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爲的“勤奮”,可能會被當作“貪婪”
我們認爲“搖頭”表示反對。可在有些國家,“輕輕晃頭”表示同意。我們以爲拍照沒什麽。可在有些國家,把別人拍進照片,可能是一種“冒犯”。我們覺得勤奮是美德。但在有些國家,太努力工作,可能是一種“貪婪”。這,就是文化差異。
在今天,很多人在談企業出海,走出去,去尋找新的市場和增長空間。但當你進入一個陌生國家、一個從未了解過的市場時,搞清楚文化差異,可能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否則,就會造成各種各樣的麻煩。
怎麽說呢?
這樣,我先給你講幾個故事吧。
*一家沒有棋牌室的成都酒店
很多年之前,我在成都認識了一位創業者。
他做地産開發,手裏有個酒店項目,交給了一家國際酒店品牌代管。挺好的。
但很快,出現一個問題。怎麽回事?
在成都,有很多地方都有棋牌室。于是,他們也和這家公司商量,說咱們是不是也申請一個棋牌室?
申請很快到了美國,美國總部就詢問:什麽是棋牌室?
他們就解釋,棋牌室是當地人打麻將的地方。那什麽是麻將?嗯,是當地的一種棋牌類遊戲,由一張張印有圖案的小長方塊組成……
這麽回事。可這種遊戲,看上去很像賭博啊,他們賭錢嗎?有牌照嗎?當地政策怎麽說?
這樣的問答,持續了好幾輪。總之是研究了好長一段時間,最後美國決定,算了,不要開這個棋牌室了。
故事講到這,你會不會覺得有點無奈,很難溝通?
*但如果從酒店品牌的角度出發,你又發現這是個兩難的境地。
一方面,如果把決策權放在總部,就會有全世界各種各樣不同習俗不同文化的需求,來找總部申請。
今天是中國人,明天是印度人,後天是阿拉伯人。總部怎麽辦?總部也不了解,沒能力做判斷。
但另一方面,如果把決策權下放到當地,可以嗎?也不太行。出了問題怎麽辦?一旦産品在當地出了問題,傷害的可是整個品牌。
所以,你會看到很多跨國公司的決策流程,冗長複雜。
但背後,其實是一定程度的取舍,是保證經營安全而規避風險的選擇。
即使這樣看起來,有點滑稽。但請別笑。因爲他們“進來”遇到的問題,我們“出去”可能也會遇到。
我再舉個例子。
*換來換去的總經理
另一個故事的主角,是某個歐美跨國公司。他們的中國區總經理任期,非常短。幾乎一兩年就要一換。
一開始,總經理是中國香港人、中國台灣人。接著,是中國大陸人,到最後又成了美國人,歐洲人……
爲什麽要換了又換,這麽麻煩?說到底,還是文化的問題。
比如,公司脫胎于歐美社會環境的企業文化,在中國會被認爲是“傲慢”。
又比如,很多中國總經理,會更習慣于從上層關系入手開展業務,不符合歐美公司的價值觀。有次,爲了獲得更多集采訂單,總經理建議公司適當降低産品售價,但最終也被公司總部駁回。
就這樣,總經理的位子,越來越難坐。除了面對以上種種問題,一方面,他需要向總部不斷說明中國市場的潛力;另一方面,他還需要向中國不斷保證,公司在中國區發展深耕的決心。
到最後,一位歐洲人來做了總經理。這就讓公司的業務更難進行下去了:中國這麽一個獨特的市場,讓歐洲人做總經理,怎麽能把生意做好呢?
這,就是另一個兩難的境地。爲了業務開展方便,公司想要組建本土的團隊進行管理。但本土團隊,又會帶來更多的問題,更多文化和價值觀的衝突。
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變化,實在是驚心動魄。但當你去出海,去尋找人才的時候,你可能也會遇到同樣驚心動魄的局面。
比如,下邊這家企業。
*被告上法庭的中國企業
有家中國企業,籌集了不少資金和資源,收購了一家歐洲公司,並承諾:按照自己的邏輯做,就好。你們的品牌,我們的市場,真是天作之合。
我們是來幫忙的,不是來添亂的。
于是,歐洲品牌很高興,中國企業也很高興。
但好景不長。過了一段時間,中國企業的董事長正好去歐洲出差,于是就請歐洲的管理層約見他們的高管,說咱們見見面。
但很不巧,那是個周六。周六就周六吧,董事長只有周六有空。
沒想到的是,歐洲的管理層接到安排之後,反饋說:對不起,我們周末放假沒時間,不趕巧,還是下次吧。
中國企業就有點震驚:啊?董事長百忙之中抽出空來,你們說不見就不見嗎?
雙方的不同文化,開始碰撞。
這,只是導火索。後來,中國企業派人去考察,越看越不對:你們這樣怎麽行呢?要不改改?不行,不改。
不改?那我讓中國團隊來接管。或者整個運營中心,直接搬到中國來吧。
這下壞了。歐洲員工反應特別激烈,開始不斷地辭職,並且把中國企業告上了法庭:你違反了收購約定!
這件事,給了這家中國企業一個特別深刻的教訓:學會和看上去不如我們“勤奮”,但能做出好東西的團隊合作。
*想要出海,看明白當地的文化很重要
到了今天,“企業出海”這件事,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從“貨出人不出”,“聚焦歐美”,到了現在打造長期品牌、走遍亞非拉。企業出海,被很多人寄予更多厚望,被認爲是遠離內卷,擁抱增量新市場的一劑“靈丹妙藥”。
但,真的有那麽容易嗎?
EqualOcean黃淵普老師就曾經提到過:
我有兩個對比很強烈的感受: 一是大家對搞[新出海]的熱情非常高,二是海外市場沒很多人想的那麽性感。
中美兩國是全球唯二的超級統一大市場,在接下來數十年依然是最好的市場;其它國家市場,絕大多數很貧瘠,遠沒有想象中美好。尤其是這兩年,全球範圍過得好的國家並不多。
所以,當有企業家剛接觸出海全球化的時候,他們經常會建議對方先花半年,去海外的目標市場實地走走。
因爲,要對當地建立一個基本的認知。這裏的基本認知,就包括文化之間的差異,而理解當地文化,理解文化的差異,也可能就是你要走出的第一步。
*由于成長、生活的環境不同,很多當地的文化,是我們很難理解的。
比如,把“勤奮”看作是“貪婪”。
在有些國家的文化裏,他們會認爲,你花太多時間勤奮工作,加班,可能是想要多掙錢。
但你爲什麽對錢,那麽渴望呢?要那麽多錢幹什麽呢?你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家庭上,在業余愛好上,甚至在宗教信仰上。
*不要太“貪婪”。
好吧。我第一次聽到這件事的時候,深受震撼。在我的印象裏,勤勞,一直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但怎麽也沒想到,在某些地方的文化裏,它會約等于“貪婪”。
或許,他們眼中的“勤奮”,指的是無效加班。或許,他們眼中的“勤奮”,是無視生活。又或許,他們在他們認爲正確的事情上邊,其實也很勤奮。
*但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依然讓人不得不敬畏。
又比如,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某家在東南亞的金融公司,就曾經遇到過一個問題:在東南亞,人們講話的方式會非常婉轉,而與之相比,中國人講話就顯得特別直接。所以在溝通的時候,會有很多困難。
那怎麽辦呢?擁抱當地。一點一點適應,一點一點發展。不斷努力下,到後來,這家公司大約有80%的員工,都是本地人,大約70%的成交資金,都來自當地機構,用戶超過千萬。
所以,你看。不是我來“改變你”,而是我來“融入你”。
跨境電商的紅利,供需關系的不平衡,可能正在慢慢減少。
那怎麽抓住更多機會,真正把紅利變成利潤呢?
或許,你需要坐下來,認真思考“走出去”這件事,怎麽做好專業化、品牌化、本土化。
而在這之中,特別重要的一件事,可能就是正視文化差異,不要僅憑自己本國的經驗,來主觀推測海外市場。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你帶來一點啓發。也祝願你能在全球的商業舞台上,大放異彩。
祝福。---[觀點 : 劉潤 *主筆 : 景九*責任編輯 : 馬俊* 版面編輯 : 黃靜/劉潤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