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危機升級,美國被指“低能”
連日來,紅海局勢再度升級,暴露出美英對也門胡塞武裝的軍事打擊徒勞無功,也令美國陷入束手無策的困境。當地時間6日,美國中央司令部報告稱,當天一艘貨船“真實信心”號在亞丁灣遭到也門胡塞武裝導彈襲擊,造成至少3人死亡、4人受傷。這是胡塞武裝對紅海商船發動襲擊以來首次造成人員死亡。英國廣播公司(BBC)稱,盡管美軍爲首的護航聯盟盡可能擊落更多導彈和無人機,但胡塞武裝似乎“有無窮無盡的武器彈藥”,令外界質疑美英空襲的有效性。
“真實信心”號貨船在亞丁灣遭到也門胡塞武裝導彈襲擊
胡塞武裝:一切責任都在美方
美國中央司令部6日在聲明中稱,襲擊發生在當天11時30分左右,當時這艘名爲“真實信心”號的貨船正在通過亞丁灣。貨船在襲擊中嚴重受損,造成貨輪上3名船員身亡,至少4名船員受傷,其中3人傷勢嚴重,其他幸存船員隨後棄船逃生。聲明譴責胡塞武裝發動“肆無忌憚的襲擊”,“擾亂全球貿易,奪去了國際海員的生命,他們從事的是全球維持供應鏈所依賴的工作”。聲明稱,這是胡塞武裝在過去兩天裏發射的第五枚反艦導彈。胡塞武裝前一天還試圖用導彈襲擊美國“卡尼號”驅逐艦。
BBC搜集到的遇襲貨輪信息顯示,這艘貨輪所隸屬的公司注冊地爲利比裏亞,而負責運營該貨輪的則是一家希臘公司。當時貨輪正准備駛往沙特吉達港。美聯社透露,“真實信心”號此前的業主是美國知名全球資管公司橡樹資本,但橡樹資本拒絕對此置評。
去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後,胡塞武裝多次使用無人機和導彈襲擊紅海水域相關目標,聲援巴勒斯坦。美英謀劃組建多國護航聯盟,並從今年1月12日以來對胡塞武裝發動多次大規模空襲。對此次事件,胡塞武裝稱,因貨船遇襲而造成人員傷亡,出現如此局面的一切責任都在美方。胡塞武裝發言人葉海亞·薩雷亞在社交媒體X上發文稱,美國兩艘軍艦遭到該組織的導彈襲擊。他說:“在解除對加沙地帶巴勒斯坦人民的封鎖之前,這種行動不會停止。”
白宮發言人讓-皮埃爾警告稱:“美國顯然將繼續采取行動。”據路透社7日報道,胡塞武裝方面稱,美英聯軍6日晚間對胡塞武裝控制的荷台達機場實施兩次攻擊,美國中央司令部對此消息尚未做出回應。
除首現遇襲船員死亡情況之外,近日其他事件也凸顯紅海危機正在加劇。3日,遭胡塞武裝導彈擊中的英國貨輪“紅寶石號”在海上漂浮了約兩周之後最終沈入紅海海底,成爲胡塞武裝發動襲擊以來被擊沈的首艘船只。此外,BBC稱,紅海海底的通信電纜中已有4條遭切斷,這使亞歐之間25%的數據流量受到影響。不過,胡塞武裝否認其破壞紅海水下通信線路。
“紅寶石號”商船被擊中半個月後沈沒
“搞不清他們還有多少武器”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援引美國公布的數據稱,去年10月以來胡塞武裝已向行經紅海的商船以及美英軍艦等發動了超過45次導彈和無人機襲擊。雖然多數襲擊被美英軍艦攔截,但有十多艘商船、包括數艘美方商船被擊中。數據還顯示,胡塞武裝對紅海船只發動襲擊以來,通過紅海和蘇伊士運河的船只數量大幅下降。僅今年2月,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船只數量較2023年同期下降42%,而通行船只噸位更暴跌82%。
今年1月以來,美英聯手對也門境內的胡塞目標實施了四輪大規模打擊,比如第一輪打擊就發動了70多次襲擊,耗費巨大。不過,多名美國官員對CNN承認,美國直到現在也沒辦法估算出打擊胡塞武裝這麽多次後,他們還有多少武器裝備。美國國防部副發言人辛格稱:“胡塞武裝有很大的軍火庫,他們實力很強,擁有先進的武器,而且能從伊朗持續獲得武器。”一名美國國防部高官則表示,胡塞武裝“不斷令我們吃驚”,美方“搞不清他們還有多少武器”。
美聯社擔憂,美持續空襲胡塞武裝可能對當下巴以和談構成威脅,屆時空襲非但不能削弱胡塞武裝,反倒讓其影響力更大。報道稱,美英實施空襲未能阻止胡塞武裝繼續發動襲擊,這讓人想起2015年後以沙特爲首的聯軍跟胡塞武裝作戰的情形,戰爭打了好幾年也沒結果。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沙特最後跟胡塞武裝停火反倒是拜登政府所賜。如今,美國牽頭打擊胡塞武裝,沙特及其重要盟友阿聯酋卻漠不關心。
也門胡塞武裝人員乘坐快艇登上貨輪
根源是美國對加沙沖突的立場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撰文稱,中東武裝組織無處不在,美國在中東衆多簡陋的基地很難應對隨時隨地的襲擊。這不僅令美國士兵精神緊張、高度疲勞,也讓對抗威脅成爲代價高昂的遊戲,一架無人機造價不過2萬美元,而一枚美制攔截彈造價至少20萬美元,反應時間只有90秒。文章稱,美國聲稱自己在中東派兵是爲了向這裏輸出民主,“但這些期望並未實現,且在當地人看來,當今世界的巨大鴻溝並非什麽民主與專制,而是秩序與無序”。
英國《經濟學人》記者格萊格6日撰文稱,面對中東亂局,美國這個霸權國家展現出的是低能,而中東地區則出現權力真空。《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稱,現在美國在中東陷入不得不同時應對三場沖突的困境,包括加沙的巴以沖突、紅海危機以及敘利亞危機。報導稱,美國在中東陷入束手無策的困境,根源在于美國對加沙沖突的立場。華盛頓現在必須考慮將其外交與以色列戰爭議程挂鈎的代價,這不僅會破壞巴以和平前景,還會把中東整個地區推向危險的沖突。拜登政府需要同內塔尼亞胡魯莽的軍事行動保持距離,趁還來得及結束這場戰爭,這才符合美國的利益。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 蕭達 甄翔 陶短房 陳康 柳玉鵬*責任編輯 : 胡淑麗/來源: 環球時報國際]
*打壓中企,美參院委員會將黑手伸向生物科技領域*
當地時間3月6日,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與政府事務委員會以11票對1票通過一項立法草案,該法案以所謂“國家安全”爲由,限制美國聯邦機構與華大基因、藥明康德等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的業務往來。相關中企6日駁斥指控,美國業界聲音批評認爲,以如此手段試圖“剝離”中國公司反而會傷害美國。
該草案聲稱,其目的是爲了防止外國對手企業“竊取”數百萬美國民衆的個人健康和基因信息。根據草案規定,美國聯邦機構將被禁止與華大基因、華大制造、Complete Genomics、藥明康德及其關聯公司等被認爲“令人擔憂”的生物科技公司,甚至是使用其設備和服務的其他公司簽訂合同。
該委員會預期,法案會獲美國國會參衆兩院支持通過。不過,路透社在報道中提到,距離這份草案成爲法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期間仍可能發生重大變化。目前尚不清楚該法案何時提交參議院進行表決。
來自肯塔基州的共和黨籍參議員蘭德·保羅投下唯一一枚“反對票”。據路透社6日報道,他認爲那些參議員們是在“利用對中國的憤怒,爲他們特定的州做一些狹隘的保護主義事情”,並對該法案可能對美國公司的生物科技産品供應鏈産生的影響表示擔憂。
例如,彭博社提到,藥明康德約66%的收入來自美國市場,該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顯示,它與全球最大的20家制藥公司都有合作,其許多客戶都生産美國政府醫療保險計劃(如Medicare和Medicaid)批量采購的藥品。
上述企業嚴詞否認該委員會的指控。藥明康德6日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該公司不收集基因數據,草案“依賴于誤導性的指控和不准確的斷言,在沒有正當程序的情況下,對我司提出了先發制人和不合理的禁令”。“我們堅信,藥明康德在過去沒有、現在和未來都不會對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構成國家安全風險。”
華大集團方面此前也回應稱,該公司“只爲美國的機構和企業客戶提供研究服務”,“無法訪問美國人的個人數據”。華大集團表示,其“完全支持保護個人數據”,但美方有關法案“不會實現這一目標,反而會限制競爭,提高醫療成本並限制對技術的獲取”,並“把華大集團趕出美國市場”。
這並非美國立法者首次對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發難。今年1月,美國衆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威斯康星州共和黨人邁克·加拉格爾提出了一項類似的配套法案,目前亦在推進中。該草案“點名”華大基因、藥明康德等,一度造成國內藥明系及CRO板塊的大跌。
路透社稱,此前,藥明康德和華大基因要求把公司名字從該法案中刪除,但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提出的法案仍然直接提到了這些公司。不過,該委員會也對該法案進行了一些修改,將不追究先前已經存在的合同和協議。
藥明康德6日聲明說,在未來數月中,上述草案將繼續經歷在參議院的立法過程。該公司將與咨詢顧問協力,繼續與參與草案以及正在進行的美國衆議院相應法案立法過程的相關方進行交流和對話,草案的內容仍有待進一步審議並可能變更。
美國Axios新聞網分析認爲,這些草案的出現表明,美國國會的對華強硬立場正從國家安全問題蔓延到生物科技領域,不過要將這些中國企業從美國制藥商的供應鏈中剝離既困難又不經濟。美國業內聲音警告,法案中含糊的措辭和過于寬泛的條款可能會將讓過多公司卷入,並可能擾亂美國企業的醫藥研發工作。
美聯社早些時候的報道也提到,對于美國個別政客提出“生物安全議案”,美國國內有許多批評聲音,認爲將中國公司拒之門外只會傷害美國,阻礙可能帶來更大利益的進步。
美國瓦薩爾學院專門研究中國生物科技産業的助理教授阿比蓋爾·科普林(Abigail Coplin)表示,“在生物科技領域,不能通過隔離他人來保持競爭力”。她擔心,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會過于沈迷于這項技術的軍事應用,而付出的代價則是阻礙治愈疾病和養活世界人口的努力。
全世界最大的生物技術貿易協會——美國全球生物技術工業組織(BIO)首席執行官雷切爾·金(Rachel King)在給提出該法案的參議員的一封信中說,這項立法將“對藥物開發供應鏈造成難以言表的損害,無論是對目前已批准上市的治療方法,還是對正在醞釀數十年的開發管線”。
美方拿對華合作炒作對基因數據安全的擔憂並不新鮮。2023年3月,美國商務部將新的中國實體加入所謂貿易“黑名單”,包括華大基因下屬機構和部分雲計算公司。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甯當時表示,這是美國捏造借口、不擇手段打壓中國企業的又一個例證。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我們敦促美方尊重基本事實,摒棄意識形態偏見,停止濫用各種借口無理打壓中國企業,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待遇。中方將繼續堅定維護本國企業正當合法權益,支持中國企業依法維護自身權益。---(文源自觀察者網/來源: 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