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這個標簽,你想不到
成都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標簽,諸如「天府之國」「美食之都」「新一線城市之首」,但「市場主體數量全國第二」的標簽是出乎大多數人意料的。
前段時間,成都公布了市場主體相關數據:2023年成都新登記市場主體60.2萬戶,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全市市場主體總量增至389.12萬戶,僅次於深圳,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二位。
說是副省級城市第二位,我查了下,其實是包括直轄市在內的全國城市第二位。
再往前檢索,發現最近幾年成都市場主體增長一直很快,每年都要新增五六十萬戶,基本保持在副省級及以上城市新增市場主體均值2倍左右的水平。
2021年,成都市場主體總量超越上海和重慶,躋身全國第二位。2022年,成都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開始躍居全國第一位,並保持至今。
市場主體是城市經濟活力的重要體現,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大量市場主體「用真金白銀投票」的背後,成都究竟做對了什麼?
世界銀行發布的一份報告表明,良好的營商環境會使投資率增長0.3%,GDP增長率增加0.36%。
為此,世界各地都在比拼營商環境,國內的一些城市更是把營商環境建設上升到「一號工程」。
但喊口號不代表真行動,行動了不代表有效果。相比一些城市的「年度工程」,我們不妨看看成都是如何奉行長期主義、一年接一年持續疊代提升的。
自2019年啟動「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工程以來,成都市委、市政府接連出臺完善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政策,從1.0版「建體系夯基礎」、2.0版「學先進補短板」、3.0版「樹標桿創品牌」、4.0版「集創新求突破」、5.0版「優服務增活力」,再到今年推出的6.0版「數字化強賦能」,成都已累計推出了906項改革舉措。
為了進一步凝聚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共識,過去兩年的「新春第一會」,成都更是只聚焦「優化營商環境」這一個主題。
眾所周知,12345是各城市的市民服務熱線,但成都更進一步,將12345升級成了企業服務熱線。
2023年1月,成都正式啟動「12345親清在線」,創新集成了四大服務企業平臺:包括可7×24小時撥打的「12345助企熱線」、讓企業少跑路的「蓉易辦」、促進惠企政策精準普惠的「蓉易享」、面對面解決企業各種困難的「蓉易見」。
據官方數據,「12345親清在線」上線一年時間裏,受理企業訴求超11萬件,提級處置1.1萬件,解決率和滿意率均達95%以上。
如果說,把為民服務熱線升級成為企服務熱線是成都的創新,那麼由此衍生出來的另外兩個舉措,就是成都的「走心」。
一個是成都開設了「成都12345」官方微信公眾號,在這個平臺上,企業和創業者的問詢與有關部門的回復隨時都在更新,最新的幾則問答是——建設新能源汽車的充電站並對外運營是否有補貼?天府新區是否有銀行貸款貼息政策?股東是外省人能否線上進行法人變更?房東本人不在國內如何辦理營業執照?政府都一一進行了認真答復。
訴求信息的公開共享很有意義,尤其很多問題是共性問題,通過真實問答的形式公布出來,既可以增加公眾的理解與信任,又可以提高問題解決效率、推動政策的普及傳播及後續的優化改善。
另一個「走心之舉」是成都專門為12345熱線成立了一個研究智庫,智庫的工作,就是基於真實、鮮活的海量訴求數據,開展常態化研究,充分挖掘數據價值,發現群眾和企業的痛點和難點,研判問題的潛在性、苗頭性、趨勢性,提出相應建議,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比如,去年智庫團隊篩選了一些企業共性訴求,進一步調研之後提交了一份「建議成都加快推進信用報告」的專題報告,促成了《成都加快推行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實施方案》的出臺。
《方案》實施後,成都將在39個領域全面推行1份市場主體專用信用報告代替一摞無違法違規證明,這也被納入到了前面提及的營商環境建設6.0版本。
可見,成都追求的不只是「一次解決一個企業的一件事情」,而是要向流程再造「開刀」,優化製度體系,降低系統性成本,爭取一次就能解決「一類問題」,幫助「一類企業」。
12345親清在線啟動一年來,成都平均每小時誕生經營主體70戶,平均每天新增2家外商投資企業。
去年底,成都成功獲評「2023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
水深魚躍,林茂鳥聚。成都持之以恒地優化營商環境,除了市場主體快速增長外,還迎來了經濟大盤的量質齊升。
2019年成都GDP1.7萬億,2023年成都GDP2.2萬億,五年時間,增長了一個貴陽市的體量。
2023年,成都GDP規模在內地城市中排第7、副省級城市排第3,6%的增速在十強城市中居第2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破萬億,成為全國第六個、省會第二個萬億級消費城市,10.0%的增速居十強消費城市第2位。
在最能體現製造業實力的國家級產業集群方面,成都已經拿下電子信息、軟件和信息服務、高端能源裝備、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裝備等9個國家級產業集群。
2023年,成都新增了2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目前已形成了1個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和10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在「十四五」規劃中,到2025年,成都要打造2個萬億級、10個以上千億級產業集群,支柱產業集群規模要突破4萬億元。
大產業需要大項目支撐。今年3月份,總投資630億元的京東方第8.6代AMOLED生產線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這是成都乃至四川發展史上單體投資額最大的製造業項目,建成後,成都將成為全國最大的柔性面板生產基地。
更重要的是,京東方作為全球顯示產業龍頭企業,將吸引一批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共同前來成都集聚,進一步擴大成都萬億電子信息產業的優勢。
數據顯示,成都顯示產業規模占全國總體規模的15%,產業鏈完善度71%、產業本地化配套率38%,「成都造」高端柔性屏全球市場占有率近50%,並帶動下遊智能終端產業規模突破4000億元,目前成都個人計算機產量居全國第二,投影機市場占有率為20%、位居全國第一。
去年5月,上海突然遠赴千裏之外的成都舉辦投資合作推介會,這一舉動可謂前所未有,被媒體譽為「逆向招商」的第一槍。
上海主動跑到成都「逆向招商」,足以說明成都在全國的產業矩陣中已有一席之地,在部分新賽道上呈現領跑之勢,有了足夠吸引一線城市的籌碼。
省會強則全省強,在要素全國自由流動背景下,這個論斷尤其適用於中西部地區。中西部省份中,凡是省會不強的,發展壓力都很大。所以,成都作為強省會,其強勢崛起助推了四川省2023年GDP突破6萬億大關,首次超越河南,躋身全國經濟第五大省份,躍居中西部經濟第一大省。
人隨產業走。更強的產業活力和營商環境,更多的大企業與大項目,無疑是吸引人口的核心競爭力。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為2140.3萬人,比2022年末增加13.5萬人,這個增幅相較2022年的增幅幾乎翻倍,13.5萬的增量在千萬人口城市中排名第三,在全國四個「兩千萬」級別人口城市中,成都人口增量持續領跑。
把時間拉長看,從2010年到2023年,成都常住人口凈增735萬,年均增長超過50萬人,在全國僅次於深圳和廣州。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北京常住人口為1961.24萬人,成都為1511.86萬人,當時北京比成都多449.38萬人。
而2023年,成都2140.3萬的常住人口已經無限逼近北京2185.8萬的常住人口,只相差45.5萬人了。
考慮到北京減量發展、主動控製人口,成都人口規模晉級全國第三,恐怕用不了太久。
成都另一個身份是「中國西部共享省會」,2000多萬人口中,有超過150萬來自省外,外來人口中有接近50%都來自西南或西北地區。
當然,人口的持續湧入,除了與成都「國家中心城市」「新一線首城」的「宜業吸引力」有關外,還離不開「美食之都」「幸福之城」的「宜居吸引力」。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自2007年啟動評選以來,成都已經連續15年位列「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這句散發著無限誘惑力的slogan,早已深入人心。
網絡時代,「網紅城市」不斷湧現,但流量轉瞬即逝,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三五月,只有為數不多的城市能保持「長紅」。而成都,正是其中穿越千年而風華不減的那位。
---[原創作者: 四方君-作者簡介:區域經濟觀察者,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來源: 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