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養娃不是馴獸,而是種樹!

2024030822:12


▎人民醬說:對父母而言,教育孩子是一場隆重而漫長的考試。孩子最終擁有怎樣的人生,就要看父母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教育界有一條普遍認可的公式:   “一個優秀的孩子=60%的家庭教育+30%的學校教育+10%的社會教育。”

由此可見,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而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那麽,父母要怎麽做才能培養出自信、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呢?

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給出了他的答案:慢養、牧養和順養。

慢養,尊重孩子的生命規律;牧養,教會孩子如何與世界相處;順養,讓孩子全力以赴追求自己的熱情所在。

只有三者齊備,孩子才能懷揣著熱情與敬畏,一步步走向那個更加優秀的自己。

01. 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李明新校長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慢養,就是在育人上尊重生命,有耐心、不盲從、不急于求成、更不能夠急功近利,應該讓生命按著自身的規律一點兒一點兒地成長。 因爲生命的成長是需要日積月累的,絕不能‘催化’成長。”

這讓我想起了台灣的一位父親。

他事業有成,曾擔任過美國休斯飛機公司經理、台灣文教視聽節目副社長等重要職務。

然而,他的四個孩子中,卻有三個都是“問題少年”。

特別是老二,小小年紀就滿嘴髒話,經常打架、闖禍,甚至曾試圖用火柴點燃鄰居汽車的油箱。

可沒想到,在父親的悉心引導下,多年後,這四個孩子居然都成材了。

老大畢業于耶魯大學,成了卡內基培訓機構的總經理;老二讀了加州大學的博士,成爲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女兒從加州大學法學院學成歸來;

小兒子則讀了斯坦福大學的碩士,自創公司。

而這位父親的秘訣,總結起來就兩個字——慢養。

老二上初中時,成績很差,甚至還考過零分。

但父親卻始終沒有對他發火,而是耐心地詢問兒子,對以後有什麽想法。

正值叛逆期的兒子無所謂地說:“上職高、當垃圾車司機。”

還嘲笑父親孤陋寡聞,說垃圾車司機的薪水比教師還高。

雖然內心很焦慮,但父親還是摸著兒子胳膊上的肌肉,鼓勵道:  “去考垃圾車的司機,大概可以考得上!”

後來上了高中,老二又迷上了摔跤。

母親擔心兒子會受傷,但父親還是一如既往支持他,讓他感到自己被尊重,漸漸理解了父母的苦心。

從此,開始發奮讀書,成爲名校的醫學博士,最終成爲醫學院的副院長。



這位父親,就是被稱爲“台灣卡內基之父”的黑幼龍。

教育,本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養娃也不是馴獸,而是種樹。

教育的本質,是通過引導,讓孩子認同做事的共同目標,從而産生內在的驅動力,主動自覺地去做事。

父母多一點耐心,多一分淡定,暴戾、叛逆的孩子才會變得上進、積極和懂事。

就像黑幼龍在《慢養》一書中寫的:  “教育孩子不要太擔憂、太著急,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 慢養,可以讓孩子發現最好的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花期。

作爲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軌迹。

不強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不拿孩子跟別人作比較,不逼迫孩子進入快車道。

被這樣“慢養”大的孩子,才會變得自信且樂觀,溫暖而堅定。



02. 牧養---讓孩子成爲一個受歡迎的人

曾有人問國學大師曾仕強,爲什麽有的孩子走到哪都不受歡迎?

他的答案十分紮心:一味放養。

在孩子小時候,給他們無限的自由、快樂,盡情釋放孩子的天性。

自以爲是“靜待花開”,可實際上,卻是放棄、是放縱。

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用無理取鬧的方式來試探父母的底線。

正如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說的:  “小孩子就像尋找牆面的盲人一樣,需要不斷地前進和嘗試,然後才能發現自己的邊界在哪裏。”

而有遠見的父母,絕不會撒手不管,而是像有經驗的牧人放牧一樣:給予孩子充足的愛。

但同時,也不會忘記用規矩和懲罰爲孩子建立起邊界意識。

所謂“牧養”,就是在愛與規矩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繪本《我永遠愛你》中有這樣一個的故事: 主人公阿力是一只小熊。

有一天,他想給媽媽做早餐,卻不小心打碎了媽媽心愛的碗。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問媽媽: “媽媽,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笑著回答他: “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阿力又問: “如果我把畫畫的顔料撒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耐心地說: “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阿力想了想,繼續問道: “那如果我忘了關冰箱門,妹妹把冰箱裏的東西都拽了出來,你還愛我嗎?”

媽媽還是那句話: “我永遠愛你,不過,咱們就沒有點心吃了。”

《規矩和愛》一書中這樣寫道:  “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敬畏; 在沒有愛的規矩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自卑。 只有在愛與規矩中長大,孩子才能學會謙卑和自信。”

牧養就是要告訴父母:愛孩子與立規矩,從來都不是一道單選題。

相反,越是愛孩子,越要給孩子立規矩。

小到做錯事情要承擔責任,大到遵守學校、社會的規章制度,堅守內心的道義。

最終,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世界相處,如何與他人交往,成爲一個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人。



03. 順養---幫助孩子發掘內在的潛能

“木桶理論”告訴我們,一個桶的蓄水量正是取決于木桶的最短板。

然而,最近網上卻出現了一個“新木桶理論”:如果將一只木桶傾斜,那麽它最終能盛多少水,將由最長板決定。

其實,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與其盯著孩子的不足,逼著孩子跟自己的“短板”死磕。

倒不如順應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因材施教,讓孩子發揮出自己的“長板”。

最近,北大“韋神”又一次登上熱搜。

雖然很快被證實是一則假新聞,但韋東奕在數學領域的智慧和高度依舊是無可置疑的。

高中期間,他曾連續兩次以滿分的成績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被保送至北大後,又參加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並勇奪四項金獎。

從此,他的解題方法被稱爲“韋方法”,還開宗立派創立出了“韋東奕不等式”;28歲那一年,他就已經是北大的助理教授。



抵達了這樣的高度,當記者詢問他學習數學的經驗時,他卻只是淡淡地說: “沒什麽,就是感興趣,和受父親的影響有關。”

原來,韋東奕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但他們對兒子卻沒有過高的要求。

直到有一天,父親帶回來一本《華羅庚學校數學課本》,讓韋東奕一下子對數學産生了興趣。

看到兒子有天賦,也有興趣,父母便一直默默支持他,鼓勵他追隨內心喜歡的事情。

最終,讓兒子成了“韋神”,迎來了自己的開挂人生。

但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順養孩子的智慧和遠見。

之前看過一檔節目,裏面有個小女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從小喜歡寫作,從小學開始寫小說,寫了整整56本,累計30多萬字。

然而,女孩的爸爸卻認定,女兒是因爲寫小說才耽誤了數學成績,一氣之下,將女孩多年的心血狠狠撕毀。

隨後,又給哽咽的女兒打氣道: “別人能學好(數學),你也行,爸爸相信你!”

或許爲人父母都曾想過用控制和暴力,讓孩子走上自己規劃好的道路上。

但事實上,相比制造各方面都平平無奇的孩子,我們更應該培育的是心懷熱愛、潛力無限的孩子。

曾獲得過74屆雨果獎的郝景芳說: “再怎麽聰明,都比不上真正的熱愛。 因爲真正的人生成就,永遠屬于極致的沈醉者。 聽一個音符,就像音符裏包含著全宇宙; 推一個公式,願意數十年如一日; 寫一行代碼,就像全世界都安靜下來。”

所以,與其強迫孩子拾起短板。

倒不如允許孩子按照喜歡的方式而活。

發掘他的閃光點,讓他將熱情當作燃料,從平凡一步步走向卓越。



04. 家庭教育,從來都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

沒有什麽從天而降的幸運,也不會有突如其來的驚喜。

有的只是千般投入、萬般辛苦後的得償所願。

慢養,穩住自己的心態,孩子才能變得自信、志氣昂揚;

牧養,守住自己的底線,孩子才能學會明辨是非、懂得進退;

順養,不干涉孩子的決定,孩子才能更加快樂、大有作爲。

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都能把握好這三個關鍵詞,爲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最終,收獲一個心裏有愛、眼裏有光的孩子。---[編輯 : 人民醬*作者 : 可樂媽 *來源:男孩派/來源: 人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