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職場鹹魚,翻身的時代可能來了
2023,注定是一個複雜的年份。
各種層出不窮,甚至自相矛盾的現象,讓本就不確定的未來又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而這些宏觀的影響,最終也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傳導到個體身上,沒人可以幸免。
*尤其,是35歲以上的中年人。
這是一個疲憊不堪的群體。雖然沒有明說,但在招聘的時候,人們總是很有默契地寫下“35歲以下優先”。又在優化的時候,心照不宣地決定“35歲以上優先”。
35歲之後的職場人,似乎特別不受待見。甚至很多人在25歲的年紀,就已經開始擔心起自己在35歲時的境遇了。
這種現象,真讓人無奈。
可是,爲什麽會有35歲現象呢?以後呢,依然如此嗎?
和你分享一個觀點:35歲現象,也許會在未來變得越來越少。
*35歲職場鹹魚,翻身的時代可能來了。
爲什麽?
*因爲自身這個“內生性變量”,開始起主導作用了。
什麽意思?
*增長公式
還記得那條增長公式嗎?
如果我們用一個公式來表示企業增長、個人成就,那麽它的動力或者阻力,其實主要來自于四個要素的互相作用。這四個要素,分別是自身、結構、時代、意外。爲什麽增長是不確定的?因爲這四個要素,是不確定的。
意外,是一個“隨機性變量”。俄烏衝突是意外,巴以衝突也是意外。所謂的意外,就是你夜觀天象也觀不到,掐指一算也算不著。你不知道它和明天哪個會先來臨,卻又實實在在地被它影響著。
時代,是一個“環境性變量”。我們很容易把獲得的成就歸功于自己的勤奮、聰明,但這背後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我們踏中了時代帶來的經濟發展,踏中了時代帶來的技術進步、周期上升、政策紅利。
結構,是一個“機會性變量”。不管時代如何,總有一些行業正在發展,總有一些行業擁有紅利。
自身,是一個“內生性變量”。也是唯一一個可控的變量。一個足夠強大的自身,是面對各種變化的關鍵。
寫做一條公式的話,就是:增長=自身+結構×時代+意外。
理解這條公式,對我們理解今天這個世界,非常有幫助。因爲當不同的變量起主導作用的時候,我們的感受,會截然不同。
當意外這個變量,起主導作用的時候,我們說:盡人事,聽天命;當時代這個“環境性變量”,起主導作用的時候,我們說:你有一個永遠都不可能打敗的對手,就是時代;當結構這個“機會性變量”,起主導作用的時候,我們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當自身這個“內生性變量”,起主導作用的時候,我們說:巨人過河,是不需要策略的。
那麽,今天這個世界,是哪種變量在起主導作用呢?
看圖。
這張圖,是從1978年到2020年,中國GDP年增長率的折線圖。
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這40年,中國GDP的年均增長率,是9.5%。這是個什麽概念?同期的世界經濟,是2.9%左右;同期的美國,是2.6%左右;德國,是2.4%左右;日本,是2.0%左右。
巨大的增速差,讓中國經濟,在過去40年裏瘋狂追趕。2000年,中國GDP超過意大利,成爲全球第六大經濟體。2005年超過英國和法國,成爲全球第四。2008年,超過德國,成爲全球第三。2010年,超過日本,成爲全球第二。
簡直是個奇迹。
*這個時候,時代這個“環境性變量”,起著主導作用。
我們每天聽到的故事,是“遍地都是黃金,賺錢太容易了”,是“有膽子下海的人,都發達了”,是“隨便弄點什麽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東西,倒買倒賣就能賺錢”,是“造導彈,賺不過賣茶葉蛋”。
緊接著,2008年之後,互聯網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來了。結構這個“機會性變量”,開始起著主導作用。這個時候,人們似乎又找到了一條統一的創業之路:融資,做大,上市。
我們每天聽到的故事,是“A公司又融到了一筆巨額資金”,是“B公司今年定了300%的增長目標”,是“C公司僅用1年就申報上市”。
那麽,現在呢?巨額風投的故事,越來越少了。更不要提那些隨隨便便就能賺到錢的故事了。
我們每天聽到的故事,變成了“A公司堅持長期主義”,“B公司20年只做一件事”,“C公司深耕單品”。
爲什麽?
*因爲自身這個“內生性變量”,開始起主導作用了。
這個世界,從時代這個“環境性變量”起主導作用,到結構這個“機會性變量”起主導作用,再到自身這個“內生性變量”起主導作用。
這意味著什麽?
*時間的朋友
意味著,會有越來越多的行業,從結構這個“機會性變量”起主導作用,走向自身這個“內生性變量”起主導作用。
什麽行業,是以結構這個“機會性變量”起主導作用的?
*最典型的,互聯網行業。
今天是區塊鏈,明天又是元宇宙。當初那些融資故事裏的主角,也大多都是互聯網行業的公司。爲什麽?因爲互聯網背後的競爭邏輯,是網絡效應。網絡效應,會帶來贏家通吃。在這個行業,基本的打法,就是燒錢。燒出用戶,燒出規模,燒出口碑。最快燒過臨界點的人,就算贏了。這也是爲什麽,很多公司拼命加班。因爲燒錢的速度不夠,那就“燒人”,大家一起996、007。少睡一點,像人肉電池一樣拼命幹。
所以,這個行業裏,也有很多吃青春飯的職業。
比如,程序員。
35歲前的程序員,往往是快樂的碼農,可是一過了35歲,人家就會說你不長進,說你怎麽還是一個敲代碼的。程序員的起點不錯,一開始的收入比較高,但是大部分程序員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貶值,直到不再被需要。
再比如,主播。
主播的生命周期就更短了。有些主播,甚至在25歲之後就漸漸淡出了屏幕。
那麽,什麽行業,是以自身這個“內生性變量”起主導作用的?
*最典型的,律師、醫生、咨詢。
律師,需要足夠的案例;醫生,需要大量的臨床實踐;咨詢,需要永遠不嫌多的輸入。他們都需要時間的沈澱,和日複一日的學習訓練,才能有獨特的體感和手感。
所以,在這些行業裏,你也經常能聽到一句話:越老越吃香。
*而當起主導作用的變量發生變化的時候,人們看重的東西,似乎變了。
在年輕時多賺點錢之外,程序員們懂得了在有機會的時候,要多做項目,多總結,積累一些經驗。因爲這些經驗和判斷是一時半會兒搶不走的,是不會被淘汰的競爭壁壘。在“顔值致勝”,“青春無敵”之外,主播們也開始懂得了更要了解行業和産業鏈的特點。有很多商業意識覺醒的主播,因爲懂得經營和用戶的關系能一直活躍,還能成功轉型培訓,培養出更多的主播,或者轉型做自己MCN機構等等。
他們明白了什麽東西會不斷升值,什麽東西會不斷貶值;明白了什麽是資産,什麽是負債;明白了哪些能力是高價的,哪些能力是廉價的;明白了哪些事是時間的敵人,哪些事是站在時間的同一邊的。
似乎所有人,都在一夜之間明白了什麽是“時間的朋友”。
*獎勵確定性
看到這裏,你可能就會明白,爲什麽我會說“35歲現象,也許會在未來變得越來越少了。”
因爲當不同的變量起主導作用的時候,世界、行業所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樣的。
當結構這個“機會性變量”起主導作用的時候,我們需要什麽能力?
*我們需要25歲的能力,需要追逐不確定性的能力。
怎麽追逐?
新風口出現的時候,說出發就出發。新行業有機會的時候,說換行就換行。
體力要好。35歲之後,加班,加不動了。稍微熬一下夜,第二天頭就痛得要死。吃苦,吃不下了。在生活裏吃的苦頭,就已經夠多了。幹體力活,那更別說了。上下樓梯都有些費勁了。也許你的心會告訴你,我還年輕,我還年輕,至少心態還很年輕。但你的身體會告訴你,你已經不是小夥兒了。但是,25歲的人,能吃苦,能加班,能沒日沒夜地幹活。
負擔要輕。沒有車貸,沒有房貸,甚至沒有伴侶。我本來就一無所有,又有什麽可以失去的呢?你們這些中年人們就好好坐在家裏吧,讓我們去改變世界,成功了,以後就沒你們什麽事了。失敗了?那就再來一次。房子可以搬,工作可以換,甚至城市都可以說變就變。
對新事物的理解能力要強。你理解人工智能嗎?你會玩王者榮耀嗎?你知道什麽是“YYDS”嗎?我知道,我理解,我學得快。因爲我就是和它們一起長大的。
價格要低。職位的價格,由應聘者的稀缺性來決定。你的薪水,是由所有可替代者中,最便宜的那個人決定。我能接受更低的價格,我就能替代你。
體力好,負擔輕,對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強,價格低。這些,都是25歲的能力,都是追逐不確定性的能力。
那麽,當自身這個“內生性變量”起主導作用的時候呢?
*我們需要35歲的能力,需要提供確定性的能力。
怎麽提供?
別人都不會的,我會。別人也會的,我保證不出錯。
經驗要豐富。這個問題,我做錯過10次,肯定不會再錯了。那個項目,我做過不下20個。我知道做這件事的時候,應該去找誰,需要哪些資源,得有哪些必要條件。我知道做那件事的時候,容易在哪個環節出問題,會在哪個部門身上卡殼,會在哪個細節上擔風險。這些經驗,都是需要時間來沈澱的。
人脈要廣。也正因爲做過大量的項目,處理過不少的問題,35歲以上的中年人也往往能在日常的工作中積累一些人脈,建立起一些良性的關系。在生活中,他們是好夥伴。在工作上,他們是好戰友。這些人脈,都是靠日複一日的戰鬥磨砺出來的。
職業化程度要高。不遲到,不早退,被@了會及時回複,有新信息會立刻同步。這些,都是職業化的表現。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凡事有交代,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你接受的職業化訓練越多、越久、越專業,職業化的程度大概率也就越高。而這種高度的職業化,會讓協作的效率大大提升,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技能熟練度要高。什麽是技能?能用大腦學會的,叫做“知識”。要用雙手才能練會的,叫做“技能”。換句話說,“學”會一項技能並不難,真正難的是一遍又一遍的“習”。敲了20年代碼的人,幾乎一定要比敲了3年的人更熟練。騎了20年自行車的人,幾乎一定要比騎了3年的人更專業。
經驗豐富,人脈廣,職業化程度高,技能熟練度高。這些,都是35歲的能力,都是提供確定性的能力。
*當“機會性變量”起主導作用的時候,不確定性意味著機會,世界獎勵不確定性,獎勵25歲的年輕人。
*當“內生性變量”起主導作用的時候,不確定性意味著風險,世界獎勵確定性,獎勵35歲的中年人。
現在,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
*爲什麽會有35歲現象呢?以後呢,依然如此嗎?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世界、行業,是由“機會性變量”起主導作用的。這個時候,不確定性意味著機會,世界獎勵不確定性,獎勵25歲的年輕人。
他們體力好,負擔輕,對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強,價格低。和他們比起來,35歲的中年人真是“差遠了”。于是,雖然沒有明說,但在招聘的時候,人們總是很有默契地寫下“35歲以下優先”。又在優化的時候,心照不宣地決定“35歲以上優先”。
*但是,35歲現象,可能會在未來變得越來越少。
爲什麽?
因爲自身這個“內生性變量”,開始起主導作用了。這個時候,不確定性意味著風險,世界獎勵確定性,獎勵35歲的中年人。
他們經驗豐富,人脈廣,職業化程度高,技能熟練度高。和他們比起來,25歲的年輕人還是“太嫩了”。
*35歲職場鹹魚,翻身的時代可能來了。
祝福35歲的你,能夠安然駛過眼前的彎道。
也祝福25歲的你,未來不必經曆35歲現象。
加油 !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觀點 : 劉潤 *主筆 : 二蔓*編輯 : 馬俊* 版面 : 黃靜/劉潤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