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魔宇宙 ***宇宙天國首部曲 彌勒天書閣 https://maitreya-books.com/ 神話從來就不是怪力亂神,而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情況的觀察之中,所建立的真實認知。唯有相信神話中的真實,才能感受到神話的詩意隱喻背後,所具有的神聖力量。打開你的想像,打開你的相信,你才能知道神話告訴了你什麼宇宙生命的資訊。 生命起源於宇宙之中,生長於宇宙之中,結束於宇宙之中,因此,宇宙的起源就是生命背景的起源。生命形成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在述說著生命的本能,也就是生命本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在此雖是說明一種狀況,然而將這狀況投射在生命的生活行動之中,你就會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本能!

"英國、新加坡等被甩在後面了"

2023081516:08

為了贏得未來工業的競爭,美國政府推行了差異化產業扶持政策,逼得歐洲砸錢入局,但這場「補貼戰」,有人很吃力。

8月14日,《華爾街日報》發文討論「新世界秩序中的經濟失敗者」,以英國和新加坡為例,稱這些付不起巨額補貼的國家正在這場競爭中處於落後位置。



在美國佐治亞州的推動下,韓國企業韓華集團子公司Qcells在道爾頓市建造了西半球最大的太陽能工廠。(圖源:路透社)

文章稱,巨額補貼和日益加劇的保護主義正在顛覆數十年的自由貿易政策:美國推出的針對電池製造、太陽能設備和其他綠色技術的稅收抵免政策正在吸引大量資金流入美國;歐盟正試圖以「綠色協議產業計劃」作為回應;日本政府和幾家大銀行6月宣布啟動一項「綠色轉型」計劃,目標是未來十年內吸引超過150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5萬億元)的去碳化投資。

《華爾街日報》聲稱,這些動作都是在努力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因為中國在電池和關鍵礦產領域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在各國產業政策層出不窮的新時代,一些規模較小的「玩家」被大經濟體甩在了身後。

美國資產管理公司TCW Group新興市場董事總經理、前美國財政部官員戴維·洛文杰(David Loevinger)稱,「整個世界正變得更加封閉,遠離開放的貿易和投資」,他認為,歐洲、美國在與中國打「補貼競賽」,而「這場比賽的輸家是財政資源較少的較貧窮經濟體」。



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額(圖源:《華爾街日報》;註:歐盟數據不包括盧森堡;數據來源:聯合國)

文章稱,這些國家很多在過去幾十年的自由貿易中吃到了紅利,但在產業補貼戰打響後卻處於不利地位,並以英國和新加坡為例,稱這兩個國家在提供補貼方面缺乏與最大經濟集團競爭的規模。


圖源:《紐約時報》

英國已經吃了些悶虧,不少在該國創立的公司開始去北美建廠。英國鋰離子電池硅材料開發商Nexeon在牛津附近開發了相關技術,但該公司將第一家商業工廠設在韓國,下一步可能在北美建廠。

「不在英國,很遺憾。」Nexeon首席執行官斯科特·布朗(Scott Brown)稱,如果沒看到英國政府對電池行業提供更多支持,這種情況不會改變。

文章稱,全球貿易的轉變發生在英國尷尬的時刻,該國自2020年「脫歐」以來,失去了歐盟這個龐大的單一市場的支持,一直在努力開闢其在全球經濟中的新路徑。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氣候經濟學家傑諾特·瓦格納(Gernot Wagner)稱:「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時,沒人會想到美國的工業政策會重來。」

現在,英國政府面臨着來自國內方方面面的壓力,被要求用振興產業戰略來響應全球經濟「干預主義」的轉變。

此前一直宣稱不會參與「補貼競賽」的英國的確行動了,它在7月19日宣布,為捷豹路虎的母公司印度塔塔集團的新能源電池工廠提供5億英鎊(約合46億人民幣)的補貼。但其綠色補貼的整體規模還是遠遠落後於美國。

英國財政大臣傑里米·亨特承諾將在今年秋季公布英國的應對措施,但他試圖降低人們的預期,稱英國不會「在某種扭曲的全球補貼競賽中與我們的朋友和盟友針鋒相對」。他表示,英國將把資金投向英國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領域。



資料圖:英國財政大臣傑里米·亨特(圖源:路透社)

至於新加坡,該國第一副總理黃循財在最近一次政治集會上對支持者說:「讓我直截了當地告訴你們:我們出不起比那些大人物更高的價格。」

此外,受到美國差異化產業扶持政策威脅的還有印度尼西亞等新興市場。印尼本來雄心勃勃,希望利用其豐富的鎳資源,躋身全球領先的電池產業行列。但是,美國去年推出的所謂《通脹削減法》澆滅了印尼的夢想。

美國《通脹削減法》涉及總金額約7400億美元,擴大了稅收抵免範圍,但大搞歧視性補貼措施,引發「補貼競賽」。根據該法案,美國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最高可享受7500美元的稅收補貼,但前提是汽車組裝環節必須在北美完成。同時,汽車電池零部件和電池的關鍵礦物也必須有一定比例在美國或與美國簽有自貿協定的國家生產。

印尼被這種歧視性補貼政策擋在了門外。「我們擁有所有的自然資源,我們有勞動力,我們是一個民主國家,」印尼工商會主席阿爾賈德·拉吉德稱,「請不要關閉我們。」



當地時間2023年7月28日,印度尼西亞南蘇拉威西島,一名工人走在由淡水河谷印尼分公司運營的索羅瓦科鎳加工廠前。(圖源:視覺中國)

《華爾街日報》稱,美國作為補貼戰的「領頭羊」,正在經歷投資熱潮,並援引聯合國的數據稱,美國去年吸收了全球約22%的外國直接投資,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吸收國。

歐盟則在準備自己的一攬子支持計劃,放寬成員國對工業的補貼限制。歐盟計劃到2030年關鍵技術本土製造能力達到40%,包括太陽能設備、風力渦輪機和電池。

其實,全球早就苦美歧視性補貼久矣。去年11月,正在美國訪問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會見美國國會議員時直言,美國的《通脹削減法》相關措施對歐洲企業而言「極具攻擊性」,是在以損害歐洲利益的方式解決美國的問題。

今年7月,彭博社以「補貼戰升級,美國盟友要麼被迫掏錢,要麼出局」為題發文稱,拜登的產業政策開啟了一場全球競賽,使得美國與盟友間關係緊張,預算吃緊,並讓數額空前的公共資金流入私營企業,引發質疑。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一針見血地指出,拜登政府的做法具有「諷刺意味,近乎虛偽」,美國一直單方面批評中國「補貼」,但現在又把大家都拉下水。-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