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向東的朔爾茨,向西的歐盟

2024050917:49



2024年4月14-16日三天,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隨行的還有豪華的政商界「天團」。不少人因此認為,中德之間可能回到默克爾執政中後期那樣較為緊密合作的狀態。

真的是這樣嗎?

重要出訪帶來豪華陣容

可以說,此次訪華德方不可謂不重視。這是朔爾茨就任總理以來的二度訪華,也是他首次在一個國家訪問時待這麽長時間。

出席陣容也不可謂不高,隨同朔爾茨來訪的還有德國環境、農業、交通部等三位內閣部長,以及西門子、默克、拜耳、寶馬、奔馳等一眾商界領袖。

尤其政界三位部長隨行近年比較罕見,有媒體解讀可能反映了朔爾茨總理希望加強對華生態環保、現代農業與智能交通等領域合作的意願。



                                            |陪同朔爾茨訪華的部分德國政商界領袖

中方也給予了充分的禮遇。在華期間,安排朔爾茨赴重慶、上海及北京三個城市公務,同時多位國家領導人親自接待並洽商合作。在京期間,朔爾茨還出席了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座談會。



|訪問重慶期間,朔爾茨總理樂呵呵地在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公司體驗為預裝的氫動力模塊擰緊最後一根螺釘。

伴隨著此次出訪,兩國達成了多項合作共識。首先雙方同意啟動中德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對話合作機製,建立中德工業減碳工作組,並召開中德科技合作聯委會第26次會議;

其次雙方年內將舉行第十屆中德農業周,並推動包括在非洲、亞洲開展農業相關領域三方項目合作;第三雙方將加強旅遊、青年等方面交流合作,並一致同意擴大中德客運、貨運航權安排。

這三點內容尤其後面兩條都相對比較新穎,凸顯了雙方在當前復雜的國際關系背景下不斷探索全新合作領域的努力。

如果結合近期德國巴伐利亞州州長索德爾也剛剛訪華並受到高規格熱情接待,也許我們的確可以說,中德雙方近期合作的氛圍有所升溫。

* 三重困境致罕見示好

此次朔爾茨總理訪華之際,德國與歐洲實際上正處於前所罕見的政治經濟困局之中。內政外交三重困境交織下,朔爾茨等一行罕見地對華頻頻示好。

1、德國自身境況糟糕,部分明智之士意識到對華脫鉤的傷害

2023年,德國經濟負增長0.3%,不幸在歐盟國家中位列倒數,今年其經濟增長率預計仍將在低位徘徊,可能僅有0.2%左右。

在這一背景下,德國如果像美國或歐盟部分政客鼓吹的那樣對華斷鏈脫鉤,首先受到巨大沖擊的將是其自身。截至去年,中德貿易額達到約2531億歐,中國已連續八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且長期占中歐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

同時德企在華投資總額達119億歐,同樣占歐盟對華投資三分之一左右。隨著中國產業與技術不斷升級,有研究報告指出,德國工業界對來自中國的中間產品依賴也長期處於高位。



|德國工業產值增長率近十年來一直低於歐盟平均水平,來源:羅蘭貝格、德國工業聯合會等。

從實現碳中和的歷史使命來看,德國恐怕也需要與中國攜手。僅以光伏產品為例,2023年中國在光伏產業主要細分領域產能均占據全球主導地位,全球市場中90%的多晶矽、85%的太陽能電池、80%的光伏組件均產自中國。

如果不購買中國貨而自己又生產不出物美價廉的光伏產品,德國在太陽能利用方面肯定會大受影響,小則企業競爭力步步落後,大則國家目標難以實現。

這樣的問題並非孤例,在風能、儲能、電池、電動汽車、化工等眾多領域也存在同樣情況。

去年8月,巴斯夫董事會主席薄睦樂曾如此解釋其對華增加100億歐元巨額投資決策的合理性,「到2030年時,全球化學行業增長的三分之二將來自中國,正因如此,巴斯夫希望參與到增長中來,為當地客戶在當地生產產品。」

在這些戰略或重要產業中,對華合作脫節脫鉤都可能極大影響德國與歐洲自身實現碳中和乃至增強全球競爭力的戰略目標,進而削弱其經濟實力與國際地位。

朔爾茨作為德國政壇當前較為理性務實的政治家,此次高調出訪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傳遞繼續推動雙方合作共贏的意願。

2、俄烏沖突綿延,德國及歐洲處境尷尬甚至危險

俄烏沖突曠日持久,目前戰場再度朝著不利於烏克蘭的方向轉向,美歐之間乃至歐洲內部之間關於如何軍援烏克蘭吵成一團。如從德國內部來看,兩次俄烏沖突兩相對比,德國此番境況顯然比十年前更加糟糕。

2014年第一次烏克蘭危機中,默克爾總理縱橫捭闔,積極凝聚美歐對俄共識,最終推動俄烏雙方簽署《明斯克協議》,被認為是默克爾政府在歐領導力的體現,也是德國自二戰結束以來首次在重大國際安全危機中發揮主導作用。

此次俄烏沖突爆發前朔爾茨總理則剛剛上任,尚缺乏默克爾那樣長期積累的政治威信,加上其自身個性並不強硬,又受到紅綠燈政府內部、歐盟各國之間不同利益與立場掣肘,德國政府在此次俄烏沖突中的表現因此被普遍認為缺乏領導力。

近日,在馬克龍與俄羅斯關於直接沖突的激烈交鋒在歐洲引起一片恐慌,不少歐洲人在日益擔心核戰或局部核戰的可怕場景。除此之外,巴以沖突爆發已逾半年,近期伊朗與以色列又爆發激烈沖突。

這兩場歐洲家門口的地緣政治劇烈鬥爭目前來看對於美國可能造成影響力下跌、軟實力受損的中長期風險,對於歐洲卻可能帶來被直接拖入戰爭、難民危機綿延、工業經濟競爭力下滑等一系列更為現實與致命的威脅。

3、美國大選臨近,擔心特朗普再次上臺

當前,美國大選已進入最後階段,並將於半年後決出勝負。民調顯示,拜登與特朗普的支持率相對而言都處於歷史性低位,二者較為焦灼,甚至部分民調顯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尚處於領先位置。

經歷過數年前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美歐雙方陷入貿易製裁、政治紛爭的歐洲政界,普遍擔心其如開啟第二任期,雙方關系將再度陷入惡化境地,遑論特朗普近期還明確表態在俄烏沖突中不支持烏克蘭,以及對歐洲不足額繳納北約費用的國家鼓勵俄羅斯對其進攻等「可怕」言論。

《華爾街日報》針對朔爾茨此次訪華即明確指出,由於歐洲經濟陷入停滯,且對特朗普可能贏得美國大選感到擔憂等原因,部分歐洲國家正在重新靠攏中國。



|時隔四年,美國大選迎來的仍然是拜登特朗普二人轉這個「老生常談」,歐洲人對特朗普的再次當選普遍心有余悸。

小陽春可能有,黃金期難再現

在朔爾茨率「豪華天團」二度訪華之後,尤其在德方面臨三重歷史性政治經濟困境的局面下,中德之間合作不排除能夠迎來一個階段性或局部性的「小陽春」的可能性,但同時難改美西方整體圍堵中國,既要自己的企業在中國撈金、又想切斷中國高新技術發展的總體態勢。

1、政治跛腳鴨與亂成一鍋粥的執政聯盟

從朔爾茨的角度出發,他未嘗沒有與中國緩和關系、友好合作的良好願望,但無論是因為德國乃至歐洲目前對華斷鏈脫鉤的政治氛圍,還是因為紅綠燈政府中另外兩黨的顯著掣肘,都令其對德國政壇掌控力影響力有限,德國政府的對華政策難免體現出「進兩步退一步」甚至「進一步退兩步」,信號混亂令人困惑。

三黨之間吵成一團,德國政商界在涉外重大問題上往往也意見不一。

難以體現出凝聚力與領袖力的德國政府也正在失去德國民眾的支持。去年10月份,德國兩個經濟大州巴伐利亞州與黑森州舉行了州議會選舉,原總理默克爾所屬的基民盟在兩州均位列第一,目前執政的三黨得票率則均不如人意,自民黨甚至在巴伐利亞州被排除在議會之外。這一現象並非偶然。

幾乎同一時期德國民意調查機構Insa一項民意測驗表明,71%的德國人對德國這屆政府表示不滿,57%的德國人希望盡早結束紅綠燈聯盟政府。

朔爾茨剛剛回國,針對中國話題德媒又出現一系列負面炒作。如包括德國選擇黨(AfD)歐洲議會選舉頭號候選人克拉個人助理在內的4人因所謂對華敏感技術泄密遭逮捕,事件被炒得沸沸揚揚;

又如,德國電視二臺(ZDF)和《明鏡》周刊援引大眾公司內部文件報道,後者在2010年至2014或2015年間約有多達19000份包括某些發動機、傳動裝置和離合器的技術研發的技術文件被中國黑客「盜取」。

最可笑的是,據說大眾的電動車和氫電池等新能源驅動技術也是黑客攻擊的重點。

德國網友評論說,要按德國人的技術圖紙,中國電動車估計到今天還沒上路呢吧……

2、可笑的「產能過剩論」

繼「脫鉤」「去風險化」兩波輿論炒作之後,近期歐美沆瀣一氣,又默契地開始聯手攻擊中國國內所謂產能過剩,其論調大致是說中國國內政策依賴補貼發展產業,現在已出現產能過剩並將對其他國家傾銷,會帶來全球貿易不平衡及發達國家一系列問題雲雲。

對此,瑞士《新蘇黎世報》指出,「產能過剩論」反映了西方的虛偽與短視;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拉迪則指出,所謂產能過剩本身是個偽命題,如果各國都只生產僅夠滿足自身需求的產品,那麽全球貿易就沒有必要存在了。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為實現未來碳中和總體目標,到2030年時,全球產銷量應達到目前的4.5倍左右,即約4500萬輛。可以說,考慮到全球其他國家這一行業的發展態勢,沒有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大國的大量投資與生產,這一目標目前看來難以實現。

實際上,新時代下在新能源領域的海量市場需求對於世界各國都是共同發展合作的難得機遇,而高性價比的中國電動汽車、電池與新能源產品可通過良性競爭合作促使歐洲汽車製造商提升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歐洲各國及其消費者都有望成為最終受益者。

二十年前,中國還僅僅是市場相對較大、發展速度較快,但還比較缺乏技術與資金;而今天,中國不僅擁有超大市場,而且在相當一部分領域技術實力增強,企業實力雄厚。

傳統上,德企習慣於占據高端工業市場,並憑借自身過硬的質量、技術、品牌等優勢掌握定價權。然而今非昔比,中國今天快速叠代的商業環境在不斷對德企提出新的要求與挑戰,推動他們既要適應競爭者創新與技術實力日益增長的局面,又要跟上中國消費者與工業客戶們應用場景新、需求變化快的新形勢。

2024年4月最後一周,北京車展正式拉開序幕,來自全球多國的車企高管與專家雲集北京。奔馳中國區總裁指出,該公司過去五年在華研發投入逾105億元,研發人員兩千人,相較2020年已實現翻番且還在不斷擴大規模。

這樣的認知實際上已成為德國汽車界共識,很好地指出了如果不能參與和享有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工程師紅利、產能優勢與市場發展速度,對於歐洲汽車製造商而言,從長遠看,將是巨大甚至致命的損失。

所以他們在面對歐洲政客退出中國的鼓噪,德國車企們不但置之不理,反而力排眾議進一步加大在華投資布局。至於一些西方國家政客則甚為可笑。難道只有當自己的產品有比較優勢時,才鼓吹自由貿易與合作互利,當自身發展不如人意時,就宣揚去全球化與施行保護主義,這不是雙標,什麽是雙標?



3、實質進展與成效存疑

此次訪華回國之後,德國媒體與智庫總體上對朔爾茨處於批評狀態,認為其對華不夠強硬,沒有達到所謂「預期的目標」,對其出訪進行正面積極報道的寥寥無幾,雙方互利共贏一面被有意忽視,競爭分歧一面被刻意強調。

如德國N-TV電視臺表示,德國希望在不疏遠其重要貿易夥伴的情況下更加獨立於中國,朔爾茨對中國的訪問有如走鋼絲,在困難中尋求平衡。

而歐洲新聞網則批評朔爾茨推動中德經貿合作的舉措,認為此舉與歐盟層面更具敵意的立場背道而馳,是因為所謂將「德國短期經濟利益置於長期安全之上」。

此外,近些年德國與歐洲媒體和政客們互相裹挾,對華遏製已形成政治正確,並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信息繭房」和互相裹挾的效應。

去年馬克龍訪華期間,同樣在華表態積極並促成了數項互利互惠的重大經濟項目合作,然而回法不到半年,由法國車企推動、法國政界支持的對華電動車雙反事宜即在歐盟層面啟動。

今時今日,像德國車企、汽車協會那樣認為不要對華保護主義、應弘揚公平競爭的呼籲反而成了罕見聲音。歐洲政客們不時體現出騎墻搖擺、兩面三刀的嘴臉和態度,因此對這些政客既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

無論他們說得如何好聽,我們更關心的問題是,比如歐盟對華電動車與風力渦輪機雙反問題能否妥善解決?德國對華態度何時能放棄或減少製約和打壓一面?如果特朗普沒有上臺,德國與歐洲對華態度會如何嬗變?

不要忘了,德國聯邦政府於2023年7月公布了德國歷史上第一份「中國戰略」文件,將中國明確為德國「合作夥伴、競爭者和製度性對手」的三重定位。

這一歷史性演變正是發生在朔爾茨執政期間,無論是由於其弱勢地位還是政治共識,我們對其不能抱有脫離實際的過高期望。

4月18日,歐盟各國領導人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圍繞歐洲競爭力問題展開商討。一項受歐盟委托、由意大利前總理萊塔牽頭完成的專題報告指出,歐盟與美國在經濟表現上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從1993到2022年,美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近60%,而同期歐盟增幅不到30%,同時與美中兩大經濟體相比,歐盟在數字與先進技術方面的投資也不盡如人意。

世界銀行數據揭示,上世紀70年代歐洲國家投資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約30%,到2022年這一數據降至僅為25%,且德法等大國更是僅有16%~18%左右。這已顯露出惡果,1991年時,德國工業產值占GDP仍在30%以上,到2023年這一比重已跌至18%左右。

面對未來,預計德國的境況將更加糟糕。德國伊福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學家沃爾邁斯豪瑟指出,德國經濟不僅當前舉步維艱,且在未來五六年內的增長率都將僅有0.5%左右,德國人需要做好應對經濟長期萎縮的準備。

可惜的是,歐盟在找到自身發展的瓶頸問題的同時,開出的藥方卻多為保護主義措施而鮮少產業促進政策與狠抓落實精神。例如,最近歐盟又借《外國補貼條例》(FSR),以所謂的扭曲性外國補貼為由對中國隆基綠能、上海電氣等多家企業進行突襲式搜查。



|自2004年以來,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顯著高於歐元區與英國,來源:金融時報。

其實,人的基本需求都是差不多的,吃住行生存發展繁衍等等。近年來歐洲被卷入俄烏沖突不能自拔,工業成本與消費價格攀升,產業競爭能力螺旋式下滑,與此同時,民眾們的「獲得感」持續下降,內部分裂更加嚴重,社會治理問題惡化。

可以說,社會問題來自經濟困境,經濟困境則來自政治決策,歐洲目前的問題一籮筐,已逐步淪落到互相交織、積重難返的地步。

就在這樣的節骨眼上,歐盟偏有些人要亦步亦趨跟隨美國圍堵中國,甚至自作主張要成為對華遏製的急先鋒,這些人不但偏離了歐洲民眾當前的發展需求,實際上也在傷害歐洲的綜合實力與長遠利益。

朔爾茨本人的弱勢與德國政壇的離心分裂,則決定了中德關系難免依舊暗流湧動甚至間或風高浪急。

我們既要繼續推進務實共贏的合作,但也不能對其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原創作者: 中歐行者/來源:秦朔朋友圈]

-作者:北京帕特納斯管理咨詢公司創始人,兼任中國國際商會理事,英國OCO國際咨詢集團高級合夥人,意大利國家投資發展署駐華首席代表等職務。常年在中歐主流媒體接受專訪或撰寫專欄,著有《企業價值提升》等專著,微信公眾號為中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