醫療保險,甚至是全球醫療險。舉個例子,你為自己投保一份年支出為1萬的百萬商業醫療保險,投入10年是10萬,一旦你在這10年裏確診癌癥,那麽花費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治療費用,扣除基本醫保,其余的費用可能基本由商業醫保承擔。

第三,最重要或者說必須直面的問題來了,一旦我們確診了癌症等重症,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在很多影視劇中,一旦涉及到癌症或者其它絕症,就代表著生離死別,意味著悲劇。

那麽,這是否意味著一旦我們確診了重症疾病,就只能放棄生的希望,聽天由命?

實際上不是的,對於癌症,可能大多數人還停留在絕症的範疇,但隨著醫學的進步,大量創新藥和新的治療方法的出現,我們對於癌癥是時候有必要做一個新的認識了。

三、生與死的距離,也許就在於多問一個問題

「戰勝癌症,需要從改變認知開始。」

前段時間我拜訪了海外醫療服務機構盛諾一家董事長蔡強,蔡強給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回答:「作為一個重症患者,其實很多時候,生與死的距離就在於能否多問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當醫生跟你說這個病沒救了,你是就此認命,還是說你更進一步去想這個病,這家醫院的這個醫生說沒有辦法,那中國其他醫院還有沒有辦法,如果中國沒有辦法,那麽全世界其他國家還有沒有辦法?

「相信癌症是可以戰勝的,再在能力範圍內選擇更好的醫院和醫生,能到省會醫院治療的,一定不要在縣市級醫院;能到北上廣看大三甲醫院的,一定不要留在當地;如果有條件到歐美醫療發達國家的權威醫院去治療,也一定要盡早安排,把握住每一次治療的機會。」

蔡強向我講述了10多年來深耕海外醫療服務行業,服務數千位患者前往海外就醫感觸最深的一點。

中國近代實業家張謇曾說過:「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之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做實業、經商需要具備更高維度的眼光、視野,同樣就醫治病也是類似的道理:如果你只是一個小地方的人,人生大半輩子在縣城裏度過,那麽不管得了什麽病,大概率是去縣城的醫院裏看病,但是縣醫院的醫生,可能一輩子也沒處理過多少疑難病患者。

很多病人和病人家屬受限於背景、視野、認知等多方面因素,在面對絕症時往往是兩種狀態,一種是盲目地抓住所謂的「救命稻草」,另一種則是聽天由命。

在《無國界病人》中,師永剛在看病時也提及了同樣的問題:我發現在國內看病,其實缺少一個可以指導你選擇醫生與醫院的就醫指導者。

準確地說,缺少一個專門負責轉診的機構。這個機構會告知你這種病的手術,哪個醫院,哪個醫生做得最好……顯然這一切的選擇權最後留給了對於醫院以及醫生一無所知的病人。選擇醫生與選擇醫院,顯然是一門專業性很強地技術與專業,而更多的人僅靠瞎蒙與運氣。

而這也正是蔡強創立盛諾一家的初衷,2009年蔡強回國創業,2年後正式創立盛諾一家。

「從公司成立的第一天起,我就明確,我們只做嚴肅的海外醫療咨詢與服務,我們只和全球範圍內醫療發達國家一流的醫院合作,只為國內重大疾病和疑難疾病的患者到國外著名醫院看病提供全程咨詢與服務(包括協助患者及陪同家屬辦理出國護照、簽證業務等)。」

在蔡強看來,盛諾一家就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救命——即只要人類還有辦法,無論是哪種有效的創新辦法,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美國、英國、日本等權威醫院,盛諾都將幫助患者快速找到、快速觸達。

事實上,必須要承認的是,盡管當下中國經濟、工業製造和科學研發等許多方面相比幾十年前都迎來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是在一些高精尖領域,中國與國外依舊有許多差距,比如光刻機、高端醫療器械、創新藥等領域,而這也正是為什麽我們依舊需要海外就醫的原因。

另外,從數據角度來看,根據2022年《柳葉刀·全球健康》、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癌症5年生存率40.50%,英國54.3%,日本68.8%,美國69.2%。

「事實上,如果是美國頂尖醫院,可能能有80%的治愈率,相當於是100個病人80個活,20個死。在美國,癌症已經被劃分為慢性疾病了。」蔡強說道。

四、為什麽國外能有更高的治愈率?

「為什麽美國或者國外能有更高的治愈率?」我向蔡強提出了這個問題。

「患者無論是去哪裏看病,本質上他是在追求一個更高的治愈率,而治愈率的背後則是一個多方面綜合考量的因素。」

蔡強向我分析了中國和國外發達國家醫療水平差距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1. 醫生專業水平

「單拿與盛諾一家有合作的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來說,這所醫院就擁有13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這還只是一個醫院,不是一個國家。」

並且,拋開諾貝爾獎本身,在一些其它方面,中國醫生的專業水平也跟美國等發達國家有所差距,拿臨床醫療案例來說,國內很多大型醫學會議一些醫院主任拿出來講的病例是美國一二年級醫學生考試2萬個案例中的一道基本題。

而在一些罕見病上面,國內大部分醫生不會專門去精通一些罕見病領域,但國外的很多醫生會更願意去坐冷板凳,成為一些罕見病的專家。

在《無國界病人》中,師永剛也提及了這一點,其化療醫生蘭斯教授在MD安德森20多年從醫經歷中,就專門研究成人泌尿生殖道癌的治療,被公認為治療陰莖癌,晚期轉移性睪丸癌和縱隔生殖細胞腫瘤的專家,蘭斯教授製定的陰莖癌的化學療法和靶向治療的治療標準和方案更是被全世界采用。

至於師永剛的主治醫生,則是腎上腺皮質癌方面的頂級專家,要知道腎上腺皮質癌是屬於100萬人才有1人確診的罕見病。

2. 多學科診療模式、醫療環境

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普遍采用MDT(多學科會診)模式診療,即在MDT模式中,患者在治療前可得到由內外科、影像科及相關學科專家等組成的專家團隊的綜合評估,共同製定出一個科學、合理、規範的個性化診療方案,這尤其適用於腫瘤、腎衰、心衰等復雜疾病的診療。



而在國內,不僅大部分患者不知道MDT是什麽,醫生受製於客觀條件、製度等因素,也沒時間和缺乏主動性來實際踐行這個模式。

舉個例子,美國麻省總醫院有2.1萬名醫護人員,每日接診患者約4000名,而北京協和醫院有4000多名醫護人員,每日接診患者約1.5萬人。

在醫療資源有限且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必然導致醫療的精準度、質量等有所不足。

拿放療來說,一個優秀的放療計劃的設計,通常需要1至3天的時間,但國內病人量非常多,醫生根本忙不過來,很難在質量和效率上取得兩全的結果。

而這使得在一些本有可能治愈的腫瘤病例中,由於劑量不足,根本不能根治腫瘤,病人治了等於白治;還有一些病例,是設計的劑量分布不合理,導致腫瘤周圍正常組織器官受損,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3. 設備

在設備方面,國內與發達國家也有較大的差距。

比如,麻省總醫院的質子重離子治療始於1961年,比上海(2013年)早了52年。

另外,因為國內患者數量眾多,常用的CT、X光等醫療器械的長時間開機使用,維護管理不當,很容易導致設備瑕疵,影響準確性,從而加大了誤診率。

4. 藥品

「除了最好的醫生,最好的科研以及最好的設備這些醫療資源外,還有一點,就是美國有全球最新、最多的治療藥物。」蔡強介紹道。

在《無國界病人》一書中,師永剛也講到過:一組並不樂觀的數據顯示,全球現有六百余種罕見病治療藥物,但僅有30%的藥物進入中國市場。

此外,需要註意的是,美國的一款新藥上市,不意味著在中國就能立刻買到,相反還需要3-5年的時間才可能在中國上市,並且有些創新藥還會因各種原因沒有在國內上市。

比如師永剛所患的腎上腺皮質癌,有一款叫米托坦的藥物,是50多年來唯一獲批上市治療腎上腺皮質癌的特效藥,直到2023年,在師永剛的推動下,這款藥物才在中國上市。

這背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外藥物要在中國上市,需要重新進行二次藥物的臨床試驗,且價格高昂,並且藥品從申請到試驗合格,最少需要將近五六年,如果加上進入醫保的時間,則平均需要7、8年,這意味著類似於米托坦這種「孤兒藥」,就算加上中國所有病人的用藥,可能也收不回來這個藥在中國上市的成本。

5. 臨床試驗

如果說,一旦抗癌藥產生耐藥性,對患者來說,相當於宣判死刑,無藥可用。那麽去美國等發達國家入組臨床試驗,則成為了很多患者最後的希望。

「臨床試驗就好比彈藥庫中的新武器,很多對特效藥產生耐藥性的患者最終能存活下來,很大一部分功勞離不開臨床試驗的。」

實際上,能否治好病是一連串概率事件的累計:你能否在合適的時間,遇到合適的醫生,同時這個醫生手裏恰好有一個適合你的藥物,並需要合適的病人在合適的時間做治療,而你恰好是這個時間裏最合適的人選。

最終的治愈即是這些偶然因素總和的結果,它不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正如於今明院士曾說的,腫瘤患者有且只有一次最佳治療的機會,能不能把握住,對患者和家屬來說,這是一種智慧。

而這也正是蔡強看來,盛諾一家需要不斷努力做的事情,或者說能為患者們提供的價值:將這一連串概率事件進行總和後,找出最優的結果。

五、這相當於患者把命交給了我!

「樹上有5只鳥,有人開槍打死了一只,還剩幾只?

答案是一只都沒有。「蔡強跟我說道。

這是一個經典的腦筋急轉彎,但是其中的道理,放在海外醫療服務領域其實就兩字——誠信

從2011年創立到今天,盛諾一家已經和國內外近1000家醫院簽約了合作。這其中,Mayo clinic、克利夫蘭醫學中心、MD安德森癌症中心等美國綜合排名、癌症等重症專科排名前5的醫院以及英國、日本各專科排名靠前的醫院,基本都與盛諾一家建立了正式簽約合作關系。

並且,絕大多數醫院目前在華正式簽約的轉診機構都只有盛諾一家。



海外一流醫院(部分)與盛諾一家簽約的合作證明

但蔡強認為,這從來不是一件多麽值得誇耀的事。

在《三體》中有一句叫作: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放在醫療領域,尤其是嚴肅醫療領域,是同樣的道理。

「醫療行業是一個信息嚴重不對稱的行業,你如果利用信息不對稱去忽悠你的客戶,來錢很快,但是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並且醫療行業和其它行業還不一樣,其它行業大家可能會給你原諒的機會,但醫療行業不會,因為醫療行業一旦造成損害就是生命了。」

也因此,創立盛諾一家的第一天,蔡強就定下了一條原則,永不作惡。

在蔡強看來,當一個患者選擇了盛諾一家作為他的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患者把他的命交給了盛諾,交給了自己。

那麽無論是盛諾,還是自己,要做的就是不辜負這份「生與死」的信任,盡最大努力讓患者享受到全球最好的醫療。



波士頓「盛諾之家」患者公寓

一般來說,海外醫療看病服務流程可以細分為7個環節:

1. 醫學顧問了解病情;

2. 專業病歷翻譯;

3. 推薦、預約海外醫院、專家;

4. 預約成功,安排具體行程,預定酒店機票;

5. 辦理海外醫療簽證;

6. 出國就醫確定後續治療方案,期間醫療翻譯、專職司機、生活顧問提供陪同服務;

7. 治療完畢,回國追蹤病情。

這些環節看起來很簡短,但其實每一個環節背後都有許多看不見的、大量的工作要做。

以翻譯為例,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在今天翻譯軟件已經很發達了,去歐美等發達國家看病完全可以自主,但其實沒那麽簡單,醫學翻譯與普通翻譯有著很大的差異:

首先,醫學翻譯需要100%準確。不管是將醫生的話翻譯成中文,還是將患者的話翻譯成英語、日語等,任何的表達不標準、不明確,都可能對溝通的醫患雙方造成誤解,甚至可能導致一些難以預料的後果。

其次,醫學翻譯需要有專業素養,不能擅自參與患者的治療意見。翻譯就是翻譯,千萬不能「想當然」,尤其不能代表患者或醫生發表多余的看法。翻譯多說的每一句話,都可能被誤以為是原本需要翻譯的內容。

此外,醫學翻譯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同理心和情商,需要和患者感同身受。對於癌癥這樣的重症,有時候患者會極為脆弱,需要陪同翻譯在表達精準的同時,照顧好患者的情緒,維持良性的醫患溝通。

事實上,海外醫療服務領域的門檻說簡單也簡單,因為歸結到最後其實就是一件事,即幫助患者在全球範圍內找到最合適的治病方案,並用最快的速度幫患者落實這一治療方案,以及提供給患者所需要的所有服務。

但就這一件事的背後,對一家海外醫療服務機構來說,意味著需要你有一個極其專業的團隊,以及在全球醫療服務領域長時間深耕,你才能真正解決醫療行業中信息的極度不對稱。

恰好,這兩方面的工作,蔡強和盛諾一家都做到位了。

針對一整套的海外醫療看病服務流程,蔡強帶著盛諾一家打造了一個包括醫學咨詢、醫學翻譯、信息研發、簽證輔助及海外就醫顧問等在內的專業服務團隊。

「我們的團隊成員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最頂尖的醫學院的,比如,盛諾一家北京的負責人就是協和醫學院的博士後,上海的負責人是復旦大學附屬上海醫學院的博士,美國波士頓團隊負責人也是原來哈佛附屬醫院的研究員。」

好比商業界的麥肯錫,在蔡強看來,盛諾一家在海外醫療服務領域做的事情與麥肯錫有著相似之處:

沒有任何兩個病人是完全相同的,正如同麥肯錫給企業提供解決方案,也不可能把同一份報告給兩個人,但是麥肯錫之所以是麥肯錫,正是它能在近百年時間裏,在許多行業裏面積累大量的know how,它有著更專業的能力,可以在更短的時間裏提供給客戶更有價值的報告。

在過去10多年的時間裏,盛諾一家在海外醫療服務領域積累了大量的案例、數據和經驗,而這些也成為了盛諾一家最重要的資源。

「比如一個孩子得了眼癌,正常情況下,在國內這個孩子要治療要把眼睛摘掉,要麽單眼、要麽雙眼,然後還需要進行放療手術,早些年南方日報做過一個報導,國內兒童眼癌死亡率高達30%~40%。

但是如果這個客戶找到盛諾,我相信我們一分鐘就能給到他解決方案。

我們可以馬上告知他全世界看這個病最好的醫院在哪、最好的醫生是誰以及會用到什麽樣的治療方法等,其實這個病在美國有醫院能做到患者生存率達99%。」



盛諾一家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波士頓兒童醫院簽約儀式

蔡強介紹到,這樣的例子過去在盛諾發生過很多次,過去13年時間裏,盛諾一家已經打造了一個涵蓋全球頂級醫院、頂級專家以及各種藥品和治療方案的數據庫,並且這個數據庫還在持續叠代更新。

而盛諾的專業醫學人員將基於這個數據庫,為患者依據其病情、經濟狀況等,在全球範圍內匹配最合適的醫院和醫生,幫助患者盡可能取得好的治療效果。

「但是,對於找上門的患者,盛諾一家是從來不做任何能實現完全治愈的承諾。」蔡強告訴我,任何一家機構或者醫院如果告訴患者,能實現百分之百治愈,一定是騙人的,「把所有病人看好,那是上帝的事,華佗在世也做不到。」

為此,盛諾一家在服務客戶前,製定了一套嚴格的流程標準。

「盛諾一家會跟客戶簽訂一個很厚的風險告知書,並且這個告知書的每一條都會跟患者講解清楚,所有的醜話都先用白字黑紙的形式講清楚。」

蔡強介紹到,只有客戶清楚了風險告知書後才能簽約,並且簽約後客戶還有48小時的冷靜期,兩天之內可以無條件解約。

「在患者坐飛機出發前,我們還要跟患者打最後一次溝通電話進行確認,只要客戶覺得有風險或者盛諾評估出行對患者有風險,都可以解除合約,費用百分百退還回去,」

蔡強表示,對於患者,尤其是兒童患者,如果對其帶來的風險大於收益,盛諾一家是堅決不會將患者的生命置於不顧。

「兒童患者的簽約審批是需要走到我這裏的,不管是前面的醫學顧問提出申請,還是說盛諾一家設立的風控委員會評估完,認為出國就醫收益大於風險,最後都需要我來批準,如果我不同意,就不能簽約。」

「有些患者通過我的好朋友找到我,但找到我也不做,給再多錢也不做,因為這從來就不是錢的問題。」

而除了重症的全球就醫服務,蔡強也介紹到,盛諾一家當下在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打造盛諾會員健康體系。

簡單理解,就是從早期的健康體檢到發現後的輕重癥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會發現近年來,人們已經普遍有了體檢的意識,但是有很多人一發現疾病就是中晚期,這背後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跟體檢的質量有關系。

拿日本體檢為例,日本近80%的癌症發現於早期,日本癌研有明醫院查出的胃癌患者,96%腫瘤大小在5mm以下,而這麽小的病竈在中國的體檢中很難被發現,這與設備、體檢醫生的專業度、檢查精細程度都有關系——比如B超環節,日本B超檢查的時間為30分鐘,中國則為3分鐘。

而針對盛諾一家的會員健康體系,盛諾一家過去就已與癌研有明醫院達成了合作,雙方協定:癌研有明醫院為盛諾一家客戶安排每月一次的周末包場體檢。

如何理解包場體檢:

1. 在包場體檢時間,癌研有明醫院的體檢中心不對外開放,只接待盛諾一家體檢客戶。

2. 除常規癌篩體檢項目外,醫院只對癌癥患者提供的非體檢項目,也可以破例為盛諾一家體檢客戶提供。

3. 在包場體檢期間,醫院體檢中心的負責人全程陪同,隨時協調醫院各種資源,保障體檢順利進行。

「你想要一輩子做到完全不患癌症這個得看命,盛諾一家做不到。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幫助你實現在早期就發現癌症,並且一經發現,我們就馬上給你對接最合適的全球資源進行治療,相當於你前一個月發現了一些早期症狀,進行治療,可能一兩個月後就可以回歸正常生活了。」

當然,這裏還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可能會忽略的一個問題。

「如果在海外就醫,對國人而言,是不是就意味著交的醫保用不了,得自己全額支付?」我向蔡強提出了這個疑惑。

「如果解決方案選在國內的醫院,醫保還是有效的。如果最後確定前往海外就醫,也可以分情況看,對於高凈值客戶來說,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治療費不是一個大問題。

而對於很多中產階級、小康家庭來說,如果你購買了相應的商業保險,那麽自己的花費也是可以大幅降低的,但如果你沒有購買的話,那國外的就只能自費了。」

六、結語:健康,是一個人最大的不動產

再回過頭來看我們這一生,其實頗為值得感慨:我們總是奔波在追求財富、地位的人生路上,殊不知,健康,才是打敗一切的武器。

很多重症病,就如同一場沒有硝煙,一個人、一個家庭幾十年的奮鬥和積攢,都可能瞬間土崩瓦解。

人生在世,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

健康,才是一個人最大的不動產。

餓了就吃飯,累了就早點休息,壓力大就去運動,保持每一天的心情愉悅,學會用欣賞、積極的眼光去看待你遇見的每一個人、經歷的每一件事。

我們需要明白,如何過好我們這顛沛流離的一生,才是我們人生的必答題,也正如在《癌症日記》中,作者於娟寫到的:如果有時間,好好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換什麽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或許就命運而言,休倫公道;但就人生而言,我們可以永遠懷抱希望,過好每一天。

或許生活是一場沒有退路的修行,但是我們可以從此刻開始,好好愛自己,好好愛家人,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在命運的無常裏找到最大的確定性,而這也正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排版: 沈望望 微瀾*主編: 孫允廣*作 者:微瀾/來 源:正和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