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和時間做朋友 ?
「做時間的朋友。」這句話,你肯定聽過太多。
過去一周,這也是我想的最多的一句話。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下感受。
和時間的關系不要太緊張
4月20日,我從北京飛廣東,參加2024中國綠公司年會。因廣東暴雨,下午2點半的飛機,晚到差不多淩晨2點才飛。但參會後感到很值得,有些觀點很有啟發。
一位多年從事高端精品零售行業的企業家,在表達了對中國市場、供應鏈和科技創新人才的信心後說——
「我們認為現在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跟時間的關系太緊張,應該稍微把跟時間的關系變得友好一點,不要那麽緊。我們從小就接受教育,要不斷進步,但別人十年幹的事,我們為什麽一年就要幹完?能不能友好一點,把目標提的更長遠一點?能不能把每一步的工作做得更結實一點,追求每一天的進步、而不是追求一天就把所有的進步完成?
「這是我們思考多年做的最深刻的反思和總結。我們出現的困難都是『一口飯』,天天想進步,天天想發展,而管理跟不上去,管理資源有天花板,商業模式也是需要萃取數據、精打細磨去提煉的。
「在這個時候,只要大家靜下心來,跟時間的關系變得友好一點,不要只是想把規模搞得越大越好,一定會創造出一批『小而美』、在全球細分市場的優勢企業。有耐心和堅持,一定會創造長期價值。」
他接著舉了香奈兒5號的例子,這款香水1921年上市,已經103年。「它的香氣、包裝、瓶子有改變嗎?沒有。」所以,並不是什麽都要顛覆式創新的。
對這位企業家的觀點,我特別會心。因為不久前我剛好和一家法國奢侈品品牌在中國的高管做過交流。當時最深的感受是,速度是中國企業的優勢和競爭力所在,可是上帝不會把所有果實都給到有速度優勢的這一方,在有些產業,「慢」才是競爭力。
「慢」不是不發展,比如該品牌一直也在擴品類,但它始終守著自己的原則,再去發展,比如堅持高端定位,在設計上長期投入,生產只在法國和意大利完成。
這位高管還說,每開一家店都需要比較長的準備時間,而且已經覺得,人才包括店員都遇到了瓶頸。人才不夠,其實開不了那麽多店。
通過勤勞奮鬥,不斷趕超別人,這是我們多年形成的文化。我訪問過很多企業家,本能就是努力工作,工作幾乎就是人生全部。有企業家過年時和高管聚餐,約定不談工作,結果沒說幾句,又回到工作上。這是命。今天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靠拿命,拼出來的。
但拼到一定地步,確實也要想想,一直趕趕趕,卷卷卷,996,007,是不是最好的路徑?
從產業特征、企業規律、人生狀態看,哪些方面可以快、應該快?哪些方面並不適合太快太趕?
運營、創新、慢價值
其實,真正要把一件產品一項服務一種體驗一個管理系統做好,並不是那麽容易。
過去覺得容易,是因為市場處在增量狀態,做得粗糙一些照樣能賺錢。
現在不行了,很多市場都進入了存量博弈,必須精細化運營,做出有差異化的價值創新。
前兩天,在南京聽一位企業家分享,是一家以「大家居」為主業的全國性商業連鎖集團的創始人。他的主要觀點是,過去的經濟發展更像是「開發模式」,現在要走向「運營模式"。
「過去到處都在搞開發,至於後面怎麽運營,怎麽過日子,不怎麽考慮。由此導致大量資產過剩。我們的開發商很多,運營商很少。但無論園區還是商場,一種物業的價值,是由未來的現金流決定的。你可以在資產負債表上,把過去的資產作為財富,按歷史成本記在那裏,比如1平方米投了1萬元,你就把1萬元記為資產。但事實上,這個物業到底值多少錢,是未來的運營收益決定的。如果運營收益很差,資產價值就要縮水。甚至可能沒有價值,是負擔。」
當存量時代到來,必須走向「運營模式」,也就是通過運營,把價值創造出來。
「這是比較慢,很辛苦,也需要創造力、創新力的工作。一靠創新,包括內容創新、消費場景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價值鏈重構創新;二靠提高效率,尤其是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提高效率。但當你真的在運營上下功夫,把運營做好了,就會有很好回報。就像房地產行業的阿那亞,它就是先把運營做好了。現在三亞的房子都不好賣,阿那亞的房子還搶著買。」
在南京,我去了德基廣場,一個這幾年特別網紅的高端商業購物中心,也是全世界商場的流量冠軍。它位於著名的新街口商圈,周圍的南京新百、金鷹、中央商場,加在一起的流量和銷售額,比它還少很多。
德基成功的關鍵是跳出商業做商業,充分與藝術、科技、網紅屬性相結合,做成了一個人氣爆棚的魅力之城,創新之場,而名牌雲集只是附帶的結果。
德基的流量是怎麽來的?我在8樓的德基美術館看了《金陵圖》數字藝術展,深有體會。《金陵圖》是清代宮廷畫家描繪宋代南京城市風貌的寫實風俗畫長卷,有三個版本存世,謝遂、楊大章的版本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馮寧的版本現藏於德基藝術博物館。德基集結了100多位專家學者,400多名工作人員,花了兩年多時間,把有533個人物、90個動物、40多家店鋪商販的《金陵圖》復刻到了110米長、3.6米高的環形大屏幕上,打造出「人物如畫,實時跟隨」的互動式、沈浸式效果。
「金陵圖數字藝術展」能活現歷史,是因為運用了Unity引擎(實時3D互動)、UWB(室內高精度定位系統)和智能中臺等技術和系統,構造出有穿越感的互動體驗。觀眾只要在觀展時帶上智能手環,就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儀的角色,代你「入夢金陵」,開啟穿越之旅,還可以在指定的地點讓畫中的煙花綻放。
現在德基廣場流量最高的樓層,不是商業,就是美術館所在的8層。而要把美術館運營好,非一朝一夕之功,是多年持續不斷在拍賣收藏上投入的結果。
我在德基廣場明白了,什麽是內容創新,什麽是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我也明白了,為什麽那麽多奢侈品公司都是藝術拍賣市場上的活躍買家。因為優秀的藝術品是稀缺的,不可復製的,商品只有和這樣的價值關聯,才更有價值。這也再次說明了「慢」的獨特價值。
從觀念上,大家都反對急功近利。但很長時間裏,如果急功可以很快獲利,那誰不急呢?而當人人都急,急得現在什麽都過剩了,慢工的價值才會顯現。慢工出細活。很多內容的創造,只有慢,所謂「臺下十年功」,最終才能出精品,才能真正獲得認同。
給別人留出空間
這一兩年中企出海是熱門話題,我一直在關註,也提出了「中國能力的全球化是未來二三十年的重大戰略機遇」等觀點。
中企的能力不必懷疑。但我們究竟以什麽樣的姿態出海,也有節奏、權衡與取舍的問題。
4月13日,《南風窗》在廣州舉辦「中企出海,迎浪造潮」2024年春季峰會。華堅集團副總裁、負責埃塞俄比亞華堅輕工業園的張蕓琪介紹了出海非洲13年,把最初一個鞋廠發展成一個輕工業園區的經歷。華堅2011年出海,去得早,享受了土地紅利,並且趕上了非洲從貿易向工業化的轉型,此時「如果你進入非洲市場,做了一個產品,很容易將其擴展到相關產品」。
但張蕓琪也指出,不要與當地人競爭,做他們已經在做的生意,要做他們做不了的生意。與他們共榮共生,創造增量市場,而不是去爭奪存量市場的利益。
「比如我們做鞋廠,雖然埃塞俄比亞也有鞋廠,但我們生產的產品是他們無法生產的。如果我們與當地人競爭,勢必會處於不利地位。而且大多數中國人英語不太好,也不了解當地法律,在稅法、勞動法、海關法、移民法等方面會遇到許多障礙。
因此,在海外投資,一定要選擇當地政府政策支持的行業,避免與本地人競爭,或去涉及本地政府要保留的行業。像埃塞俄比亞,有的產業之前是不對外國人開放的。很多中國人會找一個埃塞俄比亞人的牌照來做餐廳,做醫院。這肯定能賺錢,因為我們有技術,有團隊。但你跟本地人合作,營業執照不是你的,就意味著極高的投資風險。」
過去很長時間,中國企業出海,別人更多看到的是中企為當地解決了多少問題,創造了多少價值。但到一定時候,別人的看法也會改變。比如這幾年,跨境電商如火如荼,大家都覺得借助這個通道,可以把中國的供應鏈優勢和產能,輸出到國外。
而當我們陶醉於節節攀升的增長數據時,可否想過,對別國家的產業、流通渠道、就業來說,這意味著什麽?如果很多群體、階層的既往利益被打破,他們將如何反應?我在和國內的跨境電商平臺交流時,他們承認,正在遭遇國外的阻擊。
我們的跨境出口已經夠多夠快,該好好考慮一下,如何在別國建立本地化供應鏈,為本地創造更多福祉。可悲的是,國內跨境電商平臺之間還在慘烈競爭,比如爭搶供應商,在國外以「超低空價格」引流、獲客。這實質是在擠壓中國供應商應得的利潤,補貼給國外消費者。雖然供應商們為了維持起碼的開工率,哪怕虧損也會給平臺供貨,但能一直這樣下去嗎?就算中國供應商能忍,國外利益受損群體能忍嗎?
大多數中國企業都是自由貿易的信徒,相信通過自由貿易,一定能「征服」世界市場。日本經濟學家辜朝明最近在接受采訪時,對自由貿易做了這樣的評價:
「當我們研究經濟學特別是自由貿易的時候,我們受到的教育是,自由貿易總是在同一個經濟體中創造贏家和輸家,但是贏家獲得的收益永遠大於輸家的損失,所以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是獲益的。這就是自由貿易為什麽是好的。
「但是沒有一位教授告訴我們,這實際上是基於一個關鍵假設的,就是貿易要麽是平衡的,要麽是有順差的。如果貿易年復一年,數十年持續出現巨額逆差,輸家的數量就會開始增加,認為自己是自由貿易輸家的人數可以多到足以選擇特朗普為總統。因此我們必須回頭反思自己,……外匯匯率的設定,必須確保輸家的數量不會增加到導致自由貿易本身的失敗。」
結語 : 跟時間的關系友好一點。
從開發思維到運營思維。
要習慣於賺慢錢,賺辛苦錢。
不可復製的價值創造往往是慢的。
一靠創新,二靠提高效率。
做別人做不了的生意。共榮共生。
必須確保輸家的數量不會增加到導致自由貿易本身的失敗。
這些最近對我有所啟發的觀點,也供大家參考。
最後向大家推薦一本書,華為郭平所著常變與長青,寫華為這麽多年的變革管理。
華為的管理體系已經基本達到業界領先水平,但它是20多萬人用了30多年時間「磨」出來的。
「華為公司級變革的實施周期都很長,就是為了讓大家逐步接受變革,以減少變革阻力。IPD和ISC變革項目各做了4年,IFS變革項目做了8年,LTC項目做了8年,ISPD項目做了4年,ISC+項目做了3年,又固化了2年。慢就是快,要把變革時間拉長,有十年磨一劍的耐性,給大家足夠的時間去接受和改變。」
華為是中國最優秀的公司之一,但其交了無數學費嘔心瀝血打造的管理根基,也是慢慢形成的。很多管理系統的導入,都花費了比預期多很多的時間。
新時代,不是快時代。你想快,在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的約束下,也快不起來。
那麽不妨,從慢的角度多思考一下。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旋律。時間並不緘默,總會向我們示意。
---[原創作者: 秦朔*大視野/來源: 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