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需求也是一種需求
「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充分洞察人性,與用戶建立底層的連接,發現用戶真正的精神需求。」
01.最近有句非常流行的話:選擇大於努力。
這句話里隱含了這樣一個前提,就是要有自己的」選擇權「。
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那樣,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份財富多一分保障,這就是選擇權。
如果沒有」選擇權「,又何來選擇呢?
所以,擁有財富也是要讓自己擁有更多選擇權。
當一個人擁有足夠財力時,他就有」權力「去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學習途徑、投資渠道等, 這些選項可以幫助他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物質上的富足最終都是為了要滿足精神需求,而精神富足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02.大家回憶一下前幾個月發生的「進淄趕烤」現象。
也許剛開始的時候,人們還真的只是慕名「趕烤」,來嘗嘗淄博燒烤究竟是什麼滋味。
但慢慢地,話題重心就轉移到了「進淄」上:去淄博感受氛圍,變成了一場全民參與的精神狂歡。
從底層邏輯來上分析,一樣東西能讓一個人感興趣的原因多數時候只有一個:就是這樣東西的價值能滿足TA的物質或精神需求,對TA產生吸引力。
我想,當下這種能吸引人「進淄」的價值一定不只停留在物質層面上,可能更多是在精神層面上。
比如,「宰牛、宰羊、不宰客」的態度;"幾十塊錢吃到飽"的產品;尊重人性、少走套路,用真心換真心的服務...
03.所以,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我更希望我能站到人性的角度去看問題。
不僅需要觀察用戶,發現痛點,我更需要洞察人性,與用戶建立底層連接,發現用戶的精神需求。
舉個例子來說吧。
我們總是會說「做人要有儀式感」,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出自人性本能的精神需求。
因為在我們內心深處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個值得尊敬的好形象,讓自己在別人面前能夠獲得認可和尊重。
而「儀式感」則正好可以幫助我們表現出這種形象。也正是這種情感需求,創造出了不一樣的商業化服務。
比如,運動APP Keep一直在針對核心用戶推出各種專業產品,但都沒激起多大的水花。反而只以39塊錢的獎牌,輕輕鬆鬆收穫了5個億。
這不就是「儀式感」帶來的需求嗎?
好看不貴,又能發朋友圈,還能證明自己努力健身過。
所以,我在想,我同樣需要具備一定的洞察人性的能力,這會讓我避免碰到某些問題時,就在「物質需求」層面去直接尋求解決方案,
而是去挖掘問題背後的人性本質,在「精神需求」層面找到根本性的解法。
04.最後,總結一下:人除了物質需求,肯定也有精神需求。
人生的真正回報,是與之相伴的精神成就感:
發揮自己的天賦和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充分地體驗生活,實現自我。
所以,倘若人有萬貫家財,但仍然身不由己,其實也是枉然。
這個邏輯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已經很有錢了,卻還要努力工作。
因為,他們明白,人如果不做事,容易胡思亂想,容易頹廢,容易丟掉狀態,甚至成為物質的奴隸,不能自拔。
保持積極的工作才能避免這些問題,才會持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
這正是我要持續提升的地方: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充分洞察人性,與用戶建立底層的連接,發現用戶真正的精神需求。-智慧心靈成長觀-
*一個人最頂級的自律:不言苦、不勸善、不置評*
挫折會來,也會過去;眼淚會流,也會擦乾,沒有什麼能讓我氣餒的,因為我有着長長的一生。
是的,人生很長,何必為片段的失意而哭泣?
所謂的貴人,只能是自己,終極的安全感也只能是自己。別人能給的,都是餘力。
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絕對穩定的東西?
唯一靠得住的,只有自己的穩定的謀生的能力。只有靠自己,才能真正擺脫焦慮和害怕,活得暢快,過的自由。
一個人在痛苦,失意,一無所有的時候,要學會用自己的左手去溫暖自己的右手。
因為沒有人願意去幫助一個一無所有的人,更不要說貴人相助,那是幻想。
靜下心來,深度思考……
一切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是你生命中的貴人!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後來雖然開竅了,但他仍然善良與赤誠,不斷尋找同類,最後變成最孤獨的一個人。」
當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時,莫言卻說自己更喜歡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適的時候,出現了能讓他展現才華的舞台,他便會閃閃發光的。」
一向不着急的莫言,用自己的經歷印證了一個至簡至深的真理:
這世上沒有一蹴而就
的成功,也沒有一步登天的雲梯。
所有看似「悄然而至」的輝煌,都是沉下心耐住寂寞,一點一滴慢慢熬,一步一步踏實積累的結果。
晚熟的人是莫言獲得諾獎後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其中大多數都是他的親身經歷,他是個會說故事的人,通過小說中的故事,他向我們傳遞着溫暖與愛
晚熟的人:一個人最頂級的自律:不言苦、不勸善、不置評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生活中,你最討厭什麼樣的人?」
高贊前三個回答分別是:
「最討厭賣慘的人,什麼都是他最慘。」
「最討厭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評價他人的人,好像全世界屬他最善良。」
「最討厭什麼事情都能插一嘴的人,好像什麼事都跟他有關係。」
其實,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
作家海明威說: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
一個人,最頂級的自律,就是能管住自己的嘴。
不言不該說的苦,不勸不該勸的善,不評不該評的事。
01.不言苦
這個世界上沒有感同身受,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你受的苦,經歷的人生,即使說給別人聽,別人也無法切實地感受到。
所以,與其滔滔不絕地宣洩情緒,不如想辦法過好自己的人生。
暢銷書《人間值得》的作者恆子奶奶,是一位90歲仍未退休的心理醫生。
她在醫院是骨幹,每天要接待60餘名患者,
在家裡也是頂梁柱,下了班之後還要提着大包小包回家做飯,兩個孩子也都是她在照顧。
她的丈夫幾乎不會幫她做家務事,還有酗酒的習慣,脾氣也很暴躁,如果喝醉了心情不好,便對家人大發雷霆。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很多年,但是恆子身邊的人,卻幾乎都不知道。
在同事和朋友的眼中,恆子是「人生贏家」。
在工作上是骨幹,家庭幸福美滿,生活順風順水。
燦爛的笑臉誰都看得見,真正的苦難往往不為人知。
恆子從不會將自己的辛苦掛在嘴上,更不會將別人當成宣洩情緒的「垃圾桶」。
她一直堅信:「只要活着,人生總會有辦法的。」
在這樣的信心支撐下,恆子盡力地平衡着事業和家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她將兩個孩子培養的很好,一名是耳鼻喉醫生、一名是藥劑師,
而她的丈夫,也在年歲增長之後,性格變得溫和,酒量大大減少,生活一直在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願意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辛苦,
實際上是渴望得到別人的安慰,但其實並沒有人能理解我們的辛苦。
人生漫漫路,終究是自己在往前走。
《唐頓莊園》中有這樣一句台詞:這個屋子裡最不缺的就是有傷之人。
每個人都有傷,都在黑夜中默默流過淚。
但是區別就在於,有的人把自己的辛苦宣之於口,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
有的人把自己的辛苦埋於心底,用行動改變現狀。
強者,不言苦,想辦法;弱者,只知苦,淚兩行。
02.不勸善
中國有句俗語:「未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在中國夢想秀上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幕,一個女孩剛出生沒多久,就被父母拋棄,由養父母撫養長大。
二十幾年後,女孩已成家,親生父母卻來到這個舞台上,想要認回她。
正當大家都以為女孩會立刻答應的時候,女孩卻直言自己不願意。
主持人詢問原因,女孩說:「在我最需要爸爸媽媽的時候,他們沒有出現,而且就在一個鎮上,才幾公里而已,為什麼連看我都沒有。」
主持人多次勸說無果後,開始用女孩的兒子進行道德綁架,又對她的養父養母進行抨擊。
直言:「讓你的兒子看見,自己的媽媽是多麼的冷漠和堅定,說不認就不認!」
「你的養父養母也應該道歉,心胸不要那麼狹隘!」
無奈之下,女孩苦笑着和親生父母照了一張全家福。
主持人滿意地在一邊說:「保持微笑,沒問題的!我只是想人間多一份美好而已。有時候,美好只是一份原諒。」
這期節目在播出之後,網絡上罵聲一片,都在指責主持人是在對女嘉賓進行道德綁架。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人類有個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很多人總是用自己的經歷去丈量別人,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
如果別人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就會對別人進行道德綁架。
郭德綱曾說:我被捅了一刀,血還沒擦乾淨,你就讓我要寬容、要大度。
沒有經歷過他人的人生,就不要輕易地勸說別人要做一個善良、寬容、大度的人。
你不是我,你有你的「深明大義」,我有我的「睚眥必報」。
未知苦,不勸善,管住自己的「好為人師」。
03.不置評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簡單點來說,在不了解全部情況的前提下,不要輕易的發表言論。
網紅教授戴建業,是教授詩詞知識的「高手」。
他的詩詞課被網友稱為「魔性」,因為他能夠將高深的知識用詼諧幽默地方法講出來,大家都願意聽。
在短視頻剛剛興起的時候,幾乎是在一夜之間,62歲的戴建業走紅了。
然而,有人卻質疑他作為大學教授,為了賺錢而頻繁做講座、錄視頻撈金,有失文人風骨。
很多不明所以的人都在跟風指責。
直到後來,了解到了實情才知道:那段時間,戴建業的妻子患了肺癌晚期。
妻子要吃靶向藥治療,吃每盒是51000元的藥,而且每盒只有30粒,吃一粒,就相當於要花掉1700元。
戴建業說:有一次,他的妻子在吃藥的時候不小心弄掉了一粒,因為趴在地上找半天也沒找着,所以急得大哭。
看到此情此景,他的心裡無比痛苦。
「如果丟了妻子,我要文人風骨做什麼?」
很難想象,戴建業是懷着怎樣的心情,說出的這句話。
《莊子·秋水》中有言: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你不是我,怎知我過着怎樣的生活?又怎麼有資格對我的人生指手畫腳?
總是片面評價他人的人,往往眼界不夠開闊,缺少大局觀,憑藉自己的經驗侃侃而談。
自以為比他人優越,實際上是無知的表現。
傷了他人,也傷了自己。-妙曼美瘦談自律-
*原來,老天爺讓你生病、受苦和變窮,是有這三個目的*
莫言在晚熟的人寫道:「焦慮、內耗的本質,其實是沒有守住自己的節奏,就像我曾經度焦慮自己沒有身邊朋友過得好,於是就不停得模仿別人,追趕別人,最後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
其實,生活沒有必要比較,守好自己的節奏,一步步腳踏實地往前走,生活就會慢慢明朗,你的生活,別人也同樣羨慕。」
人生在世,我們都會經歷很多苦難。
譬如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窮困潦倒等等,任意一個就足以讓人潰不成軍。
從佛家的角度來說,受苦受難是在消除業債。
換個角度想,可能老天讓我們歷經劫難是為了達成下面這三個目的,另有謀劃。
01:不生病不知身體已到極限
認識一個朋友,因為工作強度大,加班熬夜是常態。
一個月前,又是一個趕材料的日子,她和以往一樣,埋頭整理文件。
誰料突然間,她腹中一陣疼痛,隨即竟口吐鮮血。
被送到醫院才知道,因為長期飲食不規律,她患上了消化疾病,這次忙碌又引發了胃底出血。
生活中,像上面這位朋友的人不知凡幾。
無恙的時候,他們不關注健康,隨意糟蹋身體,吃煙喝酒一個不落。
等到身體出問題,躺到病床上,這才後悔不迭,祈求時光倒流,自己定當痛改前非。
有些幸運的人還有挽救的機會,休養一段時間便能恢復健康,與常人無異,有些人卻沒有這樣的好運氣。
所以在生病的時候,一定要記得,這是身體在報警,老天爺在敲警鐘。
從這一刻開始,務必要對自己和家人的身體上心,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幸福的將來。
02:不困苦不懂心性堅定難得
以前看周星馳的《功夫》,不明白為什麼最後主角只憑一句話就讓大反派火雲邪神痛哭流涕,甘拜下風。
後來才懂得,其實是因為主角自己經歷了諸多困苦,從中領悟了很多,最終修煉得「道」。
如果沒有這些磨難,主角永遠都只會是一個跟在老大身後最低級的跟班,他也永遠都不會知曉什麼是真正的「功夫」。
又比如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師徒四人如果沒有闖過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便凸顯不了他們的意志之堅定,真經之珍貴。
古人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一個沒有經歷苦難的人,就像沒有被打磨過的寶石。
就算他天資再高,心性再強,沒有真正經過磨鍊,這些都無法被激發出來,虛有其表罷了。
03:不變窮不明自我內心強大
之前某老闆的發家事跡曾衝上熱搜,引發眾議。
細數這位老闆的履歷,不由得讓人感嘆,他的人生真可謂跌宕起伏。
他這幾十年,一直在發家致富,判斷失敗,窮困潦倒到東山再起之間反覆循環。
不得不承認的是,其實一個人的內心之強大,潛力之巨大是超乎想象的。
都說人是會被逼出來的,沒有窮苦到一定地步,你永遠不知道你能爆發出何等威盛的力量。
那些面對貧苦,反而從心底升起鬥志,奮鬥不息並取得成功的人,如果一輩子順風順水,說不定這一世幾十年,就這樣平凡而安然地度過了。
正是因為生命中遭受了這樣的創傷,激發了他們的鬥志,才側面推動他們,走上人生巔峰。
從今往後,凡是生病、受苦和變窮的時刻,別一味沉浸在悲傷痛苦中。
正是有了它們的襯托和激勵,才讓我們體會生命的美好,越發奮勇向前。
莫言的話總是這麼精闢,觀察生活中的細微小事,從而寫出戳入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才能贏得我們的共鳴,他的小說才能受到眾人的崇敬與敬仰。而寫到這兒,我也很有必要給大家推薦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了。-風雪情長談心態-