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萬億“新”藍海,仍從“舊”中來
敬畏自然,往往是企業在艱苦奮鬥的過程中無暇他顧的環節,畢竟詩意即失意,錢景方爲前景。就像很多人喜歡燒幾塊錢的香許幾個億的願,焚香造成的空氣汙染聽上去就是個很幽默的話題。
過去三十余年,中國的經濟如同奔騰的高鐵一往無前,但增長的奇迹也被扣上了“以環境汙染爲代價”的大鍋,先汙染後治理的說法未必偏頗,更像是一個亟需繼續發展的大國迫不得已的選擇。
但這是主動的選擇。
繼2023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後,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再度升級,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産業發展,促進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應用,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
在此之前,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時提出,要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標准爲牽引,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2月2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再次強調,加快産品更新換代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要鼓勵引導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曆經十年的變革與轉型,生態環境治理的大幕已經全面拉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看似遙遠,循環經濟的浪潮卻已近在眼前。
全新的經濟形態即將滲入千行百業,也會在更多人意識到之前就改寫時代的走向。
前世今生
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同時滿足持續發展的需求,被高度總結爲“可持續發展”理念,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即自然、科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理論和戰略。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研究與實踐的深入,又衍生出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由于三種模式同處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之下,因此具有相同的系統觀、發展觀、生産觀、消費觀,也共享同樣的終極目標,只是在覆蓋範圍、聚焦問題與處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區別。
綠色經濟是一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經濟活動及其結果的總稱,包括生産、流通、分配、消費等經濟活動的各環節,從廣義的角度看,循環經濟、低碳經濟都屬于綠色經濟的範疇。
在相對和平的年代,社會的發展由經濟推動,綠色經濟是人類與自然關系反思的必然與最初産物。
20世紀中葉,人類文明已經經曆了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到信息時代的過渡,機器轟鳴引發的環境反思開始萌芽。1962年,美國科普作家蕾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記錄了工業文明對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號召人類走“另外的路”,被視爲現代環境保護主義的奠基石,以及綠色經濟思想的啓蒙之作。
1972年,聯合國召開“人類環境大會”,成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與會各國代表簽署《人類環境宣言》,其中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從此,經濟發展必須兼顧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成爲國際共識。
隨後多年間,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的概念在“以人與自然和諧爲核心,以可持續發展爲目的”的框架中不斷演變,但基本內涵保持一致:以市場爲導向、以傳統産業經濟爲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爲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産業經濟爲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産生並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
探索綠色發展道路,壯大綠色經濟,是一項需要高層定調的系統性工程,但在統計、核算、推廣等方面還有較大的阻礙。
迄今爲止,全世界尚未形成公認的綠色GDP核算公式,原則上采用GDP減去環境成本的減法式計算。經濟發展爲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分爲兩種,一是資源的索取,二是汙染物的排放。但是,合理開采與過度開采的界限何在、資源如何定價、汙染的損失如何評估、上遊汙染下遊治理的成本如何分攤,都是經濟綠色化統計的難題。
自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之後,我國開始綠色GDP核算理論研究。時至今日,我國只公開發布了唯一一份綠色GDP核算報告,即國家環保總局與國家統計局于2006年聯合公布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這份報告對全國環境退化價值、經環境汙染調整的GDP進行了初步核算,但受部分技術限制,計算出的損失成本只是實際資源環境成本的一部分。
因此,盡管綠色經濟符合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終極目標,但也是一項長期任務,循環經濟模式則是探索綠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選擇。
從兩種模式的啓蒙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出相似與不同之處。
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波爾丁在《未來宇宙飛船的地球經濟學》一文中首先提出循環經濟思想。波爾丁從物質不滅定律出發,把地球比作一艘宇宙飛船,以此說明地球是一個物質上封閉的系統,系統中經濟與環境的關系並非線性關系,而是循環的關系。
而《寂靜的春天》則寓言式描繪了一個村莊的突變,通過講述人類、化學、工業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指出人類發展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難以逆轉的危害。
對比之下,循環經濟強調“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沒有真正的廢棄物”,更進一步體現出對于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反思,以資源利用爲切入點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之間的沖突,既以更溫和的方式淡化了發展與環保之間的對立關系,也提出了更爲具體的解決思路。
我國在《循環經濟促進法》中將循環經濟定義爲:在生産、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
自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發展普遍采用線性的生産消費模式:從大自然中開采或種植原料,通過工業加工成商品,商品進入消費市場完成使命,最終以不同的形式成爲廢棄物,以難以處理的形態回歸大自然。
在這種經濟模式中,物資單向流動。
消耗有限資源所制造的産品必定同樣有限,垃圾與汙染所持續的時間也要超過産品的使用周期,愈發緊缺的資源則會帶來成本的提升。循環經濟建立在資源的充分利用與循環使用上,形成“資源-産品-再生資源”的循環,讓整個系統産生極少的廢棄物,最終達到零廢棄物的狀態。
當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不再獨立且對立,而是共同組成生態經濟大系統,綠色發展的阻力被弱化,發展的重要性被擡升,在激發部分傳統業態活力的同時,還催生了新的經濟業態。
以舊換新、變廢爲寶,作爲同時撬動存量與增量消費市場的朝陽産業,其重要性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覆蓋領域
對于一個處在城鎮化與工業化加速發展,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同步提升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對于解決人均資源占有不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必然選擇,也是一項帶有全局性與長期性的戰略任務。
早在2004年,循環經濟就已寫入了《關于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世界發展進程的規律表明,當國家和地區人均GDP處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時,往往對應著人口、資源、環境等瓶頸約束最爲嚴重的時期。200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07萬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也是未來高速發展的新起點。
(來源:中經數據)
《新華網》在評論中表示,經濟列車一路呼嘯高速駛入2004經濟年度,但支撐高速度的經濟增長模式依然是粗放式的,資源被大量消耗,能源、運輸等形成“瓶頸”。面對“誰來供應中國”的疑問,循環經濟作爲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先進性和科學性賦予它旺盛的生命力,可以使經濟與資源、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這一目標得以實現。
循環經濟作爲新型産業,産業圖譜以解決工業、農業、消費供應鏈和互聯網等行業所共同面對的能源消耗、廢棄物排放、碳減排問題爲目標,采用循環經濟理論達到各方共贏創新模式。
一方面,在技術突破的同時,循環經濟幫助經濟發展擺脫了對于資源的過度依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消費市場的快速發展,非消耗品保有量的提升以及換代周期的縮短,成爲消費市場加速循環的強大推動力。
從企業層次的汙染排放量最小化實踐,到區域工業生態系統內企業間廢棄物的相互交換,再到産品消費過程中和消費後的物質與能量循環,都是循環經濟的覆蓋範圍。
當然,循環經濟不是“筐”,任何産業都能往裏裝。
2021年,《“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印發,圍繞工業、社會生活、農業三大領域,部署了“十四五”時期循環經濟領域的重點任務。
2024年春節前夕,《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發布,這是2022年1月發布的《關于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基礎上的加強版,進一步從頂層設計維度劃定了循環經濟所涉及的産業範圍。
《意見》中提到,到2025年,資源循環利用産業年産值將達到5萬億元。
聚焦C端消費市場,循環經濟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二手交易、以舊換新以及可回收物循環利用等産業。
在二手商品交易環節,《意見》指出:
鼓勵“互聯網+二手”模式發展;
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集中規範的二手商品交易市場;
完善舊貨交易管理制度,研究制定網絡舊貨交易管理辦法,健全舊貨評估鑒定行業人才培養和管理機制;
出台二手商品交易企業交易平板電腦、手機等電子産品時信息清除方法相關規範,保障舊貨交易時出售者信息安全;
研究解決舊貨轉售、翻新等服務或相關商品涉及的知識産權問題;支持符合質量等相關要求的二手車出口。
管理制度、評估機制、隱私安全、知識産權、國車出海,都是當前二手市場交易中的痛點。《意見》如同精准的手術刀,爲相關産業切除頑疾,掃平了發展的障礙。
靜脈産業
在模式誕生與實踐的初期,有人把循環經濟稱爲“靜脈産業”,一批變廢爲寶、循環利用的企業或散戶,如同將含有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髒的靜脈。
靜脈産業一詞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提出,根據物質流向的不同,産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分爲兩個過程:一是從原材料開發到生産、流通、消費、廢棄的過程;二是從生産或消費後的廢棄物排放到廢棄物的收集運輸、分類分解、再資源化及最終廢棄處置的過程。從事前一過程的産業稱爲動脈産業,從事後一過程的産業稱爲靜脈産業。
隨著循環經濟理念與實踐的豐富,靜脈産業的活力將加速釋放。
首先是政策的側重。
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時提出,要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標准爲牽引,推動打通以舊換新的難點堵點,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更好地滿足消費品換新、升級的需要。
2月2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強調,加快産品更新換代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要鼓勵引導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3月1日,《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審議通過,其中指出,要結合各類設備和消費品更新換代差異化需求,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更好發揮能耗、排放、技術等標准的牽引作用,積極開展汽車、家電等消費品以舊換新,形成更新換代規模效應。要抓緊建立健全回收利用體系,促進廢舊裝備再制造,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水平。
“量”“質”齊發,激活消費市場潛力,將是新一輪促消費政策的重中之重。
其次是市場的需求。
據商務部統計,我國汽車和家電市場已從單純的“增量時代”進入到“增量和存量並重時代”。2023年,汽車保有量約3.4億輛,冰箱、洗衣機、空調等主要品類家電保有量超過30億台。
發改委主任鄭柵潔表示,汽車、家電更新換代能創造萬億元規模的市場空間。
光大證券研報則指出,家電和汽車報廢量近年來呈現逐步走高趨勢,按照20年報廢即每年5%的報廢率計算,2023年全國報廢汽車數量達到1680萬輛;家電報廢數量也處在上升期,2022年報廢量預計超過2億台。
存量增長,不僅將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的消費需求推入集中釋放期,也增加了二手市場的供給。二手市場的供給依賴于一手市場消費力與換新觀念的升級,只有存量充足,才能形成規模化供給,進而推動回收循環標准與體系的建立,將去中心化的C2C交易變成中心化、標准化、可溯源的經濟體系。
而回收市場的完善,以舊換新的閉環加速運轉,也爲消費者開啓新一輪消費解決了後顧之憂。汽車、家電、手機等消費品的換代周期將會縮短,消費力的釋放也有助于企業加快研發的步伐。
此外,綠色化、智能化新品在存量市場中完成對傳統高能耗、高汙染産品的替代,也是綠色消費與可持續發展的題中之義。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舊換新、變廢爲寶、循環利用,成爲循環經濟模式中最具潛力的消費環節,是典型的朝陽産業。
再次是企業的響應。
在今年的提案中,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針對家電行業提出兩項建議,一是盡快建立家電産品安全使用年限強制性標准,二是建議家電企業自主承擔以舊換新補貼。
董明珠表示,“明文規定家電的使用年限,是推動以舊換新的重要條件。家電安全使用年限強制性標准是加強對企業産品質量的監管,而不是對消費者選擇的約束。希望通過促進家電以舊換新,倒逼行業技術更新。”
在以舊換新方面,董明珠建議明確企業自主承擔以舊換新責任,取消過多的政府補貼。同時,規範二手家電市場,建立健全廢舊家電回收體系,並加強監管和評估,提高消費者參與度。
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提出,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對于家電企業來說,是重要的利好。推動以舊換新的具體利好政策有效落地,客觀要求加快規範廢棄電器電子産品回收和處理,盡快打通家電綠色循環經濟建設的“最後一公裏”。
賈少謙認爲,完成綠色循環經濟建設既要重視技術創新這樣的“硬手段”,也要重視加快推動相關行業標准和規範完善的“軟條件”,做到“軟硬兼備”。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周雲傑表示,釋放內需新動力,要由政府出台相關政策,通過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或貸款支持等方式,降低企業和消費者的更新和換新成本,鼓勵和引導重點企業開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行動,進而刺激市場需求,引導消費者參與其中。
刺激家電換新需求,不但是家電行業代表們的共識,也是當前主流家電企業及電商平台的主動選擇。京東、天貓、蘇甯等平台均推出了以舊換新的補貼政策,美的、格力、海爾等頭部品牌也推出了舊家電抵扣的促銷活動,搶占新一輪以舊換新消費需求所釋放的購買力。
汽車是當前以舊換新需求最迫切的領域。大規模推動汽車以舊換新,既是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重點環節,也是盡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産品的需要,更有助于推動我國汽車産業盡快占領全球汽車綠色化與智能化的制高點。
由于監測體系的複雜性與不透明,以及較高的物流運輸成本,汽車産業回收與循環體系的建立,並非二手車散商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規模化二手車電商平台,以及車商自建的以舊換新體系。
在二手電商領域,閑魚近日公布了日均交易額突破10億、日均發布量400萬件的最新數據,萬物新生(愛回收)于同日公布了營收129.7億元、同比增長31.4%的2023年財報。
二手電商平台的業績增長,既體現出年輕消費群體在國潮時代愈發自信的消費觀,也真實地反映出了以舊換新、循環往複、綠色消費的市場需求,這也是萬億朝陽産業真正的活水之源。---來源: 钛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