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2024,最嚴峻的時刻即將到來

2023121815:20



投資500家,做大親戚圈。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未來幾年的宏觀趨勢和中國企業的應變之道。

談到宏觀,我們感覺像現在席卷全國的寒潮一樣,是寒冷、負面、悲觀。

如何判斷未來幾年經濟的宏觀走向,巨大的威脅背後到底有沒有潛伏的機遇?

如何理解在各個産業中正在發生巨變的現象?這些變化對我們提出了哪些挑戰?

本篇文章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對全球和中國未來宏觀經濟趨勢做出一些判斷;

第二部分探討變革的本質,探討一些正在發生的根本性影響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的變革;

第三部分探討中國企業在不確定新常態下的應變之道。

01. 喜憂參半的宏觀信號

最近幾個季度尤其是第三個季度,有非常多的宏觀信號值得關注。

1.五大消極因素

① 全球貿易結構碎片化

從2019年開始全球貿易結構就發生了深度變革,中國在2020-2021年因爲疫情原因在全球貿易中間有些突破,疫情過後我們回歸到了全球經濟碎片化或者全球化脫鈎的軌道。

中美、中歐、中日韓的貿易依存度持續下滑,中國從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下降到第三大貿易夥伴,被墨西哥及加拿大超越。我們過去是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現在被美國超越。

日本、韓國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進口水平都在下降。貿易依存度持續下滑與越南、墨西哥等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替代是並存的,隨著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完全落地,今年前幾季度我們對美國的貿易下滑速度達到了百分之二十多,以墨西哥爲首的新興經濟體在美國貿易結構中占有越來越高的比重,墨西哥對美國的貿易總額達到了7000多億美元。

現在看來,經濟碎片化不是一個短期趨勢,而是長期的趨勢,這是第一個非常不利的信號。

② 地産爲核心的消費複蘇緩慢與消費信心不足

地産積累的金融風險依然未能解除。政府最近一直致力于提振消費,讓消費成爲我們重要的一個推手,以擴大內需變成重要的刺激經濟手段。

但是,隨著房地産行業的調控政策的變化,房地産行業進入到一個全新的市場格局,房地産已經進入到供大于求的發展階段,以地産本身爲核心的消費複蘇緩慢,導致了整個消費提振的有效性是不足的。

過去三年,私營企業和個體消費者可支配收入不足,消費信心很難被提振。現在疫情雖然已經過去了,但還是偏悲觀的預期,消費信心提振非常困難。

地産本身帶來的金融風險,我們預判大概需要3-4年時間才能消除。

③ 地方政府隱形債與投資能力不足

我們想要推動投資,通過投資來提振經濟,但地方政府面臨背負巨大債務的困境,地方的直接債和隱形債都非常高,尤其是隱性債高達65萬億,還本付息的壓力讓地方政府在投資方面的動力和能力是不足的。

④ 民營企業投資信心不足

客觀來說,隨著民營企業家移民潮,資産流出,投資信心不足,制造業再投入的動能是不足的,産生對經濟增長進一步的制約。

⑤ 超發的貨幣與失效的貨幣政策

我們已經連續20個月M2的發行速度超過了兩位數,遠超GDP的名義增長率,表面上看起來是要刺激市場的,實際卻沒有真正起到刺激市場的作用,超發的貨幣大部分轉化成了居民和企業儲蓄。儲蓄率居高不下,變成了存在銀行裏不流動的資本,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是失效的。

2.四大積極因素

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積極因素:

第一是中美元首的舊金山會晤,中美之間緩和的關系可能會帶來想象空間。

但是中美、中歐和中日韓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仍會處在長期脫鈎的基本趨勢影響下。中美關系很難回到最甜蜜的時代,中國很難再回到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階段。

中美關系不會有太大緩和的空間,沒有良好的預期,只能在分歧和鬥爭的過程中管控分歧、管控底線,這是會晤帶來的意義。

第二是第七輪去庫存周期接近尾聲,部分産業進入主動補庫階段。

一般來說,一輪去庫存周期持續3-4年左右,第七輪去庫存周期從2019年開始,目前我們處在第七輪去庫存周期的尾聲,從主動降庫存進入到被動降庫存的階段,一部分産業甚至進入到新一輪補庫階段。

第三是超大市場效應逐步彰顯,以超大內需爲孵化體的科技産品全球競爭力增強。

中國作爲一個超大經濟體,優勢在于它能起到平衡全球經濟貿易波動的底座作用。在2023年前三季度GDP增長有83%來自于消費。

另一個重要優勢在于,規模經濟優勢對科技産業帶來孵化器的作用。我國的電子産業、新能源産業,以國內市場作爲超大市場,孵化和培育競爭力,再走向全球。新能源産業、電子計算以及一些其他的IC相關産業,都通過中國超大市場完成孵化,然後走向全球,取得強大競爭力。

超大市場效應不斷被這些科技産業論證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國出口産業結構的轉變。出口産品從低附加值的以紡織品爲代表的“老三大件”,轉變爲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電子産品爲主的“新三大件”。

第四是宏觀政策思路的突破,財政赤字率和宏觀負債率的底線突破帶來更大的財政刺激操作空間。

在過去,中國一直堅持財政赤字率3%、宏觀負債率250%兩條底線。今天歐洲各個國家都突破了3%財政赤字率的底線,像法國、德國已經到了4%-5%的水平。

中國政府過去恪守財政赤字率及宏觀負債率,是爲了讓貨幣能夠堅挺,讓政府的風險得以防控,反過來也讓我們在處理債務問題和應對市場的調控的過程中産生束手束腳的感覺。

財政赤字率和宏觀負債率底線的突破,會對于債務的良性化,對于我們今天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背景下投入更多的財政資源刺激經濟有一定幫助。

以上積極因素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但是這些推動還是要面臨一系列的挑戰。這些挑戰大部分來自于結構性的長期趨勢變革。

02. 2024年全球經濟的滯漲---和中國經濟的築底修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24年全球經濟及中國經濟都進行了預測,認爲2024年全球經濟形勢是悲觀的,它11月最新的預測對7月份做的預測進行了修正,將全球經濟GDP增長預期從3.0%調整爲了2.9%。

對中國的預測是相對悲觀的,GDP增長預期從原來4.5%的降低到4.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爲中國房地産引發的金融風險不容忽視,中國的債務結構的處理需要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經濟本身做了調降預期的預測。

對美國的經濟增長預期,從原來GDP增長1.0%提高到了1.5%,美國第三季度GDP增長達到了4.9%,11月份美國經濟的數據確實表現了它的韌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美國2024年經濟會是相對樂觀的,不僅會擺脫通貨膨脹,避免進入經濟滯脹的風險,同時也表現出了增長的持續性。

對于歐洲地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悲觀了,歐洲能源危機引發的通脹一直居高不下,俄烏戰爭還在持續,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存疑。

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視角來看,2024年全球經濟是處于滯脹的狀態。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升了對于通貨膨脹率的預測,認爲從全球實踐來看,2024年全球通貨膨脹率依然會維持在5.7%-5.8%的高位,意味著還會引發一些地區的金融危機和滯脹的風險。

對于中國經濟,雖然經濟增長預期降到了4.2%,但如果我們把2023年的經濟增長跟2021、2022年平均對比,我們真正的平均GDP增長率只有4.0%-4.1%之間,2024年4.2%的增長率預期稍微樂觀于2023年的經濟增長水平。

03. 2024年,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與未來三年GDP增長率預測

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主要靠三個動能驅動。

第一個動能:消費溫和反彈。

今年前三季度,消費是我們經濟增長最核心的動能,也可以說是唯一的增長動能,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是83.2%,拉動GDP增長4.4個百分點。

到2024年,在可能的高投入力度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房價預期企穩的基礎上,通過二次分配改善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預期,方能有效提升居民的消費意願,並促進大宗可選商品消費和中高端服務消費。

我們預計2023、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分別爲6.7%、4.6%,2024年增速好于2023年兩年平均增速。雖然看上去6.7%比4.6%高不少,但2023年的增長水平是相對于2022年。大家都知道2022年是一個凍結的年份,同2021年的平均水平相比,它的增長只有4.1%-4.2%。

基礎消費品的穩定、中高端服務消費的逐步複蘇和大宗消費的逐步複蘇,會推動消費的溫和反彈。但這種反彈不是完全的回暖複蘇,受制于可支配收入限制以及房地産調控産生的財富預期、消費信心不足等原因,消費本身在明年的反彈可能會很有限。

第二個動能:投資。

盡管財政政策的放開會促進政府提升投資動能,但投資體系還是會面臨一系列的挑戰。所以,投資體系對2024年的經濟增長會有一定的積極貢獻,但想象空間也不會太大。

前三季度,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是29.8%,拉動GDP增長1.6個百分點;投資是除了消費以外,對經濟增長提供最重要的動能,尤其是政府對基礎建設等固定資産的投資。

我們首先來看主要的幾個因素:

第一,在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美國持續加碼對華“脫鈎斷鏈”的背景下,先進産業制造體系建設需要長期投入,預計 2024年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8.2%,比2023年增速預計高2.2個百分點。我國在産業轉型方面會加速,對制造業投資會産生增長效應,但這個增長本身也不是一個火熱的狀態。

第二,基礎設施的投資。2023年基建投資主要由效率較高但項目較爲稀缺的電力、交運拉動爲主,預計2024年增速小幅回落2個百分點至7.0%。預計地産需求見底提前,地産的複蘇總體來講很難去扭轉,地産行業還是持續下滑效應,但是持續下滑的敞口會縮窄。

預計2023-2024年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分別爲-9.1%和-7.3%。結合地産投資跌幅有所收窄的預測,預計2023-2024年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速分別爲3.8%和5.4%,固定資産投資對明年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會適度提升。

第三個動能:出口。

2023年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進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是-13.0%,向下拉動GDP 0.7個百分點。

過去三駕馬車中最重要的動能變成了下滑的動能。

海外制造業正常進入補庫周期,出口重回正常年份增長,預計2024年我國先進産業鏈累積的技術突破可帶動出口環比增長趨勢向曆年均值水平進一步靠攏,預計全年出口同比(美元計價)增長2.0%左右。

進口加工貿易中間品預計持續被國內産業鏈所替代,而令總進口增速全年在0%左右,稍低于出口增長趨勢。預計貿易順差對經濟增速的拖累維持在較小的幅度區間內。

2024年,預測出口不會有太大改善,但是負貢獻和拖累的程度會適當縮窄。

總體上看,經濟增長的三大動能沒有非常大的樂觀預期。消費方面,大宗消費和中高端消費還有不確定性。

投資體系中,房地産投資仍處于下滑狀態,基礎建設投資政府有強大的意願,但隱性債務的轉化和投資方向的扭轉,會對政府的投資産生抑制效應,很難會有大幹快上的可能性。

在制造業投資領域,雖然會有朝向先進制造業升級、技術升級的動能,但隨著企業家自身投資信心的不足,投資恢複的周期還不確定,制造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不確定。

出口方面,我們看到一方面有結構性流轉的因素,比如新三大件出口動能取代原來的老三大件,産生出口的持平效應,但是也不會有大的增長,所以出口體系對我們經濟的增長依然是一個拖累的狀態。

我們預判2024年中國經濟GDP增長的區間大概在4.3%-4.5%之間,會比過去3年要快一點。

出口稍微改善、消費本身適度回暖的預期,以及投資體系中財政赤字率的突破、政府投資意願的強化、先進制造業投資階段到來、第七輪庫存周期結束補庫需求的湧現等等一系列動能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經濟有望實現有限程度的經濟復甦。

從總體來看,因爲一系列結構性障礙的解除需要比較長的周期。我們預測2024年到 2026 年,整個中國經濟增長都會接近4.5%左右的增長率。

2024年,增長率維持在4.4%,2025年在4.5%,2026年通過結構性障礙的逐漸解除和經濟改革的深化,我們預測經濟增長率可能會達到4.8%,進入增長的新常態。

04. 五期叠加---中國企業面臨的新常態

從宏觀層面,我們討論了經濟增長的預期。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一下結構性轉型過程中長期性的趨勢有哪些。

當今大部分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是以下五個周期疊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全球貿易的結構性重構期:從地球村到黑暗森林

這裏有一組數據,一個數據是美國GDP的增長,美國在第三季度實現4.9%的增長,相對于第二季度,從2.2%增長到4.9%,這是一個非常強勁的反彈。除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大量的發錢刺激消費端,也與其本身的産業結構變化有關。

美國的制造業投資,是一個高度上行的曲線,美國制造業正在複蘇,尤其到了2023年6月份,美國的制造業投資達到了1600多億美元,整個制造業隨著美國的芯片法案,通脹削減法案一系列補貼政策的出台,正式進入到高速增長反彈的階段。

在疫情階段,中國在美國出口占比的比率也是在上升。但是從2019年到2023年這樣長期趨勢看,我們可以發現在美國的貿易結構中,真正實現增長的是墨西哥、加拿大、德國等國家,這些是美國的聯盟成員,在美國出口結構中越來越多的主導者是美國的地區貿易同盟和政治同盟。

這意味著整個貿易結構,尤其以美國爲首的貿易結構正在發生重構,主要貿易夥伴逐漸在轉向美加墨自貿區、美國東盟自貿區和美國與歐洲之間的經濟聯盟。形成排除中國的相對區塊化的全球貿易結構。

我們可以看到,歐洲也是一樣,隨著歐洲芯片法案的出台以及制造業補貼政策的推動,歐洲的固定資産投資和制造業投資也是在直線上揚。

由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得到幾個關鍵結論:

第一,經濟的全球化與政治反全球化。

第二,全球供應鏈脫鈎與“短鏈化”。

第三,發達經濟體脫虛向實,全球産能加劇過剩。

此外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的電子産業,尤其是芯片和計算機産業一定程度上因爲背靠中國超大經濟體孵化作用下,産生了非常強大的競爭力,在出口結構中成爲主要産品線。但是隨著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的打壓,中國在這些産業面臨激烈的競爭,就産生了出口的下滑。

這將成爲一個長期趨勢,貿易結構的全面轉型會重構地球村,讓全球化結構越來越複雜,所以對于出口體系來說,會有巨大的抑制作用。

2.中國經濟的結構型轉型期:從低成本資源禀賦到創新資源禀賦

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從原來低成本資源禀賦轉變成高成本創新資源禀賦,資源禀賦本身的變革會深刻推動整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也會深刻地推動企業自身經營模式和增長模式的轉型。

第一,我們過去賴以生存的低成本勞動力和低成本要素資源,都在上升。

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速度遠超過發達國家以及我們的競爭對手,一定程度上,中國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漲,侵蝕了中低端制造業的競爭力。

第二,我們的電費、天然氣價格、油價、土地成本也在上升。

過去,我們靠的是低成本的資源禀賦。而現在,美國的電費價格相當于中國的60%,天然氣價格相當于中國的1/5,油價相當于中國的2/3,平均的土地成本相當于中國的2/3。

一定程度上,我們的各項資源價格都在急劇上漲,我們已經很難依賴同質化的資源産生的成本優勢或者規模優勢來獲取競爭力。

所以,現在我們必須要思考清楚一個問題——國民經濟增長的模式如何轉型?企業的增長模式如何轉變?我們過去依賴于擴土地、建廠房,增加設備,投産能、建渠道,然後投知名度,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爲過去。

但是我們又産生了新的資源禀賦競爭力。首先,數據是中國非常有競爭力的資産,我們的數字化技術的水平和龐大數據資源,例如消費數據、工業生産數據資源,將成爲異質性資源。

其次,我們的人才競爭力在不斷攀升。2015年,中國人才的競爭力排名在40名左右,2022年,中國人才的競爭力排名躍升到了第8名。同樣,中國的技術人才數量世界第一,因爲這些技術人才的數量,催生了一系列以異質化資源爲創新內核的模式。

基于數據、人才、技術和基于制度創新的一系列異質資源的投入,産生了新的動能,新的增長模式。

那麽,中國經濟從宏觀增長的結構層面來看,如何主動變?主要有幾個關鍵詞:

第一,追求平衡的增長。從原來追求數量型增長、速度增長,轉變成平衡性增長。既要GDP的增長,又要可持續性和安全性——追求綠水青山、幸福感的提升。但這些平衡本身的達成會一定程度限制經濟增長的速度。

第二,公平有效的增長。經濟增長應該是一個高要素生産率的增長模式,一定程度上需要有一個更有競爭力、更公平有效的市場投入模式。政府要對債務結構的調控,對以房地産爲核心的拉動經濟的模式調整,以及進行其他的一些調整,以達成更加安全、公平、有效率地增長。

以上是未來經濟增長發展模式中最重要的兩個關鍵詞,這兩個關鍵詞會引領增長模式的轉型,對企業增長模式提出非常深刻的挑戰。

3.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變革期:從第一次跟從消費到第N次理性消費

消費者初次購買某件商品時,會被一些因素左右:在尚未清晰産品評價之前,消費者會從品牌知名度獲取第一印象;其次,消費者會被廠商一系列營銷手段影響,一定程度上變成一個非理性消費者。

第一次消費一定是一個非理性的普及,但到了第N次消費,一個是本身的市場需求已經飽和,市場總量會出現下滑或者平衡。

另外,消費者對于需求的理解越來越專業,消費者會不斷地升級自身對需求的定義,會越來越接近極致的理性,整個市場的需求的理性化轉型和專業化轉型會推動市場結構的深刻變革。

從總體來說,整個消費市場的變革,從原來的兩頭小、中間大逐漸演變成向兩端分化,中間逐漸面臨挑戰,從原來的橄榄型架構變成葫蘆型架構。

國內市場大部分企業要面臨選擇,要麽向上升級專業功能,要麽向下實現性價比、便利性和消費者基礎價值的極致化滿足。

4.中國各産業的供給結構重構:競爭複雜化與超限化

中國大部分産業會出現非常複雜的競爭,主要有這麽一些關鍵的現象:

① 同質化的惡性競爭

企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企業在競爭中采用擊穿底線的策略越來越多。比如,隨著競爭加劇,裝修行業中的每平米整裝報價從1000多元降到600多元。

惡性競爭現象出現的主要源頭,第一是集中度上升帶來的壓力。每個産業都出現了集中度上升的動能,市場集中度會越來越高,大量的企業會被出清,企業爲了生存,就會産生擊穿底線的競爭。

第二是巨額沈沒成本帶來的競爭動力。企業在産業中投入了大量成本,不想輕易退出。

第三是面向全球産能配置的出路問題。比如,過去都覺得非常好的跨境電商,隨著很多人進入該領域創業,這個行業完全變成了紅海。全球産能資源配置的出路,要麽面向跨境消費,要麽面向國內市場,無論是在哪一端市場,都會面臨激烈的競爭。

第四是同質化資源能力配置的束縛。因爲很難轉型,必須要消化沈沒成本,就産生了激烈的擊穿底線的競爭。

隨著經濟的下行,經濟增長不及預期,各個産業都要面臨調整,擊穿底線的惡性競爭會越來越劇烈。

② 破壞式創新的興起

很多行業出現一些新公司,在産業規則中變成完全的顛覆者,用破壞性創新成功地顛覆原來産業的占有者。破壞性創新興起的主要動能包括:

第一是消費需求的升級與“顧客妥協”的日漸凸顯。例如剛剛講的家裝産業,消費的過程是不透明的,消費者的滿意度很低。這些滿意度低的狀況,隨著産業技術手段的進化,産業競爭參與者的分化,就變成了被顛覆的裂縫。

第二是數字化爲核心的技術革命推動了創新。

第三是過剩的産業鏈供給與全新的商業競合理念。産業鏈整合、平台化、生態化整合、整合産業的專業資源,這些創新的理念和模式也推動了破壞式創新。

第四是自由資本與開放市場的推動。投資基金、産業基金、風險基金越來越多,資本市場開放和市場的開放,進一步放大了市場本身湧現出創新者的數量。

第五是創業者與“企業家精神”。越來越多企業家以社會問題爲使命,去解決産業問題,這些解決産業問題的動能推動了産業的創新,推動了這些創新性企業的湧現,破壞式創新是很多産業中間蔚然成風的一種狀態。

③“場景覆蓋”和“降維打擊”

現在很多有企業參與到了産業中,比如貝殼收購愛空間對家裝行業的整合,貝殼的收購不僅僅影響了家裝行業,還影響了相關的家居零售、軟體家居這些成品家居企業。

貝殼的參與,對産業進行了降維打擊,其他企業要麽跟平台合作,要麽被平台替代。

5.中國市場的技術變革期:第三次數智技術革命

數智技術革命帶來的深遠影響在于,它會改變整個産業,通過改變産業來改變整個産業組織形態。讓産業中間信息越來越對稱,産生去中心化的一些模式,讓産業邊界越來越有彈性,市場越來越細分,甚至産生點狀的細分。

從家裝行業來看,數智化技術會讓每一個消費者的訴求,通過一系列整合平台和整裝平台上與設計師的連接實現點狀需求的滿足,變成一個網狀高密度細分的市場。

變革還會推動産業組織形態的創新。産業的主流組織形態將是以需求爲核心,建立的一個去中間層、扁平化的價值網絡的模式,主要參與者的邊界在過程中不斷地重塑。

所以從數智化變革來說,它會引發産業組織模式的變革,即戰略模式和組織形態的深刻演變,企業要去應對這樣的技術變革趨勢。

總結一下,中國目前面臨的“五期疊加”的浪潮,主要由以下要素構成:

第一,全球市場的結構性轉型,全球貿易結構脫鈎斷鏈以及逆全球化。

第二,市場結構的轉型,中國經濟的新舊模式切換和動能轉換,包括發展底線的提高、經濟的脫虛向實和資本的有序管控,以及追求平衡增長。

第三,極致化消費升級,消費的方案化、消費需求的不斷叠代。

第四,極限化産業競爭階段的到來,産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破壞性創新不斷湧現,降維打擊不斷地産生。

第五,産業技術革命——數智化革命,主要是建立一個基于共享基礎上的開放生態的模式和運用數智化技術實現效率提升和數智化的網絡效應。

因此,企業在這樣的浪潮下,要從原來舊的增長模式轉變成爲一個新的增長模式,從原來的規模化的、低成本的舊質生産力的模式,轉化成爲以創新爲核心的新質生産力模式。

05. 對中國企業家的4點建議

第一,堅信中國世紀,堅定投資中國。

剛剛講過中國經濟在未來兩三年的預期會進入4.3%-4.8%發展階段,逐漸溫和複蘇的經濟增長階段,會面臨很多挑戰,但回頭看,中國經濟的增長依然是全球經濟最重要增長動能的來源。

雖然中國經濟增長面臨一系列挑戰,産業面臨五期疊加的結構性轉型挑戰。

但我們還要相信中國自身,無論是消費市場,還是經濟本身的活力依然是全球領先的。

堅定地相信中國世紀,堅定投資中國,是我們未來最重要的抉擇。

第二,強化專業主義,要向高處看,向深處做。

企業要向客戶提供極致專業化的交付,成爲不斷提升專業競爭力的平台。

第三,聚焦和飽和投入,做牢戰略生存點,打透戰略機會點。

在今天産業結構性轉型的調整期,企業必須聚焦在最爲重要的戰略增長點上,找到一兩條戰略增長點,去做飽和投入。

同時,保障維持生存合理的風險水平,確保生存是可持續的。然後去打透戰略機會點,面向未來投資,推動自身穩健地朝著新的供給側的力量去轉型。

第四點,堅信時間的力量。

在轉型的投入上,大家一定要有耐心,要相信一年幾乎幹不成任何事,十年卻可以完成所有事。

在今天大的背景下,高速增長、超速裂變的風險是非常巨大的,很有可能讓你的企業不可持續。

我們要相信時間的力量,尤其是當下漫長、複雜不可控的轉型,一定要放長時間,放長眼光,要有耐心,要相信通過長期的堅持是可以實現的。

分享嘉賓:劉紹榮,智邑咨詢高級合夥人,資深戰略與組織變革專家,曾任全球領先的戰略咨詢企業 BCG 咨詢集團高級戰略顧問及高級合夥人。---[作者 : 劉紹榮*來源 : 筆記俠/投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