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多元意識形態下的公關問題

2023091313:04



帶貨一哥火了。為什麼?

網上有很多關於過程的表述,簡述一下,即「教育了消費者」。消費者需要教育嗎?需要,品牌每天都在引導式教育。

近兩年,內容型帶貨主播不在少數,不論娛樂型、還是知識型,都是教育,可以說,是感性教育。為何一哥理論的言論,會引起這麼大爭議?

因為是理性教育,批判性,當中內核是「意識形態」問題。一些朋友問我,如果你是一哥的公關,怎麼處理這件事,這件事不複雜,且很多大牌也踩過坑。‍

01.先來說說,什麼是意識形態?舉兩個例子:

一個人深愛環保,堅信每個人應該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力。 他的每一個決定,如,選擇乘坐地鐵、騎自行車或購買有機食品,都會以「環保」為導向。

一個公司老闆深信996工作制,是公司長遠發展必要手段。他會認為,為在市場競爭中立足,員工應該超出常規努力。

基於這一信仰,他會鼓勵、期望下屬遵循這種工作模式,認為這樣,可以提高生產力和效率。

與此同時,他可能對那些提倡工作與生活平衡,反對996的老闆表示不解、批判,認為他們缺乏對公司的忠誠,和工作的熱情。

這種對於環保、工作方式、公司文化的信仰與立場,就構成意識形態,不僅影響着工作習慣,還影響着團隊、部門以及文化氛圍。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North)曾簡潔的說出了意識形態的意思:

它是一個人理解世界的方式,與道德,價值觀緊密相連,讓你更方便做出決策。更關鍵的是,在生活中遇到與意識形態衝突的事情,我們會考慮調整觀念。

所以,意識形態如同一雙眼睛。

看到美女會誇獎,你的「眼睛」在某種文化背景下認為那是美的象徵;遇到某種行為憤怒不已,你的「眼睛」認為那違背了你所信仰的道德標準。

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種「人生地圖」,指導你如何看待世界,決定什麼是好的、壞的,以及你在其中的角色。

那麼,你有什麼樣的意識形態?

工作中,面對不公平的待遇、不合理任務分配,選擇沉默,只為避免衝突?‍

又如在社交場合,為跟大家保持一致,放棄自己的觀點,哪怕心裡有千般不同,也會隨大流,只為不成為眾矢之的。

還是,獨處一致,內心堅定,不隨風擺的。

面對眾人異議嘲諷,依舊堅持信念原則,就像 工作上即便遭受誘惑、壓力,也要堅持正確決策,不因短期利益放棄長遠理想,敢於面對挑戰,在孤獨中找到力量。

亦或,深思熟慮,每一步都經過權衡的。面臨重要生涯選擇,如是否換工作,是否進行投資,如何處理複雜人機關係問題,不會衝動做出決策。

善於花時間收集信息、分析利弊,並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不過,這樣的人可能會,為了決定晚餐吃什麼猶豫不決,倒不是優柔寡斷,而是想要確保每一個選擇都是最佳。

我是善於思辨的,就事論事,對每個觀點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我不會因大家都這麼說,就接受某種觀念。

在我看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黑與白,對錯。

人有時會出於本能去羨慕、追求或爭奪,這是人之常情,沒啥大不了。我覺得,最重要得做真實的自己。

如果你真誠,別人自然會感受到並用真心回應你,如果你假裝,總會被看穿,這就是我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是我生活的信仰,意識形態。

02.意識形態並非一成不變,四個方面在影響它的變化。

首先,教育與學習

學校不僅僅是教授知識的地方,更像一扇窗戶,讓我們第一次看到社會主流思想、價值觀。

但隨着時間流逝,我們逐漸認識到,學校給予的答案並不是全部。外面世界,比想象中要複雜得多。

與各種背景人交往、旅行到不同地方、瀏覽不同來源的信息,都可能撼動、擴展認知;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信念,進而形成更全面、更包容的看法。

而那些自主的學習途徑,比如參加培訓、讀專業書籍,也會為我們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考方式,幫助、完善或調整原有的意識形態。

其次,經驗和互動

走出舒適區,與不同背景、信仰觀點的人交往,每一次對話、爭論都可能打開一個新世界大門,讓我們看到更多可能性和多樣性。

拿我來說:有一次我和某個消費品老闆聊天,他說,「產品的成功,並不僅僅是銷售數字或市場份額,而是產品對人們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他繼續道:"你知道嗎,每當我收到消費者的評價,告訴我們如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那感覺,比任何銷售數據更真實,更有價值。

我當時有些驚訝,因為我總以為老闆們更關心的盈利和業績,但他的話,讓我重新審視了企業和產品的價值。

不過,我也遇到一些小老闆,上來就說,如何搞流量,如何割用戶韭菜,什麼認知付費之類的話。

顯然和之前那位老闆看法截然相反,他們更多關注短期利益,快速盈利,而非產品或服務真正為用戶帶來了什麼價值。

也沒有什麼大問題。

不過,我並非說追求利潤是錯的,如果只是單純為了利潤而犧牲用戶利益,這種做法我個人不太贊同的。

從這些聊天中,你能看到,經驗與互動能深化我們的看法,真正的對話,是交換信息,是互相理解、是挑戰和啟發,是意識形體的調整。

再者,媒介與傳播

我喜歡把傳播、媒介這件事總結成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為什麼?

傳統報紙、廣播,現在的社交媒體和在線新聞,它們像生活中的窗戶,讓我們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有時,這些窗戶是「破碎」的,展示的不是整個真實景象。

想象一下,你看自媒體平台,每個頻道都有自己的方式來講述同一個事件。有些可能聚焦在好的部分,有些則強調負面信息。

我們通常都是基於這些信息,來形成自己的看法,但有時你沒意識到,自己的觀點,可能被這些「破窗」所導向的。

電影或電視劇也如此,它們展現給我們的,是導演或編劇心中的那個「理想」世界,但現實中,生活並不都是那樣。

在社交媒體上,大家更容易找到和自己觀點相同的朋友。聽起來很好,但很容易陷入「回音室」(Echo chamber)里,總聽到相似的聲音,忽略外面多樣的看法。

所以,下次當我們看到某個事件或故事,也許可以停下來,想一想,這個「窗戶」是否真的展示了全部的事實。

這都會影響一個人意識形態發生變化,像極了一次次被打開的窗戶,如果不刻意審視,你根本發現不到。

最後,心理與情感

意識形態轉變中,個人心理和情感不容小窺。

有人說帶貨一哥變了,道歉的哭都掐着時間來,直播間翻白眼明顯表現出根本看不上用戶等。

一個人的心理成熟度,會對其看待事物的角度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當自己擁有大量資本、成功後,更容易站在更高的視角,對各種議題持有更為片面的看法。

還有一部分來自生活方面,比如家庭矛盾、失戀、失業、生病;這些經歷不僅會對情感產生影響,還會進一步影響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等。

例如:一個曾經因為貧窮而受過苦的人,會對財富和物質生活持有特殊的看法,這種看法可能與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有所衝突。

所以,意識形態是多元的,沒有人會一成不變,沒必要一味地堅持固有的觀點、信仰;正如有句話所說:「堅持自己的觀點是好的,但當事實和邏輯與之相悖時,應該重新審視。」

03.明白這些就知道,為什麼會出現意識形態層面公關問題。

比如:去年,有消費者買張小泉的刀,拍蒜時斷了,去找客戶反饋質量問題,客服直接說,不建議拍蒜上熱搜的問題。

而官方的回覆是,"拍蒜斷了的刀是「龍雀斬切兩用刀」 ,特點是鋒利度高,適合切片。常規刀具都是可以拍蒜的,但不是所有刀都適合拍蒜。

這是什麼?與大眾主流意識相悖呀。

因為在大眾意識中,廚房用刀就應該是多功能的,既可以切,又可以拍。特別對拍蒜這種常見的廚房操作,幾乎成為了衡量刀具實用性的一個重要標準。

一個刀,尤其一個知名品牌,如張小泉所生產的刀,竟然不能拍蒜,這無疑與大眾的普遍認知存在很大差異。差異背後,除了事實,是認知。

比如:雪糕刺客大家應該知道,許多消費者覺得他們的雪糕價格太高,認為這樣的價位,與其他市場上的品牌相比,不具競爭力。

事情發酵時,老闆站出來為產品辯護,居然說,高昂的售價因使用原料,品質較高,且部分原料從國外進口,造價自然不菲。

回答有問題嗎?沒有。

不過,消費者關注什麼?貴。貴的本質是價格差異,滿足價格差異,最好的辦法推出平價款,而非和消費者辯論,因為,辯論只會進一步加深消費者的疑慮和不滿。
......

這種案例還有很多,總的來說在於,個體意識形態差異,所造成的思維遮蔽性(cognitive bias)。

是的。就像腦子裡的」眼罩「,讓人看不到某些事情、或只能從一個角度看事情,簡單說,腦袋,被各種事情轟炸,一瞬間遮住了,相信你也有過。

比如:你通常很冷靜、理性,但近期老闆經常要求你加班到深夜,還頻繁地對你指責和批評。

這樣高壓情況下,你可能會因為某個微不足道的小事,忍不住情緒爆發。
......

再回首,看帶貨一哥的言論風波。

從他個人視角看,作為領導者,肩負着無數責任和壓力。經常面對員工在工作中的疏忽,時常需要提醒、指導,甚至偶爾發火。

這種「導師式」的態度久而久之成了習慣,也就帶到直播場合中,但忘了,直播間受眾和公司員工不同。

大家來這裡是為了找到好的商品,希望從這裡獲得真誠的推薦,而不是聽你的「教課」。

但從消費角度,做直播帶貨的目的很簡單,你為了介紹物美價廉的商品,讓我買單,你從中賺取差價,沒啥問題。

你突然說,「幾十塊也算貴嗎?還沒漲價,國貨本來就利潤薄」,這讓大家一頭霧水。

本來,角色是為消費者找到性價比高的好貨,現在,卻在告訴我自己不夠努力,這種模糊的角色邊界,自然會讓大眾感到不滿。所以,一哥的情緒,瞬間被思維遮蔽了。

之前,我還說過:品牌現在得重視消費者的『看法』和『立場』,這兩年,許多品牌負面新聞,幾乎都是因為意識形態、立場不合造成的。

像打工人與老闆的關係,男人與女人的爭論,這些差異如同兩撥火苗,在品牌粉絲中瞬間燃起,待幾天也可能換個方向。

前幾天,在短視頻平台,有些蘋果的粉絲經常嘲笑華為,而現在華為的粉絲,又在雷軍的微博上留下了許多諷刺的評論。

你有什麼辦法?

傳統營銷的角度看,認知、情感是核心,是用戶用腳投票的利器,公關角度一樣,如果你關注該形態,自然可以避免很多風險,世界是動態的,輿論也是。

04.

針對於IP型人設,面對意識形態性公關問題,道歉、論對錯,哭泣哭泣並不能解決深層次問題,可能還有三點:

    .找到初心

商業社會,每個人都想從中獲益。當輿論風暴席捲而來,不論是個體、品牌還是機構,都在尋找機遇,希望從中捕獲流量、情緒或利益。

然而,真正為我們帶來利潤的,是那群忠實的客戶,他們不是簡單的數字,是有着各自的故事、生活背景、願景和憂慮的人。

他們有自己的信仰、立場、價值觀,為了站穩跟腳,必須了解尊重這些差異,如何共鳴呢?先找回初心。

初心猶如明亮的北極星,指引着前進方向,不過,壓力、金錢和其他外部誘惑猶如濃霧一般,會模糊我們的視線,讓那顆北極星失去光芒。

怎麼辦?停下來,思考下,當年怎麼出發的,那些單純的願望在哪裡,為什麼要做一件事,做這件事目的是什麼,用戶更關注這些。

因為,他們尋找的不僅是一個產品服務,還有真誠感。

    .絕對坦誠

真誠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前不久胖東來8頁紙公關,捅破行業天花板,為什麼?

員工與顧客之間鬧矛盾,被網友拍視頻上傳到網絡,引起軒然大波,視頻中員工沒能疏導顧客,並且還產生激烈的呵斥和辱罵。

超市搶東西見怪不怪,不過,胖東來認為這是件大事,是管理者失職;於是,花好幾天詳細調查,最終公布一份長達8頁調查報告,這種對事情的態度,是一種真誠。

你可能說,IP問題不同於品牌,怎麼辦?那就必須坦誠。

坦誠不僅要道歉,它還是一種過程,涉及到深入反思、面壁思過,理解自己的錯誤,並為此做出相應的補償。

因此,坦誠需要留空間。

因為,它意味着為自己和別人提供一個時間段,去理解,接受;一個人做錯事道歉後,無縫銜接,不是坦誠,是逃避責任,無所謂的態度。

    .捍衛立場

絕對坦誠回歸後,要捍衛立場。捍衛什麼立場呢?我們與用戶共同擁有的價值觀和信仰。

汽車行業,其中存在的一個大問題是,關於保養的價格不透明,還有一些商家的過度推銷行為。

然而,我印象深刻的是途虎養車,他們為了解決這一痛點,連續三年舉辦了「萬人監督團」活動,吸引超過5萬的參與者。

這種做法不僅增強用戶對這個行業的信任,還幫助建立一個更親近的關係。

在IP型意識形態的公關中也是如此,如果能夠始終將價格和品質放在首位,邀請用戶監督,那麼,消費者必定會更加信賴。

如此一來,用戶與IP之間的關係必然會更加緊密,這是一種強化效應,過程中,說不定還能黑粉轉紅粉。

總的來說:多元意識形態公關,要給社會泄壓。

短期策略和長期立場,不總是完全一致,但關鍵在於,如何靈活處理和維護一些關係,畢竟,搞好關係是門玄學,尤其是「公眾的情緒價值」,更得符合大眾規律。-(文:王智遠/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